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进解读
在学习中寻找快乐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番话的时候,已40多岁。那时,他从齐国游历归来,自认为经过这次周游,加上自己也已到了不惑之年,思想也应达到“不惑”的境界了。因此,很希望鲁国能任用他,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但是,当政者根本看不上孔子这位布衣求仕者。孔子便与门人一起,在“学”中寻求快乐。
学习是人的一种天性,人通过学习唤醒潜能,并在这过程中享受快乐。孔子说的就是这番道理。因为在孔子的心目中,学的范围从来都是宽广的。书本只是学的一个方面,做人、从政、生活常识等都是孔子之学的一部分。所以,孔子强调:无论学什么,都要适时温习。
唐代时,有一位赵州禅师在禅宗上的造诣很高,常常有人慕名来访。赵州禅师在一个观音院禅修时,有两位僧人不远万里来到赵州,向他请教什么是禅。
赵州禅师并没有直接回答他们,而是问其中的一个僧人:“你以前来过这里吗?”那个僧人回答:“没有来过。”赵州禅师就说:“吃茶去!”赵州禅师又转向另一个僧人,问:“你来过这里吗?”这个僧人说:“我曾经来过一次。”赵州禅师也对他说:“吃茶去!”
这时,引领那两个僧人到赵州禅师身边来的院主不解其意,就好奇地问:“禅师,为什么以前来过的你让他吃茶去,未曾来过的你也让他吃茶去呢?”赵州禅师微微一笑,叫了一声院主的名字。院主答应一声,以为赵州禅师会向他道出其中的禅机,不料禅师也对他说了句:“吃茶去!”
院主愣了一下,心想:“难道赵州和尚只是徒有虚名?这真是枉费了那两个远来僧人的一片苦心啊!”
一天,院主感到口渴,端起小沙弥捧来的茶杯,心中灵光一闪,猛然顿悟了赵州禅师“吃茶去”的禅机。他感到无比的畅快,大叫一声,将那盏茶一饮而尽。
很多北方人可能不习惯“吃茶”这个说法,现在南方人还说“吃茶”,保留了古风。“吃茶”就是喝茶,而不是把茶叶吃了。“吃茶去”就是“喝茶去”。那么,赵州和尚说的“吃茶去”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一是叫人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二是告诉人们生活就是生命,生命就是“大道”;三是一切皆道,不分茶与非茶。
僧人喝茶时,顿悟的是第一层意思,进而悟出了第二层意思,但他可能还没有悟出第三层意思。
这就是著名的禅宗公案“吃茶去”。这宗公案与孑L子的“学而时习之”有异曲同工之妙。普通人总是以为像孑L子这样的大圣人,他一定非常了不起,因此他的书也一定非常高深。谁知打开一看,第一句就是大白话,不由得大跌眼镜,惊呼上当,连声失望。这种人其实比8个月的婴儿还不如。实际上,孔子并没有骗人,他说的“学而时习之”自有他的一番道理。只有那些不懂的人以为是杯白开水,而那些懂得的人才知道这是一杯生命之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描述的,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状态和心情体验。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时习之”,勤思考,多练习,时刻不忘学习,保持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生活态度。
“不亦说乎”说的是学到知识之后的心情体验。其实人人都有过此类体验,当你完成一项并未完全掌握的工作,当你切身明白一条早已耳熟能详的道理,是否会会心一笑呢? “说”通“悦”,表示一种内在的、不露于外的愉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句描述的是,当一个人的学问已经完成,有同道者慕名而来,双方相见甚欢,有会于心,志同道合的快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的境界不得了,说的乃是学问臻大成圆满之境,世间已经没有多少人能理解你的学问了,但你知道自己到了什么境界,因此不苛求世人的理解。因为没达到这个境界的人理解不了,所以对他人不理解自己的言行,能够坦然接受,能够“不愠”了。当一个人达到这样的境界时,他已经成为大德的君子,当然也就能获得无上的欢悦了。
指点迷津:赵州即今石家庄市赵县,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其中,赵州桥是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单孔敞肩石拱桥,被誉为“世界桥梁鼻祖”和“天下第一桥”。(P00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