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人生充满迷惘?为何心灵会陷入绝望和空虚?如何认识自我、安顿心灵?如何战胜欲念、获得幸福?品读世上关于心灵的经典论述,去获得理性的思考和生命的喜悦!
本书是一部心理学大师通俗论述自己思想的精典文萃。全书共分三辑:第一辑为论述人生问题的精典文章,主要探讨“人生有何意义”;第二辑为论述自我问题的精典文章,主要探讨“什么是自我”;第三辑为论述心灵问题的精典文章,主要探讨“人是什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心灵简史(探寻人的奥秘与人生的意义)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吕陈君 |
出版社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为何人生充满迷惘?为何心灵会陷入绝望和空虚?如何认识自我、安顿心灵?如何战胜欲念、获得幸福?品读世上关于心灵的经典论述,去获得理性的思考和生命的喜悦! 本书是一部心理学大师通俗论述自己思想的精典文萃。全书共分三辑:第一辑为论述人生问题的精典文章,主要探讨“人生有何意义”;第二辑为论述自我问题的精典文章,主要探讨“什么是自我”;第三辑为论述心灵问题的精典文章,主要探讨“人是什么”。 内容推荐 本书遴选了心理学史上一些经典性的思想论述,所选文章大多都避开了专业性著作,是一部心理学大师通俗论述自己思想的精典文萃。根据论述的内容,我们将所选文章分成三辑:第一辑为论述人生问题的精典文章,主要探讨“人生有何意义”;第二辑为论述自我问题的精典文章,主要探讨“什么是自我”;第三辑为论述心灵问题的精典文章,主要探讨“人是什么”。阅读这些心理学大师的经典论述,并不是给我们一种关于人生意义的现成答案或僵化框架,而是在于激发我们对生命的理性思考,启迪我们潜藏的人生智慧。 本书是《思想悦读书系》的第二辑。“品读经典,安顿人生”,是我们倡导的一种读书理念。它主张每个人(特别是青年读者)平常要花一些时间来认真阅读经典,品味经典,从中不仅汲取人类伟大思想的精粹,而且学会以科学的态度善待人生,学会如何战胜生活的烦恼、情欲的动荡、人生的苦闷、死亡的恐惧,等等,从而获得心灵的慰藉和精神上的依托。 目录 卷首语 破除生命的迷惘 第一辑 认识人生 生存空虚说 论绝望 生活值得过吗? 生活的意义 人是什么? 人对终极境况的沉思 生与死之间的两岐 爱对于人生的意义 发现人生的真谛 生命的迷惘 第二辑 认识自我 精神分析自传 我的世界观 儿童的自卑情结 禅:自性的顿悟 内心冲突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女性心理学 人际关系导致的精神焦虑 思想自传 精神健康与社会 自我实现的人 第三辑 认识心灵 论情感的起源 现代心理科学的起源 论自我的意识 论梦 意识与什么是无意识 现代人的心灵问题 论集体无意识 什么是行为主义? 智慧的心理结构 机器人会思维吗? 试读章节 在人的本性中,含有一种天生的自然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心灵,它只承认实际可感触到的事实。对这种心灵来说,被称为“科学”的实体乃是一种偶像。对“科学家”这个词的嗜好是一种注脚,通过这种注脚,你们就可以了解那些科学家的崇拜者,就会明白它是如何扼杀各种它不相信的、被称为“非科学的”看法的。人们必须承认,对这种做法没有任何哪怕是轻描淡写的指责。在最近三百余年中,科学创造了这种光荣的飞跃,使我们的自然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拓展;而且,作为一个阶层,科学家已展示出颇让人羡慕的美德,正由于此,倘若科学家们因此而利令智昏也就毫不奇怪了。因此,在我们这所大学里,我已经听到不止一位教师说,科学业已奠定了所有根本性的真理概念,将来只需要给这些真理概念填充一些细节画面即可。但是,对现实状况最粗浅的反思都将表明,这些观念是多么粗陋野蛮。现实状况表明,我们如此缺乏一种科学的想象,以致人们很难明白,一个积极推进某一科学研究的人怎么能犯如此粗陋的错误。让我们想一想吧,在我们这一代产生了多少绝对崭新的科学概念;又产生了多少新的疑难问题,而我们以前却从未思考过这些问题;然后再让我们看一看科学发展的简要历程。科学从伽利略开始,而非始于三百年前。自伽利略以来,出现过四位思想家,每一位思想家都告诉自己的继承者在他的生涯中所取得的各种发现,他们可能已经将科学的火炬传到了我们在座各位的手中。的确,对这一问题而言,每一位先前的听众都要比现在得高分的听众渺小得多,如果每一个人都为他自己的一代人说话,那么,人们就会将我们带到我们对之毫无所知的人类那里去,带到已经没有任何讲述他们神话的文献或碑文的那些岁月之中。这种有关宇宙真实的爆发性知识,这种一夜间的知识增长,会比人们在充分理解宇宙后对宇宙真实瞬间的一瞥更可信吗?不!我们的科学只是沧海一粟,而我们的无知却是茫茫大海。无论我们是否对其他事物确定无疑,但至少下面一点是确定的:我们现有的自然知识世界是被某个更大的世界所包裹着的。而对于后者的各种剩余属性。我们目前尚未获得任何肯定的观念。 当然,不可知论的实证主义理论,在最主要的问题方面承认这一原则,但它坚持认为,我们不得将此原则用于任何实践应用。这种学说告诉我们,我们没有任何权力因为我们现在乐于为我们的最高利益去梦想或设想任何宇宙的看不见的部分,就如此地去梦想或设想宇宙有一看不见的部分。我们必须永远等待感觉材料来证明我们的信念;只要我们尚未获得这种证明,我们就不得作任何假设。诚然,这是一个足够可靠的抽象观点。如果一位思想家不想作任何了解未知世界的冒险,如果他没有任何生命的需要,或者没有任何按照不可见世界所包含的东西而生活的渴望,那么,一种哲学的中立性和拒绝相信任何一种生活方式,就可能是他最明智的方针了。但不幸的是,只要我们与一种抉择的关系是实践的和有关生命的,中立性就不仅有其内在的困难,而且在外在方面也是不可实现的。正如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的,这是因为信念与怀疑都是生活的态度,都包含着我们的行动。比如,我们怀疑或拒绝相信某事实的唯一方式,就是继续行动,仿佛它不是事实。又譬如说,如果我不相信这间房子正在变凉,所以我打开窗户,也不点炉火,就好像它仍然暖和一样。如果我怀疑你是否值得我信赖,我就不会让你知道我的全部秘密,就当是你不值得我信赖一样。倘若我怀疑是否有必要为我的房子投保,那么,只要我相信没有必要投保,那就不会去交住房保险金。同样,如果我坚决不相信这个世界是神圣的,我就只能通过不断降低我特殊的信仰行为来表达这种拒绝,仿佛世界真的不是神圣的,而这仅仅意味着对某些批评性情形的反应,或是以一种宗教的方式来作出反应。你们看,当不行动也是一种行动且必须算作一种行动时,当不赞成实际上是一种反对时,我们的生活中便有各种不可避免的情形;在所有这些情形下,严格而始终一贯的中立性乃是一种不可企及的事情。 毕竟,把仅仅是由我们的内在兴趣引导我们去相信这件事当作中立性的责任,这难道不是最为荒谬的要求吗?认为我们的内在兴趣与隐蔽世界可能包含的力量没有任何真实的联系,这难道不是绝对教条主义的愚蠢说法吗?在另一情形下,种种基于内在兴趣的先知先觉已经证明是极具预见性的。看看科学本身的情形吧!如果没有一种要求我们追求理想的逻辑和数学和谐的专横的内在要求,我们就永远不能证明这些和谐隐藏在原始自然界的所有裂缝与空隙之间。人们最初不惜血汗而孜孜追求的,并非一条在科学中确立的规律,或科学所确定的事实。科学中所确立的规律和所确定的事实几乎不能满足人们的内在需要。这种需要产生于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我们在自己身上寻找它们,迄今为止,只有生物学的心理学才用达尔文的“偶然变异”来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但是,我们相信这自然世界是某种比它自身更具精神性和永恒性的存在。这一信仰的内在需要在那些感觉到该需要的人身上恰恰是很强烈的、权威性的,正如在一位声称自己具有科学头脑的人心里有着一种严格因果规律的内在需要一样。许多代人的艰难工作业已证明,后者需要预言。为什么前者也可以不是预言性的呢?而且,如果我们的需要超过了可见宇宙的范围,为什么不可见宇宙的存在不可以是一种象征符号呢?简而言之,什么权威可以阻止我们信任我们的宗教要求呢?如此确定的科学没有任何权威,因为它只能说什么是、什么不是;而不可知论的所谓“在没有强有力的感觉证据的情况下,你不应该相信”之说,仅仅是一种私人性的渴求某种特殊证据之欲望的表现(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可能有这样的表现)。 P22-24 序言 我们究竟从哪里来 又到哪里去 我们是谁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这是人类苦思冥想的不解之谜 活着,不等于懂得生命;思考,不等于得到答案;有了答案,也不等于心灵得到慰藉……人要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生命是何其困难。所以,芸芸众生大多数一辈子情愿浑噩地度过,探究不到自己活着的意义。甚至,连一些伟大的人物也会遭遇同样的境况。大文豪托尔斯泰晚年的人生境遇正好说明了这点。心灵愈伟大,感受到的痛苦恰恰也就愈强烈。当晚年的托尔斯泰从哲学和宗教中都找不到人生的出路时,他就选择了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来逃避生命。为什么人会面临如此严重的困境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人人都知道自己有一个必然的归宿,那就是死亡,而且人生又是如此短暂,所以,一个人不管如何努力,其结局都将归于虚无。 那么,人生究竟又有何意义可言呢?这确是一个重大的疑问。弗洛姆把人生这种最根本的困境称作“生与死之间的两歧”,并指出:“人一定要死,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人能认识到这一事实,并正是这种对死的认识,深深地影响了他的生活。”正是因为人有对自我和人生的无穷探索的内在渴求,人类才会创造出如此灿烂的文化。 在人类历史上,众多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都对“人是什么”、“人生有何意义”这些难题苦苦思索过,其思想结晶便积淀成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并不断流传下来,供人们参考、选择。在古希腊阿波罗神庙中,曾刻有这样一道神谕:“认识你自己”。这道神谕对西方哲学传统的影响尤为深远,“认识自我”成为哲学探索的最高目标。直到19世纪下半叶,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才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心理学的诞生,就把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产生了像功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多种理论流派。这些流派在20世纪人类思想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迹,为现代科学增添了异彩。尤其是在转型期引起“经济人”、“道德人”的难以两全、冲突日甚之时,可能对国人有某种“取近而比”的价值。 本书遴选了心理学史上一些经典性的思想论述,所选文章大多都避开了专业性著作,是一部心理学大师通俗论述自己思想的精典文萃。根据论述的内容,我们将所选文章分成三辑:第一辑为论述人生问题的精典文章,主要探讨“人生有何意义”;第二辑为论述自我问题的精典文章,主要探讨“什么是自我”;第三辑为论述心灵问题的精典文章,主要探讨“人是什么”。阅读这些心理学大师的经典论述,并不是给我们一种关于人生意义的现成答案或僵化框架,而是在于激发我们对生命的理性思考,启迪我们潜藏的人生智慧。 本书是《思想悦读书系》的第二辑。“品读经典,安顿人生”,是我们倡导的一种读书理念。它主张每个人(特别是青年读者)平常要花一些时间来认真阅读经典,品味经典,从中不仅汲取人类伟大思想的精粹,而且学会以科学的态度善待人生,学会如何战胜生活的烦恼、情欲的动荡、人生的苦闷、死亡的恐惧,等等,从而获得心灵的慰藉和精神上的依托。 我们在编辑体例上进行了细致的安排,每篇文章关乎论旨的文字均用黑体字加以强调,而对读者有重要启发作用的文字则加了着重号,在方便阅读的同时也增强了赏析效果。 我们还将陆续推出其他学科领域内的思想名著精读文本,以飨广大读者。 编 者 2007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