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国际著名地质学家陈国达资深院士的传记。它以大量翔实的资料,朴素严谨的语言,展现了享誉世界的大地构造与成矿理论——地洼学说(也称活化构造说)的创立、充实和发展的全过程,全方位地展示了地洼学说的创立者——陈国达院士为事业而奋斗,艰难曲折的不凡人生及其精神风貌与高尚情操。从而揭示了一位著名科学家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不畏强权、勇于探索的道德风范,给后来者以启迪。
本书适合于广大科技工作者、青年学生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地之子--陈国达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龙淑贞 |
出版社 | 中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为国际著名地质学家陈国达资深院士的传记。它以大量翔实的资料,朴素严谨的语言,展现了享誉世界的大地构造与成矿理论——地洼学说(也称活化构造说)的创立、充实和发展的全过程,全方位地展示了地洼学说的创立者——陈国达院士为事业而奋斗,艰难曲折的不凡人生及其精神风貌与高尚情操。从而揭示了一位著名科学家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不畏强权、勇于探索的道德风范,给后来者以启迪。 本书适合于广大科技工作者、青年学生阅读。 内容推荐 陈国达(1912—2004),国际著名地质学家,大地构造学家,地质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四、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89年湖南省特等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系国际大地构造及成矿学理论体系一地洼学说(活化构造及成矿理论)及其学派创始人国际地科联矿床成因协会矿床大地构造委员会副主席兼“构造岩浆活化(地洼)”学组主席。他先后入选《国际杰出领先者名人录》(美国,1988、)。《世界五千名人》(英国。1989)。他所创立的地洼学说被列入《简明世界科学技术史年表》(1983),其地洼学说理论及国内外运用该理论指导找矿取得了突破性成效,为此享誉世界。 目录 引子 第1章 童年的艰辛 1—1 祖籍与家世 1—2 寄居外婆家 1—3 勤于思考的少年 第2章 学生时代 2—1 最初的启迪 2—2 富有个性的学生 2—3 写春联的故事 2—4 年轻的乡村教师 2—5 越级跨人大学校门 2—6 获取奖学金 2—7 在北平深造的日子里 第3章 科教生涯 3—1 迎难而上的工作作风 3—2 创办《大地》月刊 3—3 独特的蜜月旅行 3—4 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 第4章 在艰辛探索的科学道路上 4—1 踏遍深山探纵横 4—2 与病魔抗争 4—3 重返羊城 4—4 柳暗花明又一村 4—5 新中国成立前夕 第5章 勇攀高峰自主创新 5—1 拓荒者的风范 5—2 实现多年的夙愿 5—3 地洼学说(活化构造理论)的诞生 5—4 地洼学说的充实与发展 5—5 来自“墙外”的反应 第6章 肩负重任 6—1 建立中国科学院中南大地构造与地球化学研究室 6—2 编制颇具特色的大地构造图 6—3 首任湖南省地质学会理事长 6—4 深入矿山解决基础地质问题 6—5 奋战在地震前线 第7章 在逆境中抗争 7—1 平静面对 7—2 忘我笔耕 7—3 不倦的追求 7—4 留下难愈的腿疾 第8章 驰骋在科学的春天里 8—1 党的关怀 8—2 矿业会战 8—3 地洼学说的普及 8—4 培养后备军 8—5 设立奖励基金 第9章 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9—1 当选国际矿床成因协会大地构造委员会副主席 9—2 异国情怀 9—3 一次科学外交的开端 9—4 东渡日本 9—5 做客27届国际地质大会 9—6 朋友遍天下 第10章 老骥伏枥鞠躬尽瘁 10—1 主持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学讨论会 10—2 不倦的科学战士 10—3 倡导严谨治学的独特风尚 10—4 为旅游资源开发献策效力 10—5 轮椅上的奉献 10—6 谦虚豁达的学者风范 10—7 最后时刻 后记 陈国达生平年表 陈国达论著目录(1932—2005) 试读章节 3—3 独特的蜜月旅行 1937年2月,陈国达与相恋6年的同乡莫淑卿女士走到了一起。两人相识时,陈国达还是中山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当时住宿紧张,学校安排了地质系的学生到南溪书院临时居住,莫淑卿女士就读于附近的执信学校。一个偶然的机会,两人在南溪书院博览群书时相识。 莫淑卿与陈国达同龄,出生在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家境也不十分宽裕,父亲在她未成年时就离开了人世。母亲是个大户人家之女,知书达理,心地善良,虽足不出户,但也深知送女儿读书的重要性。陈国达和莫女士相识后,交往频繁,感情日渐加深。几次寒暑假,两人一同回新会。那时日本飞机的轰炸,把陈国达的家夷为平地,他无家可归,常住莫淑卿家里。白天他们同登圭峰山踏勘,晚上回来整理笔记。 陈国达的智慧和勤劳,深得莫淑卿母亲和叔父的喜欢。温柔贤淑的莫淑卿也深深地爱上了这位家境贫寒,却有着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白面书生。后来,陈国达到北京深造,莫淑卿毕业后,便在广州市一所私立小学当教师。两人鸿雁传书,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爱情的航船终于驶到了希望的彼岸。 按照当时新会的风俗,婚礼是要宴请家朋,大操大办的。但为了节省开支,不耽误陈国达的科考时间,他俩说服了家人,毅然选择了旅行结婚。这在当时是新生事物,在学校里已成一桩美谈。 1937年2月18日,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两位新人登上了广州开往武昌的列车,开始了为期半月的“蜜月旅行”。列车上,没有家人的亲临祝福,相互也没有过多的山盟海誓,只是静静地望着对方,用眼神传递彼此的爱慕之情。 旅行途中,他们欣赏了“晴川沥沥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访黄鹤楼而思黄鹤归来;登岳阳楼看“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的洞庭湖之秀丽风光;到祝融峰巅浴云海,观日出,顿觉心旷神怡……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湖光山色,加之陈国达绘声绘色地讲解,使新娘莫淑卿对丈夫从事的地质事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每到一处,陈国达总忘不了对沿途的地质情况考察一番,身上还带着罗盘、铁锤和放大镜。此次蜜月旅行,使陈国达获得了畅游祖国河山与收集科研资料双丰收。尤其对南岳花岗岩的诞生时代和构造背景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同时也为日后的科研工作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3—4 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 1937年日本侵华,广州沦陷。同年9月,陈国达为了他热衷的地质科学事业,毅然离开新婚的妻子,只身一人冒着日本帝国主义炮弹袭击的危险,几经周折,奉命抵达南昌,来到江西地质调查所工作,一干就是十年。几乎每天天刚蒙蒙亮就和同伴上山考察了,往返数十里,爬山涉水,穿密林过索桥,从不间断。 多少次,荆棘撕烂了衣服,划伤了肌肤;多少次,躲过毒蛇猛兽的袭击,死里逃生;又有多少次攀登险峰绝壁,几坠深谷。饿了,啃一口随身携带的干粮;渴了,趴在溪边喝一口清凉的泉水。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地质锤敲烂了一把又一把。采集岩石标本不计其数。 在尹赞勋的主持下,陈国达与刘辉泗一道,开展了对江西贡水流域的地质调查。除完成1:20万地质图外,还在江西雩都县与赣县交接的三门滩梓山煤系中,首次发现了巨大脉羊齿(Neuropteris giganter)植物化石。从而突破了前人认为该省只有三叠纪煤系的看法,确认了江西境内有石炭纪含煤地层的存在。此外,还对丹霞层岩石所成地貌特征作了进一步研究,并形成了“丹霞地貌”的初步概念。 1938年初,日寇侵华战争迅速扩展,南京沦陷,南昌告急。江西地质调查所被迫迁往萍乡,陈国达被迫绕道粤北回所工作。因战乱所致,所内根本不具备科研的条件,这对于从小就经历磨难的陈国达来说,眼前的困难算不了什么,他仍保持乐观的态度,在安源煤矿后山的小庙里,一住就是数十天。 在真可谓饥寒交迫的日子里,陈国达潜心收集资料,挥笔写成了《中国东南部红色岩层之划分》这篇颇具挑战性的论文,并在湖南地质调查所举行的中国地质学会第14届年会上宣读。 在该文中,陈国达陈述了他的新观点,并提出了与当时另一流行的观点即“红层时代只有第三纪”这一看法相悖的见解,认为白垩纪也存在红色岩层,进而将红层划分为新老两个大的沉积旋迥(上为丹霞层,下为南雄层)。然而这篇推陈出新的论文,寄到《中国地质学会会志》后,却立即遭到了因与流行见解不符而被拒绝刊登的厄运。后经当时的江西地质调查所所长尹赞勋说情,论文才得以刊出。不过文前加了一篇由刊物主编执笔的否定文章,陈国达的论文倒成了反面教材被附在后面。同时,一位前辈学者则在另一份刊物上发表文章,对论文作了措词激烈的批判。 面对这些反击,陈国达显得镇定而自信。他相信自己在确凿的野外观察依据上得出来的结论是经得起考验的;他深知,一个新的想法要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接受,需要一定的时间。果然,新中国成立后获得的大量资料证明他的见解是正确的。从而最终确立了他的研究工作是富有创新价值的。 P20-23 序言 历史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在这条长河中,总会掀起一朵朵璀璨夺目的浪花,发出一阵阵如雷贯耳的涛声。不少科技之星,尤其是他们为之奋斗的光辉一生,恰似历史长河中永不消失的浪花和涛声,被人们争相传诵。 国际地科联矿床成因协会(IAGOD)矿床大地构造委员会(CTOD)副主席兼构造一岩浆活化(地洼)学组主席、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学研究总中心主席、国际期刊《大地构造与成矿学》主编、中南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地质学家陈国达就是这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星。 20世纪50年代末期,陈国达立足于东方文明古国的广阔大地,根据自己多年从事科学考察的实际,冲破传统地质理论的束缚,创立了一种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新理论,即地洼学说,也称活化构造说。该学说的创立被誉为一次“地学革命”。 经过半个世纪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地洼学说已发展成为与板块学说并驾齐驱的国际性学派。它扩大了找矿领域,推动了世界地球科学的发展,陈国达成为该国际性学派的“第一代引路人”以及举世瞩目的国际名人。 后记 2001年8月,根据时任湖南省科协党组副书记杨敬东教授的提议,陈国达院士认准、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领导研究决定,我受命承担撰写《陈国达传》的任务。这对我来说,是一次不容推辞的使命,同时深感责任重大,也有一定的压力。由于岗位所限,当时白天忙于党务政务等行政工作,只能利用节假日收集相关资料,所幸的是陈国达院士虽九十多岁高龄,仍然神智清晰。我在陈国达院士身边工作,并担任秘书多年,对陈国达院士的道德情操、治学精神、为人处事、生活情趣以及工作作风等方面都有详细的了解。陈国达院士的举止言行、待人和蔼可亲、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给我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不用说,我是怀着对他的敬仰心情,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传记的写作的。 三年多以来,在断断续续的编写过程中,我遇到过不少困难。陈老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的事迹,我不十分了解。但作为一部完整的传记,这部分事迹是不可或缺的。为此,我特地到江门市新会县景堂图书馆拜访了馆长以及陈老的同乡,与他同龄的钟雪燮先生、新会一中校友会秘书长何家俊、何龙一老先生,还有原广东省地矿厅总工程师杨超群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广东省地震局魏柏林、陈恩民研究员,从他们那里间接地获得少许宝贵信息。同时我还专程赴广东仁化丹霞山、湖南新宁良山等地收集到一些珍贵资料。 陈老平时没有写过日记,只是在早年写过部分年谱材料,也极少写回忆性的文章,平时也很少谈到自己过去的事情。这就增加了我对某些传述性资料可靠程度判断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先后查阅了研究所档案室保存的大量原始档案材料以及相关媒体报道陈老的文章,到中南大学收集有关史料,有针对性地在陈老记忆清晰的时候实地采访,同时也访问过陈老的大儿子陈贡文、二儿子陈贡武、小儿子陈贡云、女儿陈贡穗,他们提供了部分珍贵的照片。还访问过陈老的研究生,如:彭省临、戴塔根、刘代志、林舸、张湘炳、龙汉春、谭克仁、梁新权等;早期学生杨心宜、杨洪之、胡火炎、彭格林研究员等。他们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介绍了大量生动的事例。资料收集过程中,曾得到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副局长王燕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及广州市地质调查院刘金山高级工程师的真诚帮助;初稿完成后,又得到湖南省科协杨敬东教授、中南大学彭省临、戴塔根教授;所领导范蔚茗、陈广浩研究员;长沙矿产资源研究中心周裕藩译审、石尧阶高工、王道经、张湘炳研究员以及陈老家人的大力支持,在他们所提宝贵意见的基础上经多次反复修改而成。在此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关于陈老学术观点和科学论著的介绍,想做到通俗浅易而又确切很不容易,因此我们引用了不少原著中的话,它的好处是,可以基本保证陈老学术观点和重要科学论据不被歪曲。所幸的是,传记的前半部分业经陈老本人过目,他在病中还修改补充并提供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宝贵史料。 尽管我作了上述努力,仍感到水平有限,同时由于还有一些熟悉情况的同志没有访问到,因此很可能使传记存在某些不足,甚至缺点和错误,敬请读者予以指正。 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领导以及湖南省科协、省科技厅的领导十分关心《陈国达传》的编写工作,为我提供了许多方便,尤其是陈国达院士以基金课题经费支付一定的启动经费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没有这些,本书是难以完成出版的。 本传记得以出版,其意义不言而喻。对于传记的书名,经反复思考,曾想用《地洼学说之父——陈国达传》作为书名,虽然人们常这样尊称他,但他却谦虚地称自己是“大地之子”,故按其意愿,定名为《大地之子——陈国达传》。如今,大地之子已回归大地,而他所创立的地洼学说及其奋斗精神却长留世人心中。希望这本书不仅是介绍陈国达院士生平事迹的小册子,而且成为读者们,特别是有志为繁荣祖国科学事业而献身的青年一代在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引子。 最后,谨向给予我指导、支持和帮助的老师、同事、同学和家人以及各界朋友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作者龙淑贞 2005年8月于长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