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贬值,次贷危机,谁在掠夺我们的财富!股市震荡,资产缩水,如何保住手中的财富!揭秘货币战争,透析资本战争,探源次贷危机,厉以宁教授倾情作序!
看似富有的美国,每天却要向世界举债十亿美元,才能维持运转,可以说,是世界各国对美元的盲目追逐吹起了美国财富幻象的泡沫,因此,一旦美元贬值加剧,引发经济衰退,受伤害的也绝不仅仅只是美国。
富有学术精神的生动阐述,逻辑清楚、人人都能读懂的金融评论。
基于在美国和欧洲国家超过20年的金融业工作经验,本书作者从美国的货币政策、经济现状、消费观念、金融政策、信用体系和法律制度等多个方面,生动地诠释了自己的“美国式错觉”理论,解析出了一个财富幻象之下的危机四伏的美国。
次级债危机和美元贬值,正在逐步将全球经济(不仅仅是美国)拖入尴尬的境地,阅读本书,将使读者更加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这些问题的经济、社会乃至文化根源,以及这些问题在不久的将来会如何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本书是作者对美国金融与信用制度多年的研究成果结集,内容涵盖了金融学、社会学和其他学科的多种领域。
全书旁征博引,以美国的货币政策、经济现状、消费观念、金融政策、信用体系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大量实例,指出了繁荣而富足的美国经济所呈现出的衰落趋势,分析了目前他们健全而完善的信用制度中所隐藏的危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财富和信用幻象之下的真实的美国社会。同时,重点讨论了这些变化和危机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和映射。
本书适合所有对经济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尤其是国内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以及对外经济研究机构的人员参考阅读。
1 美国为什么强盛
直到今天,美国经济仍然很强盛,让世界显得欣欣向荣,也令世界感到不安。
美国为什么能够如此强盛,是制度优越吗?印度同样是学习美国,采用了相似的制度,但至今仍属于贫穷落后的国家,而现在中国的经济总量是印度的两倍,印度贫富差距却比中国还要大。
美国人为什么如此强盛,是因为幅员广阔吗?加拿大幅员广阔,是世界上第二大国,比法国加上美国合起来还大。但事实又怎样呢?加拿大既没有法国的名气,也没有美国的富裕。
美国为什么如此强盛,是因为人口众多吗?其邻国墨西哥人口密度比美国大得多。墨西哥人经常说:“我们和美国是邻居,但我们愿意住在邻居家里。”墨西哥非法进入美国的人如此之多,以至于讲西班牙语的移民首次超过了黑人,成了美国第一大少数族裔——当然也是贫穷的阶层。
美国为什么如此强盛,是因为有移民传统吗?整个美洲大陆差不多都是移民国家,为什么只有美国出类拔萃呢?南美洲早于北美洲被欧洲人发掘,那时葡萄牙与西班牙是世界上的海上霸主。葡萄牙人占据了巴西,西班牙占据了其他大部分地区,还差点占了半个美国。但是到了今天,南美大国巴西给人们的印象还是个农业国家,在那里充当世界第一的产品就是足球。
美国为什么如此强盛,是因为种族优秀吗?作为建国的中坚力量,盎格鲁.撒克逊人确实很有远见。他们到达美洲的时间比别人晚,但攻城略地却迅速而有效,用武力驱逐印第安土著和西班牙人,占了北美大块地方。对攻不下来的地方,他们就花钱买。他们的后代从法国人手里买下了密西西比河两岸地区,使美国东西两岸连成一片。他们又从俄国人手中买下阿拉斯加,从而对加拿大这个同宗同族而且仍然忠于英国王室的邻国形成了包围。
二百年前,美国人的祖先盎格鲁.撒克逊人就显示出做生意的本领,他们当时买下来的地区如今都已成为美国的富裕地区,他们从买来的土地上获得的财富与他们付出的代价简直不成比例。就连阿拉斯加这看似荒凉的地带也发现了金矿,美国人为这59万平方英里的土地仅花了700万美元,资本回报率高得不可想象。
当时的法国和英国一样强盛。法国人本来占据了北美很大一块地方,如果当年拿破仑不在冰天雪地中攻打莫斯科,而对北美洲多一点关注的话,今天美国可能就讲法语了。法国后来才发现铸成大错,与他们的盎格鲁.撒克逊祖先决裂。法国人还特意做了一个自由女神像送给美国,鼓励美国摆脱英国人的统治。美国人感谢了法国,收下了自由女神像,并把它放置在纽约的哈德逊河口,但与英国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友谊。毕竟,二百年前的美国人大部分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后代。
所以,并不是上面任何一个单一要素促成了美国今天的强盛。具有上述要素的其他国家没有一个成为美国。但是,没有上述因素,美国也成不了今日的美国。美国如果不是社会制度的原因,在西方社会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盟友;美国如果不是幅员广阔的话,就不会给人提供那么大的施展才干的空间;美国如果不是人口众多,就不会维持世界第一的经济总量;如果美国没有移民,就不会有那么多科学家,那么多的发明和那么多人获诺贝尔奖;如果美国没有盎格鲁.撒克逊人,美国今天可能是西南部讲西班牙语、东北部讲法语。而讲西班牙语的南美和讲法语的西部非洲,至今都属于第三世界。南美的一些国家,像智利与阿根廷,几十年前还曾经富裕过,讲法语的非洲大部分国家自诞生至今则一直生活在贫穷之中。
四个过人之处
美国是一个由移民建立的国家。这里生活着来自五大洲的140多个民族,谈论美国的历史和它的未来都离不开它的移民传统和多种族社会的特点。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国家,美国社会的过人之处在于它的挑战意识、法制观念、竞争机制和创新精神。
美国人对市场的适应就像他们对自然界的适应一样。他们的祖先在开发这块新大陆时,就有这种先去适应、然后去开发它的传统。移民与原住民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没有惰性、敢于适应变化、勇于挑战。美国人最喜欢说的词就是“挑战”。在美国,长久地呆在一家公司被认为是没有挑战性的,而频繁地换工作则被认为竞争力强。
美国人的祖先敢于向自然界挑战,所以远渡重洋,来到这块陌生的土地;以后又向自己的母国挑战、摆脱了大英帝国的统治;二战后的美国向苏联挑战,通过军备竞赛和种种手段拖垮了苏联经济,使自己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打遍天下无敌手后,美国人遇到了“9R26;11”事件,借着打击恐怖主义分子的机会,美国人又将注意力转到了中东地区。
总之,只要有敌人,美国人就敢于向他挑战;但如果没有敌人的话,美国人就会树立一个敌人,然后再向他挑战。美国人挑战上瘾,无论对自然界还是对人类社会。
美国的法律观念深入人心。在国家平和的时候仍然严格执法、实施“盛世重典”的现代化国家,一个是亚洲的新加坡,另一个就是美国。新加坡执法严厉,让世人为之侧目。但新加坡的法律重点在于维持公共秩序,不太介入个人隐私。美国的法律不仅注重维持公共秩序,还介入个人隐私,介入家庭,并鼓励邻居告密。
不仅个人,美国公司也是如此。如果说个人可以被邻居告密,因此而受到左邻右舍的监视的话,那么一家上市公司,就更可能受社会各环节监督了。人们把这种对上市公司监督的行为称为信息披露、监管系统。一家上市公司被监管的层次有公司董事会、公司外部的金融分析师、证监委、司法机关以及各种新闻媒体。上市公司正常运作时,这种层层监管,就从董事会至司法机关自下而上地实施,如果企业有问题而企业又瞒不住的话,首先可能是媒体曝光,之后,这种监管系统就自上而下开始运作。美国这套监管系统既层层叠加,又互相制约,在维持社会秩序上确实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信用标准的运用
美国人喜欢标新立异、敢为天下先,其信用评级理念集中表现了这个国家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
美国人干什么都好评级。大学有评级,工商管理学院有评级,酒店有评级,连饭馆都有评级,使食客们看得一目了然。美国大公司还习惯把评级手册当作礼品送给顾客,既不破费还受人欢迎。
美国社会有各式各样的评级机构。像著名的标准普尔和穆迪,它们的主管业务是评价美国及其他国家的金融公司和上市企业所发行的债券和其他金融产品的优劣。被评公司一旦被降级,其股票与债券价格立刻会下跌,融资成本马上增加,甚至有的会因此走向破产一途。评级就是给企业的信誉打分,分数高的企业信誉高,股票就会上涨,融资成本就低,就能借到更多的钱,企业就可以继续扩张。评级还将企业的信誉公开化,它将被评估的企业置于相同的评价标准下。企业为了维持评级的水平就必须不断改善自己的管理,接受市场的监督。评级制度激励了市场竞争,促使资本得到更合理的运用。
在美国众多的信用评级报告中,个人信用报告逐渐成了美国重要的个人文件,影响着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并伴随着一个人终生。
从制度创新角度讲,信用报告公司的聪明之处在于,常常被人忽视的个人消费的点滴琐事在它们眼里和有形的商品一样具有价值,积攒在一起,编撰后就可以打包卖出。从这个意义上讲,信用虽然是个人自己建立的,价值也是自己形成的,但是信用报告的销售权却掌握在别人手中。
总之,信用制度的建立源于美国人的竞争机制,体现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法制观念,它既是对人类制度的创新,也反映了美国人的挑战意识。 总结起来,如果说社会制度、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移民传统等构成了美国强盛的外部因素的话,那么挑战意识、法制观念、竞争机制和创新精神就是使这个国家得以迅速走在世界前列的内在原因。不敢挑战就不会成为领头人;没有创新就不会有进步;竞争给社会带来活力,法制使社会长期稳定。美国正是在国内没有战争、没有大的动乱的情况下持续发展了一百多年,而成为世界超级强国的。
P3-7
厉以宁
车耳是我的学生。他是全国恢复高考于1977年第一批被北京大学西语系录取的。在大学三年级时,他通过我的一位朋友的介绍,到北京大学蔚秀园宿舍来找我,向我请教如何才能考上经济系研究生。我在蔚秀园小山坡上的凉亭内,同他长谈了一个下午。他是学外语的,对经济和历史都感兴趣,于是我建议他报考外国经济史专业的研究生。我要他赶快旁听经济学高年级的专业课,并补上高等数学课。我还推荐了几本经济学名著让他细读。经过将近一年的准备,他以优秀的成绩如愿以偿。在攻读研究生期间,他选修了我开设的好几门课程。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
离开北京大学经济系以后,他大部分时间在国外工作,但一直和我保持联系。他先在法国,后来转到美国,都担任国内一家大型金融企业的驻外首席代表,同欧洲和美国的多家金融企业、工商企业打交道,对资本市场的业务相当熟悉。我到法国访问时,他专门为我安排了几次同法国金融家、企业家的座谈会;而我在美国纽约访问时,同华尔街银行界、证券界人士的几次晤谈,也是他联系的。他生长、求学在中国,又有在欧洲和美国长期商务工作的实践,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写作的这本书,很有特色。
人的一生会有很多错觉,它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由于错觉的产生往往是对未来好的方面而不是坏的方面的幻想,所以错觉越大,失落就越大。
车耳关于财富错觉的观点有一定的新意,难得的是,他借这个概念进行了分析和推理,将经济学的观点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还附以自己绘制的各种图表,并有一定的理论支撑。无论其论断对与否,会引起共鸣还是会引起争论,都会引起读者的重视。因此,不管怎么说,仔细阅读车耳这本书是值得的。连信用制度如此发达的美国,其财富错觉还这么大,以至于影响到其经济的增长、货币的稳定等等,而我国在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建设方面刚起步,这本书应该有很多可以借鉴之处,以免重蹈覆辙。
实际上,当前中国经济中的许多事情不也会使人们产生错觉吗?如果深入中国经济的实际,认真分析研究,就会发现,仅看表面现象是会使人们产生错觉,从而会误导人们的。“山景总须横侧看”,就是说,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来思考,总会使人们受益。
我们常说,看问题有时需要换一种思路,也许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也是避免产生错觉的意思。正因为如此,一开始产生错觉不一定就是坏事。认识是反复的,在反复中经过比较,才能对事情的本质有所认识。
再说,任何事情发展到了极端都会走向反面,优势会转化为劣势,劣势也可以转化成优势。这本书用大量的例子,辅以儒家中庸之道,揭示出一个物极必反、过犹不及的道理。它可以作为大专院校学生和教师、对外研究机构、国内各银行总部及分支机构风险管理部门的参考用书。对于从事国际贸易和金融合作的国内公司、政府有关机构以及研究学者,本书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008年1月5日
美国还能强盛多久
导致美国强盛的因素很多,无论去没去过美国的人都会随手举出几点。美国使那么多人的梦想成为现实,以至于外界对美国的追捧用尽夸张语言,而且美国人自己也坚信无论怎样消费他们仍然比别人有钱。
美国仍然是富裕的象征
当美国印刷的货币被所有国家的人直接或间接接受时,当美国人发明的信用卡在世界任何消费场所都被认同时,你很难不认为:美国就是富裕的象征,美国人就是富人。
所以,谁要说美国经济将会崩溃,如果不被当作痴人说梦的话,也会被当成杞人忧天。
一位在美国工作多年的人有一次向我感叹道:“不去美国不知道美国人有多么富裕!”这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不过我去美国工作后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另一层含义,那就是:“不去美国就不知道美国人是如何富裕的,就不知道他们如何过富裕生活的。想象空间毕竟有限,眼见为实仍然是真理。”
在美国,我看到了美国人的勤奋,那些在华尔街工作的青年人每天可以工作十几个小时,天天如此。我也看到了美国人的懒惰,那些在邮局里工作的人,即便在八小时的工作时间内也会慢吞吞地对待顾客,还经常出错。
在美国,我看到了美国人的节俭,即便像索罗斯这样的国际知名金融家,在请客吃饭时都不肯把红酒剩在杯子里。但是更多的时候,我看到的是美国人的浪费,他们会把半新的家具丢弃,再去买新的。美国人像人类海洋中的鲸鱼,每天都吞噬着大量的消费品,也制造了大量的垃圾。
美国和瑞士同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但是这两个国家的信贷传统和消费观念却越来越不同。瑞士人的富裕是全社会的富裕,那里在超市里推小车买廉价菜的百万富翁随处可见。美国则是一部分人非常富裕而另一部分人却非常贫穷。在这个国家,有钱人可能富可敌国,穷人则无家可归,每天向街头行人乞讨为生,严冬时节露宿街头,睡在冒热气的下水管上面。
如果你承认瑞士人的生活习惯是理智的话,又会如何评价美国呢?尽管钱可能源源不断地流进口袋,但是有必要用其去交换隔一段就得扔掉的垃圾吗?而且进入美国的财富都是他们自己创造的吗?
根据《美帝国的衰落》的作者、法国知名的社会学家埃曼纽·托德的计算,在“9·11事件”发生的2001年度,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是830亿美元,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是680亿美元,对欧盟的贸易逆差是600亿美元(其中对德国的贸易逆差是290亿美元,对意大利的贸易逆差是130亿美元,对法国的贸易逆差是100亿美元),对墨西哥的贸易逆差是300亿美元,对韩国的贸易逆差是130亿美元。甚至对以色列、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贸易逆差都分别达到45亿美元、30亿美元和5亿美元。
这个数字意味着美国人出口的货物少于进口,其消费是以向世界借贷为基础的。美国人不仅向发达国家借贷,还向墨西哥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借贷。美国人向全世界借钱以满足他们花钱的需求,维持他们的消费习惯,即便是“9·11事件”这种毁灭性的打击也制止不了美国人的购物欲望。
只有金字塔不会倒塌
埃曼纽·托德则在《美帝国的衰落》一书中还指出:“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的结尾,凯恩斯形容道,埃及建那些金字塔的法老们,虽然乱花钱,却是经济活动的管理者。美国就是我们的金字塔,这个金字塔是由全世界的劳动所支撑起来的。”
世界各国对美国人的最大错觉也在这里。几乎全世界都把美国看做不会倒塌的金字塔,当成最大的消费品市场,都把美国当成个人和企业信誉最好的地方,因此人们向美国输送产品和劳务,又向它提供各种形式的信贷,以至于到了2007年,美国人仍然以每天二十几亿美元的速度向世界借款。如果它还不起或者不想还了,就会将美元贬值。其他国家以美元购置的资产和证券价值就会立即缩水。
美国人正在世界范围内制造美元的通货膨胀。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忽略了美国力量的极限,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其著作《新世界》中早就指出,美国并没有足够的军事能力去塑造它想要的世界。我们即将看到,美国人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满足他们的购买力。
瑞士人的富裕是收敛的、低调的、勤俭的,因而是可持续发展的。美国人的富裕是奢华的、浪费式的,因而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
仔细观察美国,人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美国社会并非全部是精英。美国一部分人在勤奋工作,另一部分人却十分懒惰。而在人类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精英的产量是不高的,社会上大部分人智力中等,就像水稻中优质水稻低产一样。长久下去,比例将会失调,美国社会将变得惰性强过激情。一部分人建立的功业将被另一部分人所吞噬,这就是美国人的问题所在。
回顾我们在本书开头所提及的,导致美国强盛的四大因素,美国人强于他人之处在于其挑战意识、法制观念、竞争机制和创新精神。这四个优秀的特征使得美国人领先世界几十年。但是现在美国人将他们的优势发展到了极端,比如从竞争机制和创新精神孕育的个人信用制度在高消费的带动下居然导致美国人的信贷泛滥,上百万的人因此破产。而那些还不起钱的人,最先抛弃的竟然是自己的信用!
至于法制观念和挑战意识带来的问题则更大。那些使美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也会在未来成为它的羁绊。
从辨证的观点来看,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法制是美国立国之本,又维系了这个社会长期稳定。但是盛世重典的长期实行将会使维系社会的纽带变得脆弱,人们会反过来使用法律手段进行抗争。美国人得理不饶人,如果给他们借口的话,法律案件将把法院淹没。过多的诉讼将使人心涣散,造成社会分裂!
挑战太多则会引起世界的反感。美国已经因为中东问题偏袒以色列的政策惹怒了世界,再借打击恐怖主义向阿拉伯国家挑战,会引起整个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的反弹,激起他们反美的民族情绪。
美国人应该看到,它制造敌人的速度比它消灭敌人的速度要快。而培养朋友的时间则比丧失朋友的时间要漫长。当代世界需要美国,一是需要它的市场,二是需要它的资金,三是害怕它的军事力量。只是物极必反,市场可能萎缩,资金也会枯竭,那样就无法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军事实力就会大大削弱。鼎盛国家的衰落,也不仅仅是危言耸听。
19世纪初,一位年轻的法国贵族托克维走遍美国的乡间和都市,写了《美国的民主》一书。此书以眼见所闻分析美国何以充满活力,走向富强,成了经典著作。今天,车耳,一位年青的中国学者,经济学家和商人,遍访世界,以其贯通中西文化的背景,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又不失“冷眼向洋看世界”的心态,独到地描绘和分析了今日美国繁华和昌盛的盲点以及潜在的危机,值得一读。
——邓琨,美国拉扎尔资产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
车耳先生的新书《财富幻象》与他有关欧美经济文化的“如此”系列著作一样,以独到的眼光,诙谐的笔法,对其生活和研究中的观察娓娓道出,深入浅出,颇有新意。用财富错觉的概念剖析美国社会消费、收入,财富和信用等经济社会现象,既有创意,又生动形象,从另一个层面揭示了美国目前次贷危机的成因,令读者耳目一新。
——沙石,瑞士银行全球期货执行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