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全彩中国史(上下图文全解)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高致庸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烽火戏诸侯、楚汉相争、赤壁之战、安史之乱、王安石变法、黄巢起义、郑和下西洋、大兴文字狱、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百日维新……由高致庸主编的《全彩中国史(上下)》以1230幅精美图片,抓住5000年中国史最精彩部分;80万文字,这是最简练、最好读的中国通史。

内容推荐

高致庸主编的《全彩中国史(上下)》脉络清晰,以历史批判精神,描绘和评述了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时代到内忧外患的清末时期的历史,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持鲜明的态度。

《全彩中国史(上下)》上下五千年,纵横万千里,贯穿着一种强烈的反思传统的态度,勇气和精神,是一部使人感时忧国、探究世变的著作。它呈现了真实的中国历史,竭力使读者看清中国古代人的生存状态、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以及中国古代政治人物的真实面貌。

《全彩中国史(上下)》以1230幅精美图片,抓住中国政治文化最本质的部分,再现了中国历史和中国人几千年来的状态,使读者从中看到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励精图治的精神,帮助人们思考面对历史时最不能回避的问题,值得历史爱好者阅读、收藏,也可供历史学家参考。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空中鸟瞰图

 河流·湖泊

 山川

 天南地北

 古都名城

 民族融合

第二章 神话传说时代——中华文明的序幕

 神话时代

 传说时代

第三章 三代之治——上古的盛世

 子承父位立夏朝

 商汤灭夏

 商的强大与衰亡

 分而治之的周朝

第四章 “春秋时代”之封国并起——长期战乱的开端门

 烽火戏诸侯——镐京之乱与平王东迁

 周郑交恶

 新台丑闻与鲁国政变

 楚国的崛起

第五章 春秋争霸——烽火中的霸主门

 齐桓公称霸

 大难不死的重耳——晋国长期霸权

 问鼎中原——楚国的霸业

 强大的西秦

第六章 “春秋时代”——鹿死谁手未可知门

 楚晋中原之争

 三次和平会议

 楚国内乱与伍子胥鞭尸

 吴越争霸

 三桓治鲁

第七章 春秋战国之百家争鸣——天才辈出的时代

 儒家鼻祖

 道·墨·法

 孟子·荀子·庄子

第八章 七雄傲世——战国林立的年代

 三家分晋

 魏国的强大与衰落

 能臣吴起

 商鞅相秦

 合纵连横之术

第九章 秦的一统与衰亡——昙花一现的统一

 东方各国互斗

 西秦的远交近攻

 秦灭六国

 始皇治世

 秦国暴亡

 楚汉相争

第十章 西汉的内政外交——大汉盛世,远播西域

 汉初黄老政治

 七国之乱

 儒家的独尊

 与匈奴的斗争

 张骞通西域

 西汉疆域的扩张

第十一章 王莽篡汉与东汉兴亡——走向衰落的汉朝

 王莽的新朝

 东汉王朝的兴起

 匈奴的两次分裂

 班超再通西域与西域的最后丧失

 平定羌乱

 外戚政治

 宦官掌权

 党锢之祸

 名士门阀的兴起

 黄巾起义

第十二章 三分归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

 三分归晋

第十三章 “大分裂”之五胡十六国——乱世中的枭雄

 八王之乱

 混乱的五胡十六国

 东晋偏安

 前秦的崛起

 淝水之战

第十四章 “大分裂”之南北并立——南北分立的中国

 北魏统一北方

 南北对峙的年代

 南朝的暴君们

 东晋门阀势力

 宗教的发展

第十五章 隋朝的一统——大分裂结束

 北魏的分裂

 南梁的北伐与内战

 北齐北周的兴亡

 隋朝一统

 突厥的兴起

第十六章 李唐代隋与初唐盛世—一中华文明的昌盛

 李唐代隋

 唐初的政治格局

 唐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流

 女皇的周朝

第十七章 兴也中唐,败也中唐——成败系于一身

 李唐复权

 中唐的发达海运

 工商业的兴旺

 文学的繁盛

第十八章 唐朝的覆灭——盛世中衰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后的边患

 宦官把持政权

 朋党之争

 黄巢起义

第十九章 “小分裂”与宋的统一——小分裂,大一统

 朱温灭唐

 五代十国的短命王朝

 赵宋的一统

第二十章 并立的辽宋夏金——力量不均的对峙

 宋辽的相持与和解

 王安石变法

 新旧两党之争

 西夏立国

 金朝崛起与北宋覆灭

 南宋与金的和战

 发达的大宋经济

 理学成为道统

第二十一章 蒙古的征服——驰骋天下的民族

 蒙古的崛起与征服

 元朝的立国与扩张

 繁荣的元代都市

 元曲的世界

 元朝的政治

 元末起义与朱氏立国

第二十二章 朱明王朝——走向封闭的朝代

 朱元璋的专制

 文字狱与八股文

 靖难之役

 郑和下西洋

 明初的边事

 土木之变与夺门之变

第二十三章 无可挽救的明朝败运——末路上的王朝

 宦官的断头政治

 倭寇东来

 失败的改革家

 援朝抗倭

 心学成为正统

 小说的世界

第二十四章 明亡清兴的年代——满族入主中原

 后金的崛起与扩张

 明末农民大起义

 清军入关

 反清复明与三藩之战

 维护统一的努力

第二十五章 清初的盛世与黑暗——难以持久的繁荣

 巩固边疆的统一

 清初的外交

 大兴文字狱

 红楼的世界

第二十六章 内忧外患的清末——风雨飘摇的年代

 西人人犯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军的失败

 保卫新疆

 洋务运动

 甲午之战

 百日维新

试读章节

第二年(319年),石勒的部将见时机已成熟,便一起请石勒正式称帝,被石勒推辞。石勒派了一个使节团到长安,向刘曜献礼致敬。他派使节入朝,表面上是表示愿意尊刘曜为帝,实际上是为了打探汉赵政权的虚实。同年11月,文武将士129人联名上疏,请石勒称尊号。石勒接受了这个建议,脱离汉赵政府,即位称赵王,改元建平,即以襄国为都城。由于汉主刘曜此前已经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故称石勒所建为后赵。

320年,西北边陲晋王朝的凉州(今甘肃武威)刺史张定被部下阎沙、赵卯等人杀害,他的弟弟张茂继任刺史。张氏世守凉州,长期使用晋愍帝的建兴年号,仍以晋臣自居,实为割据政权,史称前凉,这是一个由地方割据发展为独立政权的王国。

汉赵和后赵翻脸为敌,不共戴天。328年,双方在洛阳决一雌雄,两个皇帝都亲自出阵。石勒小心翼翼地布置战场,为了争胜殚精竭虑。石勒命石虎引兵自洛阳城北而西攻刘曜中军,命石堪率兵自城西而北,攻刘曜前锋,石勒自出洛阳阊阖门,夹击刘曜,前赵军队大溃。刘曜在退兵时因马陷石渠坠于冰上,身上被创十余处,为石堪生擒。329年,他的儿子也被擒,父子同时被处死。存活26年的汉赵灭亡。

后赵帝国开国皇帝石勒于333年逝世,其从奴隶到皇帝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死后,儿子石弘即位。石弘幼有孝行,恭谨自守。335年,石勒的侄儿石虎政变,自立为王,称大赵王,年号建武,将国都从襄国(今河北邢台)迁到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同年,石虎将石弘及其弟弟、母亲全部杀死,石勒亲属势力消灭殆尽。337年,石虎改称大赵天王;349年,改称赵皇帝,最终取代了石勒赵国。

石虎上台后不久,337年,晋王朝最东北边陲的平州(今辽宁)刺史,鲜卑酋长之一慕容鼽,在大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自称燕王,建燕国,史称前燕。慕容鼽称王后继续尊奉东晋,并用兵扩展领地。342年,他迁都龙城(今辽宁朝阳),东破高句丽,攻灭鲜卑宇文部及夫余,成为东北地区的强大国家。348年,慕容鱿死,其子慕容俊继立,349年进攻后赵,夺得幽州,迁都于蓟(今北京西南),352年击败冉魏,占有河北,随后,慕容俊乃抛弃东晋旗号,自称燕皇帝。

石虎生性残忍。发家前,他用残酷的手段先后杀死两位妻子,即使在军队中遇到与他一样强健的士兵,他也会以打猎戏斗为由,借机将对手杀死,以解心头之恨;战斗中,对俘获的俘虏,不分好坏、不分男女一律坑杀,很少有俘虏生还。称帝后,他本性不改,穷奢极欲,劳民伤财,大肆营建宫殿,百姓的劳役负担超过任何一代。石虎将都城迁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后,将其南部平原地区数万平方千米土地划为皇家专用狩猎围场,规定汉人不得向野兽投一块石子,否则即是“犯兽”,将处以死罪,被杀或被野兽吃掉的人不计其数,汉人的地位竟连野兽都不如。

石虎不断征集美女,他派官员挨家挨户地搜,夺汉女五万人后宫肆意变态凌杀污辱,其间由于贞妇义夫的反抗,死者不计其数。为了容纳这些美女,石虎在邺城又修建台观40多所,他还营建长安、洛阳的宫殿,两地服役的人有40多万,很多人累死病死。为了四处征讨,他又下令征兵,令每家五丁取三、四丁取二,为征战制造兵器的工匠就有50万人,征调做船夫的也有17万人,这些人大多是惨遭杀害回不了家的。为征战备物,石虎又强令百姓5人出车1乘、牛2头、米15斛、绢10匹。人民卖子卖女来供奉石虎的征发,这样也不能满足官府的贪婪,最后只好全家上吊,道路两侧树上悬挂的尸体,接连不断。

348年,太子石宣因为弟弟石韬宫殿的梁木比他的长,就认定石虎较宠爱石韬。不久之后,两兄弟发生冲突。石宣于是将石韬手足砍掉,双眼刺烂,开膛破肚,并且准备在石韬的丧礼上将石虎也杀死,提前夺取皇位。后来,石虎得到知情人的报告,迅速反击。他下令用铁环穿透石宣两额,又将他的饭菜倒人大木槽,使石宣进食时像牲畜一般。他还下令在邺城城北埋起柴堆,上面设置木竿,竿上安装辘轳,将石宣绞起来。他还拔掉其头发和舌头,砍断手足,剜去眼睛,最后纵火烧死。石宣妻子儿女,全被处死。石宣5岁的幼子备受石虎宠爱,但也未能幸免于难。石虎把石宣的卫士、宦官等数百人车裂,将尸体投进漳河。

杀掉太子和小孙子后,石虎深受刺激,一病不起。349年,石虎逝世,太子石世遂即帝位,然而大权皆握在刘太后及张豺之手。彭城王石遵得知石虎去世,以石闵为前锋,攻打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不久,邺城被攻陷。数日后,石遵废石世,自登帝位,石世在位仅33日。

石遵在叛变前,曾许诺事成后以石闵为太子,可是等到石遵登帝位后,却以石遵之侄石衍为太子,激起了石闵的不满。石遵因石闵有叛变之意,召石鉴、石苞与太后郑樱桃等商议,不料会后石鉴出卖其他人,将此事告知石闵。不久,石闵即率军入宫,杀石遵,石鉴因此被拥立为帝。

石遵在位仅183日。石鉴登位后,处处受制于大将军石闵,于是派人暗杀,然而事败,不久被石闵所杀,在位仅183日。石闵即冉闵,石虎的养子,是汉人,性情极为勇悍。冉闵即位,在邺城建立冉魏帝国。即位不久,他下了“杀胡令”,号召汉人复仇,冉闵灭后赵,歼灭30多万以羯族与匈奴为主的胡兵。冉闵后来在邺城屠杀了羯族二十几万人,加上全国各地的复仇屠杀,羯族人与匈奴人在血腥的民族报复中被基本杀绝。

驻防在枋头(今河南滑县西)的氐民族部落酋长苻健,乘着混乱局势,率领他的部队,向西进入关中。351年,他在长安宣布独立,建立前秦。而远在东北边陲的属于鲜卑民族的前燕,势力渐盛,也趁着中原混乱,于352年大举南下。冉闵率军抵抗,兵败被俘,前燕军攻人邺城,冉魏亡。邺城很快陷落,前燕遂把首都迁到邺城,和前秦形成东西对峙的局势。

冉闵的魏,建立不到3年,实在短命,因而史家不把它计人“十六国”之内。

此外,还有流亡四川的巴族人建立的成汉政权。306年,巴人雄豪李雄自称皇帝,国号成(后改称汉),定都成都。347年,桓温伐汉,成汉军队败散,东晋大军进攻成都,皇帝李势到军前投降,国亡。

现在,五胡中已经有匈奴人、羯人、鲜卑人(慕容部)建立自己的国家,而氐人立国晚了几年,但是发展最快的,要算氐人建立的前秦了。

胡族建立的国家大多暴起暴亡,这一段的历史就像走马灯,来来去去多少国家、多少帝王。登台早的谢幕也早,匈奴、羯人从历史中消失,或者被杀掉了,或者被融合了。整个北朝就是一个杀戮和融合的过程。

P499-502

序言

探究世变的真实

有确切记载的中国历史有4000余年,从那时起,来来去去的中国人少说也有50亿,这么多的人口在幅员辽阔的土地上按照一种大致相同的文化方式生活,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不愧于我们悠久的文化,我们拥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历史文献记载。然而并非历史悠久的国家就是历史学的大国,比如,印度同为历史悠久的古国,但却没有像样的史书,以至于今天印度人要编写古代印度的历史,要到中国来寻找材料。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就有不少有关天竺(古印度)的珍贵史料。

中国历代重视史料的积累。中国人做事强调人为的努力,所以重视言行的记录。春秋时期,诸侯身边就有专门记录其言行的官员,称为史,或者史官,他们的记录也称为史,或者史书。发展到后世,中央政府有专门的国史编修部门,每个王朝都要为前代作断代史。地方上也注意编修地方志(一种历史地理著作,记载各地的地理物产、风俗民生和贤人轶事)。至于各种稗官野史,更是不胜枚举。

之所以说中国是历史大国,不仅在于史书汗牛充栋,更重要的是历史的眼光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上至公卿,下到黎民百姓,几乎人人都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对于传统的知识分子来说,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本都是纪传体的史书,其中后三本是断代史)以及《资治通鉴》(编年体的通史,辑录了所有从春秋到五代十国的大事)是必读书籍。而对于老百姓来说,虽然不识字,但“三国”的故事、戏剧,每个茶馆里都讲,每个戏院里都演,没有谁没听过,没有谁没看过。人们的言谈举止,经常不知不觉中受到历史人物的影响,比如要像关羽一样讲义气,像诸葛亮一样运筹帷幄。

绵延长久的历史意识塑造了国人的性格。因为有史为鉴,国人做事多三思而行,讲究做事有来历,凡事须谨慎。对于人生的价值,也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要求建功立业,为家庭争得荣耀,在具体的时空中完善自己。因而,“务实”堪称国人的基本性格。

人们关心历史,解读过去发生的事情,多是为了以史为鉴。这样做事较有理性,可以防止犯错,以免因头脑发昏害人又害己。在历史上,相同或相近的情况反复上演,有人做得好,有人做得差,那我们就要照着做得好的人去做。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特别是历史可以作为警戒,告诉人们哪些是不能做的。南北朝时,南朝有个王爷,得到皇帝哥哥的信任,威权自用,结果哥哥不再容忍。软禁了他。他这才得空读些史书,发现在前朝已经发生不少类似的事情。他叹息说:“如果我早些读史书,就不会落到今天这步田地。”人生是一场博弈,如果参与者不清楚博弈的可能结局,就贸然下赌注,经常有灾难发生。历史记录了博弈的答案,可以帮助人们更加理性地参与这场博弈。

学历史有助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事业成功。历史专门研究具体的时空,因此对生活的复杂性体会极深。翻翻历史书籍,总会有个强烈的感觉,就是各种事件千变万化,难以捉摸,虽然确实有些模式可供辨认分析,但是事件都会有些差别。历史事件就像树叶,没有哪两片是完全相同的。在把握一般规律和掌握具体历史事件之间,传统史学强调掌握具体历史事件,即使要深入到一般规律的层次,也要求先掌握历史事件。这和传统史学重视实践有关,我们从历史里学的,是为了在生活中应用,而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各种条件差异很大,所以人们做事必须把握具体历史时机,研究具体事件的历史条件。即使一件事情值得做,也要选准时机。看似相同的事情,因为具体条件不同,其结果也会大不相同。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见机行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悠久的历史既是遗产,同时也是束缚,在汲取传统营养的同时,也要努力超越历史。历史远比“以史为鉴(鉴就是镜子的意思)”要复杂得多。过去人们重视像镜子一样去复制历史,因此重视继承胜过改革,而当今是个转变改革的年代,这是一切事务的前提,或者说,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机”。在这个大前提的规定下,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主动进行改革。以今日的实践来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经济、政治体制作出了巨大的调整,为了应付不断变化的局势,各种新政策层出不穷。政策都有适用周期,一旦它蕴涵的能量释放完毕,这项政策就不适用了,需要改进。如果不加以改进,社会就会弊病丛生。所以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最后希望读者能够自己解读历史,只有这样,历史才能为你所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3: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