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丰富灿烂的古代文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饮食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自古以来,我国饮食的考究、烹调技术的精湛是举世闻名的。今天重新审视这些文化瑰宝,可以看到,我们的前人,不仅重视饮食的精美、细致、可口,而且更加重视饮食中的医理、保健、营养和食物的属性、功能,具有强烈的科学意识和独到的科学见解,这无疑是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本套书包括《饮食器具考》、《长寿与营养》、《名人名馔》、《古典名筵》这四册书,对饮食理论、饮食文化等作了探讨,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是一本规模宏大、值得一读的好书。
民以食为天,人所皆知,但对这句格言的深刻内涵及其深远的社会意义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真正理解。而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也经常自诩为世界上的“烹饪王国”,但对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对中华饮食文化的研究我认为尚需努力,要使中华饮食文化从实践到理论两方面的研究都无愧于“烹饪王国”的尊荣。这套《中华饮食文化丛书》,更是推动国人研究饮食理论、掀起饮食文化研究大众化的进军号,其历史意义不亚于《吕氏春秋·本味篇》和《袁枚食单》。
太湖炙鱼
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吴国苏州太湖地区有位著名的老厨师叫太和公,十分精通烹制水产品食馔,他所烹制的炙鱼,更是遐迩闻名。
公元前524年吴国国王姬僚的弟弟公子姬光为夺回王位,高价收买刺客专诸,准备刺杀姬僚。由于姬僚警卫众多,戒备森严,外人无法接近,难以下手。因知姬僚最爱吃“太湖炙鱼”,于是专诸去太湖拜太和公为师,专门学习“炙鱼”三个月。艺成归来后,姬光请姬僚过府宴饮,品尝“太湖炙鱼”。姬僚虽然对姬光的宴请心存疑虑,但仍抵抗不了“炙鱼”的诱惑,决定赴宴。
为了安全,吴王身穿三层厚铠甲。由王宫至公子姬光家门,列重兵保护,“街衢皆满”。姬僚坐席周围布满亲信护卫,侍席的大力士百余人,皆操长戟利刃。庖人上菜,皆经搜身、更衣后,膝行(跪行)而进,放菜时不得仰视,后膝行而退。当快到上“炙鱼”时,姬光突然提出“脚病”犯了,要到后室去包扎,退入密室。此时,专诸捧“炙鱼”膝行而进,经搜身、更衣,未见异常。专诸把“炙鱼”送到姬僚案前,突然握住鱼头,抽出鱼腹中的匕首,直刺姬僚的胸部,用力极大,穿透三层铠甲,力透后背,吴王当场死亡。专诸当然也被剁成肉泥。这次宫廷政变成功。吴王姬僚为了美味,搭上了自己的王位和性命,可谓是最昂贵的菜肴了。在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中详细记载了这段历史事件。
P9-P10
我认识春祥同志还是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是在一个会议的休息时间,他拿来一件收藏品征求我的意见。 当时他还是个年轻的军中厨师,对他当时取得的成绩我尚不十分了解,但是他的好学、求真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感到这个小青年将来会有所成就。后来果然听说他在烹饪事业上取得很大的成绩,而更令我为之高兴的是他在收藏和对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所作出的成绩,对一个原来文化不高、出身于军旅的炊事兵来说,实在是难能可贵的。此后,他经常找我研究或探讨一些有关我们共同感兴趣的东西,尤其是在前年他创建了一所前无古人的“中华饮食文化博物馆”以后,我们交往也更多些,并成了忘年之交了。
民以食为天,人所皆知,但对这句格言的深刻内涵及其深远的社会意义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真正理解。而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也经常自诩为世界上的“烹饪王国”,但对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对中华饮食文化的研究我认为尚需努力,要使中华饮食文化从实践到理论两方面的研究都无愧于“烹饪王国”的尊荣。
在过去的时代,从事烹饪工作的人员多数文化水平较低,难以从理论上或从文字上对所从事的工作进行记录、研究,而那时的文人中的大多数也认为烹饪工作难登大雅之堂的,他们不愿意真像司马相如那样亲自上灶操作。所以尽管我们今天能在一些古代文献中查到一些片段的资料,但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必然的。虽然近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建国纲要》中曾说过:“中国的烹饪技艺为世界各国所不及。”可这也是一百年前的事了。在此后,世界各国对饮食理论、饮食文化的研究的步伐要较我们快多了。
李春祥作为一名烹饪大师,又是饮食文化的研究者,一身兼理论与实践二者之长,可谓文武双全。他所创建的“中华饮食文化博物馆”的确是一个创举,是中华饮食文化研究中的系统工程的成功探索,它填补了国内博览事业的一个空白的专题。而现在所编写的这套《中华饮食文化丛书》,更是推动国人研究饮食理论、掀起饮食文化研究大众化的进军号。书中难免有些不足,但其历史意义不亚于《吕氏春秋·本味篇》和《袁枚食单》。
因专业有别,仅述管见,望“饮食文化博物馆”办得更好,《丛书》再续新篇。
杨仁恺拜撰
2005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