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人,不管在什么行业,担任什么职位,都同时充当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两种角色,但是平日里往往将领导艺术摆在第一位,反而忽视了被领导的艺术。
每一个人,几乎都在领导别人的同时接受别人的领导,所以我们最好先学习如何接受领导,然后才能懂得如何领导别人。因为只有学会被领导的艺术才能当好领导者。
《被领导的艺术》从做有准备的被领导者、与领导建立和谐关系、领会领导的真实意图、获得授权时做好本分等多个方面,运用心理学、处世哲学、管理艺术、领导学等领域知识,通俗、细致、独到地讲解了被领导的艺术和智慧。这是曾仕强教授首次系统讲授被领导的智慧,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必学的一门新课。
《被领导的艺术》:
怎样巧妙领会领导的真实意图?如何与领导建立和谐的关系?怎样才能既赢得领导的认同,又获得下属的支持?如何处理好同级之间的协作关系,达到领导期望的目标?……
为了帮助读者解决上述种种问题。曾仕强在《被领导的艺术》中将心理学、处世哲学、管理艺术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做有准备的被领导者、与领导建立和谐关系、协助领导管理好下属、理顺同级之间协作关系、不断提升自我修养等多个方面,首次系统对“被领导的艺术”进行了独到的、细致入微的讲解。
要学会卖力而不卖命
要知道,工作不是卖身,中国人可以卖力,但是绝对不卖命。老板不能叫任何人卖命,拼了命去工作,那是不对的。
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有老板这样说:“我一天只睡三个小时,你要是当我的干部,手机24小时都不能关机,必须随传随到……”我对这样的观点并不赞成,这样的老板太刻薄了,把别人的孩子不当人看,谁当他的干部谁倒霉。
老板要适可而止,要能够照顾员工,而员工要尽力而为,双方要合在一起。
中国人对每个人的要求都不一样,我们不会像西方一样。在西方,同样的岗位,工作也都一样;而我们,张三比较能干,领导就会慢慢地多给他一些工作。所以很多人会批评中国人不是同工同酬,其实同工同酬对那些有才华的人来说,是最大的损失。他们明明可以学到更多,但是却不学。
看起来,中国人好像很爱欺负那些能干的人,好像谁有能力,谁就活该,应该多做事。其实不然,被领导者的脑袋要换一换,要转变思想:我的薪水不可能一直这样。老板一定会有一个制度,别的方面可以没有制度,但是薪水一定要有制度,工作是多是少,薪水就跟着起伏,这样大家才不会不平。若是发放薪水没有制度,只按领导者的个人喜好来操作,那大家肯定会非常愤慨。在这方面,我不会主动要求提高薪资,但是老板多给工作,对我来说就等于是加薪。因为那是一个机会,老板把它给了我,没有给别人,这就是一种难得的收获。曾经有一个年轻人高兴地和我说:“老板对我真好!他给了我薪水,还给我很多工作和学习的机会。一有学习的机会,他都帮我出钱,让我去听课,有什么事情都找我去商量,我等于领了好几份薪水。”能够这样想的人会很有前途,他可以不计较。
但是事情是有限度的,过犹不及,卖力是对的,卖力过了头,就成卖命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即便是为了父母,我们也应该善待自己的身体。现代管理造成了很多“过劳死”的悲剧。为了追求利润、效率,竟然过度劳累,以致死亡,这样以身相殉的惨剧,当然不为领导者所乐见。
有些年轻人,仗着自己年轻身体好,完全不懂劳逸结合,为了争表现,最后把自己累死。而有些成为主管的人,不懂得放权,想尽办法,却把自己累死。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大家不愿意见到的。可依然有很多人不知不觉掉入这种管理陷阱中。被害死了还不明白真正的原因。
就算躲过了生理上的迫害,心态上的失调也必须进行调整。一个被领导者在领导面前拼命表现,又在自己的下属面前表现,就等于蜡烛两头烧,很快就会心力交瘁。一个好的被领导者,要做到自己在领导面前全力表现,回到部门后,下属全力为你服务。这样才能够跟下属打成一片,让下属知道你到领导那里不是拍马屁。而是去表现;你受到赏识·则说明你所率领的团队整体表现良好。如果你在领导面前努力表现,回到部门后凡事亲力亲为,久而久之,就会对身体造成很大伤害。
认真是必须的,但是身体更重要,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好的身体,你能认真多久?领导给你的压力越大,你就越需要下属的支持·就越需要有一两位得力的助手。而对待助手要推心置腹,凡事都要和他们商量,让他们感觉到和你是处于平等的位置上的,这样他们才会真心对待你。
P21-22
实际上人人都是被领导者
管理不是管人,而是管事、管物,管人以外的资源。如果把人当成管理对象,视同财力、机械、方法、物料、市场、管理信息、管理环境等,就相当于把人当成了物,严重违反了人性。人和动物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有高度的自主性、创造性。人性需要受到尊重,如果把人当作一种资源,人就丧失了自主性,就没有尊严,这实在是一种大不敬。
敬就是给面子,中国人最要紧的就是面子,最不喜欢被人家管。你不管我,我可能还多做一点;你越想管我,我就越偷懒,最后把你气死。所以,把人,特别是把中国人当成管理对象,只会自找倒霉。管理要有效,一定要符合中国人的人性需求。
中国式管理的主体是人。在企业中,我们要把人摆在第一位。若能找到合适的人,就可以使企业发展壮大;找不到可靠的人,一切免谈。当企业中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就要想办法将人分门别类,比如按工作内容的不同,可分为财务人员、销售人员,行政人员等。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划分会越来越细。因为人的管理范围是有限的,坦白地讲,一个人最多只能同时管7个人,多了就管不了,这在管理学上叫作“管理幅度”。超过管理幅度,管理就要出问题,因为凡是看得见的东西都可以造假:你相信报表,他就用报表来骗你;你相信业绩,他就用业绩来骗你。
为了使管理有效率,企业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管理结构。无论是哪种组织结构,从表面上看,处于底层的员工是被领导者,老板和各级主管是领导者。其实,所谓的被领导者是相对于领导者而言的,一般可分为绝对的被领导者与相对的被领导者。在企业中,一般绝对的被领导者占大多数,他们没有任何的领导职务和责任,也不掌握权力,完全接受别人的领导;而有些人既是领导者又是被领导者,即对下属来说他们是领导者,对土司而言他们又是被领导者。而企业的老板,从职级上讲,称得上是绝对领导者,因为没有人可以直接对他们下命令,但事实上,他们也要受其他因素的控制,如市场环境、法律法规、自然条件的限制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也是被领导者。可见,人人都是被领导者。
平日里大家大多更为关注领导的艺术,将领导的艺术摆在第一位,反而忽视了被领导的艺术,这是不对的。既然人人都是被领导者,我们应该偏重于被领导的艺术,更何况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是密不可分的。 一般人多半会认为,领导者就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就是被领导者,二者怎可混淆?这是比较粗浅的看法,这些人掉入了二分法的陷阱,认为非黑即白、非奸即忠。只要往深层去想,你就会发现其实世界上“合”的比例反而比“分”的比例更高。领导者跟被领导者不是两种不同的身份,而是同一个人的两种角色,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不管在什么行业,担任什么职位,都同时充当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两种角色。一个领导者如果能够意识到自己同时具备被领导者的角色,他会觉得负担一下子减轻很多;但仅仅认识到自己的被领导者角色还不够,真正会领导的人不会把自己当作领导者,他们会“无为而治”。 很多人现在一听到“无为”就觉得是道家的思想,换言之,他们觉得只有信奉道家思想的人,才需要做到“无为”,这是很粗浅的看法。无为,并非字面上的意思,很多人将其解释为“什么都不做”,这其实是错误的。无为是指:我明明是领导者,但是会站在被领导者的立场来领导。这与前一种解释完全不一样。我还要特别加上两个字——艺术,一般人都认为“无为”是一种行为态度,或觉得是一种作风,实际上,那是一种“被领导的艺术”。任何东西,如果没有达到艺术的层次,吃亏的是你自己,受苦的是跟着你的人。 艺术是什么?艺术以科学为基础,如果你很熟悉科学的方法,而且运用得很巧妙,那就叫艺术。要了解艺术,可以参考岳飞的话:“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但很少有人会想为什么会“存乎一心”。“存乎一心”就是说,世界上不能有两条心,不能你一条心我一条心。当领导者与被领导者能够变成一条心的时候,那就是一种艺术,这不是通过科学能够了解的。 学会被领导的艺术才能当好领导者。每一个人,几乎都在领导别人的同时接受别人的领导,所以我们最好先学习如何接受领导,然后再学习如何领导别人。可以说,只有当好下属,才有可能真正当好领导。组织中最可怕的人,是那些既不能命令又不受命的害群之马,一方面无法领导他人,另一方面也不接受他人的领导。既不是好的领导者,又不是好的被领导者,最终什么都不是。 为了兼顾领导和被领导,我们必须适时调整自己的位置,随时重新定位,以维持上下或平行之间的人和事,首先学会被领导,然后才能当好领导。 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人格基本上是平等的,但是地位基本上是不平等的,这谁都不能否认。《大学》中讲:“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意思是:上面的人对我这样做,我很不高兴,就不要用这种态度去对我下面的人;下面的人对我这样的态度,我一肚子火,就不要用这种态度去对我上面的人;左边的人对我这种态度,我很不高兴,就不要用这种态度去对我右边的人;右边的人对我这种态度,我很不高兴,就不要用这种态度去对我左边的人。其实用四个字——将心比心,就可以完全概括了。从现在开始,不管是领导者还是被领导者,都要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来进行思考。 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二者之间要以“礼”相待,而“礼”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角色期待”。每个组织成员都应该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按照自己应有的角色期待,来好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便是合乎礼的表现。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应该互信互谅,奠定互助合作的良好基础,才能够进一步以“絜矩之道”来促进协同一致的组织力量,并把组织的合力提升到最高的水平。 “将心比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相当困难。一般的人,从小都是只知道“自己”,不知道“别人”。你看,小孩子一看到东西就抓来自己吃,不会给别人吃。所以说,人都是相当自我的,只照顾利害关系,只想到自己的方便,不太考虑别人。所以,我们要记住儒家最了不起的“推”,一定要学会推己及人——想完自己,再推出去想别人。 不管是领导者还是被领导者,都要互信互谅,彼此站在不同的立场,互相包容,互相尊重。这样,事情才能做得好,而且做事的过程才不会草率,这样的艺术才可以长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