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羡慕成功商业人士的物质生活,31岁那年,我辞掉了工作,走进哈佛商学院的课堂。
这场持续两年并花费昂贵的MBA盛宴,却并不如你想象的那般光鲜……
本书从一位目光敏锐的哈佛学生的视角,揭去了哈佛商学院表面覆盖的神秘面纱,第一手呈现了它培养全球商界精英的种种方式,是一本哈佛商学院MBA的生存必读手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哈佛制造(一场关于MBA的浮华盛宴)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工商管理 |
作者 | (英)菲利普·德尔夫斯·布劳顿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因羡慕成功商业人士的物质生活,31岁那年,我辞掉了工作,走进哈佛商学院的课堂。 这场持续两年并花费昂贵的MBA盛宴,却并不如你想象的那般光鲜…… 本书从一位目光敏锐的哈佛学生的视角,揭去了哈佛商学院表面覆盖的神秘面纱,第一手呈现了它培养全球商界精英的种种方式,是一本哈佛商学院MBA的生存必读手册。 内容推荐 建校百年以来,哈佛商学院已经成了全球商界独一无二最具影响力的机构。该校毕业生中有《财富》500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私募基金巨头、风险资本家,甚至总统。由此,哈佛的MBA学位就俨然成了通往全球商界巅峰的一把金钥匙。 放弃《每日电讯报》令人羡慕的职位,布劳顿进入了哈佛商学院。在随后的两年中,他和同学们淹没在哈佛商学院所体现的美国商业文化的精华之中。 在本书中,布劳顿勾勒了一幅哈佛商学院MBA的全景图,描述了MBA们的疯狂课堂生活,讲述了那些著名教授的商业启迪、最具启发意义的案例,披露了商学院文化中那些不那么讨人喜欢的陷阱,比如冰橇灌酒,困扰许多背负沉重学业学子的抑郁幽灵,以及评估了校方在传授其所推崇的商界最重要的品质,如领导力、果断性、道德行为、平衡工作与生活等方面的成功情况。 本书从一位目光敏锐的哈佛学生的视角,揭去了哈佛商学院表面覆盖的神秘面纱,第一手呈现了它培养全球商界精英的种种方式,是一本哈佛商学院MBA的生存必读手册。 目录 序 第一章 让我们放慢速度 第二章 重新开始 第三章 在水一方 第四章 冰槽灌酒 第五章 我是谁? 第六章 形成、强化、规范、运转 第七章 系数及其他 第八章 风险大师 第九章 不安全的优等生 第十章 道德维护者 第十一章 极端杠杆 第十二章 追逐曲线 第十三章 充满风险的宏伟目标 第十四章 “看着自己的孩子长高” 第十五章 毕业 第十六章 制造不快乐人士的工厂 致谢 后记 试读章节 唉,谁没有心灰意冷的时候呢? -米克·贾格尔(Mick Jagger) “不知道诸位对菲利普有何评价,但目前对你们来说,他不过就是菲利普而已。” 哈佛商学院的院长和我的90位同学都在盯着我。当时我正准备伸手去拿一块鸡肉沙拉三明治,看起来确实是非常“菲利普而已”。我们已经上了几个星期的课,这次午饭时间院长金·克拉克(Kim Clark)到教室来和我们见面并了解情况。他是个虔诚的摩门教徒,身材瘦削,快60岁的样子,说话时像先知一样具有权威性,温和而又威严。 “我最初到这个教室上课的时候,那边坐着一个叫杰克的家伙。他就是现在先锋集团(Vanguard)的总裁杰克·布里南(Jack Brennan)。那边有一个达特茅斯的前橄榄球队员,名叫杰夫。杰夫·伊梅尔特(Jeff Immelt)现在是通用电气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那边,那边坐着唐纳,就是后来成为Palm计算公司首席执行官的唐纳·杜宾斯基(Donna Dubinsky)。” 在我们这个位于地下室的没有窗子的教室里,似乎有个开关被打开了。你几乎可以听到在座的每个人的心跳。呈马蹄形排成5排、面对黑板坐着的90名同学,甚至包括在舔铅笔上面粘着的沙拉酱和鸡肉碎的那位,都在思索:25年之后,他们会提到自己的名字吗?后来的院长对2031级同学致辞的时候,会不会说:“那边坐的是苏珊。当时她很腼腆,现在却负责全球规模最大的对冲基金。那边的汤姆成了谷歌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而菲利普呢?这么说吧,一个人应该拥有几十亿美元才够呢?” 我们彼此相对,脑海中浮想联翩。 2004年8月的一个闷热的傍晚,我第一次走进哈佛商学院的校园。妻子玛格丽特和我们一岁的儿子奥吉当时留在纽约,等待我们的家当从法国运来。此前两年半的时间,我们一直住在法国。哈佛商学院无论教工还是学生,我一个人都不认识。10年来第一次,我既没有老板,也没有工作职务,也没有每月一次的薪水。此前对商学一无所知或所知甚少的近200名学生已经被召集来,参加一门正式名称是《分析论》(Analytics)的课程不太正式的说法叫“数学夏令营”的学习。其目的是让我们能够跟得上3周之后入学的另外700名同学。 P2-3 序言 到哈佛商学院攻读学位时,我并没有计划就此经历撰写一本书。实际上,担任记者10年之后,我选择到哈佛的目的只是想从撰写新闻报道这一工作中脱身,停止把周围的世界看做潜在的故事来源。为了控制我的金融命运,而且更重要的是控制我的时间,我想要学习商学。我已厌倦了整天听命于手机,充任老板各种要求的牺牲品。我希望MBA学位能够让我更多地了解世界的运转规律,让自己未来的生活有更多选择。 我这样说只是为了表明本书绝非曝光内幕之作。在许多方面,哈佛的两年时光都令人愉悦。同学们都聪明友善;教师多数都尽职尽责,善于启发鼓动;学校的各种设施一流;邀请来的各位讲座人士也都是出类拔萃之辈。作为了解资本主义的绝佳场所,再也没有比哈佛商学院更合适的地方了。对我和我的各位同学而言,哈佛改变了我们未来人生的面貌,改变了我们通过商业活动得以实现的各种可能性。 但是那段时间确实紧张,并且紧张程度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尤其是最初的几个星期,在我们拼命学习商业运作的各个领域,金融学、会计学、资本运作、市场营销以及组织行为学等方面的课程时,课业量简直要把人压垮。随着时间的推移,除功课之外,找工作-“合适的”工作-的压力本身就成了单独的一项教育。 通过本书,我想描述一下我和同学们在哈佛商学院这个资本主义大熔炉里的经历。浏览求学两年中写下的日记时,我对自己当时各种经历诱发的情感非常惊奇。我原本期望在商学院度过一段闲适的时光,一段学习和为新的工作作准备的时间。而真实情况是,我们这些MBA学员花费了许多时间讨论大家的雄心壮志和各自憧憬的同家人的理想生活。除了课堂上的功课、许多演讲者所作的演说,以及我们如何决定怎样工作,这种讨论在本书占很大比重。得到在哈佛商学院攻读学位的机会真的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表达出的任何牢骚、批评或者焦虑都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1960年,美国各大学共有5000名MBA毕业。到2000年,这一数字已经上升到10万人。如今的MBA课程授课方式多种多样,既有我当年选择的传统的两年全日制住宿攻读方式,你也可以选择函授,通过网络教育方式、以夜间授课方式攻读,或者在美国以外的其他地方攻读。资本经济所到之处,MBA教育随之而来。在中东地区、中国和印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申请者的人数与日俱增。一次次问卷调查表明,工商管理硕士通常薪酬更丰厚、工作职位更好。MBA这三个宝贵的字母已经成了商界成功的一张名片,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成了一个必要条件。2004年到2006年我在哈佛商学院攻读学位期间,学校的毕业生中包括美国总统、美国财政部部长、世界银行行长、纽约市市长,更不要说通用电气公司、高盛公司和宝洁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了。在《财富》全球500强各公司最重要的3个职位中,哈佛商学院毕业生占20%的比例。在最近风行一时的私募基金和对冲基金行业,哈佛大学毕业的工商管理硕士比比皆是。他们回到哈佛校园时,都享受到众星捧月般的礼遇。加入如此强大的一个团体,让人感觉既诚惶诚恐,又兴奋不已。 校方相信,商界成功所需要的领导才能同样可以用于其他领域,比如政治、教育、保健和艺术。我并非出身商界背景,对商界人士应该各界通吃这一观点有一种本能的抗拒。在随后的两年中我仍然不时地考虑到这一观点。这也解释了一本描述哈佛大学MBA教育的书,何以会让MBA学位持有者或准备攻读该学位者之外的许多人对这一问题感兴趣。MBA课程传授的语言技巧、解决问题的惯常做法和领导风格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影响。当今时代,商学院不再仅仅培养商界领袖。MBA教育决定我们许多人将来的生活方式、工作时间、享受的假期、文化消费、得到的保健服务,以及给我们的子女提供的教育。2000年以来,美国总统椭圆形办公室里那位哈佛大学毕业的工商管理硕士已经作出了许多具有全球性和历史意义的决策。简而言之,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其课程内容以及学位持有者组成的关系网络,都是颇有意义的,而且对于实现雄心壮志,其意义更为深远。 最后,本书仅为一家之言。任何个人都绝对不能代表哈佛商学院2006届毕业的900名MBA。本书描述的一切均为真人真事,但是为了掩盖某些同窗的身份,我改变了一些人名和细节。这样做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首先是隐私问题。哈佛商学院是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是一个可以讨论、实验、通过犯错误不断提高自己的地方。我的各位同窗当时并不知道有朝一日我会写一本书描述我们的经历。尽管我的尴尬经历和不光彩之处在本书中随处可见,他们关心的却是自己的此类问题。第二个原因在于,这样做我可以更诚实地描述我们经历的一切,用不着担心损害那些我喜欢而又钦佩的人的名声。至于授课的各位教授,因为教师的身份就是要面对公众,所以我在书中就描述了他们的真实言行,就如同我真实地描述了到哈佛大学作过报告的各位人士一样。我之所以要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就是要尽可能准确地描述我在哈佛商学院度过的这段时光。 2006年6月毕业时,我们班收到了商学院院长杰·莱特(Jay Light)写的一封公开信。他在信中写道:“融入全球各地哈佛商学院校友的同时,我希望你们和学校保持联系,继续与我们分享你们对这段读书生涯的思考与感悟。” 本书就是我的思考与感悟。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内容丰富、富有幽默感且文笔出色,任何读者如果希望追溯美国商界现状的来源,开卷一读都会感觉心情舒畅、获益颇丰。 ——约翰·卡西迪(John Cassidy)。《纽约客》特约撰稿人、《网络欺诈》作者 在美国人的心目中,哈佛的特别地位原本就很难解释,这本好书更让此迷思根深蒂固。 ——《华尔街日报》 这是一本所有想进商学院的人的必读之作。 ——《旧盒山纪事报》 哈佛商学院的日常运作,以及从学生、老师到前来指点的巴菲特、施瓦茨曼,本书无一遗漏。 ——《华盛顿邮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