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如何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全面深化改革面临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常态”“新”在哪里,“常”在何处?走向新常态的中国将给全球经济注入怎样的持久动力?……翻开由迟福林主编的这本《读懂中国经济新常态》,你者将会在书中找到答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读懂中国经济新常态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新常态”如何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全面深化改革面临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常态”“新”在哪里,“常”在何处?走向新常态的中国将给全球经济注入怎样的持久动力?……翻开由迟福林主编的这本《读懂中国经济新常态》,你者将会在书中找到答案。 内容推荐 我国的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形势进入“新常态”。转变,增长、转型、改革高度融合在一起,新常态下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发展问题,更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不仅经济结构要更为健康和持续,而且社会要更加和谐、公正,制度要更为成熟、稳定。另一方面,在新常态下,各种矛盾突出,全面深化改革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状态,是牵一发动全身的事情,直接影响超级大国和谐问题。所以在此背景下,迟福林主编的《读懂中国经济新常态》一书,在聚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重大问题的同时,成为一把理解新常态,理解中国发展走向的钥匙。 目录 序言 经济新常态的大趋势 迟福林 改革战略 第一编 中国如何标注“新常态”下的“新坐标”? 中国经济新常态——“三期叠加”时期面临四大挑战 宋立 以深化改革形成经济新常态 迟福林 新常态下财税改革的目标、路径及挑战 倪红日 从战略全局研判中国经济新常态 张占斌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与战略取向 赵凌云 夏梁 第二编 深化改革如何铸就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新探——人本型结构论 常修泽 中国经济转型与治理变革 汪玉凯 地方税改革关乎国家治理 刘尚希 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结构调整 王小鲁 中国财产分配差距与再分配政策选择 李实 资本市场发展与中国金融的结构性改革 吴晓求 名家观点综述 国际挑战 第三编 中国崛起需要面对哪些世界经济新挑战? 欧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启示 朗诺 应急储备安排对中国及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穆哈扎姆 OECD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援助与影响趋势 朗哈默尔 中国转型改革是中欧深化合作的重大机遇 迟福林 第四编 别国经济成败给我们提供哪些前车之鉴? 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模式的启示 柯乐芙 互联互通的亚洲经济 庄建 东盟经济一体化的系统架构 斯里桑南 非洲的视角——这个大陆扮演的经济角色 奥乌苏 新兴市场的教训——以21世纪土耳其产业转型为例 萨克 名家观点综述 新兴经济体 第五编 后危机时代的新兴经济体腾飞路在何方? 新兴经济体继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魏建国 新兴经济体发展与全球治理 薛澜 俞晗之 新常态下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前景 于吉 新常态下新兴经济体产业转型升级 杜传忠 刘英基 新兴经济体经济一体化:现状、挑战与展望 景朝阳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与新兴经济体的增长 盛毅 第六编 新兴经济体如何适应全球货币新周期? 增长中的全球经济如何驾驭金融怪兽? 艾森布莱特 新兴经济体的韧性——非传统货币的溢出效应 戈尔 对外贸易与金融的角色 罗希特 新兴经济体货币金融合作与全球金融稳定 曹文炼 金砖国家货币金融合作对经济新常态的影响 石建勋 名家观点综述 未来展望 第七编 中国在新形势下应采取怎样的战略对策? 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对策 全毅 中国“两条腿”的国际战略 牛铁航 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及政策取向 张军扩 中国将继续深化与非洲的经贸合作关系 胡江云 以创新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水平发展 王一鸣 第八编 “中国经济升级版”面向未来何去何从? 走向服务业大国——2020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大趋势 迟福林 未来我们要打破的五个思维定式 郑新立 中国追赶型增长的阶段转换与未来增长前景 张军扩 21世纪经济整合大战略与丝绸之路经济带 刘卫平 把中华新兴经济体纳入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中 欧阳康 未来中国在超大型区域贸易协定中的作用 罗萨莱斯 名家观点综述 试读章节 我在过去30年是一个职业的经济学家,过去我根本不太了解南南合作,现在我开始关注,南南合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创造了很多的机会。让我们共同合作,共同往前走,所以,我想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重要,我们的国家GDP水平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趋同,所以我们要通过工业化来实现。 正如很多经济学家所描述的,土耳其的经济有很好的表现。如果关注走向新常态的新兴经济体,我们需要了解现在市场的流动性。事实上,土耳其也经历了结构改进的过程,现在的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变得越来越常态,当然也受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冲击,我们的问题是我们的经济还需要长久才可以反弹回去。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要重视改革,重视市场的力量。所以,我想给各位介绍的是土耳其经济发展的进程。我要讲的内容是21世纪土耳其产业转型:新兴经济促进投资的经验教训。 我先介绍一下我们的国家,然后说一下我们的问题,接着集中说一下技术的问题,这是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我们重点发展技术的平台有通信技术、医药技术等,这是政府重点发展的领域。它改变了土耳其经济投资的质量,这是土耳其的经济历史,从它可以看到市场的转型、政府的变化。 随着土耳其经济的发展,土耳其逐渐地融入了世界经济。20世纪60年代我们采取了很多发展经济的措施,90年代开始实行市场开放,随后开始了土耳其的改革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碰到了政治的问题以及政治以外其他的问题,然后开始了工业化。1960年土耳其城镇化率是30%以上,到20世纪80年代我们进行了政策的改革,包括价格的改革、金融自由化、贸易自由化等。2010年的改革主要是加入欧盟的进程,这就得符合一些相关的规定,包括银行的改革、私有化、税负的改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制定。在20世纪80年代土耳其是一个农业化国家,农业占GDP总量在下降,工业占的份额在上升;90年代初出口额为30亿美元。从出口产品的状况来看,这个国家出口组合和发达国家相比,工业品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比土耳其做得好,对土耳其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让我们的产品更加具有技术含量。我们在这里看到一个机会,在这方面我们应当专注于技术升级换代,比如医药业、医疗器械、生物科学的技术升级换代,这些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跨越式的发展。我们可以使用工业政策或财税政策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可以从这张幻灯片看到,生物技术产业向土耳其的转移,提高了出口的可能性。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选择重点发展的行业,政府需要做出决策。对于我们所有国家来说,需要更多的协调,土耳其现在的协调还不够。我相信如果各方面能够进行协调,能够变成一个交响乐团,重点利益能够进行改革的话,未来的发展当中也可以做得很出色,也可以让新兴国家获得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赶上发达国家。 P126-127 序言 经济新常态的大趋势 迟福林 “经济新常态”是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题,会议明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一、如何认识、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 1.如何认识经济新常态? 传统的以总量扩张为主要特点的增长模式已经成为历史。在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过去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历史,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由总量扩张向公平可持续发展转变。以总量扩张为主导的旧常态不可持续,必须以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重点向追求高效益和高质量的发展新阶段过渡,而现在正是过渡的起点。 如何认识经济新常态,有着不同的见解。有的学者把由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向6%~7%中高速增长的转换理解为经济新常态的主要内涵。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9个方面全面客观地提出了经济新常态的科学内涵。认识经济新常态需要跳出速度看结构,跳出政策看体制,跳出短期看中长期,正确把握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2.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 我国正处在由旧常态向新常态转换的历史拐点。无论在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还是在体制机制上都存在着与这个历史拐点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 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八个更加”和2015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对此,我理解为:一是把握发展大势;二是着力经济转型升级;三是狠抓改革攻坚;四是突出创新驱动。 3.如何引领经济新常态? 引领经济新常态,必须着眼于我国中长期公平可持续发展,充分把握经济新常态的内涵,深刻地认识到我国开始进入经济新常态的历史新时代。 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核心是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顺势而为,因势利导,紧紧抓住我国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要以经济的转型升级为主线全面深化改革,引领经济新常态不断适应国际国内的新变化。 二、2020年是不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节点? 1.我国已开始进入经济新常态时代 总的判断是:2015—2020年这6年,特别是“十三五”,将是我国未来10年、20年甚至30年保持经济新常态、实现经济新常态的一个非常关键时期,对走向公平可持续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从这一大判断分析,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最后窗口期。 当前,尽管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总体上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和突破。能不能在“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中奠定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起点,取决于2015—2020年这6年。 2.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深刻变化。开始大家以为欧美的市场萎缩是短期的,现在看来,具有中长期趋势。为此,改革创新将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面临的主题。经过36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从其他国家学习和借鉴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的经验和做法,改革创新不仅有效加快了我国的市场化进程,更是我国主动参与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重要举措。在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和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我国要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如果不主动调结构、转方式,未来的增长将会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迫使我国改革总量扩张的增长模式到了最后的关节点。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目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一是环境承受力到了极点;二是人民群众对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着殷切的期盼;三是必须形成良好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这表明以重化工业为主体、以总量为目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国内新阶段的经济发展需求,也不能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公共需求。为此,迫切需要改变旧常态。 当前,国内经济矛盾和经济风险明显加大,主要面临着三大经济风险,即产能过剩、地方债和房地产,但更大的风险应当是互联网和金融风险,尤其是金融业。如果不立足未来化解短期的问题和矛盾,将有可能形成更大的系统性经济风险。 …… 再次,教育体制改革。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结构调整滞后。如果不调整教育结构,大学生就业难等现象仍将继续存在。为此,需要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尤其需要打破对职业教育的固有观念,把建设现代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的高等化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不仅能够积累足够的人力资源,而且将扩大中产阶层的比重。六、走向服务业大国的政府角色 “十三五”期间,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政府角色将发生历史性的变化。从适应经济新常态到引领经济新常态,关键是转变政府角色。 1.转变观念 走向服务业大国,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格局,不是不要工业,而恰恰是通过发展服务业带动工业转型升级。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全球工业发生新变化的特定背景下,工业转型升级的突出矛盾何在?如何发展现代工业?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如果不发展现代服务业,不仅难以实现工业转型升级,而且将难以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实现先进工业大国的目标。如果不彻底转变服务业是很“虚”的产业观念,将难以把握走向服务业大国的大趋势。为此,“十三五”需要政府牢牢把握服务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到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由此奠定经济转型升级的坚实基础。 2.转变方式和体制机制 实现从工业主导走向服务业主导,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尤其是在研究制定“十三五”规划,方式和体制机制要转变。当前,我国在体制机制建设上仍相对滞后。比如,国有企业在调整体制机制方面,仍缺乏动力,难以突破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困境。为此,建议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条件下研究制定国家“十三五”规划。 到2020年,我国实现由工业大国向服务业大国的转型,意味着我国经济的结构性升级。它不仅是一个经济增长新常态的形成过程,还伴随着经济结构新常态、利益结构新常态、制度创新新常态的形成;不仅涉及经济领域的改革,还涉及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不仅需要政府角色的转换,还需要政府发展理念的变革。推进服务业主导的转型与改革,将成为增长、转型、创新的主要推动力。 [作者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后记 走向新常态的新兴经济体 在经济全球化仍在继续深化、不同经济体之间相互影响的蝴蝶效应进一步凸显、增长乏力越来越成为新常态、市场需求成为全球竞争最稀缺资源的大背景下,走向新常态的新兴经济体的增长趋势与前景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面对内外挑战。新兴经济体间如何深化合作、中国能否顺利实现转型与改革,从而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并承担更大的全球发展责任,不仅对其实现自身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平衡发展的意义重大。 为此,2014年11月1~2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和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合作召开的以“走向新常态的新兴经济体”为主题的2014’新兴经济体经济政策论坛,来自国内相关部委、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27个省区市,以及来自德国、英国、比利时、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新加坡、孟加拉国、泰国、土耳其、巴基斯坦等国的官员和知名智库学者出席本次论坛。论坛重点围绕新兴经济体的增长趋势与前景、新兴经济体如何参与区域自由贸易、新兴经济体金融货币合作与人民币国家化、走向新常态的转型与改革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本书是2014’新兴经济体经济政策论坛的论文选编,由于篇幅有限,只收入部分参会专家文章。外方论文由危文锋、李鑫、王湛、陈露芸等翻译,具体编辑工作由殷仲义、苗树彬、陈所华、余秀娟等完成,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