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印度爱经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印度)筏蹉衍那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古印度是一个注重生活和享乐的国度,有着悠久的性爱传统,筏蹉衍那的《印度爱经》即是成书于公元4—6世纪的性爱经典。由英国人理查·波顿翻译出版后,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印度爱经》描述了两性生活中男女各自的特征,男女恋人如何相处,如何追求喜欢的对象,如何避免第三者插足,交际花们如何能够挑选到好男人,以及完美女人需要拥有的特质等要点。《印度爱经》是一本关于古印度人如何进行求爱、结婚以及两性关系的社会档案,是了解古印度爱情、婚姻和两性文化与社会风俗的重要读物。

内容推荐

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12位教典学者编著了婆罗门神学的情爱教典。

公元4世纪左右,一位宫廷诗人将先人的知识整理成《爱经》。

19世纪,英国一位探险家从印度各地的图书馆中找到了残缺不齐的手抄本,于1883年将其翻译成英文,但屡次遭禁。

本书《印度爱经》在国内首次公开出版。

千难万险,我们总算求得了真经。

《印度爱经》由筏蹉衍那编著。

目录

前言 欲望与智慧的圣典

英译者导言(节选)

第一章 《爱经》的秘密

追求法、利、欲

完美六十四艺

上流社会的绅士生活

女人多样性

第二章 来自身心的愉悦

男女交往

亲吻艺术

手指的力量

巧用牙齿

示爱的各种情态

爱情的进程

第三章 求爱和婚姻的艺术

婚姻进行曲

爱要循序渐进

穷小子求爱记

男女求偶面面观

婚姻的多种形式

第四章 妻与妾

合格的女主人

妻妾守则

第五章 爱上有夫之妇

情场高手

创造机会约会意中人

男人须懂女人心

牵线搭桥的中间人

官员和别人的妻子

后宫妃子的爱欲

第六章 高级交际花的风尘路

交际花的品质

交际花处事守则

好马也吃回头草

选择男人须知

交际花的得与失

吸引异性的目光

关于《爱经》

后记 性爱,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试读章节

情爱等级

根据男女双方在性爱方面表现出来的兴趣高低,可以划分为九种类型。

要是男人在与女人亲热时欲望低下,甚至反感女人的拥抱、抚弄,这个男人就属于性冷淡类型。

要是男人能接受女人的爱抚,并有所回应,但反应不热烈,这种男人在情爱方面的强度属于中等。

要是男人主动爱抚女人,动作急促,希望得到女人的热烈回应,这种男人就是欲望强烈型。

同理,女人的性爱也有高、中、低三个等级,具体表现和男人的情况一样。

通过男女不同情爱等级的组合,就会构成九种类型的情爱表现。

所谓男女性爱的最佳状态,就是双方能在同一时间到达高潮。那么,从达到高潮的时间来划分,无论男女都有三种情况:快(用时短)、中(用时不长不短)、慢(用时较长)。和上文所述同理,也可分出九种交欢的组合。

只是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由于生理结构的不同,男人和女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有学者称,男人的高潮以射精为界,之后情欲就很快退去,而女人没有射精现象,她的愉快感只是在意识中,莫可名状。男人射精后就达到满足,女人却不一定是这样。这就是男女差别。

也有人反对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女人一般喜欢男人交欢时间长,反之她们就得不到满足。这是不是说明女人有射精的可能,只不过需要的时间长些呢?

其实这一论点也非无懈可击,女人之所以喜欢交欢的时间长一些,可能是因为她们在此过程中感到愉悦,所以希望这个过程能够持续,不一定就得像男人那样表现为“最后冲刺”。

可以总结为:“和男人的交欢,能使女人内心的渴求得到满足。由这个过程传递给女人的愉快感觉,就是她的满足和快乐。”

巴布腊雅的门徒却认为女人也有精液(也称阴液或爱液),从男女交欢开始到结束,女人的精液源源不断。他们认为这是合乎自然的规律,如果女人没有精液,怎么会有胎儿的形成。

对这个观点也有学者持不同看法。他们认为,男女刚开始交欢的时候,女人在情欲方面还处于萌动阶段,表现并不强烈,承受能力也一般,所以男人的动作不可粗暴。随着情欲的不断高涨,她们就会出现类似眩晕的迷蒙状态,一心沉浸在快感中,忘记了身体和周围的一切,直到双方都射精为止。

这就是说,“交欢结束时,即是男人射精后。而女人的精液,通常从交欢开始就不断涌出。等双方都完成了精液的涌射,就会停止交欢”。

对此,筏蹉衍那认为,女人排出精液和男人射出精液一样,都是在巨大的快感中完成的。

男女有别

也许会有人觉得不明白,既然都是人类,都想获得快感,可为什么男女在性爱中的反应却不一样呢?对此,筏蹉衍那认为,这只不过是男女不同的身体结构造成的感知差别而已。比如男上女下的传统动作,就已经说明男人天生就是主动出击的一方,而女人是被动承受的一方。男人因为处于主动地位,所以早已做好相关准备,反应肯定比女人快;而女人的被动性,决定了她会通过试探性的接触后,才能慢慢找到适合的节奏和方式,以调动情欲的积极性。要不然,男女双方的角色或体位就有可能对调。

从古至今,男女在交欢过程中的动作、感知方式都有差别。譬如男人和女人对同一件事的不同想法就很有趣,男人一般都会这样想:“我把这个女人睡了。”而女人想的是:“这个男人把我睡了。”这就是男女在面对同一件事情时,心理层面的主动与被动关系。

或许有人会问,假如男人和女人的动作方式和快感意识都有差别,那么这些动作和意识的结果——快乐,是不是也会因此不同?

这个假设显然不成立。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他们不同的只是动作方式,但在此过程中的快乐却是一样的。无论快乐是大还是小,都是在做同一件事时双方共同体会到的快乐。

“男人和女人本质是一样的,感觉到的快乐也是一样的,所以作为男人,他娶的女人应当永远爱他。”

这才是快乐的保证和源泉。

仓促的第一次

无论是男女性爱的时间,还是欲望的强弱,都可划分为九类组合,因此性爱的类型也可以有九种。不管在什么样的性爱中,男人都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性爱方式。也就是说,要因人而异,视具体情况而定。

男人成年后第一次与女人交欢时,内心的欲望十分强烈,无法抑制,所以很快就会结束。如果接着又开始第二次、第三次,那么他坚持的时间就会越来越长。相反,女人第一次交欢时却什么都不懂,而且伴随着恐惧的心态,导致欲望很低,所以她达到快感的过程就会比较慢。而接下来如果性爱的次数增多,那么她的性欲很快就会得到提升,并伴随快感出现,也因此最终获得满足。

一般来说,到达高潮所需的时间,男人要比女人快。所以性学专家都建议性爱之前,男人要进行一段爱抚“前戏”,这样有利于调动女人的情欲,以便拉近男女高潮点的时间,最终攀上欲望的顶峰。

前人认为,普遍来说,身材苗条的女人比较容易到达高潮,而丰满健壮型的女人,则需要在交欢之前多进行亲吻、拥抱、爱抚等动作,这样才能提前调动性趣,直到能与男人同步。

P30-35

序言

欲望与智慧的圣典

在金赛和海蒂惊世骇俗的性学报告出现之前,就有不胜枚举的性学专著在东方和西方问世。其中,以古印度的《印度爱经》、古波斯的《波斯爱经》及古代中国的《素女经》最为著名,均对后世性学领域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印度爱经》更被称为世界范围内的性爱圣典,后世对印度文化的探究和考察,几乎都难以回避这部皇皇巨著。

《印度爱经》(又名《筏蹉衍那的爱经》或《关于爱的格言》)为古印度学者筏蹉衍那所著。从后来出现的同类书籍及其作者表述来看,几乎所有人都把筏蹉衍那的这本“爱经”当成印度两性文学的开山之作。关于作者的生平,仅能从旁证中推断他生活于公元1世纪到6世纪之间。甚至有学者指出,他的真名叫莫拉那迦,筏蹉衍那不过是他的家族姓氏。

今天看来,《印度爱经》的文献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性爱指导意义。比如,书中对古度各个地区不同种群的女人在两性生活中的表现,都有较详尽的介绍,这对民俗学家了解湮灭在历史中的神秘习俗有着具体的帮助。而作者对性虐所表现出的厌恶(本书列举了三起在性事中误伤伴侣的事件),对当时有专家提出在水中练习性爱技巧的说法(指某些高难度的性爱姿势可以借助水的浮力得以练习并免除伤害),也从宗教角度给予否定,这些可以让我们了解当时印度社会性观念的特别之处。

由于本书创作的时代过于久远,以及作品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使本书的部分内容难以避免产生歧义和异议。譬如,书中提到古印度某些地区,已婚男人可以邀请朋友,一起同自己的妻子进行交欢;妓女出卖自己的身体属于正常的社会现象,在她们身上,也经常发生群交。作者对这种现象并没有提出异议,而是将群交作为性爱的一种正常方式加以介绍。此外,书中提及若一个女子失去了处子之身,便丧失了与同一种姓男子结婚的权利,这当然有其民俗和宗教的背景。在翻译过程中,对于这些内容并未刻意删除,而是保留文献的完整性,读者阅读时自然可以了解其与现代文明、性文明的差异之处,并加以甄别。

本书不厌其烦地介绍男女在身体条件、性欲强度等方面的差别,详细加以分类,并针对不同的性爱姿势详加说明。作者对所谓六十四艺推崇备至,将其作为本书重要主题加以阐述,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为作者津津乐道,而在现今看来却是寡淡无味。因为今人对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人们普遍的性观念尚缺乏深入了解,所以这种当下的观感自然有其局限的一面。

《印度爱经》对男女性心理的阐述,是全书最为精彩之处,犹如男女爱情浮世绘。它将男女的结合分为七种类型,分别命名为“爱火重燃”、“春情萌动”、“露水欢情”、“替身表演”、“到此一游”、“虚情苟合”和“真情流露”,仅从命名便让人浮想联翩。

作者通过简单的分类,对世俗社会的男女性关系给予了准确的剖析,这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警示作用。而且他对当时形形色色的社会关系,从两性关系的角度予以揭示:富人们占据着绝大多数社会资源,女人则是社会资源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书中详细描述了古印度人从恋爱到结婚的一般程序,并且提倡婚后的前三天甚至更长时间要保持节欲。“不管怎样,新婚前三天的节欲是必须的,一结婚就交欢,对双方和这个家庭都不好。”这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几乎不可思议,但考虑到当时的婚姻多为媒妁之言,新婚夫妇犹如陌生人,这个建议可以说是非常睿智的。“要是结婚头天晚上,一个还不熟悉的男人就强行和她发生关系,她会感到不适应,甚至会觉得是被一个陌生人强暴。这样一来,她就有可能从此对男女交欢产生厌恶或恐惧感,还会憎恶男人。”粗暴的性行为会导致女性性冷感,早已为现代性学研究者所证实,但早在数千年前的古印度,性学家们已经有此洞见。

综上所述,文中关于两性心理、相处之道的精彩论述比比皆是,可以看出本书的主旨在于揭示两性关系的复杂层面,并且以空前的雄心和宏大的视野,对世俗男女的性爱迷津给予指导。其关于新婚一节的阐述,叙述生动且细致入微,远超某些粗制滥造的“新婚必读手册”之类图书,即使对现代社会的青年男女们,也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而关于女性如何主动找到属意的婚恋对象,作者也有相当精辟的论述。他提倡女性放下羞涩和矜持,大胆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不要为世俗的观念所束缚,这种观念在今天仍然闪耀着睿智的光辉。

筏蹉衍那在《印度爱经》中详细描绘了一位市民的日常生活。他在城里或者乡村会有较宽敞的住宅,位置经过精心挑选,附近有优质的水源,住宅内有足够多的房间以满足不同的功用,甚至有的房间是专门用于男女会面的。所有的家具和摆设都显示出主人的生活细节、格调及品位。筏蹉衍那不厌其烦地描述其住宅的布局,门前的花园,亭中的藤蔓和座椅,居处四周开放的香气四溢的花朵,以及其出行和办正事前近乎苛刻的打扮。

除此之外,《印度爱经》关于一个女人如何经营自己的家庭,少女如何追求属意的男人,交际花如何与形色各异的男人周旋,等等,都有引人入胜的刻画。它所注目的范围如此之广泛,观察如此之细微,描述如此之生动,让我们不难理解《印度爱经》为何能对印度的文学和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

确实,从4世纪开始,《印度爱经》便成为以爱情为主题的文学、雕塑和绘画等艺术领域内的“圣典”,这种说法显然毫不为过。但凡稍懂梵文诗歌,尤其是懂史诗和戏剧知识的人,都会同意以上观点,几乎没有一本书能像筏蹉衍那的《印度爱经》那样,影响着人们对情爱主题的思考。将这个观点加以延伸,甚至在今天的印度宗教语言中,也能看到这种影响无处不在。

即使在本书最早的英译本出现的19世纪,由于社会偏见,《印度爱经》仍被纳入情色书籍的范围,长期受到打压和轻视。但纵观全书,《印度爱经》的主要构成部分与色情完全无关。本书第一章讨论一个市民的标准形态,以及对女人饶有意趣的分类剖析,第二章讲述男女如何相处,第三章则讨论如何追求结婚的对象,第四章描述更广泛的家庭生活,第五章揭露婚外情的诸多形态,第六章描述古印度交际花的生活以及一些药用知识,总体上是一部情趣盎然的两性专著。

从《印度爱经》的整体内容来看,它与那些教授男人诱惑和享乐技巧的图书有着相当大的区别。相对于大部分性书中赤裸的男性利益和视角,筏蹉衍那主要探讨求爱、婚姻和妇道,并且对当时社会的一般婚恋状况有细致的考察和描述。如果说大部分两性书籍是为男人而著,《印度爱经》则有相当厚重的篇幅是为女人而设,其对妇道的描绘并非无条件地让女人恪守道德规则,而是引导她们有技巧地经营夫妻生活和家庭的幸福。尽管书中关于这方面的观念,有着功利主义和时代背景、民俗宗教的局限,但相对于古代其他性学专著,仍然是十分超前的,带有严肃的社会科学的色彩。

在《印度爱经》所描绘的印度社会画卷中,膜拜神祇的人们,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快乐且全心全意地享受生活。这种生活并非理想主义者笔下完美无缺的塑造,而是更为清晰地观照出一幅理性的、快乐生活的图景。作者并不是要给我们描述一个理想社会,而是指导人们怎样在现存社会中度过快乐的一生。

朗读者

后记

性爱,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生活因知识的引导而美好,而爱能激发美好的生活。”勃特兰?罗素认为情爱知识和情爱本身同等重要,所以要想真正拥有幸福的生活,性和爱的教育不仅是有必要,而且必须。

当然,这不等于我们要把本书当成婚姻教材。毕竟《印度爱经》源自古印度,虽然书中讲述的交欢方式和技巧,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参考,但对中国读者来说,更多的东西是无法照搬的,因为那些高难度的方式,就像是杂技,可能更适合古印度人的身体条件和风俗。

所以,本书的实用价值远逊于它的文化价值。也许,它能提供给我们的,更多是对古代神秘印度的揭秘——不仅在性观念上,更在于文化层面,做一次遥远的探究。通过这样的探究,我们可以发现——性,不是生活附属品,也不是伪善势力所指的色情,而是古印度传统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书中提及的古印度人的生活态度,其实也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要想读懂古老而神秘的印度,就得从这个东方古国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入手。

印度教正统观念认为,就像物质和精神的互为作用,男女关系孕育了世界。在这样的环境下,印度思想家对性,以及与性相关的事物展开研究时,就没有西方学者的诸多禁忌。在印度人的观念里,只要怀着宗教情怀与客观的态度,对性的研究就不属于淫秽事情,而属于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事情。

于是我们会发现,印度文化传统的核心或者本质中,性是异常重要的组成之一。无论是诗歌、艺术还是宗教,都无一例外地反映了这个命题。《印度爱经》不仅成了印度文化中的经典,之后还像台风一样席卷西方,对西方读者的性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解读印度时,我们还发现,生活在那个神秘国度的人们,从来都把两性之美当成审美的极致,这和长期禁欲的古代中国社会有着天壤之别。由于严厉的性规范,性在中国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显得无比暧昧。《孟子》虽然早在两千多年前即有“食色,性也”的名句,但中国古代的性学研究者,其地位与古印度的同行显然难以相提并论。

爱欲在古代印度是一门被众多学者潜心研究的正规课题,他们直面科学的勇气,尤其是对人类自身探求追索的好奇心,享受生活的乐观心态与视野,都令人钦佩。筏蹉衍那所著《印度爱经》,也因此成为开天辟地之作,其在世界性学界的权威地位,至今无人能及。

1882年,理查?波顿翻译、出版了《印度爱经》英文译本,把这本古印度人的经典之作,推荐给了西方读者。即便是不熟悉印度历史、艺术和文化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对神秘印度的初始认知。理查?波顿的英译本一直以来也被当成英译本的典范。

本书在翻译过程中,主要参考了理查?波顿的《印度爱经》英译本,以及该书多种梵文版。在此特别对理查?波顿先生,及众多为《印度爱经》付出过辛勤劳动的学者,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4:2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