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一月有余,平氏要选个好日子,扶柩而回。吕公见这妇人年少姿色,料是守寡不终,又且囊中有物,思想儿子吕二还没有亲事,何不留住了他,完其好事,可不两便?吕公买酒请了陈旺,央他老婆委曲进言,许以厚谢。陈旺的老婆是个蠢货,那晓得什么委曲?不顾高低,一直的对主母说了。平氏大怒,把他骂了一顿,连打几个耳光子,连主人家也数落了几句。吕公一场没趣,敢怒而不敢言,正是:
羊肉馒头没的吃,空教惹得一身骚。
吕公便去撺掇陈旺逃走,陈旺也思量没甚好处了,与老婆商议,教他做脚,里应外合,把银两首饰偷得罄尽,两口儿连夜走了。吕公明知其情,反埋怨平氏道:“不该带这样歹人出来,幸而偷了自家主母的东西,若偷了别家的,可不连累人!”又嫌这灵柩碍他生理,教他快些抬去。又道后生寡妇在此住居不便,催促他起身。平氏被逼不过,只得别赁下一间房子住了。顾人把灵柩移来,安顿在内。这凄凉景象,自不必说。
间壁有个张七嫂,为人甚是活动。听得平氏啼哭,时常走来劝解。平氏又时常央他典卖几件衣服用度,极感其意。不勾几月,衣服都典尽了。从小学得一手好针线,思量要到个大户人家教习女红度日,再作区处。正与张七嫂商量这话,张七嫂道:“老身不好说得,这大户人家不是你少年人走动的。死的没福自死了,活的还要做人。你后面日子正长哩!终不然做针线娘了得你下半世?况且名声不好,被人看得轻了。还有一件,这个灵柩如何处置?也是你身上一件大事。便出赁房钱,终久是不了之局。”平氏道:“奴家也都虑到,只是无计可施了。”张七嫂道:“老身到有一策,娘子莫怪我说。你千里离乡,一身孤寡,手中又无半钱,想要搬这灵柩回去,多是虚了。莫说你衣食不周,到底难守。便多守得几时,亦有何益?依老身愚见,莫若趁此青年美貌,寻个好对头,一夫一妇的,随了他去。得些财礼,就买块土来葬了丈夫。你的终身又有所托,可不生死无憾?”平氏见他说得近理,沉吟了一会,叹口气道:“罢,罢!奴家卖身葬夫,旁人也笑我不得。”张七嫂道:“娘子若定了主意时,老身现有个主儿在此。年纪与娘子相近,人物齐整,又是大富之家。”平氏道:“他既是富家,怕不要二婚的。”张七嫂道:“他也是续弦了,原对老身说,不拘头婚二婚,只要人才出众。似娘子这般丰姿,怕不中意。”原来张七嫂曾受蒋兴哥之托,央他访一头好亲。因是前妻三巧儿出色标致,所以如今只要访个美貌的。那平氏容貌,虽不及得三巧儿,论起手脚伶俐,胸中泾渭,又胜似他。
张七嫂次日就进城,与蒋兴哥说了。兴哥闻得是下路人,愈加欢喜。这里平氏分文财礼不要,只要买块好地殡葬丈夫要紧。张七嫂往来回复了几次,两相依允。
话休烦絮,却说平氏送了丈夫灵柩入土,祭奠毕了,大哭一场,免不得起灵除孝。临期,蒋家送衣饰过来,又将他典下的衣服都赎回了。成亲之夜,一般大吹大擂,洞房花烛,正是:
规矩熟闲虽旧事,恩情美满胜新婚。
蒋兴哥见平氏举止端庄,甚相敬重。一日从外而来,平氏正在打叠衣箱,内有珍珠衫一件。兴哥认得了,大惊问道:“此衫从何而来?”平氏道:“这衫儿来得跷蹊。”便把前夫如此张致,夫妻如此争嚷,如此赌气分别述了一遍。又道:“前日艰难时,几番欲把他典卖,只愁来历不明,怕惹出是非,不敢露人眼目。连奴家至今不知这物事那里来的?”兴哥道:“你前夫陈大郎名字可叫做陈商?可是白净面皮,没有须,左手长指甲的么?”平氏道:“正是。”蒋兴哥把舌头一伸,合掌对天道:“如此说来,天理昭彰,好怕人也!”平氏问其缘故,蒋兴哥道:“这件珍珠衫,原是我家旧物。你丈夫奸骗了我的妻子,得此衫为表记。我在苏州相会,见了此衫,始知其情,回来把王氏休了。谁知你丈夫客死,我今续弦,但闻是徽州陈客之妻,谁知就是陈商!却不是一报还一报!”平氏听罢,毛骨竦然,从此恩情愈笃,这才是《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的正话,诗曰:
天理昭昭不可欺,两妻交易孰便宜?
分明欠债偿他利,百岁姻缘暂换时。P20-21
卷一 王三巧迷情私通陈大郎 蒋兴哥续弦重会珍珠衫
卷二 假公子欺诈冒充真女婿 陈御史巧智勘破金钗钿
卷三 新桥市韩五贪财卖春情 南横桥吴山好色送性命
卷四 闲云庵阮三命偿冤债 太尉府陈女身守贞节
卷五 常中郎举荐马宾王 马给谏行聘卖健媪
卷六 申徒秦贪看人间靓女惹祸端 葛令公亲送自身宠妾固恩宠
卷七 左伯桃为友捐躯风雪途中 羊角哀全义舍命荆轲墓前
卷八 郭仲翔一面未识举荐新朋 吴保安十载弃家赎取旧友
卷九 唐参军失妻更遇难 裴相国还女又赠银
卷十 倪善继贪心残害自家兄弟 滕大尹弄鬼暗占他人家私
卷十 宋仁宗一个字废黜状元郎 赵伯昇一席话受拜制置使
卷十二 柳三变名妓队里度岁月 谢玉英乐游原上吊柳七
卷十三 老君三临下界授机宜 天师七试赵异成神仙
卷十四 陈抟道人两隐名山 希夷先生四辞朝命
卷十五 史弘肇巧遇夫妇乱世情 郭大郎遭际龙虎君臣会
卷十六 张元伯自刎誓赴信约 范巨卿千里安葬知己
卷十七 邢春娘顺阳痛失双亲 单符郎全州喜遇旧知
卷十八 前后夫人别离之后再逢夫君 异姓兄弟意料之外重认父亲
卷十九 赴任官客舫巧遇侠僧 杨谦之蛮地喜逢艳妇
卷二十 陈从善梅岭山上痛失浑家 张如春红莲寺中喜逢夫君
卷二十一 杭州府钱谬发迹称王 临安山董昌被俘纳命
卷二十二 贾似道三朝为相作恶多端 郑虎臣途中押送报仇雪恨
卷二十三 张舜美元宵观灯得丽女 刘素香镇江遇难逢旧知
卷二十四 杨五郎燕山思旧逢故人 郑义娘镇江复仇追前夫
卷二十五 晏婴巧计二桃杀三士 功臣无谋三人丧自身
卷二十六 沈小官玩鸟送终一生 张箍桶贪财祸害七命
卷二十七 莫秀才发迹暗害糟糠妻子 金玉奴获救棒打薄情郎君
卷二十八 黄善聪男装原是女扮 李秀卿结弟却成娶妻
卷二十九 妓女红莲夤夜入寺引诱禅师童身 和尚玉通转世为女败坏府尹门风
卷三十 五戒和尚破戒转身苏东坡 明悟禅师护法托生谢瑞卿
卷三十一 阎王爷不愤拘禁书生 司马貌挥笔速断积案
卷三十二 看人间不平莽书生抒愤 观酆都报应胡母迪吟诗
卷三十三 张古老下凡种瓜轻娶美少女 韦义方错眼杀人痛失升天路
卷三十四 李元吴江呵护遇难朱蛇 龙君水府报答救命深情
卷三十五 简帖和尚离间骗娶他人妇 皇甫殿直后悔重谐原来妻
卷三十六 宋四公独个小戏禁魂张 赵正儿合伙大闹东京城
卷三十七 武帝巧智夺得天下 萧衍累修归了极乐
卷三十八 梁圣金淫欲激怒丈夫丧身 任孝子烈性感动天地为神
卷三十九 聚众求存本当安居乐业 无事生非却成谋叛反逆
卷四十 冯主事侠胆义肝藏匿朝廷钦犯 沈小霞死里逃生重睹亡父手迹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创作与流传,可谓源远而流长,它始于隋唐宋元时代的“说话”“话本”,发展于明清之际的“拟话本”,形成听者广泛、读者众多、深受欢迎的喜人局面。“话本”和“拟话本”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佳作灿若明星,闪烁其间,流传人口,传誉后代,在我国古代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宋时期,在我国的城市中出现了一种新兴的引人注目的受人喜爱的职业——“说话”。“说话”是一种民间的技艺活动,“说话”的艺人们以讲述听众喜闻爱听、波澜起伏、情节复杂的故事来招徕听众。从事这种职业的艺人当时被人们称为“说话人”,他们讲故事时所依据的底本被称为“话本”,这是中国短篇白话小说的最初形态。
据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文字记载,“说话”在隋唐时期就已经悄然出现。隋代的侯白因为擅长“说话”,引人注目,受到欢迎,因而其“所在之地,观者如市”。他的顶头上司杨素常常强他为自己“说话”,“从旦至晚始得归”。杨素之子杨玄感也常常要求:“侯秀才可以(与)玄感说一个好话。”唐代的宦官头目高力士曾经为“移仗西内”的“太上皇”唐玄宗“说话”。而德宗、宪宗时期的官僚韦绶,罢官后则成了说书消遣的“积极分子”。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白行简也曾让说书艺人演说《一枝花话》,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有“光阴听话移”的描述,并在其下自注云:“又尝于新昌宅说《一枝花话》,自寅至巳犹未毕词也。”这里的“话”就是“说话”,而《一枝花话》即当时名闻遐迩的名妓李娃的故事,后来元稹和白行简分别撰有《李娃行》、《李娃传》传世。历时十二个小时都没有“毕词”,可见说话内容的精采丰富,情节的曲折起伏。清代末叶发现的大量敦煌遗文中,其中不少是唐五代时期的变文,其变文《韩擒虎话本》、《庐山远公话》等亦应该属于“说话”之列。
但隋唐时期的“说话”活动,主要活跃在官僚集团和文人阶层之间,很少涉及民间,普通的市民尚没有参与进来。时至宋代,由于城市经济的逐步繁荣,以手工业主、中小商人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渐扩大。为了适应市民阶层的对文化活动的迫切需要,在一些公共场所出现了以文化娱乐为职业的艺人群体,其中自然也包括讲说故事的“说话人”。而同一故事在不同场所、不同时日里反反复复演说,不少“说话人”常常将故事的梗概记录下来。依据这些故事的梗概,“说话人”在讲说故事时再临场发挥,加上许多与此相关相近的内容,以加强故事的生动性、趣味性,吸引招徕更多的听众,某些“话本”也在这样不断修改、陆续补充中形成成熟的公认的本子。与唐代的“说话”有所不同的是:宋代的“说话人”和他们的听众,大多属于市民阶层;“话本”的内容,也大多与市民生活有关,无一不为市民阶层所关切所熟悉所理解所喜爱。
元明两代,戏剧悄然兴起,以新颖的形式出现在市民面前,逐渐吸引了市民的兴趣。而印刷术的普及与推广,又使“话本”找到了继续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渠道:通过把“话本”印刷成书,成为有阅读能力人们享受文化娱乐的精神食粮,在不受时空限制的更广的范围内传播,而这种情况则引起了更多文人的注意。他们收集、加工原有的“话本”,将它们整理成篇成集,进而模拟“话本”进行新的创作——虽然它们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模拟“话本”的,但它们已经不再是仅仅供“说话人”“说话”时依据的“底本”,而主要是供读书人茶余饭后案头阅读的读本。这种读本,被后世称作“拟话本”。
可以这样说,隋唐宋元时期是话本小说的萌发产生期,它一登上文学的舞台就引起了众多听众的注意与欢迎。而明清时期是话本小说的发展繁荣期,它的作者队伍进一步扩大,除了一般的“说话艺人”以外,一些文化素质更高的文人也参与到话本小说的创作中来。作品数量越来越多,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主要的是“话本”的听众迅速扩大,成为广大市民阶层普遍认同的文娱活动。此后话本、拟话本的写作演变为白话短篇,小说的创作,一直延续到今天,与长篇小说一起,形成久盛不衰的可喜局面。
我们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的短篇话本集,是《京本通俗小说》(此说目前尚有不同的意见)和嘉靖(1522—1566)年间洪椴编辑的《清平山堂话本》。虽然它们已经残缺不全,但从幸存下来的篇目中,还可以想见当时“话本”的大致情况。天启(1621—1627)之际冯梦龙广泛收集、改写宋元时期的“话本”与“拟话本”,编成了《古今小说》(后来改称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白话小说集,世人简称其为“三言”。此后,“拟话本”相继问世,其中以凌濛初撰写的《拍案惊奇》(后来改称《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最为知名。它与“三言”被公认为我国“话本”“拟话本”白话小说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冯梦龙,江苏苏州人,出生于明代万历二年(1574),清代顺治三年(1646)谢世。《苏州府志》有一段简单的记载:“冯梦龙,字犹龙,。才情跌宕,诗文丽藻,尤明经学。崇祯时,以贡选寿宁知县。”早年读书应举,同时出入青楼酒馆,对下层社会有较多的了解,是当时进步的政治文学团体复社的成员之一。著作甚富,有包括“三言”在内的《冯梦龙全集》存世。凌濛初,别号即空观主人,浙江乌程人,出生于明代万历八年(1580),崇祯十七年(1644)呕血病故。历官上海县丞、徐州通判等职。著作不少,以《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最为人知。
编入冯梦龙“三言”与凌濛初“二拍”中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精粹之作,在思想内容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既有社会上“乱民”和绿林好汉的行径、朝廷里忠奸斗争的剪影、地方各级贪官污吏对“子民”的盘剥、社会恶势力对善良百姓的欺压,也有家庭内部婆媳反目、兄弟失和、败子回头的叙述,也有科举制度下书生一举登第、门生报恩的描述,还有扑朔迷离的案情、奇奇怪怪的骗术、曲曲折折的巧合、令人叹息不已的妓女故事,更有男女情爱、婚变奸情、谋夫杀妻等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可谓是当时社会的大缩影、活写真、万花筒。而这些作品在故事情节的展开上,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在人物对话的表达里,往往各具艺术特色,吸引着众多读者的眼球。其中尤以《王三巧迷情私通陈大郎 蒋兴哥续弦重会珍珠衫》、《李公子受惑转让风尘女 杜十娘遭弃怒沉百宝箱》、《孙玉郎遵奉母命代姐出嫁 乔太守成人姻缘鸳鸯乱点》、《顾阿秀喜舍檀那物 崔俊臣巧会芙蓉屏》、《同窗友认假作真 女秀才移花接木》……最为人知。
当然就某一单篇的话本来说,它的容量无论如何无法与众所周知的长篇小说,诸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相比,犹如单独一丛艳丽开放的鲜花与一棵繁花累累的大树相形。但如果将两百来丛品种各异的花树集中在同一个花园之中,它们颜色各异,姿态有别,异香扑面,我们相信人们欣赏的脚步与欣喜的眼光同样会留恋其间,发出欢呼不已的赞叹,而冯梦龙与凌濛初为我们提供的“三言”、“二拍”就是这样一个令人神往的文学花园。如果我们再推而广之,将我们年前推出的《新“三言”“二拍”》中二百丛色彩各异的花树也加入进来,那末这座文学花园将更加繁花似锦,更加灿烂夺目,更加引人注目。
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三言”与“二拍”的某些篇目在思想内容上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那样的缺陷,如封建的纲常伦理、佛教的生死轮回与因果报应等等糟粕,我们整理时无疑应该恪守尊重原貌的原则,不作任何改动,但今天的读者阅读时却无疑应该取批判的态度。色情描写是古代白话小说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三言”与“二拍”自然也不能例外。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个别阶层的精神境界与思想追求,而它又往往与整个故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编者意在“劝戒”,起到“淫者贞,薄者敦”的效果,显然无法遽然割裂。这部分文字含有难于剔除的封建性糟粕,也请读者注意批判阅读。
我们整理校点之时,《喻世明言》以天许斋本为底本,《警世通言》以兼善堂本为底本,《醒世恒言》以叶敬池本为底本,而《拍案惊奇》、《拍案赞奇》则以尚友堂刊本为底本,参照已经面世的其他各种版本,同时也吸取了王古鲁、章培恒、魏同贤、谭正璧、石昌渝等众多前辈时贤的研究成果。对于原来《二刻拍案惊奇》中第四十篇“宋公明闹元宵杂剧”不属于话本范畴的问题以及第二十三篇与《拍案惊奇》中第二十三篇《大姊魂游完宿愿 小姨病起续前缘》完全重复的问题,我们虽然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但缺乏足够的根据,不敢贸然处理。还有《二刻拍案惊奇》中卷五《襄敏公元宵失子 十三郎五岁朝天》以及卷九《莽儿郎惊散新莺燕 馅梅香认合玉蟾蜍》两篇是否从《二续惊奇》移入的问题,目前学术界的意见也不尽一致。因此以上问题只能随同众议,存留原貌,不作处理。
为省篇幅,对某篇在不同版本中的异文,以底本的文字为主,个另q地方择善而从,不再另出校记。讹误衍夺之处,力求以他本补足、改正,无法补正的则重原貌,或以缺字符号“口”表示,衍文予以删除以畅文意,也方便读者阅读。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丛书成书于数百年之前,又并非成于一人之手,因此遣字造句的风格不尽相同,今天无法加以统一,更不能以近年规定、当今通行的汉语规范化来强求前人,这样做反失原貌,幸请读者垂察见谅。
我们去年曾经选编校点《新“三言”“二拍”》丛书,在不包括“三言”“二拍”在内的话本、拟话本中选编二百篇,组成《观世记言》、《阅世述言》、《觉世献言》、《拍案称奇》、《拍案叹奇》五册,在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今年上海大学出版社根据广大读者的需求,又推出了《“三言”“二拍”》丛书,它们是我们和出版社策划的总体计划的两个组成部分,两者互为呼应,遥相配合,使广大读者通过这两套丛书,对中国的话本、拟话本有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但关于《二刻拍案惊奇》书名的处理颇费踌躇,最后不得不以《拍案赞奇》代替,这样这两套十本书才能前后统一,互为照应。我们这样做,既有不得已的苦衷,同时也有我们自己的根据:就以“三言”为例,“三言”的第一本原来命名为《古今小说》,但随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相继出版,《古今小说》后来更名为《喻世明言》。“二拍”的情况也是这样,《拍案惊奇》后来也曾经因为《二刻拍案惊奇》的出版而更名为《初刻拍案惊奇》。我们这样的处理,幸请广大读者的理解,也望学术同仁的认同。
《新“三言”“二拍”》丛书出版的时候,由于丛书各篇选自不同的集子,各种集子的篇名也不尽相同:有的以“卷”为单位,有的以“回”为细目。有的单句出目,有的双句标题,也有的以词组为题。当时根据体例一致的需要,所有篇目一律称“卷”,其下标示在本书分册中的序数,而标题根据各篇内容另行拟目,一律以双句出题。这种体例的要求同样在处理《“三言”“二拍”》丛书的时候遇到了新的困难,“三言”的篇名是单句出题,而“二拍”的篇名则是双句出目,为了本丛书的统一,也为了与《新“三言”“二拍”》相一致,我们不得不承袭《新“三言”“二拍”》的体例要求,根据每一篇的具体内容,重新拟定“三言”部分的每卷篇名,而“二拍”中如《宋公明闹元宵杂剧》等个别篇名也作了相应的调整。我们这样做,并非出自独家的杜撰,前人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先例,如清代李渔《无声戏》的十二篇小说,分别有单句出题与双句标目两种不同的版本,如第一篇,一作《丑郎君怕娇偏得艳》,一作《美妇同遭花烛冤 村郎偏享温柔福》,第二篇《美男子避惑反生疑》,一本又作《清官不受扒灰谤 义士难伸窃妇冤》,其他各篇无不如此,也许是当时的出版者为了与《十二楼》、《连城璧》双句出题的篇名保持一致的缘故吧!我们改动“三言”的篇名之后,为了让读者对原来篇名有所了解,特地在每册书的最后,附录了本书《新旧篇名对照表》,以方便读者查阅。
为了统一全书的标点风格,根据作品的实际,按照我们的理解,所有篇目都由我们自行标点与重新分段,需要在这里特别说明。如果有疏误之处,理应由我们自己负责。同时恳请海内外专家与广大读者,对我们某些分段的不当与个别标点的失误不吝赐教。
另外,我们将本来搁置在原刻本书前或卷前的插图,以每卷两幅的方式移入正文的相应位置,图文并茂其间,有利于读者欣赏。而原来就没有插图的十五卷文字,则影印三十幅相应的书影附置其中,便于读者对照阅读。同时我们将所有插图都按比例缩小了尺寸,改成微型插图,以节省篇幅减轻读者的负担。而在每本书的最后,我们还附录了与“三言”“二拍”相关的材料,以方便读者对本丛书的进一步了解。
我们在工作中曾广泛吸收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受到不少学者的真诚帮助,包括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在内的各地图书馆的同志提供了各种便利,上海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姚铁军编审和总编辑助理、该书责任编辑李旭副编审为本书的出版作出了无私贡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在多年的工作中,家人在各方面给予支持,也参加了部分的工作,没有他们的全力合作,完成这样的工作将会遇到更多的困难,理应在此一并提及。
吴伟斌
2009年2月28日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以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为代表的“三言”“二拍”最为有名,被公认为是我国白话小说最重要的代表之作。我们在2008年已出版新“三言”“二拍”丛书之《观世记言》、《阅世述言》、《觉世献占》、《拍案称奇》、《拍案叹奇》五册的基础上,今根据广大读者需求,又推出“三言”“二拍”丛书。这两套书是两个互为呼应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于“二拍”的书名,根据两套啦书名体例统一的需要,依照“三言”第一本《古今小说》曾更名为《喻世明言》、《拍案惊奇》曾因《二刻拍案惊奇》的出版而更名《初刻拍案惊奇》的先例,现将《初刎拍案惊奇》改为《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改为《拍案赞奇》,幸请广大读者理解,祈单学术同仁认同。
这两套选本的编选或整理、校点者,系从事二十多年古籍编辑工作的资深编审,是长期研究唐代文学与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知名专家。
本册为“三言二拍”之《喻世明言》。
《喻世明言》是“三言”的第一部,四十卷,收话本四十种。
《喻世明言》中最优秀的作品,首推《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它通过蒋兴哥与王三巧夫妻悲欢离合的经历,表现了当时商人家庭的男女关系,反映出新兴市民思想与传统伦理道德的冲突,突出了感情与贞节观念的对立。《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也是一篇著名的小说,它以嘉靖年间轰动朝野的真实事件为题材,写沈炼父子与奸相严嵩的斗争,褒忠斥佞,正气凛然。小说中塑造了一位沈小霞妾闻淑女的形象,勇敢泼辣,机智聪慧,个性鲜明,给人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