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炜著的《有一种教育来自金庸》是一本从金庸作品中人物的特点引申出的教育理论。作者岳炜山东潍坊创新教育政策研究院研究员,青年作家,作者长期与基层教育工作者保持密切联系,对学校、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对青少年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有极为独到的见解,对家庭、学校教育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这本书里,作者用他独特的视角,解读金庸笔下的武侠人物,我们知道金庸小说之所以风靡华人世界,与其生动的人物塑造与深刻的人性挖掘是分不开的。金庸笔下的大侠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们也是有欢乐,有失意,会犯错误的人。假如抛开书中人物所处的历史年代和江湖背景,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生活、成长经历与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是何其相似!
本书将带领我们在武林宗师们的点拨下,探寻今天教育的得与失;在大侠们的成长历程中,找到影响孩子发展却常被我们无视的关键;从那些或善或恶的江湖人物身上,找到一些教育的灵感和启发——或借而用之,或引以为戒。
岳炜著的《有一种教育来自金庸》通过金庸小说里的人物和情节来探寻教育规律,分析教育问题,作者在这本《有一种教育来自金庸》里,以小说人物形象为切入点,从孩子、父母、教师三个角度入手,分别以“大侠成长有‘真经’”“优秀父母该学啥”“究竟谁是好老师”三个篇章对人的成长规律进行梳理和分析,并从中得出有益于当今社会人才培养的教育启示。
袁承志
博采众长,方能成器
在一般的武侠小说中,主人公的学艺成才往往只是靠一本秘籍或一位严师就完成了。这样的情节让人难以信服,放在现实中更难以成立。
而在金庸笔下,这样的情况就几乎看不到。在他的武侠作品中,主人公从来没有靠学习一门武功就能成为一代高手。他们的成功、成才、无不是经历了多段、多元的学习、实践过程,才最终有所成就的。这样的成才经历,才显得真实可信,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
我们看,郭靖、杨过、张无忌、令狐冲这些大侠们的成长,无不是在多位师长的教导下完成的。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碧血剑》中主人公袁承志的成才之路来看“博采众长”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启蒙阶段,夯实根基。
袁承志自幼被送上华山,跟穆人清学习华山武功,练的是“混元功”“伏虎掌”这类江湖中人人都会的寻常功夫。
但穆人清要求极严,终于让袁承志在这些寻常功夫里打实了基础。这些武功不仅有助于武功基础的夯实,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本身简单朴素、大气厚重,对袁承志的品性也产生了积极的塑造作用。
配合武功传授,穆人清也在这个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徒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最终使其成为功力厚实、人品端正的好学生。比如一开始,就先对他强调华山派的行事准则、行为底线等。
启蒙阶段是人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这一阶段的教育,技艺传授和思想教育密不可分。就像我国的传统私塾教育在孩子启蒙阶段教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这些典籍一样,既教会了孩子识字,又教会了其做人的道理和各种常识。
这些,是帮助孩子打好人生根基的必要手段。
提升阶段,兼收并蓄。
华山学艺只是开始。通过这些朴素的武功夯实了基础后,袁承志要想成为全面发展的武林高手,就得广泛学习各种武功技艺,如轻功、暗器等。
然而,作为师父的穆人清武功再好,也不可能精通所有武林绝学。袁承志的学艺也就进入了困境。
就在此时,金庸又给他安排了另外一位师父——经常上山来找穆人清师徒下棋的木桑道长。
作为陪同下棋的“交换条件”,袁承志又从木桑道长这里学会了围棋、暗器、轻功等绝技。于是,他的整体素质一下子提高了很多。
一个人的学习也是这样,在掌握了最基本的认知基础后,需要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不断丰富自己,日积月累,才能构建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认知生活的能力。 所以,作为成人,最好不要在这个阶段对孩子接触的知识做过多的限制,反而应该放手让他们去学习、体验不同的东西。就像鲁迅先生谈读书时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
反思阶段,触类旁通。
剑术、拳法、轻功、暗器,这些都学了,应该可以称雄武林了吧?没有。至此,金庸仍然没有让袁承志毕业下山。他让袁承志在华山上无意问发现了金蛇郎君留下的《金蛇秘笈》这类所谓“邪派”的武功。
袁承志在看这本秘籍的时候,有了重大发现,一是“这些手法虽然自己不屑使用,但知己知彼,为了克敌护身,却不可不知……”二是这些武功“异想天开,往往与武学要旨背道而驰,却也自具克敌制胜之妙……”学了这门武功后,袁承志才成为绝世武功的集大成者。
这一情节,意义非凡。所谓“邪派”武功,并不是不可以为正派人所用。只要品行端正、为人正直,用一些“非主流”的思维、行动去解决问题,不仅不应该被质疑,而且应得到鼓励。
正邪之分在于人,而不在用什么样的武功。“邪派”武功既可帮助学习者知己知彼,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可以帮助学习者开阔思路。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P3-5
青衫磊落险峰行
——我与金庸武侠这些年
一
1999年的一个冬夜,一所农村高中学校的校门口。
晚自习铃声响起,一个瘦弱少年从门口的小书店里冲出来,冒着凛冽的寒风,一路狂奔,穿过校园,冲进教学楼……等跑到四楼教室门口,老师已然等在那里。
迟到的共有三个人,男生。他们被要求并排站到讲台旁,面向同学,接受大家的目光洗礼。
那一刻,少年感觉自己的心都快跳出来了。
因为,他的毛衣里,小肚子前,藏着的一本书,本来卡在腰带上的,可马上要掉了出来,掉在老师和全班同学面前。
更让人担忧和恐惧的是,这本书并不是一般的课外书,而是一本——《碧血剑》。
这是刚从校门口的小书店里租来的。
危急时刻,少年只好意守丹田,调整吐纳,用蛤蟆神功,将肚皮紧紧鼓起。书才被稍稍夹紧,未能落地。
好在老师慈悲,十分钟后,大方赐座。
这才免了一场“大劫”。
这个少年,就是我。
每每回想起那个场景,总是心有余悸。
那个年代,在自习课上读武侠小说,绝对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你懂的。
二
我就是在高中这个“危险”年纪开始读金庸的。
刚上高一时,是各种金庸剧最火的时候。特别是张纪中一块钱买下《笑傲江湖》版权要翻拍一事,吊足了我的胃口(因为他们拍的《水浒传》一直是我的最爱)。
除此之外,那一年,文坛还发生一件大事:我一直敬仰的王朔大叔出了一本书,叫《无知者无畏》。书里有一篇《我看金庸》,把老爷子批得一无是处。涵养极高的老爷子不动声色地回了一篇《不虞之誉与求全之毁》,好似一招“绵里针”,赢得喝彩无数。
这则消息连同这两篇文章刊登在《语文报》上,所以我们能看到。
随着王大叔的完败,又一阵读金庸热潮涌起。
经此一折腾,许多王大叔的粉丝竞成了金庸迷,我就是其中之一。
同学当中,不管学习成绩好坏,竞有那么多人都在读金庸。而且大部分人从小学和初中就开始了。
对于只在“水浒”“三国”里混的我来说,这些同学都是武林前辈。
一谈起金庸,他们总令我这初人江湖者好生敬仰。
刚开始读《射雕英雄传》,就被彻底征服。 然后是《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都是从校门口的小书店五毛钱一天租来的。
读《笑傲江湖》,曾因令狐冲多舛的命运而黯然神伤,数度落泪,亦曾为其豪气与睿智所深深折服,拍案叫绝。
读《天龙八部》,还曾拿一笔记本做笔记。好词好句都记下来,语文早自习,放声朗读。竞也记住许多,什么“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绿,斜日杏花飞”,什么“塞上牛羊空许约”,什么“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什么“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写作文没词儿了,就翻出这些东西来装腔作势。
读《连城诀》,是在宿舍被窝里。那时正值寒冬,宿舍是平房,很破旧,门缝很大,呼呼地往里灌雪花。蒙着被子,读到江南四侠于雪谷中围攻血刀老祖那段,整个人陷入绝望情绪——人心无限美好,竟也有如此险恶一面。
金庸小说,成为与鲁迅、王朔一样,当时咀嚼最多的精神食粮。
三
走上社会后,一直从事与教育相关的工作。
很多时间在和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打交道,每天都会接触那些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话题。
2013年的一天,翻看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心里忽然萌生一个问题:郭靖、黄蓉、杨过、张无忌、段誉、令狐冲这些大侠是怎么长大成人的?他们的父母、老师是如何教育他们的?他们的少年时代,是否也像今天的孩子一样,经常遭遇那些“成长的烦恼”?
带着这个看似无聊的问题,又重翻了几本金庸的代表作,恍然大悟:抛开书中人物所处的历史年代和江湖背景,他们的生活、成长经历与生活和在当下的我们是何其相似!我们完全可以在金庸大师的点拨下,探寻我们今天教育的得与失;在大侠们的成长历程中,找到影响孩子发展却常被我们无视的关键;从那些或善或恶的江湖人物身上,找到一些教育的灵感和启发——或借而用之,或引以为戒。
万万没想到,一向被老师、家长视作洪水猛兽的金庸小说,竟然是一部“教育真经”!
于是开始试着用现代教育的观点去和书中的人物“交谈”,并不断记下自己的感悟。
然后,就有了“金庸教育秘笈”这个系列。
四
这些文章写在2013年年底至2015年年底。
为写好它们,期间又开始翻阅“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在这个过程中,有种感受越来越明显:这些曾被视作洪水猛兽的小说,内涵实在太过丰富,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座被忽视的精神文化宝藏。回顾自己的成长,很大一部分的文史素养,很重要的一些思维习惯,恰恰是来自这些曾经难登大雅之堂的通俗文学作品。
这是最朴素的文字,没有梁羽生的古典俊美,没有古龙的犀利睿智。但细读之下,便容易从那种明晰流畅、近乎口语化的描述中体会到汉语文字细腻传神、动感十足的独特魅力。
书里的人生哲学也是朴素、动人的。行走在嘈杂的人群江湖里,人生五味轮番尝。伤心失意纠结处,念及陈家洛的“情深不寿,强极则辱”,鸠摩智的“心安乐处,便是身安乐处”,令狐冲的“堂堂丈夫,岂受人怜”……总有一番慰藉。
再就是字里行间不时露出的文史、杂学枝节。顺着这些枝节,一路寻下去,才见国学之博大精深。文才武学、书画琴棋、算数韬略、吃喝玩乐、医卜星象、奇门五行……十五部武侠小说,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文化的入门课程。
这么好的文化宝藏,却曾被视作“毒草”,只能偷偷摸摸地去亲近,岂不可惜?
好在,现在的金庸小说,终于开始受到重视,而且走进了课本。孩子们终于可以将它们名正言顺地放在桌面上阅读了。
五
每个人的少年时代,都有一些执着、疯狂热爱的东西,杂七杂八,五花八门。
那些热爱,是最纯真的梦想种子。
岁月如风,把它们吹起,又吹落。或散落天涯无踪迹,或无可奈何埋心底。
这些热爱也许会遭遇奚落、讥讽、嘲笑甚至打压,但只要你坚持,谁也无法让这简单的喜欢扭曲变形。
你看,有多少人正在鄙夷自己早丧的那份纯真?可怜他们早就被年少的自己所唾弃。
世界这么大,江湖那么宽。
不管对自己,还是对别人,请善待那些纯纯的少年趣味。
不管为曾经,还是为未来,请呵护那些简单的、卑微的热爱。
六
非常荣幸,在而立之年,能用一份热爱和坚持完成这样一部作品。
衷心感谢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美女编辑张鑫老师的倾力帮助。
感谢《中小学心理健康》杂志于洪副主编的青睐,最早以专栏形式让这些文章得到传播,给予作者莫大的鼓励。
感谢我的工作单位——潍坊创新教育政策研究院及领导、同事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支持与帮助。
感谢所有朋友的鼓励。
感谢家人的陪伴。
岳炜 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