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此情须问天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燕子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故事的发端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的那场灾难性的大洪水。仿佛有着特殊的天人感应,一代伟人的离世、震惊中外的大地震等交织而至。作者以此为起点,勾勒小说主人公的人生轨迹,循序推进,层层展开,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代。

内容推荐

生活是没有布景的舞台。小说主人公、童年时代的陈玉栋和黎珩为躲避那场罕见的水灾,偶然相遇,一场动人心扉、让人心痛、催人泪下的人生活剧由此拉开帷幕。主人公以及和他们相关的人物故事渐次登台。这些故事,或平淡,或跌宕,或伤感,或无奈,无不让人感同身受而引发心灵的共鸣。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有山的地方神话多,有河的地方故事多。从双狮山发源的双狮河支流众多,中下游的清阳河是众支流之一。清阳河也有些与众不同,它的流向是自东向西的,弯弯曲曲的不知从哪里来也不知流向哪里,它以一种优美的曲线展示着独特的姿态和充满自信的长度。不到汛期的河面只有几十米宽,两岸的沙滩与河面的宽度差不多。南岸的河床高出水面二三十米,河堤上面是绵延不断的农田和村落。北岸没有河堤,沙滩的尽头是一片片树林,树林的尽头散落着一个个村庄。沙滩和树林成了北岸居民的河堤,即使河流汛期水涨,他们大多数时候也都是安全的。河边有个村庄绰号舟河,其实叫陈家湾。传说这条小河每隔十年发一次洪水,每隔三十年发一次特大洪水。每次特大洪水过后,方圆几十里的村庄和农田都会被荡为平地,只有陈家湾除外。陈家湾像一艘永不下沉的奇妙的船,水涨它也涨,因此得名舟河。

在北岸的村庄中,只有陈家湾与树林几乎平行。远远看去,它就在河边上,没有任何安全感。陈家湾北面是相隔一公里的曾家坝,小河涨水时,如果水势小,曾家坝能够幸免于难,如果水势大,河水会把离自己近的陈家湾高高举起,把距离远的曾家坝吞入腹中。但造物主总是公平的,它给了陈家湾不沉的造化,也给了曾家坝繁华的街道。曾家坝是方圆十里乃至几十里的著名街镇。这里有通往远处的公路,大客车迎来送往,把近处的人送出去,把远处的人接回来;货车把近处的货物运出去,又把外地的货物运进来。每逢农历的双日子,这里都会有集市,远远近近的人们都来这里赶集,陈家湾的人也要来这里赶集,买一些生活用品和农用品。

这一年,汛期来之前,陈家湾的老人们就开始议论水势大小了。有的说,十年一次小水,三十年一次大水,这次涨水小不了。有的说,现在政府管理了,能把大水变成小水。议论这些“天下大事”时,最合适的场合是大柿树下,说话最权威的当然是“老私塾”陈雷生。

陈雷生小时候读过私塾,对周易八卦有些研究,平时喜欢读书看报听广播,是村子里为数不多的老知识分子,外号“老私塾”。当他手里端着旱烟袋朝大柿树走来时,柿树下的人们就会像报幕一样说,老私塾来了。说这话的人是他的平辈或长辈,又因为他在兄弟里排行老三,所以晚辈的“报幕员”会说,三叔来了或三爷来了。

柿树下有陈雷生的专用座位。柿树的根部突出地面,也不知坐了几朝几代,被磨得油光锃亮,庞大的树冠像遮阳挡雨的伞。背靠着三人合抱粗的柿树,老私塾悠闲地抽着旱烟袋,安静地看着树下的人们,听着他们唠家常、唠农活、唠天下大事。只有当别人说的太过离谱时他才慢慢地磕去烟袋锅子里的灰烬,用毋庸置疑的口气加以纠正。被纠正的人丝毫不觉得难为情,因为老私塾说的话就是真理,接受他的批评、指点和建议,已然成了人们的习惯。他的经验、知识和智慧,是陈家湾的主心骨,人们信任他、尊敬他。每当他走到树下时,那个坐在树根上的人就会站起来,把这个最舒坦的位置让给他,他会客气地和人招呼一声,泰然入座。

午饭后,村里的人忍受不住七月的闷热,陆陆续续来到柿树下乘凉。但他们议论的话题却比天气更沉闷,那就是今年会不会涨水,这是入夏以来最为热点的话题。村里很多人都记得,十年前的那场大水,几乎把陈家湾这艘小船压沉。当时只有100来户人家的陈家湾接待了有着200多户人家的曾家坝人。各家屋里以及房檐下都是曾家坝来的“跑洪”人,这棵大柿树下也密密麻麻地铺着麻袋或草席,住满了人。幸好那次洪水来得急走得也快,只有短短三天时间。三天里,陈家湾倾其所有招待曾家坝的人们,三天后,陈家湾家家米尽粮绝,人们只好以野菜甚至青草充饥,眼巴眼望地等着地里的秋作物赶快成熟。屈指算来,今年的汛期即将到来,而且还是特大洪水的汛期,从六月末开始,人们就开始为曾家坝和自己村庄的命运担心了。

当人们用询问的目光等待老私塾发言时,只见他紧皱眉头抽着嘶嘶作响的旱烟袋,烟袋锅子里的火光时隐时现,人们知道,这时还不是老私塾的发言时间。等到一袋烟抽完,烟袋锅子磕在石块上当当作响时,老私塾才叹了一口气说:“今年的洪水不来便罢,来的话一定不善。”听他说完,空气变得更加沉闷,有人摇头,有人叹气,有人闷闷地抽着烟。这一刻,仿佛时间凝固起来,柿树以及树下的人们都沉默在这凝固的时间里。

这时,忽然传来一个男孩子的哭声,还未变声的小细嗓子加上十足的底气,使得男孩的哭声听起来像高音唢呐,足以响彻半个庄子。当他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从柿树旁走过时,老私塾磕着烟袋说:

“娃子过来,又打架了?”

男孩哭得更响:“我、我没打架,是他们欺负人,他们打我。”

老私塾伸手拉着男孩的胳膊,和蔼地说:“让三爷看看打哪儿了?”

当他碰到男孩的手时,男孩的哭声变得撕心裂肺起来,老私塾仔细一看,原来他的胳膊被人打脱臼了,难怪这孩子哭得这么痛苦。

“这帮土小子太不像话,打人没个轻重。”说着,他趁男孩不注意,一手握着男孩的胳膊,一手捏着胳膊肘的脱臼处,猛的一拉一拽,眨眼工夫男孩的疼痛减轻了,哭声也小了许多。老私塾轻轻揉捏男孩的胳膊说:“他们为什么欺负你?”他知道男孩说的是实话,他肯定是被人欺负了。

男孩一听哭得更伤心了:“我割的草比他们多,他们就说我割了他们的草,他们说草是贫下中农的不是地主的。他们要分我的草,我不让分,他们就喊着打倒地主,就……”

男孩哭得说不下去了,老私塾此时已心如明镜。男孩叫陈玉栋,他爷爷是地主,他也就自然属于地主成分。老私塾亲眼见证了玉栋爷爷当上地主的全过程。那是一个勤谨、老实的庄稼人,1948年H省解放前夕,他倾尽一生积蓄买下了80亩地,收留了一个姓徐的逃荒人做长工,在收了第一茬庄稼后,为长工娶了媳妇,从此和长工互称老表,一块地里干农活,一个锅里涮稀粥,相处十分和睦。

正当长工生养儿子时,解放的春雨落在他头上,为了能够分到陈家的房屋院落,他亲自做了一顶锥形大纸帽戴在玉栋爷爷头上。在批斗会上,他声泪俱下地控诉玉栋爷爷的“罪行”,历数这位老地主剥削他全家人的种种罪恶,凡是他听到的有关地主剥削罪行的故事,都借过来为他所用,他只需把故事里地主的名姓换一下就行了。开始时,村里的人对他的说法很是反感,但因为他有着无比光荣的雇农成分,谁也不敢当面说他什么,人人都在心里骂他不是东西。这个不是东西的东西把自己编造的谎言一遍遍重复后,人们也就充耳不闻,习以为常了。后来,他如愿以偿地把玉栋爷爷一家撵到了生产队的牛棚里,自己成了陈家大院的主人。就这样,玉栋爷爷当了不到一年的地主,却让他的子孙背上了无比沉重的地主成分。

正如人们担心的那样,紧紧慢慢的雨下了七天七夜后,洪水来了,来势非常凶猛。一夜之间,到陈家湾逃难的人像蚂蚁一样遍布全村,能够遮雨的干地上,铺满了草席和麻袋,男女老少躺着的、坐着的,把草席和麻袋挤得满满的,他们随身带的少量食品和行李只能放在被雨水浸透的湿地上。

陈玉栋第一次经历这样的事情,是他12岁的时候。大难当前,人们忽略了他家的地主成分,也顾不得和他家划清界限,他家新盖的茅草房里挤满了人,房檐下也是人,院子里有一棵枣树,一棵槐树,都是新栽的,小小树冠下放满了东西,甚至连猪窝也派上了用场,那只刚刚买回来的小猪仔被拉了出来拴在露天的雨地里,略作清理的猪窝里铺上了麦秸,麦秸上铺一张席子,这对困极累极的“跑洪”人来说,也是一张不错的床铺。玉栋爹妈忙不迭地照应着,一会儿屋里一会儿院子里跑来跑去,非常热情。做饭时,每顿饭都要做三锅以上。若是在他爷爷那时,家里大囤小囤都是粮食,招待这么多人还是绰绰有余的。现在不行了,现在他家最值钱的家当是一口米缸、一口面缸和一口水缸。第一天熬的粥还能挂上筷子,第二天就稀了许多,第三天就能照出人影了。三天过后,他家的米缸面缸像用水涮过一样干净。这倒不是因为那些逃难人饭量大,而是因为人太多了。其实,逃难的大人们一般能不吃就不吃了,每家只盛一碗或者两碗稀粥分给小孩吃。

陈玉栋从未见到过他家住这么多人,过去在人们眼中像一堆臭狗屎一样的地主家院忽然吃香了,而且把地主家的米面毫不见外地吃了个精光。这给陈玉栋带来了不小的快乐,这是他童年时代为数不多的快乐之一。

洪水来后的第三天傍晚,陈玉栋背着父母偷偷来到村边。洪水已经退去了很多,被水冲过的玉米、高粱东倒西歪,只有极少数秧苗还孤零零地站立着。那棵碗口粗的高高的楝树像村庄的门卫一样安静地守在那里。陈玉栋熟练地爬上树坐在树杈上远望,想看看那个令他向往的、繁华的曾家坝是否安然无恙。

看着眼前的一切,他惊呆了。雨已经停了下来,西边的云彩泛着暗暗的橘红色,难道太阳在不知不觉中来过?明天该不会下雨了吧?如果远处的水面不是肆虐的洪水,如果近处的黄泥不埋没庄稼,那么眼前的景象可以算得上人间难寻的奇景了。陈家湾真的像一艘船,四周是漫无边际的黄乎乎的水,奇怪的是陈家湾并没有比水平面高出许多,它似乎和水面在一个平行线上。可是一公里外的曾家坝却不见了踪影,只能透过水雾看到一些朦胧的树,往日可以看得一清二楚的房舍罩在了水或水雾中。

“洪水可真厉害啊!难怪人们离开家跑到这里来呢。”陈玉栋一边想着,边从树上下来,可是他的腿软软的,双手也在颤抖,胸中像揣个兔子一样突突乱跳。这时他才意识到,他被看到的一切吓着了,这是他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害怕和恐惧。

大柿树是他回家的必经之路,树下的土湿湿的。天色渐暗,跑洪的人们在树下铺起了床铺,很安静。此时没有人愿意说话,面对洪水带来的灾害,没有人能够阻挡,他们很无奈,很软弱。

陈玉栋绕着柿树转了一圈,没有人认识他,也没有人注意他。他漫无目的地看着这些遭难的人,心中乱乱的,一会儿想想这儿,一会儿又跳到了别处。这里的地面这么湿,他们睡在这里会生病的吧?听说长时间睡在湿地上的人,身上会长痒疙瘩,长痒疙瘩的滋味可不好受;房子被水冲倒,庄稼被水淹,他们回去后住在哪里?吃什么呢?他们会不会像忆苦思甜大会上听到的故事一样,左手拿着破碗,右手拿着打狗棍出去逃荒要饭?想到这里时,他的鼻子酸了一下:“可惜我家太穷了,如果我家富有一些该多好!”他所想象的富有其实就是有很多很多的粮食。他这样胡思乱想的时候,突然两个孩子争吵的声音打破了人群的安静。

P1-4

序言

梁晓声

读《此情须问天》一书,完全是因为机缘巧合。乍一看书名,以为是言情小说,心中便有了些许先人之见,但慢慢读来,却发现远非一个“情”字所能概括小说得的内容,或简单地把它归入言情类小说的,小说所涵盖的内容更丰富、更深远。

作品的时间跨度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今天,看似跨度很大,但却不像编年式的流水帐,而是选择了几个特殊的历史事件作为切面,映照整整一代人的生活、命运以及内心世界的沟沟坎坎。这使得小说读起来既有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与情缘际会的跌宕、绵长和悠远,又有史诗般的厚重、隽永与深邃。这是我喜欢它的一个重要原因。

故事的发端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的那场灾难性的大洪水。仿佛有着特殊的天人感应,一代伟人的离世、震惊中外的大地震等交织而至。作者以此为起点,勾勒小说主人公的人生轨迹,循序推进,层层展开,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代。

生活是没有布景的舞台。小说主人公、童年时代的陈玉栋和黎珩为躲避那场罕见的水灾,偶然相遇,一场动人心扉、让人心痛、催人泪下的人生活剧由此拉开帷幕。主人公以及和他们相关的人物故事渐次登台。这些故事,或平淡,或跌宕,或伤感,或无奈,无不让人感同身受而引发心灵的共鸣。

故事的“布景”是独具匠心的。一代人所经历过的事件、历练与人生感悟,被作者巧妙地溶于小说的故事情节之中。乍一看来,似乎一个“情”字贯彻始终;细读起来,作者几乎是在完整地演绎过去那些曾经发生过、又不可能重新再来的人生命运和社会变迁。这些故事,或在预料之中,但更多地却在预料之外。当无法预知的人生命运和社会生活活生生地展示在人们面前时,扼腕叹息也好,垂首沉思也好,还是会心一笑也罢,总之,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着。奇妙、神秘、期待、渴望、未知,这正是生活的魅力所在。

小说是真挚的。古今中外,一个“情”字,演绎出多少动人的故事。小说中的“情”是用“真”来打动人心的。少年时的纯真友情,青年时的真挚爱情,中年时的真情实感。真,本身就是一种美。一个“真”字足以牵动人的阅读神经。然而,真,又往往是最难成就的,它存在于缺憾与失落之中。男女主角的真实感情难以找到现实的土壤,像昙花一样释放了瞬间的美以后,归于消逝,也归于永恒。至此,真、善、美便定格在最美好的时刻。小说戛然而止。此情须问天,此情只能问天!加之小说又不仅仅拘泥于一个“情”字,以它广阔的生活舞台和历史空间,使故事显得厚实、厚重,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丰满。

小说是静谧的。作者用散文的笔调,或描述,或临摹,不急不躁,娓娓道来。远去的村庄被拉回到现实中,炊烟、池塘、蛙鸣、鸟喧,如同记忆中的峰之巅、雾之谷,凸显在人们眼前。多彩的人生,或追恋、或背弃,或得志、或失意,如歌如梦、如泣如诉,陈铺在读者面前。甚至当男女主人公面对情感的强烈冲击时,文笔依然是理性、静谧的。那些静谧、安宁、充满思辨的语言,看似波澜不惊,却透露出对人生的态度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此外,无论叙事还是摹人,作者尽可能使用“白描”技法,不摇旗呐喊,不鼓噪评判,同样渗透着一股令人赏心悦目的静谧与自信。对作者而言,静谧是一种境界;对读者而言,分享这种宁静,是一种幸运,是一种惬意。

小说是美好的。故事是美好的,人生也是美好的。甚至人们情感世界的纠缠和矛盾也充满着悲情般的美好。作者为小说铺衬了三条线。主线是男女主人公的感情故事,辅线是时间链条上所凸现出来的社会历史事件,还有一条时隐时现的线,就是那枚带着童话色彩的蓝发卡。一枚小小的蓝发卡是这段感情的神秘符号,也是载体。最终,它因无法承担情感的重负而归于消逝。蓝发卡从人问消逝了,但却永久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生活中有着太多像蓝发卡一样美好的事物,在不经意间出现,又在不经意问消逝。当它们出现时,惊讶、惊叹、惊奇,是美好的:当它们消逝时,遗感、惋惜、思念,也是美好的。这些林林总总的美好,像被时间的风打磨得闪闪发亮的蓝宝石,装饰着人们的视线,照耀着人们的内心世界。

作者的文笔是优雅的。她为小说的文字找到了一个相对和谐的位置。她没有把文字当作宗教一样膜拜,以至于让读者难以捉摸文字背后的玄机;也没有把文字安置在低陋、阴暗、湿冷的洼地,使文字沦落到遭人亵渎的境地。她的文字像暖暖的阳光,温温和和地洒在眼前,又像飘着淡香的清风,于不经意问扑面而来,优雅而不造作,平易而不平淡。

细腻、准确、淋漓尽致地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作者文笔功力和捕捉生活细节的又一特色。转瞬即逝的一个闪念,甚至神经末梢的一次悸动,都会落人作者笔端。读到这些文字时,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心是相通的,情是相似的,但却常常被人为地封闭起来,以至于人与人之间,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成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通过透视《此情须问天》巾人物的内心世界,人与人之间会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少一些猜忌和争斗;心与心之间会多一些交流和融合,少一些劳碌和疲顿。

用精致的描述勾勒出绝美的画面感,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者文笔的优美。小说结尾处的描写是这样的:

“落日时分,小河两岸天高地阔,鸟雀无踪;水流缠绵,鱼蚌潜底;河水西去,晚霞无声。沙滩和小河在落日映照下,像披上了一层暗红色的薄纱;河水反射出七彩光谱,变幻莫测,像一个奇异的梦;舟河天际线依稀可见,村舍藏在树木的葱茏中,像一幅随手涂鸦的水墨画;远处的竹林还是那片竹林,近处的芦苇还是那片芦苇……

这时,只见一个人手捧一束蓝色玫瑰,面对河水,垂首而立,泣不成声。这个人正是陈玉栋。只见他缓慢地蹲下身,把玫瑰一瓣瓣掰开,撒入河中。顷刻间,河面上漂满了蓝色的玫瑰花瓣,河水被染成了淡蓝色,花瓣顺着水流悠悠荡荡漂摇而去,西方天水相接处,上面是血红色的晚霞,下面是淡蓝色的河水。

剩下最后一枝玫瑰时,陈玉栋拿出了那只一直珍藏着的蓝发卡,用一条红色丝带把发卡和玫瑰系在一起,放入河中。河水呜咽,河风饮泣,仿佛都在默念同样的词句: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时间静止,情景一体。读至此处,情不自禁为之动容。

长篇小说《此情须问天》犹如喧闹都市中的一方净土、干燥沙漠中的一片绿洲,给驿动的心、躁动的情以及疲惫的灵魂提供了一片栖息之地。作为读者,能读到这样的小说,是开心的,幸运的。

但作为处女作,小说《此情须问天》难免存有瑕疵。从故事情节处理上,作者过于用心营造安静的故事环境和阅读环境而忽略了故事的起伏度,甚至那些本应该环环相扣、引人人胜的故事情节,也被作者用舒缓的笔调娓娓道来。这样的写作手法,极有可能影响到小说的观赏价值。但作品总是要经过广大的读者去检验的,真心希望《此情须问天》能够拥有更多的知音。

后记

人与人之间,能够相遇是一种缘分;相遇之后,能够被对方像阳光一样温暖、照亮,是一种幸运。《此情须问天》从初稿、定稿到出版,有缘相遇的那些人,有幸被温暖、被照亮的那些人,是他们成全了这部小说,使得小说像初春的嫩芽,诚惶诚恐地来到了世间。

长江出版集团的彭年生先生是第一个看到初稿的人。彭年生先生对小说提出了可贵的修改意见。在他的鼓励下,我对小说进行了第一次涂抹、修改。

孔泾源先生是修改稿的第一个读者。他感怀于他及同龄人所亲身经历过的那种艰辛曲折、五味俱全的史诗般的社会生活,也感动于小说情节中难以与人诉说、只能抚额问天的刻骨铭心的苦旅凄情,欣然引用南唐后主李煜《更漏子》中的名句为小说命名并题名。他对小说的仔细品读及对小说所涉及到的诗词内容着意打磨和推敲,使小说的光泽和质感增强了许多。

青年诗人康华平看完修改稿后,给予了珍贵的认可和鼓励。他认为小说写得质朴、感人、很有岁月的质感和生命的厚重感,读后印象深刻。小说从头到尾都以平和的语调和文字娓娓道来,这是喧闹都市生活中的一方净土,是性灵空间的一片绿洲,静谧、简洁、清而不淡,平中见奇,能够给追求浮华、追名逐利、急躁浮躁的现实生活带来心灵的涤荡和美学的享受。诗人的评价让我很感动,也进一步增强了我对作品的信心。

但作为一部处女作,一直到交稿前,我心中总会有一丝不安时隐时现。我最大的担心就是小说问世后,没有读者,没有欣赏它的阅读群体。也许是为了消解不安,也许是为了验证小说的潜质,我怀着无限复杂的心情拜访了敬仰已久的陈忠实老师和梁晓声老师。

陈忠实老师像他的作品一样,朴素、真实、平易近人。老师看完小说后,语重心长地说:“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读者群,就像有人喜欢吃满汉全席,有人偏偏喜欢吃羊肉泡馍一样。任何人的作品都不可能符合所有读者的口味。你的文字很有特色。作品好与不好,最终的评判者是读者,最终是要交给读者来检验的。我相信读者有能力判断一部作品的优劣,也相信你的这部小说,一定会有相应读者群的,你的知音就是那些即将读到这本书的读者们!”

梁晓声老师说:“有人说我是一个追求持守操行、道德完满的现代侠客。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内心的躁动和不安会体现在价值观、道德观的方方面面,任何一个有责任心的作者都会思考、正视这些变化的。现实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让我们失望,失望到心生寒意,但毕竟阳光能够照到的地方远远大于阴暗的角落。我很高兴从你的作品中看到了让人感到温暖的现实生活和感情,这种写作风格可以归纳为温暖的现实主义。”老师欣然提笔为小说作序、点评,对新作者的勉励之情、呵护之意溢于言表。

值作品面世之际,心中感受难以言表。千言万语只化作两个字:感谢——感谢书中已经提到和更多尚未提到的朋友们给予的认可、鼓励和建言;感谢美编的优美设计和每个编辑的辛勤付出;感谢北京美丽天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同仁们给予的巨大帮助;感谢那些与写作和出版有关的我曾经有缘相遇的每个人!当然,我也要感谢自己,感谢自己在创作历程中呕心沥血般的坚持!我还要感谢,那些有缘阅读作品的每个读者,你们的认可和喜欢,将是我最大的幸福和满足!

作者于2008年1月2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9: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