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仍然记得我的储蓄达到10万美金的那一天。我在托马斯·弗朗西斯投资银行托马斯·维塞尔合伙人公司做了几年的研究员,2003年,我开始考虑我必须赚足够的钱来实现我的财务自由。我认为,如果一个人不需要为生存而工作,那么他就实现了自由。否则,他将成为一个用时间来换取食物和房子的奴隶。有了这10万美金,我想辞掉工作,搬到泰国去住,并靠利息收入生活。但是,我很明智,并没有跟随我的自由,我仍然得为我的这些钱找点儿投资项目。
我很快拒绝了一些共同基金的投资,因为我深知,已经有研究表明大部分共同基金的税后收益比市场指数还要差。投资者经常喜欢追涨杀跌,这是一个经常被忽视但同样重要的事实,对于这一点我很清楚。这导致投资组合的实际表现与共同基金业绩报告之间产生严重的滞后性。招股书上标明基金是计算时间加权收益,但投资者经常得到的是更低的资本加权收益。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Munder NetNet基金,一家互联网基金公司,它在1997年到2002年给投资者造成了几十亿美金的损失。尽管损失惨重,该基金在管理期间居然还报出
了一个正的2.15%收益。原因何在?因为在90年代末,这个基金管理的资金很少,而当时它做得非常好。然后,上百亿的资金涌了进来,从此这个基金就走上了一条为期三年的暴跌之路。虽然我对追涨杀跌的诱惑已经具有免疫力,但是我认为,如果我们对我们持有什么,以及为什么持有它们这个问题考虑得很清楚的话,抵制追涨杀跌的诱惑将会变得更容易。购买基金份额意味着我们信任该基金的经理,相信他能做出正确的投资。但是在经历亏损后,信任通常会趋于崩溃。
共同基金和低成本的指数基金有它存在的理由,不能完全取缔它们,因为,对于那些希望把投资决策委托给其他人的人来说,共同基金和指数基金可以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机会。合法的共同基金,像布鲁斯·贝尔科维奇·费尔霍姆基金、马尔松霍金斯长叶基金,对于投资者而言,都是不错的选择。高净值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热衷于投资对冲基金,但是很少有对冲基金能配得上它们那高昂的管理费和业绩报酬的。在2006年,沃伦·巴菲特在他致股东的一封信中,对对冲基金的费用结构进行了批评:“这是一个不平等的体系,首先对冲基金经理会从你的本金中扣除2%,即使他没有任何收益。就是因为这个,就会让你大大地损失一笔钱。而且,如果基金经理成功的话,你收益的20%将会支付给他,即使他的成功仅仅是因为大势上涨。例如,一个对冲基金经理一年获得了10%的总收益,那么3.6%将会支付给经理(直接扣除的2%+(10%–2%)*20%),剩下的6.4%将会留给他的投资者。”
在费用问题上,少量的基于价值投资的对冲基金经理选择支持巴菲特的观点。他们给投资者提供一种费用结构,这种费用结构与巴菲特在60年代管理他的有限合伙企业时提供给投资者的费用结构相似。巴菲特不收取任何管理费,而且业绩报酬在超过一定的收益率之后才收取。这些少量但在逐渐增多的基金先驱包括盖苏黎世的伊斯·皮尔(Guy Spier),瑞士的海蓝宝石资本管理公司和莫尼斯·帕波莱欧文(Mohnish Pabrai of Irvine),加利福尼亚的帕波莱投资基金公司。这类对冲基金公司,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长期投资者的吸引有着决定性的优势。
我也考虑过将我的储蓄投资于一些高质量低成本的上市公司。伯克希尔哈萨维公司(Berkshire Hathaway)每年支付给巴菲特10万美金的薪资,作为对他优秀资产配置能力的报酬。巴菲特没有奖金,没有股票期权,没有限制股,更不用说对冲基金式的业绩报酬 。这样看来,如果投资者要投资于一个表现极佳的对冲基金,他们应该让自己相信:他们卓有远见的基金经理能够击败巴菲特。但现实情况是,即使基金经理们不收取任何费用,想击败巴菲特也非常难。扣除费用后,机会就变得更小了。当然了,买一些私密的对冲基金需要一些特权和专属权,但买一份伯克希尔股票却不用这样。
伯克希尔不是唯一的具有优秀的管理能力和对股东友善的公众持股公司。其他的一些类似的公司包括:布鲁克菲尔德资产管理公司、费尔法克斯金融公司、卢卡帝亚国际公司、洛伊斯公司、马克尔公司和白山保险。当这些公司在模仿巴菲特式的费用标准时,一些公共投资工具却将对冲基金的费用标准与价值投资方法结合起来。这样的公司包括绿光资本公司和巴克莱控股公司,这些对冲基金声称,最后可能会给普通股股东一个满意的回报,但是它们在扣除费率后的长期回报远远不如一个像玛克尔这样的一个公司。玛克尔公司不仅资金管理能力优秀,而且费率很低。
鉴于伯克希尔和马克尔这样一类长期超额收益和低费用的公司,一些长期投资者们还需要亲自管理股票组合,这似乎不太理智。伯克希尔的超额收益和低费用与专业的基金经理们存在利益冲突。这些专业的基金经理的生活,直接依赖于使他们的客户相信一个事实:伯克希尔或者马克尔公司的过去表现与未来收益关系不大,过去不能代表未来。幸运的是,监管者也同意这个观点,因此他们也鼓励新人源源不断地涌入赚钱的基金管理业务。
请尽管放心,对于那些自己选择管理股票投资的人,我不会过多的评价他们。毕竟,在2003年的时候,我也是那样做的,而且直到现在还是如此。你可能认为我的决定相当愚蠢,但是,对于那些自己管理股票投资的人来说,还是存在一些正当理由的。第一,像伯克希尔和马克尔这样的公众持股公司,投资者们通常都不可能按照它们的净资产价格买到它们,这意味着一些辨别能力已经在它们的市场价格中体现了出来。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股东回报率会逐渐收敛到内部资产回报率。但是,对于短期投资者或者是以净资产发放大量的股利时,收益率之间的差距就会变得比较大。即使是伯克希尔这样的公司,有时候市场价格也并不是那么吸引人。P2-6
在变幻不定的资本市场上,每个人都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与投资理念,也就是说,并不存在一个适用于所有人的投资方法。但是,在找到这个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之前,投资者需要广泛借鉴和比较不同的投资方法,从中汲取养分。我认为这是贯穿《发现黑马》这本书的基本逻辑主线之一,这本书鼓励投资者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同时又广泛介绍了多种代表性的投资方法,值得推荐。
——巴曙松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发现黑马,是每个投资者梦寐以求的理想。任何时候,股票市场总有数之不尽的“黑马”,它们数年之内涨幅可以达到数十倍乃至数百倍,然而,只有当这些股票已经成为黑马之后,投资者才恍然大悟,而且追悔莫及,唯有极少数特立独行甚至行为怪癖的投资者才能骑上“黑马”奔腾前行。投资者发现黑马需要怎样的素质和能耐?需要怎样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股市黑马或者一般的投资黑马又具有怎样的特征或特质?这些问题正是每个投资者急切需要找到答案的关键。王苏生博士精心翻译的这本书《发现黑马》可以帮助那些“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投资者暮然回首,发现惊喜!
——向松祚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前海国际资本管理学院(筹)院长
这是一本关于投资的趣味书籍。正如书中所描述的,在投资这个领域,任何固定的模型和方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相信看完这本书后,你的投资会变得理性。
——李善民中山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认为这是目前为止最好的投资指南,因为它足够与时俱进。作者从大量卓越的投资家那里将投资的精髓进行总结概括,尤其是为我们揭示了投资背后的故事。相信那些认真品读这本书的投资者一定会有正面的收获。感谢约翰对于价值投资领域新的贡献。
——赵纯均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是我见过的一本非常实用的投资指导,约翰·米哈杰维奇将不同的投资手法,分别列举出来,并用真实的案例辅以佐证。没那么多专业难懂的东西,更容易理解,也更多了几分实用性。非常适合不搞学术研究的投资者细细品读。
——熊政平世纪证券有限公司原总裁、博士
对中国A股投资者而言,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是个分水岭,2000—2007年的国内股市泡沫吸引了大量非理性资金疯狂涌入,由此催生了只有20多年历史的中国股市最大的一次繁荣。但是快乐总是短暂的,紧接着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的非理性投资者们上了惨痛的一课,短短一年时间国内股市下跌75%!这在世界近百年股票史中都是非常罕见的。危机过后,很多投资者离开了股市,但更多的投资者痛定思痛,继续探索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建立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
关于投资策略的书籍中,不外乎两种,一种是量化策略,该策略基于统计技术指导投资者交易,优点是程序化交易,人工干预较少;缺点是门槛较高,能够熟练掌握的人比较少,主要适合于专业投资者。另一种是定性策略,通过传统的金融和经济理论指导开平仓,优点是适合长线交易,实战中真正的常胜将军主要集中于这一类;缺点是对个人依赖性强,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掌握。
除了上面两类书籍,能不能找到一本既没有量化策略那么高大精深,又没有定性策略那么难以掌握的书籍?恰在此时,电子工业出版社杨雯老师慧眼识珠,向我们推荐了约翰·米哈杰维奇的这本书。我们通读了这本书的英文版,读完之后令人感觉眼前一亮。本书的视角比较独特,侧重于方法论的介绍,最终目标是帮助投资者建立自己的投资逻辑,进而发现市场上的黑马。这本书的作者约翰·米哈杰维奇本人具有大量的实践经验,他站立的角度更侧重于实战,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更易于给投资者提供一种真正适用于实战的方法。最终,我们欣然接下了这本书的翻译任务。
本书的翻译工作分工是这样的:于永瑞负责第5章和全书各章节的校对、疑难句的翻译和统稿工作;樊司乔负责第1、9、10章的翻译和部分沟通工作;高兴良负责第3、6、8章的翻译工作;黄竹负责第2、4、7章的翻译工作;王苏生教授负责全书的统筹工作。
本书的最终成稿也得到了金融界和学术界朋友们的支持和鼓励。在这里,我们要向这些热心人士表示衷心感谢。他们分别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研究员、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教授、中山大学副校长李善民教授、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原院长赵纯均教授、世纪证券有限公司原总裁熊政平博士。非常感谢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也向所有关心和支持项目组工作的广大同仁表示感谢!
译者
2014年11月于深圳大学城
第一章 投资分析的必要性
1.1 因何而努力
1.2 让巴菲特代你投资,还是你亲自操刀
1.3 资产配置
1.4 股票持有者的心态
1.5 选股框架
1.6 本章要点
1.7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烟屁股”投资策略
2.1 利润可观的“烟屁股”投资策略
2.2 因何奏效
2.3 格雷厄姆式投资运用的正与误
2.4 格雷厄姆式廉价交易的筛选
2.5 为格雷厄姆式议价提出合适的问题
2.6 本章要点
2.7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寻找资产被忽视的公司
3.1 投资那些持有过量资产或隐藏资产的公司
3.2 因何奏效
3.3 该方法的使用和滥用
3.4 筛选有多个资产的公司
3.5 被实践检验过的寻找隐藏资产的有效方法
3.6 进行正确的提问
3.7 本章要点
3.8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优廉股的魔幻搜索
4.1 因何奏效
4.2 优廉投资法的正与误
4.3 优廉公司的筛选
4.4 超越筛选:追求绩效永不止息
4.5 相宜的提问
4.6 本章要点
4.7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骑士股票
5.1 骑士股票:和卓越的企业管理者并肩挣钱
5.2 因何奏效
5.3 投资骑士股票的方法及误区
5.4 筛选骑士股票
5.5 筛选之外:对卓越管理者进行归类
5.6 对管理者进行正确的提问
5.7 本章要点
5.8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跟随型投资策略
6.1 在优秀投资者的组合中找到机会
6.2 优秀投资者优秀的理由
6.3 该方法的使用和滥用
6.4 寻找那些被优秀投资者持有的公司的股票
6.5 巴菲特式的优秀投资者
6.6 跳出筛选:是什么使一个公司吸引了优秀投资者?
6.7 本章要点
6.8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小盘股
7.1 藏于尚未充分释放价值的小微股票中的机会
7.2 因何奏效
7.3 投资小公司的正与误
7.4 筛选未来之星
7.5 独辟蹊径的遴选
7.6 相宜的提问
7.7 本章要点
7.8 参考文献
第八章 事件驱动型投资
8.1 特情股票——在事件驱动型投资中寻找机会
8.2 因何奏效
8.3 特情股票投资方法的使用和滥用
8.4 发现特情股票
8.5 提出正确的问题
8.6 本章要点
8.7 参考文献
第九章 股票凭证
9.1 股票凭证:投资有财务杠杆的公司
9.2 因何奏效
9.3 投资股票凭证的方法及误区
9.4 寻找股票凭证
9.5 在寻找股票凭证公司之外的讨论:一种劳而无获的方法
9.6 对股票凭证进行正确的提问
9.7 本章要点
9.8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国际化投资
10.1 国际化投资——走出国门寻找有价值的投资机会
10.2 因何奏效
10.3 国际化股权投资的方法和误区
10.4 挑选国际股权投资机会
10.5 挑选之外:脱掉区域专家们的外衣
10.6 对于国际化股权投资正确的提问
10.7 本章要点
10.8 参考文献
建立属于自己的投资逻辑
我很荣幸可以给读者们推荐约翰·米哈杰维奇的这本书。感谢作者为完成本书付出的辛劳,更加感谢反复阅读之后,这本书在理念上带给我的新的思考。
约翰·米哈杰维奇是本书的作者,也是一名经验丰富的价值投资者。他是在线价值投资会议(Value Conference)的管理总监,他也是米哈杰维奇资本管理公司(Mihaljevic Capital Management)的高级合伙人,同时,他还是顶尖投资者聚集的“价值投资者俱乐部”的成员,并且他还获得过“最佳投资理念奖”。米哈杰维奇还是一位训练有素的投资者。作为耶鲁大学经济学的高材生,作者师从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士·托宾教授。1996年一1998年,米哈杰维奇是托宾教授的研究助理,并协助完成著名的“托宾Q值”的研究工作,同时,他还参与了考尔斯基金会(Cowles Foundation)的研究项目,具体研究托宾教授关于宏观经济学的专著《货币、信用和资本》。
本书展现了约翰在他本职工作上的探究精神,以及他对于成为一名更好的投资者的强烈渴望。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把他的所思所得都通过本书分享给了大家而不仅仅是据为己有。通过与许多优秀投资者之间访谈的成果,作者掌握了大量一流投资者的案例,并且着重向读者们介绍了这些投资实践背后的原理和逻辑。阅读这本书不光能够看到作者是如何思考的,更重要的是,本书也会教导那些立志于投资事业的人该如何去思考。
本书也是作者的一份心灵独白,他会像朋友一样跟你分享他的职业成长故事。在你阅读过这些部分之后,我相信你会更加深刻理解——对于知识和学习的求索以及时刻准备对常理的突破精神才是真正定义一个优秀人才的标准。
本书还体现了作者作为学者的一种谦卑精神。作者会很公正地看待不同的投资理念,并且会很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方法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也会有方法自身的调整和改变。作者也在不断提醒读者,对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市场、不同的投资规模,书中提到的方法要因时而动。
作为一个投资者,我认为唯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饥似渴的阅读。在父母的要求下,我从小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并且这个习惯伴随我的一生。正像查理·芒格曾经说过的一样:你要做的最正确的投资就是买一本书。因为你只是花费了很少的金钱就获得了作者人生很多年的体悟和思考。我太赞成这样的观点了。
我认为这本书最值得推荐的理由是全书从理念、模型和方法三大方面系统性地讲解了投资的框架。尽管每一位立志成为价值投资者的人都会采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我们需要利用书中的理念,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不断地修正并且提高我们的投资方法和策略。
这也是本书的价值所在——从实战的角度帮助我们提高投资能力。本书的每一章都有详细的案例,并且真实地介绍那些优秀投资者的行事方法,解析他们行事方法背后的逻辑所在。坦白讲,投资仍旧会是一件艰难并且需要你独自思考的事情,因为你所能接触到的这些经验和故事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尽管如此,未来你将要获得的收益现在仍潜伏在复杂的市场中,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和过去也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作为投资者最大的挑战是区分“什么是什么”这样简单又深奥的概念。读书、学习并且思考作者在书中提到的观点和方法会帮助你更好的面对挑战。同时,我也期待每一位读者都可以在完成这样的挑战中找到乐趣,成为一位更好的投资者。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苏生
约翰·米哈杰维奇编著的《发现黑马》汇集了全球顶尖的基金经理和投资经理的投资理念。全书从理念、模型和方法三大方面系统性地讲解了投资的框架。同时,作者从实战的角度真实地介绍了那些优秀投资者的行事方法,解析他们行事背后的逻辑所在,并在每一章都给出了详细的案例解析。作者运用轻松明快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将时下最流行的赚钱手法和筛选股票的方法呈现在读者面前,帮助投资者做出明智的决策,避免进入投资的误区。
约翰·米哈杰维奇编著的《发现黑马》是一本综合的投资书籍,它清楚地呈现了很多投资方法的轮廓,这些轮廓将会成功地为我们在全球复杂的投资环境中导航。书中有很多关于特定投资工具、投资策略及成为优秀投资者的深刻见解。书中也介绍了一些世界上最优秀的投资者的思考模式、评价商业模型和管理团队的方法。虽然成功投资要求方法的灵活性和原创性,但是严格而缜密的分析方法、聚焦评价和管理风险也是基础。对于有思想的投资者,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经验丰富的投资者,我都向你强烈推荐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