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修习正念并不是说从此再没有烦恼和痛苦,而是通过潜意识的强化,获得一种内在的本来就具足的喜悦、平静、满足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当压力、焦虑、痛苦、抑郁等负面情绪袭来之时,我们能维持好身心的和谐,处理好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张念锋所著的《正念的力量(用正念开启身心正能量)》带给你 ●学会面对压力、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的情绪和疗愈内心的创伤; ●唤醒自身的潜能,生出更多的智慧、爱心与慈悲,优雅地生活; ●发现内在的自由与喜悦,找回从容、淡定、自信的自己; ●拥有敏锐的觉察力,以一颗开放的心面对世界,活在当下; ●抵达放松和宁静的源头,体会到身心的和谐、自在与安详。 内容推荐 张念锋所著的《正念的力量(用正念开启身心正能量)》从人的潜意识出发,介绍正念修行的方式,教人如何放松、入静、守定、开悟,最后学会如何放下造成压力的习惯,并已正念代之。本书所有的正念方法,都可应用在日常工作生活之中,依之实践,能集中注意力,做事有效率,改变不良习惯,控制并排解各种负面情绪。通过简单有效的做法,减轻繁重的工作、生活压力,重新找回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感和乐趣,重新享受当下的正面能量。 目录 前言 生活篇 正念改变世界 1.走出小圈子 2.倾听世界 3.拥抱自然 4.感受幸福 5.不再强迫 6.放弃嫉妒 7.试着宽容 8.接受磨炼 9.活得潇洒 10.安静入睡 理念篇 觉醒的正念 1.神秘的潜意识 2.不可思议的人体潜力 3.鲨鱼的第六感 4.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 5.你为什么这么聪明 6.睡一觉,灵感就来了 7.先过心这一关 8.巴甫洛夫与狗 9.心灵捕手 10.所谓心电感应 11.和一棵树的恋爱 12.小心潜意识的负能量 概念篇 正念修行的基础 1.正念与潜意识 2.阴性潜意识与阳性潜意识 3.潜意识与主观意识 (一)主观意识和潜意识间的良好作用和影响 (二)主观意识和潜意识间的不良作用和影响 4.正念修行的必要性 5.正念修行取得成效的可能性 6.正念修行的目的与内容 7.正念修行的本质与核心 8.正念修行的基本原理 9.正念修行的基本原则 10.正念修行的境界简论 11.正念修行的基本步骤 12.情绪、心境的调节方法、技巧 13.身心潜力、意识的培养、强化、激发的技巧 (一)培养、强化技巧 (二)激发技巧 14.注意事项 体悟篇 走进正念 1.放松 (一)放松之益 (二)紧张之害 (三)放松的意境 (四)如何放松 (五)深化放松 2.入静 (一)生命在于动静结合 (二)心静则灵 (三)正心诚意 3.守定 (一)断定 (二)坚定 (三)冷定 (四)镇定 (五)决定 4.开悟 (一)感悟人生 (二)感悟自然 (三)人天合一 (四)新生 后记 试读章节 1.走出小圈子 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劳动中创造生活和未来,在付出中收获满足和自信,不断充实自己,是人们生活的本质意义所在。在生活环境里,在工作场所中,有一种生动的气息和流转的活力,人与人的交流,事与事的转换,能量和信息在环境中被交换、过滤和吸收,在这个过程里,你会觉得自己处于成长和收获中。所以,遇到一个和谐、良好的工作环境,能与一群宽厚、温和而有机智、灵活的人同处,那简直是一种幸运。 人的生命是一个循环不止的大系统,其生机体现在自由和畅通中,而束缚和压抑是会扼杀生命的。所以,时时保持心情的舒畅和愉快,保持生命状态的自然和畅通,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 研究人员发现,交际多的人比孤独的人少患感冒。在对年龄在18岁至55岁的276名志愿者的鼻子喷进了普通感冒病毒后,有3种或3种社会关系的人中,患感冒者占62%;有4种或5种社会关系的人中患感冒者占43%;而有6种或6种以上类型社会关系的人中患感冒者只有35%。研究发现,良好的体育锻炼显然只是预防感冒效应中一个小小的因素。研究报告推测,交际多的人少患感冒,可能是因为这些人很活跃,免疫反应提高,从而起到了预防感冒的作用。 当然,这里说的交际是指平时的行为,而不是指感冒流行时的交往,那样只会增加传染机会。 实际上,人的生命力主要体现在身心潜力和潜意识的强弱上,在相对活跃的人际交往中,人们相互之间的能量、信息上的交流和激发,使得人的心情处于舒畅和愉快中,人的潜意识变得活跃,在其调控下,人的身心各项指标都趋向优化从而维护了身心的健康。 当然,人际交往并非愈多愈好,过多的交往不但牵扯过多精力,还会搞乱了人的心境,干扰潜意识。所以,只有因人而异的适当的交往才是有益的;只有使人忘掉了紧张和不快,令人身心愉悦的交往才是有益的;只有你愿意与人交流、想轻松一下而别人也是这么想的时候的交往才是有益的。在我们身心疲惫、很想闭门休息的时候,勉强的应酬对人是有害的。 在凄风苦雨、阴沉昏暗的天气里,人容易有一种迷茫感,容易变得消沉;而在晴空万里、天高气爽的日子,自然之气、天地之势则会助人豪情、增人志气。于人也是一样,在那些消极少志、软弱乏力的人面前,你会觉得活着没劲,在他们面前,你不能流露你的气魄和志愿,否则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和排斥,他们从潜意识里希望周围的人也与其一样没有什么追求、也不做什么努力、得过且过、浑浑噩噩。所以这类人从不鼓励别人,反劝别人安于现状、伏低就下,甚至有意无意中搅浑局面,制造迷茫悲观气氛,掩饰机会,以打消你的创意、希望、信心和进取心,愿意看到别人的失败以安慰自己,希望别人与自己一起慨叹命运的不公,而共同为失意寻求借口。相反,在那些有些气魄和心志的人面前,你会觉得连周围的气息都是坚实有力的,在其言行的感应下,你会觉得自己身上涣散了的气力都被凝聚了起来,你找到了自己的重心和支点,轻飘飘的身体也变得凝重起来了。 生活中,我们应该走出个人小圈子,多接触那些有心有志有趣的人,听听他们的看法和打算、目标和追求,感受一下他们的精气神,如此是大有益于自我身心的。 2.倾听世界 研究者曾做了下面一个实验:建造一个非常隔音的房间,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寂静的地方,然后让志愿者进入。志愿者在这样一个极其寂静的地方,开始还没觉得有什么,但是过不了多久,就觉得不对劲了,心中的失落感、惶恐感渐渐强起来,而且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像风吼、心跳声像打鼓,有意搞出的一点小声音也变得惊天动地。到后来,要崩溃的感觉促使他们极力想逃出这个鬼地方。 这个实验表明,人的身心是需要多种声音的能量的支持的,绝对的寂静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虽然噪音对人有害,但是正常范围内的那些音响却是于人有利的。为什么我们会对风声、流水声、虫鸣声等天籁之音情有独钟?为什么我们会在音乐的魔力中变得如痴如醉?天籁之音里传递出大自然永恒的生机,音乐中蕴含着生命世界里的无限活力。 P2-5 序言 生命的健康、生活的美好、感受上的愉悦是人生的需要,但人是否只有借助外物才能获得满足、愉悦感?何况,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从而迷失在物欲之中。 有人说:“现代社会是一个以经济法则支配人类行为伦理的社会,这种社会的弊端是很明显的,它易于将人类导入‘人为物役’弃本逐末的迷途而难于脱离,对物质消费的过分依赖造成人类为物质消费而生存,人文精神以及人类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反被失落,当人们掉进穷奢极欲的泥淖,反倒认为人生的幸福意义全在于此。”于是,我们对外界和环境的索取就越来越多,以至达到疯狂的程度。所有这些,给人类造成的生存危机也越来越严重。但是,我们得到足够的幸福感了吗? 研究发现,人们对快乐的感觉不大受金钱的影响——只有极度贫困的人例外。单纯依靠外物,其边际效应会使人的神经越来越迟钝,也就越来越找不到感觉了。 人们忽视了对自己身心内在深广无边的世界的经营而只把注意力放在外在世界上,但是单靠外物去获得幸福感和愉悦感是得不到真正的、高级的幸福的,一个身心失调的人,虽有山珍海味也食之无味,生活条件优越也不会有什么幸福感,而一个身心和谐、强健的人,即使粗茶淡饭也甘之如饴,于平常趣味中即可找到生活的愉悦感、幸福感。 荣格说:“心灵的探究必将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学问,因为人类最大的敌人不是灾荒、饥饿、贫困和战争,而是我们的心灵自身。”当今社会,人心被物欲役使,变得心浮气躁、阴阳失调、偏执重外,一些人的道德感丧失,人生观扭曲,已找不到多少幸福感、愉悦感了。人类的生存游戏应该改善一下、增添一些新鲜的内容了。 我们的进一步的幸福愉悦感的获得要从对身心的调整和其潜力的挖掘、强化做起,要从提高自身的感受力和营造力做起,要符合身心固有的特性和规律,要顺应宇宙自然的秩序和法则。通过正念修行,平衡心性、人我、物我关系,我们的身心深层的潜在力量得以显露,心灵之光照耀身心,人的天性得以还原,内心平衡、和谐,就能进入祥和、愉悦、喜乐自生的身心感受和精神境界中,那么由心灵扭曲、阴阳失衡造成的弊端诸如心灵麻木、迟钝、偏颇等等皆可一鼓而除。 社会现象是民众集约性意识和民族心理的展现,人们身心和谐则社会和谐,社会的发展有赖于每个社会成员的努力,而自古以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誓愿的实现是要从“修身”开始做起的,身不修则心有余而力不足,修身则可强身、炼心、开智、增慧,甚至可达无为而无不为之境,那么造福天下、参赞造化、推进社会发展皆属自然之事。 研究发现,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是多层次的,人类肉眼所能看到的只是三维空间,而这只是世界的一个表面,科学家称之为“膜”。身外的世界是如此复杂,人的身心生命本身更是深奥无比。单就人的意识来说,科学界许多人认为,人的意识的研究是科学最后的难题。人的意识的发生机制奥妙无穷,似乎难以穷究。简单地划分,人的意识可有主观意识和潜意识之别,潜意识是人的意识的根本与核心所在,意识的高深莫测,主要体现在潜意识上。 潜意识并不是玄而不实、毫无形迹可寻的虚幻之物,而且它是我们的身心生命的主宰者,是我们人生道路的幕后策划者,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动力源泉,人类生命的进化与圆满的希望寄托在潜意识身上。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日用而不知”的潜意识进行探究、认识,以之促进我们自身的发展。 潜意识是人的心灵和精神状态的体现,潜意识的开发以及主观意识和潜意识的和谐共进是心灵的升华和精神状态的提高的必需。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民主时代,但人身心内的这个世界却还处于奴隶社会,人的主观意识对潜意识和身心潜力的压制和奴役是很残酷的,由此造成的一系列的身心问题和社会问题可以说是触目惊心的,我们急需走向一条自我解脱、发展提高的正念修行之路。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经历是对神秘的感悟,它是坚守在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发源地的基本情感。谁要是体会不到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那就形同行尸走肉……”人的身心意识就是一个神秘又美妙的世界,让我们带着好奇和庄严的心情,去探索一下这个熟悉又陌生的生命世界吧。 后记 马克思曾说过,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每个时代都会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善于提出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晚年的爱因斯坦总结数十年科学探索生涯的经验后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并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正念修行概念的提出,也是如此。本书并没有提出什么新的问题,只是对一些老问题的尝试解决,给出一些新建议,但这也许可以增加大家心中的感触而引发相应的问题,那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就意味着我们的身心状态有了改善。 最大的神奇不在非凡、遥远之处,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蕴含在身边的平凡里,就像苹果落地如此平常却体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一样,要发现神奇和真理,就要看自己是否有一颗灵心和一双慧眼。真正的读书、有用的读书,其实读的不是书,读的是自己,读的是自己的心、智、慧,所以说书只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人的内心境界,书只是一块抛出的“砖”,引出的是人内心深处的灵感之“玉”。所以,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同一本书,不同的人对其就有不同的感觉和认识,所谓“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干个哈姆雷特”,看戏其实看的也是自己。 人眼向外所看到的,恰恰是自己的内心,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世界是我们心灵的影子,智者和仁者,在这个世界变化之前,就已经将它在心里改善了,所以他们走在了世界的前面。读书,不但要读出自己的心得,更要读出自己的灵感和创意来。 有人说:“我们大部分的生命都浪费在对文字语言的捉摸上。”这有一定道理。我们很多时候太过于注重他人的说法、外在的定论、有形的表达而忽视自我内心的体验、感悟和灵机了,这对人的发展、进步并没有多少好处。就像那位买履的郑人,不知自己的脚才是本源、依据所在,却非要回家取尺码不可,结果往返劳顿,费事误事。 在本书的写作中,为给大家一个明确、具体的建议,很多地方写得过于详细、哕唆,希望不会成为一种束缚;有些地方,为避免直白、启发悟性,又写得间接、晦涩了些,也希望不会给人造成故弄玄虚、无从把握的感觉。事实上,一开始的接触,有许多东西是不大容易感悟透彻的,没有潜在力量的成长和切实的感受作为基础,一切只是纸上谈兵,单靠主观思维上的摸索、推断,那就极易造成万千歧路。 很多时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皆因主观上的东西琐碎、分散、立足点千差万别,而不能切近事物本质。所以说智慧之根在心灵、在潜意识,事物的进化权柄也最终操在潜意识手里,潜意识才是身心进化的真正实践者和操作者。没有潜意识的活跃与强大,身心的进化就是空想。所以,历史上的一些经典晦涩难懂也罢,简明易知也好,其中所述的很多看似具体、切近本质的微妙步骤和措施,其实主要是针对潜意识而言的,是要由潜意识去操作的,而主观上的造作,不是毫无效果,就是收获浮浅、偏狭,甚至是生险造祸。去掉造作和执着,是修行成功的保障之一,这也是对待本书所述内容的一个正确态度,所以书不能死读,而要从感觉、意境和智慧上去做最终的把握。何为迷信,何为科学、真理?盲目相信或盲目不相信,执迷其中,失去辨别能力,就是迷信。科学和真理是符合事物本质、特点、规律的东西,能真正推动事物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为正念修行,凡是符合身心根本特点、规律及个人素质而能促进身心进化的那些东西,就是科学和真理。所以,科学的正念修行方法是与个人的身心素质、特点、活动规律相契合的,而这需要自己去感悟和总结。 亚里士多德说,人类需要三种知识:理论、实用、鉴别。世事复杂、多变、微妙,一语难及全面,多为原则之论,不要把原则当技术性措施去施行,技术性措施是灵活的,切实的,唯有此才能真正贯彻原则,否则就是教条和真正的毁弃原则。对经典是这样,对常理凡论也是如此。所以,对书本内容的灵活的、切实的理解和运用才是正确的做法。 作家周芬伶说:“我们都应该有一间屋子,放置一切欲望;也应该有一座后花园,在疲累与悲伤中,推开后门,去看清风明月、行云流水。这园子栽的是智慧树,流的是忘忧泉,开的是自在花,搭的是逍遥桥。”人生如此,修炼更是这样,人的修炼的实质在精神境界的提高和性灵的超脱、升华,抓不住这一点,也不免会走向庸碌和偏颇。 本书的写作得益于灵感,而灵感是一件复杂莫测的事,并非全从自己的汗水而来,前辈的智慧之光于无形中照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老师们的思想叫人受益良多,众人的无意之教也往往使自己得到点化。回顾以往,在对修行的认识过程中,一直得益于前辈、老师们的教诲,在此表达自己的深深的感谢和崇敬之情! 同时,也向诸位为本书的写作提供资料支持的朋友及在逆境中给予笔者精神支持的朋友表示感谢和敬意,愿好人一生平安!谨以此书献给新时代善良的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