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目睹外国电影输入中国,这新奇而神秘的活动照相赢得同胞的兴奋和好奇,就产生摄制中国影片的念头。他从德国洋行购买一架木壳手摇摄影机和十来卷胶片,拍摄中国第一部最早的戏曲片《定军山》。八年以后,从神圣而无涯的天宫飞坠下两颗巨星,一颗落在香港,一颗落在上海。在这两颗巨星的璀璨光辉照耀下,渐渐升起中国电影史庄严而沉重的序幕。
在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著名电影老前辈沈寂先生有感而发,以自己掌握的许多关于中国电影历史的亲历资料和记忆里留存的关于中国电影历史的鲜活影像,撰写了一部早期中国电影史的活字典——《话说电影》。翻开本书,带您走进中国电影的百年历史长卷,让您感受早期的电影制作发展片段,和阮玲玉、周旋、蝴蝶等一些著名的电影人幕后的故事。
本书是涵盖了一百年上海电影历史的志书。上海电影老前辈沈寂先生以自己掌握着的许多关于中国电影历史的亲历资料和记忆里留存的关于中国电影历史的鲜活影像撰写了此书。其实在这本书稿里,流淌在先生笔下的那些人物和往事,大都是迄今鲜为人知的真情实感,像是电影皇后蝴蝶的冤屈,一代歌星周旋的隐事等。非但有趣,而且极具人文价值,对于我们从细微处进一步了解中国电影辉煌而又坎坷的百年经历,无疑又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1913:中国第一部故事片诞生
200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1905年,北京拍摄了京剧名伶谭鑫培主演的戏曲纪录片,推开了中国电影宫殿的大门。1913年,中国电影的摇篮——上海,摄制出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是矗立在银光大道上熠熠生辉的里程碑。
1913前的夏秋之交,提倡新剧的剧评家郑正秋和酷爱戏剧的洋行职员张石川,为了开拓我国电影大业,敢冒失败的风险,向亚细亚公司承包,自组公司,自编自导,找来文明戏演员,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拍摄成抨击封建婚姻的《难夫难妻》,于9月24日在南京路新新舞台,与记录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的《上海战争》同时公映。这就是我国第一部故事片。
郑正秋在编导了《难夫难妻》后,转而去从事他“改革社会、教化民众”的新剧运动。张石川拍摄了《难夫难妻》之后,继续在亚细亚影戏公司导演了不少无聊的滑稽短片。直到亚细亚公司关门,张石川在从商之余仍不忘电影,于是在1916年,他与管海峰合作组成幻仙影片公司,拍摄当年郑正秋想导演而未成的舞台剧《黑籍冤魂》。每一幕拍一本。演员有查天影、洪警铃和他自己。这部揭露帝国主义在中国贩卖鸦片毒害人民的影片,放映后自然引起轰动,甚至七年之后还重映四天,成为我国电影诞生十周年之际主题鲜明、反映现实的成功之作。
1920年,上海发生洋行买办阎瑞生图财害命、勒毙妓女王莲英的新闻,喧噪一时。新舞台将此改编为文明戏,场场客满。洋行船员陈寿芝便与同行邵鹏、徐欣夫等一起集资,以中国影戏研究所名义委托商务印书馆活动影片部拍摄,由杨小仲编剧,任彭年导演。陈寿芝担任主角,起用妓女出身的王采云演王莲英。1921年7月1日在夏令配克影戏院首映,片长十集,为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
因《阎瑞生》卖座,由殷宪辅出资成立的新亚影片公司,也委托商务印书馆影片部拍摄,由管海峰编导根据外国侦探小说《保险党十姐妹》改编的《红粉骷髅》共12本,也足我国最早的长故事片之一。虽然《红粉骷髅》被拍成了有侦探、武术、滑稽的恐怖片,但公映后不及《阎瑞生》引人注意。
从1913年到1922年,上海虽然只有亚细亚、上海影戏和商务影戏部三家拍摄影片,但他们填补了1905年以来中国电影的空白。像幻仙、新亚两家还足私人投资,冒着亏本的危险,试拍影片。创作人员也从未有过专门训练,只看过一些美国的滑稽片、武打片。他们在摄制技术条件差,艺术水平低的情况下,能拍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黑籍冤魂》,爱情至上的《海誓》(但杜宇编导,殷明珠主演)以及揭露十里洋场罪恶社会的《红粉骷髅》已属不易。他们开了中国拍摄长故事片的先河,功不可没。
1923年:国产影片开始走向成熟
1923年,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也是以上海为土壤的国产片开始成熟的起点。当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上海市民对文化娱乐活动有了较高的要求。正在筹备开办证券市号的张石川对上海电影院里都在放映外国影片很不满,他亲眼看到国产的《阎瑞生》、《海誓》等影片很受中国观众欢迎,就来找郑正秋一起创办了一家正式的电影公司。郑正秋也因在十年中办剧社到各地演出,深感舞台演出观众少,影响不大。他也极想将自己“改革社会、教化民众”的宗旨通过银幕以“寓教于乐”的艺术方式,向人们宣传。提出电影应拍给大众看的观念。
1922年张石川和郑正秋联络新民图书馆编辑周剑云、新剧演员郑鹧鸪,以及上海民生女学教务长任矜萍等,合办明星影片公司,先拍摄《滑稽大王游华记》、《掷果缘》、《大闹怪剧场》和时事片《张砍生》,冈不受欢迎而亏本。为此,郑正秋主张拍摄他亲自编剧的教化社会的正剧长片《孤儿救祖记》。这是他根据真实事件合编而成的。故事内容足写富翁因子死,义听信恶侄谗言,逐走怀孕媳妇。十年后,那遗腹子长大,就读富翁所办义学,祖孙互不相识。恶侄谋夺遗产,正欲向富翁行凶,孙儿救祖,三代重又团圆。郑正秋最担心的是谁来演这位未亡人媳妇。别的电影公司早已起用的女角,他不愿借用,而决定向社会招聘。后由周剑云推荐了王汉伦。王汉伦原姓彭,出身闺阁,曾就读上海圣玛利业女子学校,父母双亡,兄嫂逼她出嫁。她要求自立,离婚后以教书、打字为生。郑正秋见她贞淑婉约,有大家闺秀气质,又有自立的思想,非常符合影片女主角的要求,当即决定聘用。《孤儿救祖记》的家庭伦理题材和大团圆的结局非常迎合当时上海市民心理,加上王汉伦与其他女明星不同的形象和表演才能,放映后大获成功,明星公司转亏为盈,更增强了郑正秋继续拍同类题材影片的信心。他接着改编了《玉梨魂》,仍由王汉伦饰演女主角,起用热爱电影的眼镜店伙计王献齐饰男主角,而饰演小姑的反派角色却是找了一位出身商界巨擘之家、义是务本女中校花的杨耐梅。她能演讲,会唱会舞,又善交际……
P1-P3
前不久,接到沈寂先生打来电话,他告诉我,他又有一本新书已经脱稿准备付梓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在为他高兴之余,自然也对他老而弥坚的敬业精神肃然起敬。
沈寂先生是上海电影界的一位前辈,今年已届84高龄,但仍笔耕不辍,每有有关上海和香港两地电影历史和人物的著述问世。从49年到52年,沈寂先生曾在香港电影界从事编剧工作,写过不少电影剧本,如《狂风之夜》、《神·鬼·人》、《中秋月》、《一年之计》等等,和当时香港许多著名导演有过合作经历,是一位多产作家。1952年,因参加爱国活动,他和刘琼、舒适、白沉等著名香港影人被港英当局无理驱逐,后来一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担任编辑、编剧,直至退休。
今年是香港回归十周年。沈先生在电话里告诉我,他的那本新书即是为此有感而发,书名就叫做《话说电影》。
这是他至今的第几本著述,我已经数不清了。他过去的作品,除了电影剧本以外,还有小说和著名影人的传记,比如长篇小说《上海大亨》、《哈同外传》,传记文学《一代影星阮玲玉》、《一代歌星周璇》等等,都是读者十分熟悉和喜爱的。在现下上海电影、乃至中国电影的同仁圈里,恐怕已经很少有人能像沈寂先生那样手头掌握着那许多关于中国电影历史的亲历资料,也很少有人能像沈寂先生那样在记忆里留存着那许多关于中国电影历史的鲜活影像了。所以,圈内有人赞誉他是一部早期中国电影史的活字典,我觉得一点也不过份。
然而沈寂先牛为人处世一向平和低调,不事张扬,处处体现出一位历尽坎坷、况味人生的长者特有的风范。我和沈寂先生的交往并不频繁,一则他是前辈,高山仰止;再则,他只是埋头奉献,不求显达。我和沈寂先牛初次交往,是在骏祥先牛逝世以后我勉为其难地接过《上海电影志》编撰任务的时候。那时候,对于编撰这部涵盖一百年上海电影历史的志书来说,我感到最吃力的莫过于其中的第九编——人物。尤其是一些早期人物,由于历史文字资料的不足,常常使我们陷于模棱两可的地步。在这种境况下,和中国电影众多早期重要人物有过广泛合作和交往的沈寂先牛自然就成了我们经常叨扰的对象,而只要我们找上门去,沈先牛总是热情接待,不吝赐教的。但是,当我有意请他出山担任编委的时候,他却婉言谢绝了,足见他虚怀若谷的品性。
这一次,他依然一如既往。他在他的这本书稿的最后这样写道:“今年是香港回归十周年,我离开香港已有45年。我在香港三年,是我电影创作道路上的黄金时期。我编写了虽不多也不少的电影剧本,对香港电影有并不大也不小的贡献;拍成的影片不是经典却享有世界荣誉。人生似梦,往事如烟,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在我个人只留下点滴失落的同忆,我也只能在回忆中自慰自嘲,自得其乐罢了。”
是啊,“人生似梦,往事如烟”。但我想,在这里展现出来的,决非“自慰白嘲”,也决不止“自得其乐”。其实在这本书稿里,流淌在先生笔下的那些人物和往事,大都是迄今鲜为人知的真情实感。非但有趣,而且极具人文价值,对于我们从细微处进一步了解中国电影辉煌而又坎坷的百年经历,无疑又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沈寂先生嘱我为之作序,我实在愧不敢当。瑾以一个先读为荣的后生晚辈,在这里向沈寂先生新作的问世表示衷心的祝贺,并祝先生健康长寿,永葆著祺。
吴贻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