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东旻编著的《荣誉地位的最优分配:组织中的非物质激励》第1章考察现实世界中组织激励的手段和方式,确认了荣誉奖励的确作为物质刺激的重要补充,广泛且持久地存在,并且在文献路径中,提出了本书研究的理论定位与可行方案。第2章重点对组织经济学中的热点理论——锦标赛理论进行了全面分析。第3章引入了具有荣誉效应、认知偏差的异质性个体,在多代理人框架下,基于最优合约设计的视角研究了委托人如何在荣誉奖励和薪酬激励两个维度上作出最佳的组织运作决策。第4章引入了代理人之间的静态纳什博弈来刻画此时委托人的最佳合约安排。第5章总结了模型发现,并提出了理论的现实意义和可能的发展方向。
如果一个外星人看到人类在地球上的社会生活,一定会震惊于数量庞大的各种排名、奖章和荣誉称号。在现实中,很少有哪个组织仅仅依靠物质激励来融合组织成员、实现组织目标,更为普遍的是,荣誉、称号等非物质激励与货币/薪酬相互匹配,混合使用。这样自然引出一个问题: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如何寻求荣誉奖励的最优配置方案?姚东旻编著的《荣誉地位的最优分配:组织中的非物质激励》在一个异质性多代理人的委托代理框架下,引入参与人的荣誉比较与认知偏差这两个行为因素,期望对这一问题进行模型化的解答。作为理论模型的案例与旁证,文章大量参考了我国古代勋爵制度的历史学文献,以及当前欧美国家功勋荣誉制度的典型事实,试图借助模型的抽象力对多样化的荣誉授奖程序和规则作出理论解答。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现实背景和问题的形成
1.2 在现存文献中的定位与进路
1.3 本书的结构与思路
第2章 锦标赛理论的反思与模型的文献基础
2.1 锦标赛理论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2.1.1 锦标赛理论的主要假设、基本模型及重要扩展
2.1.2 锦标赛理论的局限性及相关批评
2.1.3 荣誉与地位研究对锦标赛理论的重要拓展
2.2 本书模型的理论基础——基于多学科的文献分析
2.2.1 模型的生物学理论基础
2.2.2 模型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基础
2.2.3 模型的实验经济学基础
2.2.4 文献研究的总结
第3章 基准模型
3.1 模型基本假设
3.2 基准模型的情景设定
3.3 均衡状态
3.3.1 求解步骤
3.3.2 参与人的主观概率分布
3.3.3 情形1(全部代理人都努力工作)下的最优合约设计
3.3.4 情形2(代理人1努力工作,代理人2不努力工作)下的最优合约设计
3.3.5 情形3与情形4下的最优合约设计
3.3.6 基准模型中最优合约的比较静态分析
第4章 静态非对称信息下的扩展
4.1 扩展模型的时序和博弈结构
4.2 非对称信息下异质性代理人的信念与支付
4.2.1 代理人对状态空间的主观概率分布
4.2.2 代理人基于状态空间的期望支付
4.3 博弈的纳什均衡
第5章 模型的总结及其现实意义
5.1 对理论模型的回顾
5.2 本书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