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智慧录》是影响梁实秋最深远的一本书。在本书》中,叔本华融合了东西哲学主流,从劝勉世人和实用观点着手,以卓然的智慧与洞见,生动精妙的笔触,平实而又充满睿智的语言,论述了人们应该如何看待财富、地位,如何求取成功和幸福。这是闪烁着高度人文价值的一本哲学杰作,是可读性极高、令人深思、从而倍加珍惜人生的智慧结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生智慧录(修订版)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作者 | (德)叔本华 |
出版社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人生智慧录》是影响梁实秋最深远的一本书。在本书》中,叔本华融合了东西哲学主流,从劝勉世人和实用观点着手,以卓然的智慧与洞见,生动精妙的笔触,平实而又充满睿智的语言,论述了人们应该如何看待财富、地位,如何求取成功和幸福。这是闪烁着高度人文价值的一本哲学杰作,是可读性极高、令人深思、从而倍加珍惜人生的智慧结晶。 内容推荐 叔本华以《世界作为意志和表象》奠定其哲学地位,但开始使得世人重视他的著作是在《补苴论文集》出版之后,而《人生智慧录》则是《补苴论文集》中最精华的部分。叔本华融合东西哲学主流思想,从劝勉世人和实用观点着手,论述人们应该如何看待财富、地位和名声,如何最大可能地获取成功和幸福。 本书是《人生智慧录》的修订版。 目录 中文简体版前言 刘聪 译者前言 胡百华 导言 第一章 基本的划分 第二章 人的自身 第三章 人的所有 第四章 人的地位 第五章 思辨与箴言 第六章 谈人生的不同阶段 代跋 The Duty of Happiness快乐是责任胡百华 附录 主要中译专名中西对照 试读章节 第一类是维持和满足“生命力”,诸如从食物、饮料、消化、休息和睡眠所得来的乐趣,世界上有若干种族就以这些作为他们典型的和民族性的乐趣。第二类是从“体力”得来的乐趣,这些包括步行、跑步、摔跤、跳舞、斗剑、骑马以及类似的体能活动,有的当作运动,有的成为军事生活或真实战争的一部分。第三类是满足“感受力”或感性所得来的乐趣,包括观察、思考、体验、欣赏诗文或音乐、学习新事物、阅读、静修、从事发明、搞哲学等等。有关这些各类乐趣的价值,相对的作用和时间的久暂,可加说明之处很多,我想让读者自己补充。但是大家都晓得,我们所运用的能力愈为高尚,它所给我们的乐趣就愈大,因为乐趣总是涉及我们如何运用能力,而“快乐”就在于“乐趣”不断地重复。在这方面,感性所带来的乐趣,无疑地会超过其他基本的两类;其他两类在畜生中同样存在,甚至更为显著,让我们跟其他动物有所区别的就是这独特的感性。我们的智力包括感性的各种形式,充足的感性使我们能享有心智方面的乐趣,即所谓“知性的乐趣”,感性愈为充分,乐趣就愈大。 一般人感到兴趣的事,只是能刺激自己的意志、也就是跟个人利害有关的事。经常去刺激意志,怎么说都不一定是好事,换言之,它牵涉到痛苦。玩牌是各处“高尚社会”的普遍消遣,是提供这一类刺激的工具,因为涉及的刺激甚小,所造成的痛苦不大而短暂,并非真实而永久。事实上,玩牌只是跟意志搔痒罢了。 在另一方面,智力高超的人有能力对纯粹是“知识”、跟“意志”无关的事物感到浓厚的兴趣。不但如此,这类的兴趣对他是必需的,这可以让他生活于无痛苦、十足是神仙安居的境界中。于是我们见到两种景象——一般大众的生涯,全力地为个人的微小利益、为所有不幸,作长期无奈的争斗和努力;一旦这些目的达到,略能返回自我,又为无法忍受的烦闷所包围,这时唯有靠激情的野火才可以使自己再度振作。在另一边,我们见到智慧高超的人,他的生命具有丰富的思想,生活充实而有意义,自身具备高贵的快乐源头,一旦能摆脱俗务,便为有价值和有趣的事情忙碌。他所需要的外界的激励,大多源于自然的现象,对人生事物的思考,以及古今中外伟人的事功,这一切只有这类的优异分子能充分欣赏、理解和同情。只因为有这类的优异分子,那些伟人才真正地生活过;由于这类优异分子,那些伟人才被看成是伟大的。对于那些伟人及其追随者,其他的人只是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当然,睿智人士的这一特点意味着他比其他人多一层需要,他需要阅读、观察、研究、沉思、练习,总之,他需要不受打扰的空闲时间。伏尔泰说得好,“没有真正需要,就没有真正乐趣。”自然、艺术和文学的不同之趣味之所以为那些人欣赏,而跟另一些人无缘,就是因为前者有这些需要。把这些乐趣奉送给无此需要、也不会欣赏的人,好比期望白发苍苍的老朽沉溺于热恋一般。具有这些天赋的人生活于两个生命之中,一个是自身的生命,一个是才智的生命;后一生命而且会逐渐被看作真实的生命,前一生命只是当作导致才智生命的手段而已。其他人则把这肤浅、空虚而充满困难的生存(自身的生命)当作生命的目的。智者会让才智的生命获得优待。由于洞察力和知识的不断增长,有才智的生命就像缓慢形成的艺术品一样,它需要持之以恒、长久的强烈感情和一种愈来愈完整的同一性;与这一生命相比,专注于达成自身安乐的生命,纵然范围可以加宽,但决无法深刻化,毕竟只是拙劣的表演。然而,一般人把这类卑下的生存当作生命的目的。 一般日常的生活,如果没有激情的推动,是烦闷、了无生趣的;若是有激情推动,不久就变为痛苦。上天赋之以充分智慧、能独处领略其快乐的人,除了执行其意志的命令以外,他们还有一些别的天分,让他们可以额外地拥有才智的生命。仅仅是闲暇,也就是才智无需为意志服务,并非就是充分的,那些无需为意志服务的力量必须真正的丰沛,让它能专门从事劳心的活动。反过来说,“无文采的闲暇是一种死亡,是活人被埋。”[塞尼卡,《书文集》根据丰沛的分量的不同,第二种生命——心智的生命,会有无数的发展,它可能只是收集和标记昆虫、鸟、矿物、钱币,或者是文学和哲学上的最高成就。心灵的生活不但能防止烦闷,还能抵御烦闷的诸多恶果,它使我们不结交坏伴侣,远离危险、厄运、损失、奢华和那些把快乐完全置之于外在世界的人将必然遭遇到的不幸。举例而言,我研究哲学并未为我带来半块钱,但它让我节省了许多花费。 一般人把毕生的幸福置之于自身以外,他们把幸福寄托在财产、地位、配偶和孩子、朋友、社团等上面,一旦那些身外之物有所丧失或令人失望,他们的幸福基础就被毁了。换言之,这些人的重心不在自己,愿望和幻想每有变动,他们的重心也会变动。如果他有钱,他今天的快乐是乡间的别墅,另一天是买马,或欢宴朋友,或是旅行,总之,一生享尽荣华,理由是他在自身之外寻求乐趣。像一个失去健康的人,他试图用补品和药物来恢复健康,而不想发展自身的生命力,也就是未顾及他失去健康的真正来由。在我们讨论相反的一个类型的人之前,让我们比较在这两者之间的一种普通型的人,这些人不一定是智质特优,但也超出一般的智商。他可能爱好文艺,或专心留意某门科学,例如生物学,或是物理学、天文学、历史,并且对这些学科抱有兴趣,当得到快乐的外在来源缺乏或是不能满足他的时候,他能在这些学科中找到趣味。对于这一类的人,他的重心可说部分在自身之中。但是,对文艺的爱好跟创作的活动很不相同,业余性地钻研科学,容易流于表面,无法进入问题的核心。人不可能把这些文艺或学术兴趣当作专业,或是整个生存就以这些活动为中心,而对其他都失去兴趣。只有那些智慧力最高、我们称作“天才”的,能达到那么强烈的程度,会整个地、绝对地把存在和事物的本质当作主题,用来表达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观念,无论是经由文学或哲学,而对人生有所探讨。因此,让这些人能优游自在,他们的思想和工作不受侵扰,是极有需要的。他们欢迎独处,把闲暇看作至善,其他都不需要,甚至当作负累。 P26-29 序言 与胡百华先生的相识缘于一个人,那就是梁实秋先生。作为一个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者,在七八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对梁实秋先生保持着浓厚的研究兴趣,他的各类著述文字、人格风范、情感世界都进入了我的研究视野。在学理的研究之外,我对梁实秋先生的人格风范非常敬佩,作为一个走过五四的知识分子,他的一生不激不随,雅健通达,为中国知识界提供了一种知识结构完善、人格健全的现代知识分子风范。为了能够取得研究梁实秋先生的鲜活资料,也就是书刊文字之外的感性信息,两年前经朋友介绍,我得以结识梁实秋先生的学生胡百华先生。而在与胡先生的交谈中,我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就是梁实秋先生健全通达的人格魅力因何而成。 在“《新世训》书评”中,梁先生说:“我常常想,一个人生在世上,应该怎样待自己?应该怎样待人?这个问题很繁难,我想许多人根本就不想这个问题。大多数人是随缘肆应,对待事物的态度是临时斟酌决定。我以为这是不对的。我以为我们应该心中先有一个一贯的道理,做人的道理,然后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然后才有‘大德不逾闲’的把握,然后生活才有规律。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在这一方面的著述,最使我个人感兴趣并且深受影响的,是叔本华的那一部‘Maxims and Counsels’。我从这本书里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梁实秋先生所指的书就是胡百华先生所翻译的这本《人生智慧录》。 在《影响我的几本书》中,梁先生又郑重提到叔本华的“Maxims and Counsels”(梁先生译作《隽语与箴言》。至于他为何把叔本华的这本书译为《隽语与箴言》,请参看本书“译者前言”的说明)。虽然他对叔本华的哲学著作读得不多,但这位举世闻名的悲观哲学家所写的这本零零碎碎的札记性质的书却给了他“莫大的影响”。在他看来,叔本华的基本认识是:人生无所谓幸福,不痛苦便是幸福。痛苦是真实的,存在的,积极的;幸福则是消极的,并无实体存在。没有痛苦的时候,那种消极的感受便是幸福。幸福是一种心理状态,而非实质的存在。基于此种认识,人生的努力方向应该是尽量避免痛苦,而不是追求幸福,因为根本没有幸福那样的一个东西。能避免痛苦,幸福自然就来了。梁实秋先生非常赞同叔本华的看法,在《快乐》一文中,他指出,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转为烦恼。叔本华的哲学是:苦痛乃积极的实在的东西,幸福快乐乃消极的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所谓快乐幸福乃是解除苦痛之谓,没有苦痛便是幸福。再进一步看,没有苦痛在先,便没有幸福在后。不过在梁实秋看来,避免痛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慎思明辨,更需要当机立断,这就需要历练一种人生智慧。 叔本华这个名字对于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是非常熟稔的,有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从他的思想和文字中获得思想支援。众所周知,20世纪初期的中国是在耻辱中救亡图存的,用鲁迅的话来说,当时的中国是“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叔本华的悲观哲学曾影响了很多现代知识分子,王国维、鲁迅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两位。叔本华认为“人生即是痛苦”,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自己意识到自己的痛苦。“一个人的智力愈多,认识愈明确就愈痛苦,具有天才的人则最痛苦。”“人从来就是痛苦的——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两者也就是人生的两种最后的成分。”而人生最终的一个理想,就是求得一种解脱。深受叔本华影响的王国维是一个典型的悲观主义者,他常常陷入对人生苦难的体验、对国运衰亡的忧患以及对人民麻木乐天的慨叹中,认为“人只有知苦痛才能奋起,才能避免麻木”,而这种痛苦体验却最终超出了他的负荷,使他走向了自沉昆明湖的终极自我解脱之道。鲁迅的文字中始终充满了“希望”与“绝望”的纠葛,在他看来,人生中“唯‘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但他并没有于绝望的境地中消沉,而是以“反抗绝望”的姿态面对人生,“忧愤深广”成为鲁迅最突出的精神特征。 而同样深受叔本华影响的梁实秋,却表现出与王国维、鲁迅迥然不同的精神风貌,在他看来,没有痛苦便是幸福,所以他能从庸常的生活中体味到快乐,好友冰心曾经视他为知、情、趣三品合一的知己。而他从叔本华书中所体悟到的“没有苦痛在先,便没有幸福在后”的道理,也使他历经乱世而依然风神萧散、平和通达。2004年,我与胡百华先生一道前去拜访梁实秋先生的长女梁文茜女士时,年近八旬的梁女士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让我非常钦佩。我们谈的是梁实秋先生的往事,梁女士及子女们虽然曾因梁先生的原因而遭遇过坎坷,但她心胸宽广,脸上一直漾着随和的笑意,有一种宠辱不惊的气度。胡先生当着梁女士的面情不自禁地感叹说,梁实秋先生的三个儿女中,梁文茜女士是神采和相貌上最酷似梁先生的,她明朗、乐观、随和的性格中,到处都有梁先生的影子,看到梁女士就如同梁先生的风神再现。作为一个后学之辈,我无缘结识梁实秋先生,但他充满智慧、潇洒达观的人格风范,却让我神往。 胡百华先生是梁实秋先生在台湾师范大学时期的学生,毕业后他还曾经做过梁先生的助教,经常得以亲聆梁先生的教诲,分享到很多有趣而有益的言谈。这些言谈有一些是梁先生在以前发表的文章中谈过的,有一些则是他和这些弟子们谈过之后又著文发表的,这些对于胡先生而言都是值得回味一生的精神盛宴。在20世纪60年代,梁先生曾介绍胡先生翻译威尔·杜兰的《哲学的趣味》(The Pleasures of Philosophy)。作为一个著名的翻译大家,梁先生对翻译对象的选择是非常苛刻的,在他看来,只有有利于发扬健全人性的经典性著作才有翻译的价值。胡先生因此而有机会直接向这位莎士比亚的翻译大家请教翻译上的具体问题,而威尔·杜兰在哲学上各种问题的精辟见解,也深深影响了胡先生的前半生。 叔本华的这本“Maxims and Counsels”虽然也属于梁实秋先生向人重点推荐的好书,但由于诸种原因,一直到20世纪的90年代,胡先生才得到这本书的英文译本。胡先生在开始阅读这本书之后,立即深感这本书解决了他对人生的种种困惑,深悔没有在梁先生在世时阅读这本书。因为书中的人生哲学和人生智慧使他更多地了解了恩师的人格风范,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也深深改变了他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从此尊这本书为心目中第一人生哲学书。出于对恩师梁实秋先生的景仰和对“Maxims and Counsels”一书的喜欢,胡先生一直希望能够把这本书推介给更多的读者,让更多的人从这些智慧中受益。虽然胡先生并不是宗教主义者,但他对这项工作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他开始阅读这本书的英文译本时是在香港,之后便立刻到处寻找中文译本,遍寻不得乃开始着手将这本书的英译本译成中文,书名译作《处世智慧录》。在翻译的过程中,他对自己几十年的人生有了更多的体悟和了解,同时也更能快乐地享受人生的一切。这本书于2001年由台湾省的九歌出版社出版,引起了很好的反响。2004年的11月,我们一起在北京语言大学参加“梁实秋与中西文化”国际研讨会期间,他在谈话中屡屡谈及这本书,当时他从澳大利亚经香港赴北京参会,大旅行包中装了好几本《处世智慧录》分赠给前来开会的朋友。胡先生在这方面,他对这本书的翻译是超越于功利之外的,他只有一个很单纯的愿望,就是把这本曾经深刻影响过梁实秋先生和他自己的书,作为传播幸福和快乐智慧的“善书”,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我较早从胡先生那里得到了这本书,因此也由对梁实秋先生的敬重而对这本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成为又一个受益者。在北京开会期间,胡先生提到希望自己的译作能在大陆出版简体字版本,此时山东画报出版社的朋友段春娟女士正在筹划出版与梁实秋先生有关的著作,于是我向她推荐了胡先生的这本译作。 胡先生非常看重这本书在大陆的出版,在2001年的九歌版本及稍后的英汉对照本的基础上,又做了不少修改完善工作。在胡先生看来,叔本华虽然是一个才情并茂的大哲学家,但有些观点不无偏颇之处,为了弥补这种不足,他在此次版本中,用英国卢伯克(John Lubbock)的《快乐是责任》一文作为“代跋”来补救偏颇,这也是本版中胡先生最为满意的改动。也正因为这一点,译者对台湾九歌的版本所使用的书名——《处世智慧录》也作了修改,改为现在的《人生智慧录》。 胡先生是一位令人感动的前辈学者,他由对恩师梁实秋的敬仰而阅读和翻译叔本华的“Maxims and Counsels”,梁实秋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他自己的亲身感受使他充分认识到此书的价值,并促使他多年来虔诚地向朋友和读者推荐此书。在此,我也真诚地希望本书在大陆的出版能够为更多读者的人生带来福音。 刘聪 2005年5月于山东曲阜 后记 The Duty of Happiness 快乐是责任 “If a man is unhappy,this must be his own fault;for God madeall men to be happy.” ——Epictetus “有人要是不快乐,那一定是他自己的过错,因为上天是要让所有的人快乐。”——厄匹特泰斯 Life is a great gift,and as we reach years of discretion,we most of US naturally ask ourselves what should be the main object of our existence.Even those who do not accept“the greatest good of the greatest number”as an absolute rule,will yet admit that we should all endeavour to contribute as far as we may to the happiness of our fellow-creatures.There are many,however,who seem to doubt whether it is right that we should try to be happy ourselves.Our own happiness ought not,of course,to be our main object,nor indeed will it ever be secured if selfishly sought.We may have many pleasures in life,but must not let them have rule over US,or they will soon hand US over to sorrow;and“into what dangerous and miserable servitude does he fall who suffers pleasures and sorrows(two unfaithful and cruel commanders)to possess him successively?”[Seneca] 生命是一件伟大的礼物,当我们到达明辨事理的岁月,我们大多数人会质问自己,我们生存的目的是什么。“为最大多数人谋取最大好处”如果被当作是我们生存的绝对准则,有些人可能不会接受,但即使这些人也会承认:我们应该尽力为我们人类的幸福快乐做出贡献。可是,有许多人却在怀疑我们是否应该让自己快乐。当然,我们自己的快乐不应该认为是我们的主要目标,而且,如果我们自私自利地去谋取个人的快乐,不一定真的就能得到快乐。在生命之中,我们可能获得许多欢乐,但不能让欢乐支配我们,否则欢乐不久就会把我们移交给忧愁;而“人们一旦任由欢乐和忧愁(两位狡猾而残忍的司令官)轮流做主人,就将会陷入极度危殆和悲惨的奴役之中”。[塞尼加] I cannot,however,but think that the world would be better and brighter if our teachers would dwell on the Duty of Happiness as well as on the Happiness of Duty;for we ought to be as cheerful as we can, if only because to be happy ourselves,is a most effectual contribution to the happiness of others. 无论如何,我自然而然地想到,如果教师们多加强调“快乐是责任”以及“责任是快乐”的道理,这个世界将会更为美好和亮丽。我们都应该竭尽所能地高高兴兴,哪怕就因为我们自己快乐,只是一个最有效促使他人快乐的做法。 Everyone must have felt that a cheerful friend is like a sunny day, which sheds its brightness on all around;and most of US can,as we choose,make of this world either a palace or a prison. 每个人都必定这么感到,一位意气风发的朋友就像一个大晴天,向四处散布出光辉;我们大多数人都能够按照自己的选择,使这个世界成为一座皇宫或是一所监狱。 There is no doubt some selfish satisfaction in yielding to melancholy,and fancying that we are victims of fate;in brooding over grievances,especially if more or less imaginary.To be bright and cheerful often requires an effort;there is a certain art in keeping ourselves happy:and in this respect,as in others,we require to watch over and manage ourselves,almost as if we were somebody else. 毫无疑问,向忧郁屈服,幻想着我们是命运的受害者,可以获得一些自私的快慰;沉浸于悲伤,特别是多少带着想象的悲伤之中,同样不乏自私的快慰。要做到开朗和愉快,时常需要一番努力。保持自己的快乐有其秘诀:我们需要把自己几乎当作别人那样监视自己、管理自己。在这方面是这样,其他方面也如此。 …… 路德说:“整个世界的确可以说就是天堂乐土。”还有什么更多的东西我们可以替自己要求的呢?“各种各类的美,”革瑞格先生在《生命之谜》中说,“都在我们的家庭之内应有尽有。迷惑每一个感觉的美,满足每一种口味的美;最高贵和最可爱的模样,最艳丽和最精致的彩色,最甜美和最微妙的气味,最令人舒畅也最让人激动的和谐;日间阳光的灿烂,月色在天际的淡雅;湖、山、原始森林、无边际的海洋,在这半个地球上的‘静寂积雪的顶峰’,在另半个地球的炎热的密茂的奇观;日落的安详,暴风雨的壮烈。我们生存之境地的每一事物都赋有无穷的丰沛;我们所能想象和欲求的东西,随时都在我们周遭;我们的知觉和意识对这一切从来就是非常敏感的。上天供给我们感官享受的东西真是丰盈大量,所提供以餍足我们复杂性格的其他欲求也一样。年轻人的诗篇的开端所散发出的狂喜,思想世界又那么丰赡,令人惊讶,哪一个曾经对这或对那着迷过的人没有承认过,‘理智’所获得的丰厚陪嫁至少跟情欲所得一样的多?曾经真正尝试和探测过人间之爱的初恋和热恋的喜乐的人们,没有不为了一种‘超出了解’的福祉而感谢上天。如果我们把想象指向一位创造者,他忙忙碌碌完全是为了他喜爱的孩子们设计欢乐,我们就无法想出有任何福祉的什么元素,竟然不存在这个世界。” 书评(媒体评论) 我常常想,一个人生在世上,应该怎样待自己?应该怎样待人?这个问题很繁难……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在这一方面的著述,最使我个人感兴趣并且深受影响的,是叔本华的那一部Maxims and Counsels。我从这本书里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 ——梁实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