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金著的《路(京华三部曲)》通过铺陈京城柳氏家族四代人在四分之三的世纪里所发生的一系列的悲绝故事,再现了现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从而揭示了普通百姓的命运多舛的人生以及不同阶层的人性。这部小说或多或少具有某种纪实性,大部分情节都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作支撑。许多故事看似偶然,其实带有一定的必然性。爱国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平日里他们看似一群普通的老百姓,但是在国家遭遇帝国主义侵略、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他们毅然决然,立即为保卫祖国和民族存亡而战,舍生忘死,成为不朽的英雄。与此同时,无论社会形态怎样变化,他们始终以宽厚的胸怀以及坚韧不拔的信念与意志,面对生活中的窘境,迎接因时代引发的挑战。小说通过铺叙发生在他们身上或者惊心动魄或者平淡细碎的故事,挖掘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与人为善的优秀品格。
老金著的《路(京华三部曲)》着重描述了改革开放之后柳黪一家两代人在改革浪潮中的奋斗故事。无论社会怎样变革与转型,他们始终能够以宽厚的胸怀及平和的心态对待迎面而来的挑战与困境。小说通过铺述发生在他们身上及周边的或者微乎其微或者惊心动魄的故事,巧妙地把各时代的人物串联一起,内容深刻,故事生动,人物性格鲜明。
看上去像一种缘分,但又不能不说是一种偶然。柳黪还记得那天严玉桂找他参加学习班的情形。他说他当化验员已经三个月了,很少和郭肇华接触。严玉桂却说:“你俩原先是~帮一一对红,你了解他,何况你新近加入了共青团,更有责任帮助落后青年一道进步是不是?”柳黪确实了解郭肇华。他认定郭肇华这是自我意识在作怪,凡事符合我的就做,凡事不符合我的就不做,就是天王老子也不能妨碍我。这是一个集体主义时代,什么事都讲究集体主义,哪儿有以个人为中心的呢?哪儿有让组织和集体围着个人转的呢?这里面也有一个世界观问题。这不是抡大棒子。一个人,怎样看待自己,怎样看待别人,怎样看待这个世界,这不是世界观问题又是什么问题?这事很简单,世界观就是观察问题的视角和立场,不要一提世界观就把它当成了阶级斗争,哪儿有那么严重!柳黪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了。他批评郭肇华:“这是世界观问题,是个人主义思想在作怪。你要是把这个理儿理顺了,你就能很好地处理这个问题了。这不是啥了不起的问题,操作起来很简单,就是你要把集体放在你个人的前面。”他扳着手指头数落了好几件事情之后又说,“不过,要是苏联侵略我们伟大祖国,我看郭肇华也会扛起枪打敌人的,只不过他没想那么远,没把问题想得那么大。不过,该往大了想就得往大了想,只要符合客观规律,你就能顺手顺脚,既符合组织的要求,别人也看着顺眼。你说我说得对不对?”
郭肇华不吱声,眼睛黑洞洞的。
郭肇华不吱声,严玉桂吱声了。严玉桂说:“柳黪说得对。事情就是这么又大又简单,就看你咋看它了。你把它搞清楚了,就简单了,就不矛盾了,就不是对抗性的了,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这一回面粉厂又以组织的名义帮助郭肇华,真可谓苦口婆心了。对一个同志这样关心,这样诚心诚意负责任,以后还会发生吗?不过,这次会议没有再叫学习班,而是叫啥帮助会。嘿,人世间真够有意思的,人们总能想出新名词来对付新形势和新情况。你往后看吧,新名词肯定还多着呢,就怕你记不住。另外,你不要以为学习班或者帮助会就是整人,同志们都是真情实意的为一个人好。往后你就是想让组织给你召开一个帮助会都不大可能了,不光没人往这方面想,就是想了又能怎么着?自己的事还忙不过来呢,谁还有闲心顾得上你!
帮助会不是严玉桂组织的,严玉桂提拔了,调到别的农场当副场长去了。帮助会是新来的党支部书记提议的。新来的党支部书记是哈尔滨青年,高个儿,四方脸,眼睛闪闪发光。他的手指又长又白,宛如医学上的人体标本。人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他还没烧火呢,郭肇华就给他上了一课。
和郭肇华打架的也是哈尔滨青年,名叫刘耀武。刘耀武很奘,每天晚上擦完澡就站到炕头做健美,展示他的肌肉。一俟兵团撤销,天老大,他老二。先前刘耀武在服务社卖肉。他割肉割得准,你要多少肉他一刀下去就能割多少肉。他说一不二,谁不服就和谁吵。那儿是个窗口,服务社怕他惹事,向后勤处打了个报告,把他调到酒坊烧酒来了。他并不吃亏,卖肉不能吃生肉,可是烧酒却能接酒流,喝一杯最烈最醇的酒。酒流上的酒不敢多喝,喝多了不是上头就是壮胆。刘耀武喝酒从不上头,而是壮胆,谁不服就抄起铁锨拍谁。半夜,下了中班,刘耀武穿着拖鞋跑进食堂。别人站在窗口外面等炊事员盛菜,可是他不,他进屋自己盛。菜还没炒好呢,他拿起锅铲就盛了一盘菜。女炊事员制止他,说:“哎,这样不好吧?要是都这样食堂咋办?”你猜他怎么回答,他说:“我盛我的菜,管不着你咋办不咋办?”女炊事员一瞪眼,说:“你出去!”他也一瞪眼,就把人眼瞪成了牛眼。他上边瞪眼睛,下边甩脚片子。他这是要踢人呀。炊事员胆怯了,一扭屁股闪开。炊事员怕他,锅灶不怕他,面对大脚片子岿然不动。大脚片子踢在锅灶上,踢掉一个角。炉灶没敢吱声。既然炉灶不吱声,你就算了吧?他不,他抱着大脚片子骂锅灶:“我操你妈。”大家低头一看,他把大脚趾盖踢没了。
锅灶是个硬汉子,郭肇华就把硬汉子的形象刻印在心里。他也要做一回硬汉子,他准备和刘耀武较量。
机会来了。
刘耀武站在炕头展示胸肌。一侧腿,踩到郭肇华的缎子面被窝。刺溜,脚底板一滑,人就滑下炕沿,一只脚伸进煤槽里,白脚丫变成黑脚丫。刘耀武气得呀呀地叫唤,一脚踢飞了郭肇华的缎子被。郭肇华受不了,蹿到门后抄起了榆木扁担。墩一墩扁担,郭肇华朝刘耀武吼:“别人怕你,我不怕你。过来,打!”刘耀武看一眼乌黑的扁担。扁担头上有个铁钩,黑的,甩呀甩呀的朝他悠荡。刘耀武吓了一大跳。不过他很快镇静下来,说:“你到外面等着,我穿上鞋,咱俩到外面打,别碰坏哥们儿的东西。”郭肇华看起来很豪壮。他爱看武侠小说,侠义之士成为他心中偶像。他今天要做七侠中的展昭展雄飞。侠士岂能做苟且之事,他雄赳赳地说:“好,我在外面等你。”他想象正义一定能战胜邪恶,就拖着扁担,扭动屁股出去了。扁担钩不声不响,有意无意地刮了一下门槛,差点儿把他带倒。郭肇华一准不知道宋襄公的故事,否则他就不会这么愚蠢了。刘耀武穿好鞋,满屋踅摸,最后从箱包里找出一条黑铁链。他趴着南窗偷看,发现郭肇华站在院子里虎视眈眈,骂了一声傻瓜蛋就跑向北窗,纵身跳了出去。他顺着墙根儿溜,宛如壁虎。刘耀武一甩铁链,缠住郭肇华右脚踝,又往上一提,就看见郭肇华右腿大劈叉,就势倒地。刘耀武踏出一只脚,问:“服不服?”郭肇华扔了扁担,抱住刘耀武的脚踝喊:“不服!”刘耀武扬起铁链。金J赖峰看见了,纵身跳出南窗,抱住了刘耀武的后腰。
帮助会开完了,柳黪稍有不满。他觉得少了点儿东西,却又说不出少了些什么。大家和颜悦色,他的发言也没有上次激烈。刘耀武承认了错误,而郭肇华却表示不服,虎着一双眼,宛如两只深不见底的黑洞。
P20-21
提笔作序本该感慨万千,却未料竟然无语可言。这在结束小说的时候就已经有所感觉了。然而当明确必须为这部小说写一篇序言时方知,即便无语可言也并非自我想象的那样简单。我不善言谈,更不善于讲故事,而今却要勉为其难地向广大读者讲述一个发生在京城地区印象极深的故事——关于柳氏家族的因时代而发生的并非偶然的故事。从根本上说,这是一部关于京城百姓七八十年以来生活变迁的社会小说,或许还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永远也不会再有的一段依照事实与本来面目描绘出来的当今中国的人间世象。我在写作这部小说时内里一直忐忑不安,当然这不是害怕说得太多了,或者说了假话,而是害怕因为说得太少了,铺陈得太琐碎了,以致掩盖了故事背后的某些隐情。另外,由于我对少年时光的偏袒,让它占了上风,导致不惑之年的视觉显得暗淡疏离。
这部小说通过铺陈京城柳氏家族四代人在四分之三的世纪里所发生的一系列的悲绝故事,再现了现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从而揭示了普通百姓的命运多舛的人生以及不同阶层的人性。这部小说或多或少具有某种纪实性,大部分情节都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作支撑。许多故事看似偶然,其实带有一定的必然性。爱国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平日里他们看似一群普通的老百姓,但是在国家遭遇帝国主义侵略、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他们毅然决然,立即为保卫祖国和民族存亡而战,舍生忘死,成为不朽的英雄。与此同时,无论社会形态怎样变化,他们始终以宽厚的胸怀以及坚韧不拔的信念与意志,面对生活中的窘境,迎接因时代引发的挑战。小说通过铺叙发生在他们身上或者惊心动魄或者平淡细碎的故事,挖掘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与人为善的优秀品格。
小说铺展的全部故事皆因时代而发生,或许甚为悲凉。说它悲凉,因为它触及了死这一类敏感的事端和话题。其实,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生死演化往复进步的历史,生是死的过程,死是生的终结和起点。佛家把死称为涅檠,超脱了生与死的境界。然而,涅檠需要烈火,浴火方能重生。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或许可以理解为一部近现代中华民族涅檠史,小说能够描述的故事只是也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与此同时,小说还铺叙了广大社会群体尤其是底层人群的命运。在社会转型中,不仅传统的大家庭解体了,其成员关系也变得让人陌生,显示了影响家族与社会群体命运和变化的根本因素,不仅是个人的素质,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的演变。
一部长篇小说就是一段加长的历史。在柳氏家族成员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某些特征。小说通过细腻的情节和生动的插叙以及凝重的笔触,深入地刻画了柳氏家族重点人物的性格,他们宽厚隐忍,朴实善良,勤劳勇敢,又不乏热情和正义感。这些性格特点很能体现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品质。正因为如此,我大胆地进行了猜测,并且认为在汉族逐步形成的过程中,柳氏家族融合了众多民族的血液。另外我还认为,柳氏一族不但是汉族的重要成员,而且也是汉族优秀品质的代表。我所以这样说,因为这种优秀品质,不但在历史人物的身上有所表现,就是在当代柳氏家族成员的身上也有所表现。
公元前六三四年齐国来犯,展禽也就是柳下惠,说动齐侯退兵,在鲁国很得民心。柳下惠为人正直,坚持正义,曾经三次被贬。于是有人劝他出走,而他却回答说:“喜欢直话直说的人,走到哪儿也不吃香,除非违背本性讨好别人。”柳氏家族名人荟萃,除了柳下惠、柳下跖之外,还有春秋卫献公之臣柳庄,南北朝柳世隆。唐朝的两位名人,至今仍在影响后世,这就是柳宗元和柳公权。柳宗元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哲学家。在哲学方面,他认为元气是客观存在,否认元气之上还有更高的主宰。在文学方面,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被列为唐宋八大家。柳公权则是大书法家,书法骨力道健,结构严谨,与颜真卿并称颜柳。即使到了近代,人们也能看见柳氏家族的身影。在毛主席为数不多的诗词里面,竟然有三首诗词是写给柳氏家族的。第一首诗是写给柳亚子先生的: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第二首词还是写给柳亚子先生的: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五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第三首词则是写给柳直苟夫人李淑一的: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但这些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毛主席还有一首伟大诗篇是通过书赠柳亚子先生的形式发表的,这就是《沁园春·雪》。一九四五年八月,毛主席正在重庆与国民党谈判。期间,柳亚子先生向毛主席写诗索句,因而毛主席书赠《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曰,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首诗词的发表,不但在山城引起了轰动,就是在全世界也引起了轰动: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光辉的火焰普照大地。
正因为如此,三部曲紧紧围绕京城柳氏家族在各个时期的遭遇和困境以及他们所采取的策略与行动铺叙故事。《城》突出描写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柳氏家族第一代成员和第二代成员的悲惨遭遇以及与人民群众一道顽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以及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故事。《墙》突出描写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生在柳氏家族第二代成员和第三代成员身上的社会主义建设与不同思想认识的碰撞的故事。《路》突出描写了柳氏家族第三代成员和第四代成员因为改革开放以及社会转型所引发的思想行为与家庭生活以及人际关系变化的故事。正是这些或者激烈,或者平缓,或者纠结,或者恬淡的变化构成了小说的总体结构。
新时期以来,一些作家开始以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叙事手法处理新时期的叙事,从各自的角度来解读历史。这是小说的一个策略。这部小说没有铺陈激烈的家族对抗,也没有铺陈不可调和的家庭纠葛,因为它们不在这部小说的观察和思考之内。小说关注的是社会与人的关系,社会的变化对人的思想品质、精神面貌以及生活品位的影响。与此同时,小说还关注了民俗、民情和民风,给予了一定分量的描写。风俗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风俗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变化,不论是移风易俗还是复古都是如此。
尽管现代主义手法时髦,但我还是有限地使用了现实主义以及批判现实主义手法。话虽这样说,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我仍然自觉不自觉地使用了一些现代人所喜爱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并且以此来印证人们经常谈论的人生与人性。我之所以采取这种态度,其宗旨当然是要更加真实与生动地反映社会,更加真实与生动地反映社会思潮对人的思想与行为产生的巨大影响,绝非刻意雕琢一方供人休闲玩味的手把件。
如果不能深入地了解京城百姓的生活变化,又怎能深刻地了解这个变化了的社会呢?如果不能深入地了解这个变化了的社会,又怎能说已经充分认识了这个社会呢?要想读懂这个社会就必须认真地阅读这部小说,如果认真地阅读了这部小说,就能够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个社会。因此我敢说,这部小说是时代的反映,时代的真实与时代的喜怒哀乐全部表现在这部小说里。
对于路,鲁迅先生这样说: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还说,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它不得。生命不怕死,在死的面前笑着跳着,跨过了灭亡的人们向前进。而我,在青少年时期,一直感觉自己走在一条宽广的大路上,根本不懂鲁迅先生所说的精神三角形,也不理解路还会有斜面,只管任性,迈着直腿行走。但是当我步入中年的时候猛然发现路变了,布满荆棘,还有峡谷、火坑和深渊。我在电视里看到了许多奇怪的新闻。一个弟弟把姐姐告上了法庭,说是姐姐侵占了母亲答应给他的房子。继而姐姐又把弟弟告上了法庭,说是弟弟在她的房门上面贴出一则通知,要求返还房款,语言恶劣。为此,姐姐要求弟弟消除影响,索赔名誉损失费几千元。继而弟弟又告姐姐在赡养母亲方面的问题,直到两人动起了拳脚。此事还未了结,姐姐就做好了准备,告弟弟一个伤害罪。这是怎么了?以前听说都没有听说过的事情,现在比比皆是,层出不穷。难道是先前媒体太少了?难道是如今媒体太多了?后来听人解释才知道,社会舆论对自我的强调促进了自私的发展,影响了社会、家庭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以后我又遇见了一些新情况,比如生存。生存本来没有意义,但是在眼下这样的社会里生存就要克服诸多困难,包括生活方面的困难、道德方面的困难、思想方面的困难。现实中,生活出现困难的人往往是底层人群,弱者中的弱者。这就凸显了生存的意义。底层人群若想生存,就必须充满希望,就必须积极地勇敢地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伟大时代给我的是幸福,让我永生难忘;而今腐败社会给我的是痛苦,让我心灰意冷。如今不仅是我,几乎所有劳动群体的生存压力突然变大了,而传统的伦理和家庭关系被颠覆了,简单清晰的世界变得光怪流离了,和谐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马克思有一句话很俏皮,他说,人心很奇怪,特别是把它放进钱袋的时候。从此,这些离奇的故事便成了写作小说的重要内容。
再后我又遇到了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比如十月革命前夕,列宁秘密地回到圣彼得堡,电影《列宁在十月》有一组镜头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但是轻蔑历史的学者不知道为何否定了电影,说是作假。其实蒙蔽群众的正是他本人,只是我们分辨不清他这样说是故意的还是不故意的。任何革命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在革命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一部分人停下来,不再前进。够了,仅就上面列举的几点理由已经足够激发作者写一部长篇小说了,更何况丑陋的让人眼花缭乱的社会现象数也数不清呢。
写作《路》时我感到了沉痛,有时候气愤了就猛拍一下桌子。但是我又不能不这样写,因为这是我的亲身经历、亲眼所见和亲耳所闻。我曾经这样诘问一位县级领导。我问他:“你跟我说实话,说一说你们农村的一些农民生活到底怎样?”他一下子矮了,说话的声音低了,甚至有些啜泣。他轻声说:“最穷的人家连被子也没有。”我扭过脸去,后悔向他提出这样尖锐的问题。
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情况,国家的环境不同,民族不同,历史与意识形态也不同。任何国家要发展,都需要借鉴别国的经验,或许能够模仿,但是绝不可以照搬。任何国家谋求发展的道路都是伟大的道路,也都是艰辛的路。虽然奋斗的道路不平坦,但是我们要坚定起来,勇敢地走自己选择的道路。
我们幻想能够走上一条平坦而美好的道路,幻想这条道路能够得到各阶层人群的共同认可。然而,这样的道路去哪儿找呢?总有一些人为了自己过得更好一些而不顾其他人的利益。但是我们仍然不能为了满足一小部分人的富裕和享受而忘记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尤其是不能让弱势群体陷入极其窘困的深渊。这样的路我们不能走,我们要走就走让绝大多数的人都能接受的路。
借助更换名称以谋求改变事物,似乎是人类具有天赋性的诡辩术。某一些人为了一定的目的,甚至可以同魔鬼结成联盟,只是必须清楚,是你领着魔鬼走还是魔鬼领着你走。热血涌上了我的面颊,激情引诱着我呼喊。照耀了一整天的太阳就要落山了,但是人们相信,明天一早,太阳还会从东方冉冉升起,太阳的光辉依然要照耀大地。
为了给三部曲起一个诱人的名字,我颇费了一番思量。因为写的是京城老百姓的故事,所以作品起名《京华三部曲》。因为作品以柳氏家族的故事为主线,所以作品也可起名“柳下寓言”。或许因为作品深度讨论了生与死的哲学意义,甚至可以称之为“生死三部曲”,只是格调略嫌低沉了一些。倘若仔细阅读,读者还可以发现在这部长篇小说里隐藏着两个幽灵,因而不妨称它为“幽灵三部曲”。至于三部曲具体各部的小说名也颇让我思量。三部曲曾将第一部暂定为“绳其祖武”,第二部暂定为“空古绝今”,第三部暂定为“幽燕长歌”,但是再一思考,马上发现了问题,小说名太大了,还让人费解,不便发行。因此不得不重新起名,结果就有了“青色的城”、“彩虹”、“绿乌鸦”这样一组小说名,但是又立即遭到了责任编辑的否定——不发人深省,不能体现小说内容。最后经过作者与责任编辑的一番探讨,终于决定京华三部曲各部小说名分别为《城》《墙》《路》。这是一个复杂而艰苦的研究过程,这样的过程让先前的我实在是难以想象,为了给一部作品取一个能够让读者较为满意的书名,责任编辑竟然绞尽了脑汁。
不仅如此,让我更加难以想象的是,为了出版这部京华三部曲,两位责任编辑更是费了一番周折和脑筋。这部作品从文字到内容、从规格到形式,经过两位责任编辑的反复研究论证和修改,终于得以确定。假若不是两位责任编辑具有独到的眼光和足够的耐心,这部三部曲小说到底能不能出版至今还不好说呢。正是由于两位责任编辑对作品的坚定信心以及执着的出版精神,最终保证了我圆满地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因此我感动而钦佩。在此,我真诚地希望我的两位责任编辑能够接受我最诚挚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