《桃花潭文征》,清乾隆间泾县人翟大程辑,初刊于乾隆四十年(1775)。光绪三十年(1904),翟大程侄裔孙翟凤翔、翟凤章二人有感此编存者几希,于是重新校雠一过,集资重刊。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即为光绪重刊本。《桃花潭文征》所搜集的就是桃花潭这方圆数十里景区之地相关的遗诗和遗文,其内容系“采潭上遗文,与夫名流题咏、四方投赠之作荟萃而成者也。”是古泾县历史文化、地貌风物、旅游资源的集大成,既富时代风貌,又具地方特色。本选题主要目的是整理点校,并附录相关研究论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桃花潭文征 |
分类 | |
作者 | (清)翟大程 |
出版社 |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桃花潭文征》,清乾隆间泾县人翟大程辑,初刊于乾隆四十年(1775)。光绪三十年(1904),翟大程侄裔孙翟凤翔、翟凤章二人有感此编存者几希,于是重新校雠一过,集资重刊。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即为光绪重刊本。《桃花潭文征》所搜集的就是桃花潭这方圆数十里景区之地相关的遗诗和遗文,其内容系“采潭上遗文,与夫名流题咏、四方投赠之作荟萃而成者也。”是古泾县历史文化、地貌风物、旅游资源的集大成,既富时代风貌,又具地方特色。本选题主要目的是整理点校,并附录相关研究论文。 内容推荐 翟大程编写的《桃花潭文征》所辑内容,即系“采潭上之遗文,与夫名流题咏、四方投赠之作荟萃而成者也。”翟大程自序其纂辑缘由云:“程束发受书,即有志搜辑片楮只字,见辄录之,遂盈巾笥,厘为四帙:日本宗,志家学也;曰邻族,专取万氏,盖同居是潭也。”所录内容即是自唐以来,翟氏先世诗文,兼及邻族、知交投赠之作,述德咏芬,用意至善;是反映古泾县政治、经济、文化、风土民情的历史画卷,是安徽乡邦文化的重要载体。 目录 整理说明 重刻桃花潭文征叙 李宗文叙 朱筠竹叙 赵青藜叙 自叙 桃花潭文征总目 卷一 本宗 明朝 台公 韦占公 视公 著公 重公 忱公 修公 升公 嘉贤公 文铎公 佑公 启明公 启贤公 齐贤公 太初公 太元公 文楚公 廷招公 拱辰公 文掼公 煜公 守安公 皓公 翕公 翼公 文术公 正甫公 之焕公 之埏公 文怡公 尚忠公 廷佾公 士杰公 卷二 本宗 国朝 文蕃公 子高公 尚孝公 时奖公 可先公 可昌公 一枝公 句公 骘公 促公 斗生公 尚仁公 士鳌公 尚键公 赐履公 卷三 本宗 国朝 铸公 士式公 镡公 尚幌公 溥公 士洪公 尚颜公 夏九公 锡予公 讽公 宗闽公 思睚公 绍文公 泰白公 涓公 汾公 思晓公 咏参公 天衡公 裕国公 泰臣公 森公 永团公 景柱公 肃公 永栗公 光龙公 永年公 一贯公 裕振公 枉公 守焘 可大 应虎 守藩 卷四 邻族 明朝 万应隆 国朝 万麟 万斌 卷五 流寓 唐朝 李白 杜苟鹤 宋朝 胡瑗 文天祥 徐璃 浚清仙阁 释慧日 释清止 明朝 钱德洪 罗汝芳 张继哲 沈懋学 查铎 赵善政 焦骇 洪思达 张克家 张应泰 施弥远 李本仁 终南山人 汪伟 杨谦 杨昌祚 李璨 沈寿民 吴梦枢 休休上人 国朝 魏宪 费密 赵时可 施闰章 徐纂益 吴襄 王步青 吴锐 曾启元 张士铉 王三纲 江伦 郑相如 赵青藜 胡承磷 赵希文 吴璨侯 王作舟 王凤鸣 赵良霖 释智映 释法光 妓月仙 无名氏 卷六 知交 唐朝 韩翊 卢纶 宋朝 叶清臣 明朝 赵健 萧彦 萧雍 吴尚默 畲敬中 殷登瀛 王畿 宗臣 周怡 沈明臣 贡安国 罗洪先 聂静 国朝 徐开禧 查懿 章华国 李沛霖 谢范陵 吴翱 艾之驶 陈从王 周桢 鲁之裕 李仙桢 王云锦 蒋典 倪蜕 吴宁谧 施彦恪 周虬 施铭 杨廷柱 杨廷栋 胡蛟龄 叶居仁 刘伦 积善 鲍倚云 朱卉 张汝霖 袁枚 秦大士 顾镇 王宇 钱受谷 胡高望 诸重光 王文治 蒋士铨 韦谦恒 金序埏 刘琦 胡之祁 张钟圮 赵友广 赵帅 狄继绅 陈毅 尤荫 跋文 醵资题名 附录 《桃花潭文征》概述及其编纂体例 辑者翟大程及水东翟氏家族 李白与桃花潭 《桃花潭文征》的文献价值 试读章节 余自少好山水之役,而家处海滨,官叨禁近,以此足迹不能遍天下。间考山经水志,险而岳麓之雄奇,远而苍梧之杏冥,下至幽蹊绝壑,履齿不到、梦想难穷之处,往往得见诸古人之纪载。况有文章歌咏以发其灵秘,余以叹天地之胜区与人文之能事,相丽益彰。而后或无驱驰艺苑之材,纵览古今,收拾其绪余,则又终归澌尽而莫与为传者,殆不可胜纪。 余自癸酉顺天分校,得江南士翟生大程,叩其里居,曰泾之桃花潭。唐李供奉客当涂,往来青山敬亭之间,泊舟兹潭,忾然抚其景、思其人。里人汪伦,逸民也,白酬以诗,遂传焉。后为翟氏聚居,自明迄于今,人门籍甚。翟生初而沉静,筑书堂于潭上,诵习其中,与大江南诸名士相接,不交外人。夫人之情,役于所好也,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躁者驰逐,而静慕广闲。然士非无俯仰,一世徜徉肆志,负烟霞之癖,而于世无用也。若夫出为循吏,退业名山,而能博综远采,发扬金石以传之无穷,此其为人可多得乎哉?翟先世好藏书,富卷轴,又以兹潭不在鄂杜丰镐之间,宅幽势险,挟策干时者,问津罕及。独慕太白之风,联吟嗣响,代不乏人,偶有所得,辄加珍惜,奔诸箧衍,迨生已十有余叶,盖不能保岁月之久而一无散缺也。生于庚辰成进士,就中书,改始兴。今莅官万里之外,逾梅岭,陟罗浮、黄湾、琼口,风帆上下,宜其才气益张、心胸益旷。旋以亲老乞归,怡神山水,高拥书城。兹欲集其先世所收,汇成一刻,厘为四帙,题日《桃花潭文征》i而问序于余。余忝奉命主试江南省会,去泾不过一衣带水,然不得过而游矣。及览兹刻所收,而桃花潭之光景、李太白之风流,一一如遇诸眉睫。信乎!名区胜览,非文字不能传,传亦不久。而如生之雅素好古,不忍废其先泽者,顾不重有赖欤? 通家生安溪李宗文郁斋甫叙。 唐李白诗日:桃花潭者,水深千尺,岸上踏歌之声相闻。未至,可想其景之清胜。然唐以前无闻人,盖为幽人托迹之所,非嚣然人境也。且自唐历宋元六七百年间,客更不闻有李白游者,并若汪伦之主亦阒然,则意如所谓桃花源后无问津者。谪仙所至,适仙境焉耳。 翟君依岩,予同年友也,往在中书,过从甚密,言之,乃知明以来,翟氏实居其上,已大为衣冠文物之地也矣。翟氏之人士,慷慨有燕赵风而甚文.以余所见于京师,虽不尽相习如依岩者,一面可略识其梗概。其先世理学文章,赫赫在人耳目,自明嘉靖至今世,甲乙科不绝,童子拾衿者,每试率五六人、七八人,居其邑十之三四。余顷视学安徽,按宁郡,得翟氏子岁科共若干人,俱俊异拔俗,伟然廊庙器。嗟夫,仙境也,而人得居之,固宜其所产乃尔乎。而依岩林居有年矣,辑其潭上诗古文成集,日《文征》,以问序于余,余读之再四周环,色飞眉舞,叹日:“斯真桃花潭集也”。 其日本宗,家学之承,抑何盛也!人或一吟一咏,类能抒性灵,绘风景,其寝食风雅,备古今之体,追作者之林,多卓然能自名家。至高材绝学、深心著述者,更能翌圣经,维世道,其气韵往往盛藻之遗。盖文章得山水之助也,如是!如是!日流寓,日知交,则客于潭上而作,及与潭上人相邮赠者,亦俪然尘外之韵,无世俗往来语言。日邻族,则唐叶巨之后裔也。万氏村落止一隅,抑前明有宿学职志南社,其文词甚高古,余亦有笔墨可喜者,为潭上收之,宜矣。 余自辖轩入境,雅意山川金石之搜罗,而穷崖绝壑风霜剥落之虞,盖难言之。其家乘野史,遗佚散乱者,又何如也?今是编以一乡之言而数百年风谣景物于是乎征,后贤之勤为功向哲岂浅哉?独所谓桃花潭者,尝于李白诗想之,固不谓其得至也。及与依岩游,闻其言,诚不胜心向往,亦不谓三千里外,何当因缘得至。今则过其邑,相去百里而近矣,而卒不得一至焉。口①见其人士,为想其地之所出,而依岩复以是编使我执卷流连,情不自任,不知李白而系舟此日之桃花潭,又尝何如也? 年眷弟大兴朱筠竹君氏拜撰。 尝读《宛雅》,私念泾才何以不及宣?盖订自梅禹金先生,施愚山、蔡大美两先生起续之,而张君西阪与年友施檗斋再续之,纂辑网罗之功实多。《桃花潭文征》,翟子依岩其犹此志也乎?而用心较切挚,抑又宏远矣。为类有四统,归于潭,昭地灵也。诵前芬,敬桑梓,沿及流寓,继谪仙也。至广之知交,则众海内高逸名贤、文人才士有关投赠,无只字遗。其所以发挥桃花潭者,盖昭昭矣。书成问序于余,展卷披诵,诗古文辞,美与富并,直欲竞芳《宛雅》。乃余以往来潭上,滥与于诗文之录,心辄赧焉。顾因以读吾故友依岩尊人及三先生之诗之文,则且忘所赧然,乐质对焉。而且以质对翟氏前修未已也,且以质对邑中往哲未已也,且以质对海内高逸名贤、文人才士及见者重数晨夕,不及见者亲承尚友,是潭之饷遗夫我至无穷也。微依岩之阐述,曷以臻斯! 嗟夫,余于及三世联姻娅,代订交谊,当其读书小幕山时,距城五里而近,不我遐弃,引置之天作堂中,把酒细论,洵密且久,竞未得读其诗古文也。即以知吾泾人之深自韬晦,风尚使然,孰从出之于败笥故簏而夺之风雨蠹蚀余乎?文物之不彰,非尽后来者过已。然则网罗纂辑,岂不剧勤于西阪、檗斋哉?彼里音赏音,又岂异于《宛雅》之初集、二集哉?忆前为吴比部东田叙刻唐诗人许文化先生遗集,曾一言之,而笃近举远,尤于依岩有厚望云。 乾隆癸巳夏六月赵青藜拜,手书于城南古寺之东偏。P2-4 序言 1.《桃花潭文征》六卷,清乾隆间泾县人翟大程辑,初刊于乾隆四十年(1775)。光绪三十年(1904),翟大程侄裔孙翟凤翔、翟凤章二人有感此编存者几希,于是重新校雠一过,集资重刊。本次点校,以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藏(馆藏号:集433/1742)光绪三十年重刻本为工作底本,参校清华大学图书馆藏(典藏号:庚222.23/7851)清乾隆四十年原刻本。 2.繁体字改为通行之简体,竖排改为横排(原书中“左文”、“右文”仍其旧,不改为“上文”、“下文”)。凡底本脱、衍、讹、倒之处,除个别讹错明显且影响文意阅读的地方稍作改动外,其余一仍其旧。 3.凡排印误刻者,如日日、己已巳、戊戌戍相互混淆之类,均径改,不出校记。 4.凡避讳字缺末笔,径改。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亦均径改,不出校记。 5.文中“口”,均为文中原缺或剜去之字。 6.文中序言,或称“序,”或称“叙”,为遵照原文起见,整理本不作统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