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山里的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育善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本《山里的事》由李育善著。本书描述生活味十足,情节生动,细节丰富,文笔优美,却文字与文字的空间充塞了一种气,膨胀而有张力,使作品有了浑然,有了大气象,其中对社会、对生命、对人性,多有独特的体悟。

内容推荐

这本《山里的事》由李育善著。李育善在他的第一本书里,相当多的文章可以看出他是有文学的潜质,仍明显看出他那时还处于对自己的记忆,所见所闻,和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进行一种真挚朴素的描述,虽生活气息浓冽,清新可人,境界却还是很高很大。但顺着他对文学的深入理解,不断实践,其作品慢慢发生着改变,这就是仍然生活味十足的描述,情节生动,细节丰富,文笔优美,却文字与文字的空间充塞了一种气,膨胀而有张力,使作品有了浑然,有了大气象,其中对社会、对生命、对人性,多有独特的体悟,读后就多了嚼头和玩味。这就是他这本《山里的事》的特点和价值所在。

目录

儒生育善的世界观

在乡上工作的第一天

在乡镇的日子

枣沟村的事

那一夜,我和一群男女吃方便面

村长的苦恼

副书记的高兴

书记的心愿

组长的心思

“思想,思想

“红太阳

乡干部侯哥

村上的事儿也像居家过日子

放不下的泼烦事

“谢说理

村上干部

村官

刘民这人

那几个和我共过事的村官

群众又“上访”了

农民的感恩

乡里人

一个精明的人

一个男人丢了

“刘认真”

同学拉锁

同学刘儿

同学润

我的赵哥

我那宁哥

侠者老杨

一个执著的老太太

牵挂

石匠爷

毛娃爷

三娘

晋文

热心肠

黑娃

来柱

水牛

三儿这人

强娃子

堂弟,

真娃娘娘

雪儿姨一家人

那些逝去的乡亲

书记大大

书政大大

表弟

三曹

忍娃伯

成群姑父

都战伯

二舅

堂舅

大姐

小妹

记忆中的外婆

想起了奶奶

春雨贵如油

父亲

母亲

寒冬里,他悄然而去

从苗沟到丹江

蔡玉窑老街

苍鹭悠然白松间

初秋心爽仙娥湖

秋走石龙庙

小沟风韵

心静悟真寺

心爽夹石峡

造访深山小庙

窗前,那一抹绿

回老家

陪二舅回老家

故乡见闻

故乡的感觉

一个村子的选举

后记

试读章节

在乡上工作的第一天

麦子刚刚杏黄,我从县机关到一个乡当乡长去了。

响晴的上午,田野里翻卷着金色的麦浪,我和书记、财政所所长坐着三轮摩托颠簸在山路上,仿佛在麦海里飘荡。我们是去C村检查农业税收缴情况。书记高个而精瘦,在农村工作了二十多年,满脑子的经验、办法。

到C村办公室,十多个干部在那儿闲转。书记便没好气地说:“叫收税来了,不是看戏来了。一个个瓷熊闷种,乱子都惹不下。天大的事我来顶。”干部们在骂声中悄悄离开了。支书从麦柜里捞出一瓶“长脖项”西凤酒,把我和书记拉到里屋让喝酒。我说大家都去工作了,咱咋能这样呢,书记诡秘一笑,说:“喝酒就是工作,他们遇到啥难处,有咱哩。”我酒量不行,再说初来乍到也不好意思喝。书记用嘲讽的口吻说:“在农村不喝酒想办成事,没门。”他二十几就当乡长了,喝的酒拿油罐车拉哩,办成的事用火车皮拉哩。

有一次,他到一个偏远村下乡。这个村好几年的农业税都没缴。他从侧面打听到,是村长不让大家缴。村长四十六七,人长得就像一头蛮牛,他不想干的事,谁说都白搭。可是,他有一个毛病,爱喝酒,不论瞎好酒,只要天天有就行。喝醉酒,上级的指示百分之二百执行。书记早知道这一切,走时从床底下捞出两瓶太白“绿棒槌”塞进文件包里。

到了村长家,书记二话没说就掏出酒,先倒了半洋瓷碗,自己一口喝干。这才说:“听说兄弟是条汉子,老哥真要见识见识。”说着,拿起另一瓶酒,用牙一咬酒瓶盖,“嘭”一声礅到村长院子的石桌子上。村长瞅了一眼,抄起瓶子昂头灌,半瓶子酒就下肚了,接着英雄豪杰般在胸口捶了几下,高喉咙大嗓子说:“一看头儿就是嘹人,有啥给兄弟说,这里我一跺脚家家房上瓦都咯炸哩。”书记只嚷嚷:“兄弟,熊事没有,只管喝酒。”说着,自己又喝起来。就这样,没一根烟工夫,两瓶酒喝干了。村长舌根子硬了,走路也东倒西歪。书记还清醒着,搀着村长在院子里扭麻花。村长结巴着:“书——书记,你,你叫我杀,杀人,都干,你,你发话。”书记一看机会到了,接火似的说:“谁瞎熊在村上使绊子,税收不上来,你一周内收完,奖你四瓶长脖项。”村长用右拳猛一砸头,说:“没问题,三,三天,把钱,背到你办公室。”没到三天,这个村的税款一分不欠。

书记的话,我半信半疑,不过,他说的经过还很有意思。我尽量少喝点,他却是一盅少一点都不悦意。喝了半个小时,他话多了,骂人也更厉害了。

这时,院子里吵吵闹闹,我赶紧跑出去,只见一个光膀子的中年男人骂骂咧咧走进来。几个干部紧跟着,说是这人要见领导。我还没来得及问话哩,那光膀子高声骂道:“夜黑来电视上总理都说不收钱了,谁叫收是给他屋里买棺材呀。”我耐心解释:“总理说的是不要乱收,税是法定的,家家都得缴的。”那人强辩:“反正老子听中央的,一厘也不缴,看谁把毬咬了。”几个干部气愤地说:“你嘴往干净些。”“老子就是这牛粪人咋。”农税干部小王气得嘴都哆嗦哩,一把把那男子推到办公室里,那人却就势往墙上一撞,鼻血流出来了,他往地上一滚,大声喊叫:“哎哟妈呀,乡干部打人了,快来看呀,猫日的打老子了。”他边喊边滚,脸上沾满了泥血。我让干部拉他,他脚踢手掀的。

不大工夫,群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有的是来看热闹的,有的也跟着骂骂咧咧。那男的老婆儿女都来了,又是哭又是骂的,还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拄着拐棍颤悠悠走来,抬起棍子要打人。见这阵势,我心慌了,书记却坐在里屋眯着眼。我问他咋办,他哼了两声,说:“不管,嚎够了自己就走了。”我去拉那男的,没想到他一脚把我踢到泥地上,气得我嘴脸乌青,干部们摩拳擦掌,要收拾那人。我大喝一声:“谁都不许动!”书记从凳子上跳起来,跑到院子高台阶上,两手叉腰,喊道:“乡亲们,看见了吧,收税是执法哩,他竟敢打人,叫派出所民警把他抓了。”这一招真管用,那男的爬起来就要跑。书记给干部使眼色,几个干部也佯装去撵,我赶紧制止,说自己没事。书记这时提高了嗓门吼:“刚才他自己往墙上撞,流鼻血了,还赖着说打他了。现在看到了,他打了我们乡长,这号无赖要绳之以法。”群众见状,也纷纷回家去了。

事后,我要去看看那男的,书记说:“没必要,你看着,他到时还要来看你的。”果不然,第二天,那男的带着儿子,买了一盒烟,双手递给我,“咕咚”一声下跪了,我连忙把他扶起来,他边哭边说:“领导呀,是我错了,我不是人,组织咋处理我都认……”

后来,一来二往,他成了我的朋友,上城里来,总要来看我,还随便捎点青菜包谷面之类。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现在政策太好了,税不收了,国家还掏钱把水泥路修到家门口,真是活在了享福的年月了。

2006年11月6日P1-3

序言

贾平凹

李育善的第一本书是我写的序,现在出第二本书还是我来写序,这是我从来没有过的事,况且多年前就宣布不再写什么序了。我之所以这样,一是李育善为我的同乡,巴不得他这个文学人才赶快出来,二是他的散文真的越写越好,使得我有话要说。

商洛弄文学艺术的人相当多,写得出了名的都走出大山往城里去了,留下来的还在基层业余写作。在基层业余写作很困难,他们学习交流的机会不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少,坚持就成了最起码的品质。但常常出现一种过度的自卑和自尊,自卑者不敢有大志,满足于小打小闹,以各种借口来安慰而最后蚕不能破茧成蝶,冬虫不能夏草成药材。自尊者又多以自命不凡,目空一切,什么意见也听不进去,作品出版不了,怨天尤人,到头来甚至脑子也出了毛病。从事文学艺术需要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而见任何人都服和对谁也不服都是难以成就。写作一方面是天才者的老实工作,只要山中有矿藏,闷了头去打洞掘坑,有多深的洞坑可以有多大的收获。另一方面,写作也是有由量到质的过程,得捅破一层窗户纸,捅破了,一下子恍然明白,境界大开。李育善在他的第一本书里,相当多的文章可以看出他是有文学的潜质,仍明显看出他那时还处于对自己的记忆,所见所闻,和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进行一种真挚朴素的描述,虽生活气息浓冽,清新可人,境界却还是很高很大。但顺着他对文学的深入理解,不断实践,其作品慢慢发生着改变,这就是仍然生活味十足的描述,情节生动,细节丰富,文笔优美,却文字与文字的空间充塞了一种气,膨胀而有张力,使作品有了浑然,有了大气象,其中对社会、对生命、对人性,多有独特的体悟,读后就多了嚼头和玩味。这就是他这本书的特点和价值所在。

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生活是极其重要的,从生活出发写作,走的是一条缓慢的不断积累的路子。在基层业余写作中,有的人当然学了许多哲学的历史的书,也读了许多经典名著,也有了时兴的思想和主义,就极力在自己的写作中要表现,结果就易导致以观念来结构作品,自以为深刻,有了一种所谓的精神,可惜的使作品出现了两张皮现象。只要你对于社会,对于人生修养得有了自己的看法,可以说有了内功,写作又都是落在生活中,路子是愈行愈宽的。把那些浸泡了自己观念的素材拿来,将人将物将事写得特别饱满了,这些人、物、事必然就会承载更多的意义。李育善当然是醒悟了这一点,这本书明显高出第一本书,也明显在众多的写作者中跳跃了出来。

我说过这样一个观点:一切植物在才出土时都是一样的,嫩芽着,长两个叶瓣,树苗是这样,花草是这样,庄稼也是这样,只有在它们长到一定高度了,就分出是树或花草或庄稼,决定它们能长多高那是品种的问题。李育善的第一本书还是嫩芽状,这一本书已经看出是树的模样了。他的进步是极大的。这棵树是柏树还是柳树,是大树还是小树,那就看他如何个造化和如何去长了。我盼望我的故乡有更多的优秀人物涌现,盼望李育善能快点长木柱天。

2011.12.6

后记

今年是我的本命年,母亲心愿是给我好好过个四十九,她说男过虚,过了图个吉祥;我的愿望却是给她过个寿。这也许是她生命中最后一个生日了。去年她得了大病,医生说剩下的日子不多了。

每过一天,只要母亲好好的,我也心安。可事情总往人想不到处出。端阳节前两天,父亲突然走了,无疑给母亲是重重一击。住院吃药打针找偏方,她终于没能熬到过生日,在农历六月二十九日悄然而去,离她生日还有一个来月。我母子的心愿都成泡影了。

年初,朋友们就吆喊着,让我把这几年写的文章结集,出第二本散文集。我全部心思都在母亲的病上。如今,父母都走了,我也没啥牵挂了。想想,还是把书稿整理出来,也算给二老献上一份薄礼。便利用工作之余,请修亚兄、高峰兄把文稿先整理到一块,计一百七十多篇,又叫修亚兄给淘汰一些,他看来看去下不了手,说文章都好,不忍心拿掉哪一个。我自己一下子删去十多篇。和穆涛兄相商,他的意思不要太杂,还是送给出版社,让编辑去定吧。他建议给新华出版社。国庆节,我和穆涛兄上北京,找到出版社编辑把出书的事敲定,编辑说书稿看了一点点,都是上乘的文章,一定会把书出好的,叫我放心。他人诚恳,话也说得结实。从北京回来不久,我给他发短信说,想把写商洛的人和事放到一块出书,请老师审定。近日,他发来所选篇章的目录,在信中说,写商洛乡土人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风格,出集子很好。我看了目录,他从《在乡上工作的第一天》排起,把那篇《一个村子的选举》放到最后,单独标示,算是压卷了。这样书稿在十几到二十万字左右。书的封面也设计了三套,让我选择。不顺心了,还可再叫设计。

给书取名可让我受了不少难怅。一次,几个朋友在烤肉摊子上吃饭,在洋兄、卫民兄、高峰兄、淑君兄几杯酒下肚,嚷嚷着我的书名,边上人以为我们在吵架。穆涛兄和我在去北京的火车上商量了一夜,想出两个觉得不错的书名,一个是《乡村叙述》,一个是《商洛书》,我激动地发短信给贾平凹老师,让他给把脉.我一兴奋竞忘了已是凌晨了,老师应该休息了,后悔自己鲁莽。过了有一袋烟工夫,老师回信了,他说,都太大。穆涛兄说还是老师想得周到,再考虑考虑。李继高老师一天半夜给打电话说他觉得叫《乡村记事》很合适。修亚兄急急地从乡里赶回来说,他觉得叫《山那边的记忆》好。我一下子没主意了,找到贾老师,他听了只是笑笑。最后,只得请他给定了,我说权当给我女儿取名字哩,还叫他给题写哩,他依然只是笑笑。

为书作序是大事,我很早就给贾老师说了,他笑笑地说早都不给人作序了,太忙啦。我故意说,第一本书是你写的序,这本再请人作,人家都说不敢哩,还得请你作。他又一笑,说,一个大名人让作序,还给一幅画哩,都没答应,那画都值一些钱哩。我也笑着说,我可啥也没有,谁叫咱都是棣花人哩。他说不着急不着急。这样,书名和序都拜托给贾老师了。老师实在太忙了.我又不敢催促,可他身边人时不时地跟他开玩笑:育善又给你送土鸡蛋来了。老师只是笑笑,用小夏的话说,老师心里有数的。一次见面,他问我的生日,然后在纸上划着,原来在思考书名哩。

责任编辑在电话里说,书要在新年元月八号前后出来,想参加全国书展,我只好硬着头皮给老师捎信,他说不急,误不了事。我也放心了。老师的恩情不知道咋报呀。

12月8日下午,我去找老师,书房人很多,他忙着给写字,等他闲下来,他说《序》写好了,书名就不写了吧。我和小夏说,你不写,没人敢写。他又笑笑,找宣纸,蘸好墨,说取啥名呀,我说真没想好,他默了一会,提笔写下“山里的事”,我激动得都想蹦起来,写好,看了看,说好着哩,我兴奋得都不知道说啥好。他又说,走,下楼请你们吃羊肉泡馍去。

这本书出版,也算给自己多事之年的一个安慰。还要说明的一点,书中有些人是真名真姓,那些都是我最亲近的人,这样写,就像跟他们坐在一起说话一样,时刻都不想离开他们。同时要道谢的人很多,新华社的于少良先生,《人民文学》的李敬泽先生,还有封面设计及版面设计的工作人员……我会用自己的勤奋工作和认真写作来回报,在心里为他们祈祷着,祝福着。

2011年12月12日于商州

书评(媒体评论)

顺着他对文学的深入理解,不断实践,其作品慢慢发生着改变,这就是仍然生活味十足的描述,情节生动,细节丰富,文笔优美,却文字与文字的空间充塞了一种气,膨胀而有张力,使作品有了浑然,有了大气象,其中对社会、对生命、对人性,多有独特的体悟,读后就多了嚼头和玩味。这就是他这本书的特点和价值所在。

——贾平凹

育善的文章就成了理解中国的一个小的、但更具普适性的样本。

——李敬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14:5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