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1895-1928上中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陶菊隐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1895-1928)》名以“史话”,存新闻之鲜活与生动,取史书之求真与大气,以140余万字的篇幅,勾勒了上自袁世凯朝鲜发迹、下至张学良东北易帜,前后33年的一段历史。作者陶菊隐行文收发自如,轻松地刻画出了一大批军阀与政客的群体雕像,揭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隐闻秘事,军头武夫里穿插着舞文弄墨的冷幽默,阴谋算计里隐藏着颠扑不破的人性。虽不假以文学性的虚构,也已惊心动魄;虽然写的是过去的事,读来却活灵活现,如在今日。

内容推荐

陶菊隐编写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1895-1928)》以一百三十余万字的篇幅,生动地勾勒了一段上自袁世凯朝鲜发迹、下至张学良东北易帜,前后三十三年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历史,刻画了一大批军阀与政客的群体雕像,揭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隐闻秘事,军头武夫里穿插着舞文弄墨的冷幽默,阴谋算计里隐藏着颠扑不破的人性,处处都是活生生的历史,处处都有饶有趣味、发人深思的话题。这或许正是民国史的魅力所在,它不是教科书上已经定义好了的历史,而是就发生在民族生活的昨天的故事,动荡而满是惊艳。也因此,《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1895-1928)》被称为是中国版的《光荣与梦想》。

目录

出版前言

绪言

第一部 前传 1895~1911 袁世凯的发家史和风雨飘摇的清政府

 第一章 袁世凯在朝鲜的十二年

 第二章 清政府命袁世凯训练“新建陆军”

 第三章 袁世凯高升直隶总督

 第四章 清政府的最后挣扎

 第五章 辛亥革命爆发

第二部 袁世凯时代 1912~1916 民国来了,总统来了,内阁来了……然后来的是皇帝

 第六章 袁世凯重登政治舞台

 第七章 袁世凯通过帝国主义进行南北和谈

 第八章 南北和议成立和清帝退位

 第九章 假统一与假和平的短暂时期

 第十章 袁世凯“武力统一”的准备期

 第十一章 国民党“二次革命”的彻底失败

 第十二章 孙黄分家真相

 第十三章 战胜国民党后袁世凯排除异己的种种措施

 第十四章 袁世凯利用进步党铺平了帝制的道路

 第十五章 在复古浪潮和恐怖气氛中出现了终身总统制

 第十六章 内忧外患推迟了帝制运动的进程

 第十七章 袁世凯与北洋军旧将之间的矛盾

 第十八章 两种不同的帝制派

 第十九章 帝制问题逐步明朗化

 第二十章 袁世凯接受帝位与五国提出联合警告

 第二十一章 云南组织护国军讨袁

 第二十二章 袁在四面楚歌中取消帝制

 第二十三章 停战时期各省假独立和半独立的怪现象

 第二十四章 冯国璋召集南京会议与袁世凯的暴毙

第三部 群魔乱舞 1916~1920 段祺瑞当政、张勋复辟和吴秀才造反

 第二十五章 南北“二次统一”的完成

 第二十六章 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矛盾

 第二十七章 府院争权和督军同盟干政

 第二十八章 北京政府宣布对德绝交

 第二十九章 段祺瑞嗾使督军团胁迫总统和国会

 第三十章 黎元洪电召张勋晋京调停时局

 第三十一章 黎元洪在张勋的劫持下宣布解散国会

 第三十二章 南北军阀争抢地盘的明争暗斗

 第三十三章 十二天的复辟政变

 第三十四章 冯国璋到北京代行总统职权

 第三十五章 段祺瑞再起后的对内对外政策

 第三十六章 第二次南北战争的开端和西南各省形势

 第三十七章 段内阁因湖南战局突变而倒台

 第三十八章 南北不战不和的混沌局势

 第三十九章 北方主战主和两派斗争的白热化

 第四十章 段内阁复活和军政府改组

 第四十一章 武力统一政策彻底破产

 第四十二章 徐世昌当选北京政府总统

 第四十三章 南北和议实现

 第四十四章 上海和会的召开与破裂

 第四十五章 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作出可耻决定

 第四十六章 五四运动的兴起

 第四十七章 北洋派内部矛盾进一步扩大

 第四十八章 南方内部的斗争和军政府的破裂

 第四十九章 北方八省成立反皖联盟和湖南驱张战争爆发

 第五十章 安福政权因边防军溃退而倾覆

第四部 直系当家 1920~1924 曹锟买来的总统、吴佩孚的太上政府

 第五十一章 北方两个战胜集团发生裂痕

 第五十二章 军政府倒台和南方形势的新变化

 第五十三章 广州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统

 第五十四章 北方“四巨头”召开天津会议

 第五十五章 湘军“援鄂”战争的失败

 第五十六章 华盛顿会议在中国的反映

 第五十七章 孙中山北伐受阻和西南各省内讧

 第五十八章 奉直战争爆发和奉军败退出关

 第五十九章 南北两总统被逐下台

 第六十章 保、洛“分家”和北京的无政府状态

 第六十一章 孙中山再回广州改称大元帅

 第六十二章 “和平统一”与武力统一同告破产

 第六十三章 直系军阀驱逐黎元洪的恶剧

 第六十四章 曹锟公开贿选总统

 第六十五章 国民党改组和西南各省内战

 第六十六章 直系内部露骨分化

 第六十七章 江浙战争和第二次奉直战争接连爆发

第五部 北伐军来了 1924~1928 北洋军阀的统治末日

 第六十八章 直系失败后的临时政府和善后会议

 第六十九章 北方军阀争城夺地的大混战

 第七十章 南方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与巩固

 第七十一章 五卅惨案和汹涌全国的反帝怒潮

 第七十二章 奉浙战事和奉系内部的变化

 第七十三章 奉吴两系联合成功和国民军退出北京

 第七十四章 奉吴两系的军事联合和政治斗争

 第七十五章 北伐军在两湖战场上的胜利

 第七十六章 北伐军在赣闽战场上的胜利

 第七十七章 张作霖就任安国军总司令

 第七十八章 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和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占领上海

 第七十九章 白色恐怖笼罩南北

 第八十章 北洋军阀的末代统治者袍笏登场

 第八十—章 国民党内翻云覆雨的斗争和轰动全国的广州起义

 第八十二章 日军炮轰济南城并实行军事占领

 第八十三章 皇姑屯炸车案和东北易帜问题

后记

附表一:北洋政府历届总统、国务总理简表

附表二:1912~1928全国主要军事势力简表

试读章节

汪内阁是黎根据“元首特权”自己提出的,此时王内阁已无法维持,他又不愿津派分子组织内阁,所以找到这位与各方并无恩怨的研究系“名流”组织“过渡内阁”,以便腾出时间物色一位能为各方所接受的新总理。

汪内阁发表后,12月1日吴景濂、张伯烈首先通电表示反对。2日曹锟通电称:“汪大燮乃具保罗文干出检察厅之人,许世英为与奥债有关之华义银行总裁,续任交长之高恩洪,既有力庇罗案之行为,又有抵借京绥路之新案,阁员如斯,是对于国会提出查办之罗案,有意消灭。似此新阁,不但有蔑视国会之嫌,更何能副人民之望。锟为巩固中枢整饬法纪计,决难承认。”这个通电并不致送总统,因此黎满腹牢骚地说:“现在的事情真难办,我向他请示内阁问题,他始而置之不理,继而来电声明毫无成见,等到命令发表,却又激烈反对。我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虫,叫我怎么办才好!我本来无意上台,他们却一定要我上台,而一经上台,他们又遇事掣肘,使我进退两难。”

由于“老帅”冬电发表,各省直系军阀及其追随者们又一次掀起了反对内阁的浪潮,使汪内阁陷于不死不活的境地。保派三阁员都以不就职为拆台的手段,汪自己亲去拜访高凌蔚劝其就职,高凌蔚竟然托病谢客。高恩洪已经发出就职通告,保定传来“老帅”的一句话——“我与定庵(高)势不两立”,又接到曹锟的电报,质问他为什么要扣留与罗案有关的各项文电,吓得他临时将就职通告撤销。黄郛因风色不佳不敢就职,许世英尚未交卸安徽省长,王正廷借口到山东办理接收青岛事宜离开北京。只有政学系两位阁员兴高采烈地出席了国务会议,其余各部均由次长代表列席。

汪内阁为了讨好保定,国务会议决定取消奥款展期合同。但是,直系军阀对新阁并未发出一个贺电。前任阁员都受到北京军警的严密监视,从车站到东交民巷,便衣侦探密布,高恩洪想逃出北京,在车站被050军警拦回。

吴佩孚又一次通电认错服输。说他对于罗案,“谨遵曹帅主旨,主张依法办理”。他解释他并非王内阁的后台老板,与王宠惠、罗文干两人素不相识,仅在公府宴会上与王碰见过一次。罗文干担任财政总长,事前并未与闻。他还说生平“嫉恶甚严,虽亲不贷,岂肯自违初衷,曲庇素昧平生之人”(11月30日电)。

12月5日,众议院通过查办交通总长高恩洪、前财政总长罗文干舞弊卖国、违法渎职,擅行签定铁路材料合同一案。

同日黎发出了一个“罪己”电报,解释组织汪内阁乃是要有一个内阁总理副署接收青岛的命令,出此权宜之计,他现已决定张绍曾组织内阁,即日提交国会。他放弃了自己的成见,决定组织保派内阁,是对曹锟的全面屈服。

12月6日,黎将张绍曾内阁的同意案提交国会。吴景濂与张绍曾早就串通一气,向黎保证同意案一定可以通过。但是国会中各政党反对议长一人包办内阁,他们提出政党参加内阁为通过总理的条件。津派虽把张绍曾列入自己的小集团内,但只是为了互相利用,并不十分放心,他们所中意的内阁总理是高凌蔚。曹锟对内阁问题的态度,最好是没有人愿意当总理,长期保持无政府状态,以便逼黎下台。

12月9日(农历十月二十一日),曹锟又在保定大做其61岁的生日。8日由北京开往保定的专车竟达四次之多,达官贵人和国会议员前往祝寿者共有700余人,祝寿议员占国会议员总数的3/4。在满堂贺客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和卢永祥的儿子卢小嘉,只有自命为曹锟“长子”的吴佩孚并未亲身前来,派湖北督军萧耀南代表祝寿。萧向曹谈及“吴巡阅使”本来准备亲身前来祝寿,只因“老帅”正在气头上,怕面子上不好看,所以决定改期前来“补寿”。他还说了一些“保洛不可分家”的话。曹锟假装生气地说:“保洛是铁一般的关系,如何分得开!子玉办错了事,我不说话谁来说话!以后不许任何人再谈保洛两个字!”  外面传说保定因祝寿之便举行会议讨论时局问题,其实并未举行正式会议,仅在茶余酒后交换对总统问题和内阁问题的意见。曹锐对总统问题公开表示:“咱们三哥与冯(国璋)段(祺瑞)都是北洋派的同期前辈,冯、段做过总统和内阁总理,三哥年过六旬,做做总统有何不可!”关于内阁问题,曹锐主张对张内阁采取既不赞成又不反对的态度,但是“自己人”不要参加这个内阁。曹锐对奉皖两系军阀主张采取笼络的手段,如果他们不反对“三哥”做总统,可以恢复张作霖的“上将军”名义,并给卢永祥以浙闽巡阅使的地位。曹锟对罗案反对多所牵连,并主张对王宠惠、顾维钧等人予以适当的安慰。对于吴佩孚,曹锟认为吴既低头认罪,就不必继续施以打击,他与津派“认敌作友”的意见和做法有所不同,因为保洛双方在总统问题、内阁问题上虽闹意见,但是对奉对孙,根本利害仍是一致的。

高恩洪在冯玉祥的监视下,到保定来拜寿请罪。曹锟因吴佩孚的关系,仪予以冷淡的待遇,并未将他扣押起来。高恩洪拜寿后仍然回北京听候发落。

12月11日,汪大燮代理总理的十日之期已满,黎邀请国会议长和回到北京的王正廷到公府讨论内阁问题,请王正廷暂行代理总理以待正式内阁产生。开始王正廷不肯接受,后来提出三个条件:一、请议长将张内阁的同意案即日列入议事日程;二、无论内阁前途形势如何,代理总理以十日为期;三、代理期内,不任免重要人员,不公布重大政令。以上条件,经黎与议长同意后,当天代阁命令发表,王正廷于14日通电就职。这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内阁,但在形式上与无政府状态还是有区别的。

P50-52

序言

陶菊隐先生是民国时候的大记者,14岁(1912年)进入新闻界,记者生涯正与民国同龄。先生前30余年写新闻,后40余年写旧闻,一生的主要文字都是集中在“北洋军阀”这一段。其人,周旋于武夫政客之间,耳闻目击种种台前与幕后,公讼与私争,堪称一部“北洋军阀”的活词典;其事,从记者到历史作者,完全以自己的亲历和调查而非故纸史料来著述历史,国外有美国的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的作者)或可比拟,国内似乎尚无第二。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里,“北洋军阀”这一段自有其非同凡响和意味深长之处。史家论晚清,常绕不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语,而本书所记的这一段,可以说正是这“大变局”的高潮一节,它是帝制的终结和“共和”的开始,古老中国从漫长的帝制中挣扎出来,摸索着向“共和”奔去,其意义重大,其影响深远,后来的观察者看得越来越明白;这一时期也正是革故鼎新之际,宪法、国会等出现,现代警察制度建立,新式学校普及,新闻舆论形成,等等,许多制度直接启发着后来的历史。

另外,这段时间,既是“武夫当国”,也是知识分子最热心国政、积极奔走的时期,诚如吴佩孚讽刺王揖唐的话,“在天下本未有‘斯人不出’之希望,而足下竟有‘舍我其谁’之仔肩”。同时既有前清遗老的余光乍现和当朝新贵的飞扬跋扈,也有后来中国共产党风云人物的初试锋芒。历史的波澜壮阔和风云变幻,在这部书里都有很好的体现。

本书名以“史话”,存新闻之鲜活与生动,取史书之求真与大气,以140余万字的篇幅,勾勒了上自袁世凯朝鲜发迹、下至张学良东北易帜,前后33年的一段历史。作者行文收发自如,轻松地刻画出了一大批军阀与政客的群体雕像,揭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隐闻秘事,军头武夫里穿插着舞文弄墨的冷幽默,阴谋算计里隐藏着颠扑不破的人性。虽不假以文学性的虚构,也已惊心动魄;虽然写的是过去的事,读来却活灵活现,如在今日。

陶先生的这部巨制,之前已经有三联书店的两个版本,分别出版于1959年(全8册)和1983年(全3册)。两次出版,都曾受到很多读者好评,时隔多年,不少热爱者还以藏有完整的一套为荣。我们这次新版,文字上以1983年的版本为主,兼及参考1959年的版本;增加了一些图片资料,以使读者对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人和重要事件,都有一个更为直接的感受。

在本书的编辑出版过程中,王学泰先生、张鸣先生、吴思先生、雷颐先生给予了很多的关心和帮助,提供了很好的建议;完颜绍元先生为本书的事情积极奔走,陶端先生提供了很多关于作者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本次新版还增加了一些形势示意图,部分选自武月星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史地图集》,谢本书、冯祖贻二位先生主编的《西南军阀史》,特此致谢。

后记

我在旧中国新闻界待过30多年,亲身见闻不少,特别是从某些“要人”口中得来的“内幕消息”,当时不能发表的,我都记录下来。解放初期,我把这些资料和部分传记之类的旧作掺合起来,并跑图书馆加以核对补充,于1957年至1959年,写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8册,由三联书店陆续出版。

这部书是我个人的业余创作。由于人力微薄,加以水平所限,自不免有不少错误和缺点,打算再版时重作修订,以提高其质量。但初版问世后,经过不少波折,再版遥遥无期。“十年浩劫”时期,我因经常跑图书馆(主要是上海徐汇区藏书楼)而挨过批斗,修订工作当然更无从谈起了。

1976年,“四害”既除,重见天日,这部书随着我的余生而得“复活”起来。次年,三联书店编辑部通知我,拟用旧纸型重印此书,因此只能在个别词句上作很少的改动,不能移动版面。此时我在病中,但以欣逢盛世,精神振奋,便不惜以风烛残年,伏枕校阅,夜以继日,于短期内交卷。1978年重印本出版后,广大阅者给以热情支持,有的还提出宝贵意见,这是对我极大的鞭策,谨此致以谢意。

1980年年底,三联书店一位同志因还乡省亲之便来访,告以此书经编辑部研究,拟改作大32开本,分作3册出版,修订时可以不受限制。这正符合我多年来的愿望。我决定争分秒,开快车,争取在有生之日,完成此项任务。

此书于1981年1月动手修订,10月完成。现将修订管见附记于后。

一、此书以北洋军阀为纲,实际是中华民国早期的历史资料。其中不少“内幕新闻”为当时各种书刊所未载,或语焉不详。由于初版未注明资料来源,不少读者来函质询,史学家引用起来尤费踌躇。现将书中重大事件加注说明,但对一般事件则未加注,以免多占篇幅。

二、此书是史话,不是史论。内容尽可能地多提供素材,少发议论,不多引经典著作,力求做到从事物的现象中反映事物的本质。

三、此书是北洋军阀的史料,不是党史的资料。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壮大及其伟大业绩,中国工农运动的逐步形成和蓬勃发展,因作者孤陋寡闻,只能略而不详。

四、此书着重叙述军事、政治(包括外交),对于文教卫生,则因掌握资料较少,不免挂一漏万,读者谅之。

五、此书是史话,不是小说。现在是“人民写历史”的时代,力求做到“求实存真”,如有传闻失实之处,仍希读者随时指正。

此书初版为80章,修订本卷首冠以“绪言”,并补写了3章,共83章。原拟力争上游,提高质量,以适应广大读者的需要,奈作者年事过高(现84岁),患有多种疾病,又限于水平,有力不从心之感,仍希读者见谅为感。

陶菊隐

1981年10月

书评(媒体评论)

陶先生是民国时代的著名报人,是做政治新闻的,所以书中运用了许多第一手史料,笔锋酣畅流利,叙事很注重事件的前因后果。又因为他是亲身经历北洋统治的同时代人,很多事得自于亲见亲闻,加之作者对当时的人物事件具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力,所以这部书写得很有历史现场感,也很生动、好读。

——王焱 《读书》执行主编

在历史教育上我们应该重视史料,而这本书的确给我们提供了很丰富的史料。另外作者经历过那个时代,写出来的历史有现场感,有现场感的历史学家跟没有现场感的历史学家是大不一样的,作者对那个时代有特殊的感受,而且作者是报人,其感受有广泛的代表性。  

——王学泰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陶菊隐先生的著作,带我走进军阀史的研究。先生是民国时期屈指可数的名记者,笔下的人物,他采访过;记录的事件,他看着发生;他的史话,有浓烈的现场感。这种现现场感,借先生生动的文笔,对每个读它的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

——张鸣 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

专制帝国如何垮台?宪政如何建立?又如何瓦解?各种写入宪法的权力博弈规则如何演变为暴力争斗?这本书里都有活生生的演示。本书确实在描述历史,但它对我们的启示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吴思 学者

陶先生这部130余万字的《史话》,不假任何虚构便把上至袁世凯朝鲜发迹,下至张学良东北易帜这段长达33年经纬万端,云谲波诡的历史说得清楚明白。毫不“戏说”却通俗生动,确当得起“目光如炬的史学家”(曹聚仁语)之称。可以说,陶先生是以报道“北洋军阀”起家的,他不仅对“台前”发生的事情了如指掌,对许多鲜为人知的秘闻轶事也知之甚详。

——雷颐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2:4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