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溯昔(中山大学化学人的故事)(精)
分类
作者 毛宗万//陈文波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毛宗万、陈文波主编的这本《溯昔(中山大学化学人的故事)》的主人公们讲述了自己与中山大学化学学科的情缘。有的追忆青春时代,埋首书本之间、聚精会神听讲的情形历历在目,任课老师的姓名深深铭记于心,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教导伴随着他们在人生路上不断前进;有的作为中山大学化学学科的建设者,开拓进取,勇攀高峰,参与并见证了学校学院的变革,他们在这里将青丝染成了白发;还有的虽已毕业多年,但始终关心和支持着学校学院的发展,这里是他们的根,无论走到哪里都不曾忘却。纸短情长,说得尽的是个人成长经历,道不完的是对恩师的感激,对同窗的挂念,对中山大学化学学科的美好希冀。
目录
访谈编
严风厚爱润桃李,院士精神励康园——记1947级校友林尚安院士
峥嵘岁月,豁达人生——访1948级校友苏锵院士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访1949级校友苏镜娱、曾陇梅教授
时代先锋,与时俱进,勇创辉煌——记1951级校友曾汉民教授
海口老人爱心捐书万里行——访1954级校友黄起鹏教授
风雨伉俪,福荫后生——访罗允康(1960年入中山大学工作)、黄锦珂(1956级硕士)教授
林王之交,琴瑟相知——访1956级校友王海华教授
三尺讲台广施甘露,光华科技再创辉煌——访1957级校友王植材教授
风雨五十年——访1964级校友龚孟濂教授
忆龙康侯先生——访1964级校友林永成教授
风霜雨雪,走过五十年中大岁月——访1964级校友钟增培老师
系深情于母校,寄厚望于后辈——访1964级校友戴瑞华老师
红心向党铸师魂,不忘初心谱华章——记计亮年院士(1975年入中山大学工作)
学海无涯,稳步前行——访1975级校友麦堪成教授
陈小明:我是个普通人——记1979级校友陈小明院士
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访1981级校友童叶翔教授
做一名“出彩的化学家”——访古练权教授(1988年入中山大学工作)
做自己,做唯一——访祁存谦教授(1992年入中山大学工作)
授识之恩,丰盛之情——访康北笙教授(1995年入中山大学工作)
风雨沧桑,从容开拓中国新材料产业——访1956级陈贤惠校友、1960级曾益武校友
浮生若水,张弛有度——访1958级校友田清重、何雪映伉俪
扎实基础应变化,勇下基层搞建设——访1960级汪益庭校友
拳拳热血为教育,寸草之心报春晖——访陈运河(1963级)、刘修婉(1964级物理系)校友伉俪
湘江南岸忆中山——访1963级程不吾校友
湖湘学子中大情:中山大学湖南校友会发展简史——访中山大学湖南校友会1963级程不吾会长、1974级刘健副会长
荷花有情,学子有忆——访1963级陈邦龙校友
德才兼修以笃行,步步扎根以致远——访1965级方潮贵校友
为教学科研服务——访忻龙祥校友(1970年入中山大学工作)
一世化学缘,难忘中大情——访1977级钟振声校友
铿锵玫瑰,绽放美丽——访1977级黄南哲校友
四年中大人,一生中大情——访1978级黎春校友
回首毕业三十年,务实精神永不忘——访1979级李三喜、张玉奇校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访1979级硕士邓平建校友
学术与艺术的双修——访1980级罗鲁斌校友
校友重逢相聚乐,此生不泯中大情——访1980级杨万颖校友
踏寻中大过往,展望化学之光——访1981级叶家灿校友
掌舵自己的人生——访1983级伍东扬校友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从无名摊档到全国连锁知名品牌——访1983级赖建雄校友
唯进步,不止步——访1984级李楚源校友
“四友”的故事——访1985级蔡清华、黄立文、高经丰、赖超校友
情牵中大,缘系环保——访1986级吴林校友
坚定目标,砥砺前行——访1987级博士徐迎宾校友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访1987级汤建军校友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访1987级袁仕民校友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访1989级曹英姿校友
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访1991级博士校友周长忍教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访1993级博士校友徐石海教授
情系九载,追忆似水年华——访1993级林少全校友
播种求学路,耕耘创业史——访1993级硕士刘刚乾校友
适时而为,自然为之——访1995级袁慧雅校友
扎根中大,潜心教学与科研——访1996级校友张杰鹏教授
用心生活,尽心处事——访1997级硕士徐剑校友
春华秋实,拼搏筑成创业路——访2000级博士王跃林校友
精神传承,生生不息——访2000级曾晨光校友
拳拳之心崇仰导师,风趣谈吐分享心得——访2002级博士校友何峰副教授
追梦赤子心——访2004级梁常校友
心怀大爱,让感动延续——访2010级姚鸿鹄校友
口述编
经世治学多磨炼,苍黄岁月情可鉴
口述人:陈世治(1939级)
总理邀我“一晤
口述人:吴康民(1943级)
读书须具乾坤眼,育人常怀雨露心
口述人:曾昭槐(1944级)
康乐园·师生情
口述人:张展霞(1950级)
我与中大
口述人:陆耘(1951级)
做老师学会放手,做学问懂得合作
口述人:李瑞声(1953级)
悠悠琴音,绵绵衷情
口述人:杨绮琴(1953级)
一片丹心几十载,情倾教坛终无悔
口述人:施开良(1954级)
往事历历在心头,岁月悠悠情难休
口述人:张维邦(1954级)
“中大人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口述人:黄少慧(1955级)
分析化学当自强,默怀期望乐奉献
口述人:莫金垣(1955级)
学向勤中得,阳春布德泽
口述人:李沅英(1957级)
重基础·严要求·问心无愧
口述人:朱锡海(1957级)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觉苦累心自甜
口述人:刘冠昆(1957级)
我与中大:四十工龄不如烟
口述人:钟
序言
中山大学化学系自1924年中山大学成立之日起
,迄今已走过90多年的历史,这90多年来化学系历
经沧桑,与国家的命运、时代的变迁紧紧相连。筚
路蓝缕,以启山林,一代代化学人秉承孙中山先生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振兴
中华,矢志不渝。记录这90年多年中山大学化学专
业走过的路程,是历史的要求,也是今日中山大学
化学人的使命。为此,学院决定出版一部记录中山
大学化学人亲历亲闻的文集,以资纪念。
书名《溯昔——中山大学化学人的故事》中的
“溯”字,出自《诗·秦风·蒹葭》和《水经注·
江水》,原意为逆着水流的方向走、逆水而行、逆
流而上,后引申为追求根源或回想,比喻回首往事
、探寻渊源。“昔”,是指从前、过去。以“溯昔
”为题,意为追溯往昔,在展现中山大学化学人回
忆故事的同时,也蕴含了化学人逆流而上,不畏艰
难,破浪而行,勇攀高峰的精神所在。
为了更好地回忆往昔的一景一情,编者梳理了
中山大学化学系90余年的历史发展脉络,可谓是另
一种意义上的“溯昔”。
辛苦遭逢起一经
1924年2月4日,孙中山先生以陆海军大元帅的
名义发布命令:“着将国立高等师范、广东法科大
学、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合并,改为国立广东大学。
”随后,国立广东大学召开第一次筹备会议,讨论
并通过《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处组织大纲》,将国立
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改为文科和理科,理科设数学、
物理、化学、生物、地质5系。同年8月,陈宗南教
授被正式聘任为化学系主任,化学系成为国内最早
成立的同类学系之一。自此,中山大学化学人的故
事正式拉开序幕。
1926年8月17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国民政府
批准国立广东大学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化学系改
称国立中山大学化学系。
为了培育化学英才,化学系在陈宗南教授的带
领下编著了《近代无机化学》《冶金学》《普通化
学原理大纲》等教材;采用年级和学分制,开设60
余门必修、选修课;不断充实、添购药品设备,“
所有各种设备,如实验室仪器等,均为国内各著名
大学之最称完备者”;注重工业化学,组织毕业生
赴各地工厂考察学习,了解国内工业情形。
1931年,学校以工科人才极为重要,增设化学
工程系等,暂并于理科,成为理工学院。直至1934
年,学校创立工学院,理工学院改称理学院,化学
工程系与化学系分别迁人石牌新校化工馆、化学馆
办公。在此期间,学校先后创办《自然科学》《化
学工业》《工学季刊》等刊物,常载化学、化工类
文章。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进攻广州,国立中山
大学先后迁至广东罗定、广西龙州、云南澄江、粤
北坪石等地。抗战期间,化学系与化学工程系在极
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办学,并为学生开设国防化
学等课程。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师生得以重
返石牌校区,并于同年12月正式复课。
新中国成立后的大规模院系调整,为化学人的
故事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1952年,工学院从学
校调出,中山大学化学系与岭南大学化学系等合并
,强强联合后,化学系的师资力量得到加强。同年
10月,学校迁入康乐园(原岭南大学校址)内。
20世纪50年代中期,化学系先后设有无机化学
、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教研组,光学分
析实验室,以及高分子化学研究室。其问,由于在
天然有机化学物、有机化学结构理论方面的研究取
得一定的成果,得以开始招收研究生。
1964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_化学系开设“化学
”“高分子化学”两个专业。
“文革”开始后,1966—1969年化学系停止招
生。1970年11月下旬,化学系首批60名工农兵学员
入学。
1977年,全国正式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化学系
77级共招收本科生159人。同年,金属系金属化学专
业并入化学系。
1978年对全中国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一年,改革
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也吹进了美丽
的康乐园。在这一年,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经国
家教委批准成立,为我国高校最早建立的同类研究
所之一;龙康侯教授创建天然有机物研究室,率先
开拓了中国海洋天然产物化学研究领域。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山大学化学学科的
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新设“应用化学”“材料化学
”专业;“化学”一级学科(覆盖无机化学、分析
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5个
二级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首批硕士学
位授予权,“有机化学”学科获博士学位首批授予
权,“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
学”相继获博士学位授予权,龙康侯教授成为国务
院批准的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高分子化学与物
理”学科入选首批国家重点学科;1985年成立中山
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先后承担和完成“六五”“
七五”“八五”重点攻关任务和国防科技合作项目
;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跃,获得一批国家级教学、
科研奖项。
1993年10月,“化学”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理
科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基地”专业点。同年12月,
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开放实验室经国家教委
批准成立。
一遇风云便化龙
经历了70年的风雨同舟,中山大学化学人的故
事有了新的变化发展。
1994年11月9日,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成立。学院在化学系、高分子研究所和材料科学研
究所的基础上组建而成,计亮年教授任院长,戴瑞
华同志任党总支书记。
在学院刘汉钦教授和他的父亲刘谦斋先生、妹
妹梁刘柔芬女士的倡议和带动下,广大校友和社会
人士慷慨捐赠,集资650万元启动建设新化学楼——
丰盛堂一期。丰盛堂一期建成后,极大地改善了学
院的教学、科研和办公环境,为学科的快速发展创
造了条件。
1996年3月10日,学校撤销化学系党总支建制,
成立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党委。同年11月,学院进
行机构调整,由“一系两所一中心一厂”,调整为
“三系三所一中心一厂”:化学系、应用化学系、
高分子与材料科学系、高分子研究所、材料科学研
究所、物理化学研究所、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
(挂靠)和化学实验厂。学院逐步由虚体转变为实
体的行政管理机构。
1998年,“化学”一级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
会批准获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物理化学(含
化学物理)”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9年10月,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实验
室被批准为第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次月,丰盛
堂(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大楼)落成仪式举行。
进入21世纪后,国家加大了对教育和科研的投
入支持,学院教学科研条件有了很大改善。2000年5
月,学院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撤销原无机化学、分
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化学、化工
基础等实验室及各专门化实验室,成立“化学实验
教学中心”,下设“基础化学实验室”“现代化学
技术实验室”和“综合化学实验室”,承担化学实
验课程的教学任务。
学院传承了化学系对教学重视的优良传统,开
展了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探索,教学改革获得
丰硕成果,学院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成为第一批“国
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机化学”“现代化
学实验与技术”“无机化学”“综合化学实验”获
批国家精品课程,“有机化学”获批国家级精品资
源共享课。同时,在学术前辈的指导扶持下,学院
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迅速成长,取得丰硕的科研
成果,获得多个国家级、省级科研奖项,学科发展
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经历了1996年的学院机构调整后,2001年学院
再次对现有机构进行改革,保留化学系、应用化学
系、高分子与材料科学系、材料科学研究所、物理
化学研究所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挂靠)建
制,成立“无机化学与材料研究所”“有机化学研
究所”“分析科学研究所”“高分子研究所”,化
工组挂靠物理化学研究所,原教研室撤销。
2005年12月,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生物无机与
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此后,“新型聚合物
材料设计合成与应用”“环境与能源化学”广东省
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获广东省教育厅正式批准建立
,“高性能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广东省重点实
验室获批立项建设;由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Jean-Marie Lehn教授领衔的“中山大学Lehn功能
材料研究所”揭牌成立。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学院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
取得长足发展。经教育部批准,学院先后新设“化
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生物
学”三个本科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无机
化学”入选国家重点学科;“化学”一级学科被认
定为广东省重点学科,新增二级学科“物理化学”
为广东省重点学科;学院与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
院联合申报的“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获博士学位
授予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获得一级学科硕
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化学生物学”专业被批准
为自助设置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化学工
艺”学科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化学工程与技术
”学科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化学”专
业被评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化学
”“材料化学”专业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化
学专业”“材料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获
批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起,学
院实行化学大类招生,化学类包括化学、应用化学
、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化学生物学六个本科专业。
为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实施开放办学,学院积
极与国外、境外高校开展本科教育联合培养项目:
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的化学“2+2”项目(2010
年开始招生),与美国休斯敦大学联合培养的“3+1
”项目(2011年开始招生),与英国伯明翰大学联
合培养的“2+2”项目(2011年开始招生)。
化学人的故事离不开校友们的贡献与支持,
2009年11月15日,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校
友会成立,大会表决通过第一届校友理事会组成,
1965级校友方潮贵为首任会长。2011年4月,学院在
中山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发展基金项目,接受
校友、社会热心人士及企业的捐赠。2012年6月16日
,由陈运河、刘修婉校友伉俪捐资300万元装修的学
院“芙兰学术中心”揭幕仪式在丰盛堂举行,由国
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亲笔题字。
初心不忘攀高峰
2016年8月16日,学院由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
程学院更名为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近年来,中山大学化学学科影响力突出,一直
稳居ESI世界前1‰,2017年位列ESI全球第86名;
USNEWS 2018全球大学排行榜上中山大学化学学科排
名第63位。2017年,中山大学人选国家一流大学建
设高校,中山大学化学学科人选国家“双一流”建
设学科榜单。
学院现有在读本科生931人,硕士生348人,博
士生330人。4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1门课程入
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荣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
等奖8项,已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8部。近五年来,
本科生获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省部级
以上项目共69项,在国内外刊物正式发表科研论文
148篇,获各类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共131项。研究
生教育方面,积极提升研究生学术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高水平成果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迄今学院共有2
篇博士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8
篇获得提名奖,有6位研究生获得教育部“博士研究
生学术新人奖”,共有11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广
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7年学院博士生申请
学位论文人均scI影响因子高达18.2。
近一个世纪的积淀与发展,学院已为国家培养
了上万名优秀人才,其中不乏学界精英和行业领袖
,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尚安、苏锵、计亮年、姜中
宏、江元生、梁栋材、陈小明等。
科研平台及团队方面,学院现拥有2个教育部重
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和4个广东省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学院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创新群体”1个和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
迄今学院荣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化学科学奖1项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
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项、省部级科
技成果奖一等奖10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6
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三等奖11项。近五年来,学
院教师在高水平科研论文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
Science期刊发表论文实现零突破,在JAGS,
Angew.Chem Int. Ed.和Adv. Mater.刊物上发表
论文超过80篇。2017年学院有3位教师人选ESI高被
引科学家,其中2位连续四年入选。
与此同时,学院也通过地方研究院、院士工作
站、企业联合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合作平台,以及
为企业推荐科技特派员等多种方式,服务国家和广
东创新驱动发展。2017年,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荣
获中国石油和化工十大科普基地称号,成为科普联
盟旗下首批科普基地。
学院校友会自2009年成立至今,已陆续在北京
、上海、深圳、珠海、中山、东莞等地设立地方校
友分会,每年举行校友理事大会、化学节、校友寻
访活动、校友企业走访活动等密切校友联系的活动
,制作院史纪录片《化学之光》及名师纪录片《灯
塔》。师生与校友们同向同行,共同建设学院“家
园”。学院发展基金建立的短短几年时间,广大校
友及社会各界人士捐赠学院的总金额已超过2500万
元,包括学院发展基金、励教奖助学金、链反应基
金以及实物捐赠等,对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先进
设备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等发挥了重要
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学院肩负着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使命。今后,
学院将继续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积极建设高素
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早日实
现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本书根据叙事角度,分为“访谈编”“口述编
”与“回忆编”,内容包括对中山大学化学学科建
设发展历程的追溯,对龙康侯、林尚安、苏锵等前
辈的追忆,有教授们治学育人的故事,也有学子们
求学成长的经历,还有校友们奋力打拼的身影,从
各自的独特视角展现化学学科的学术传统、文化精
神和化学人的校园生活。
全书主要按照被采访对象与中山大学化学学科
结缘的年度顺序排序,其中“访谈编”亦遵循了以
“师者”为先的原则,感谢师长们为化学学科的全
心奉献。
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有诗日:“蓝缕筚路启
山林,寸寸山村尽化金。树木树人兼树谷,规模远
托百年心。”90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守护大学精
神、文化和价值,守护现代大学制度,守护中山大
学化学人的共同家园。
本书编委会
2018年5月4日于康乐园
导语
毛宗万、陈文波主编的这本《溯昔(中山大学化学人的故事)》根据叙事角度,分为“访谈编”“口述编”与“回忆编”,内容包括对中山大学化学学科建设发展历程的追溯,对龙康侯、林尚安、苏锵等前辈的追忆,有教授们治学育人的故事,也有学子们求学成长的经历,还有校友们奋力打拼的身影,从各自的独特视角展现化学学科的学术传统、文化精神和化学人的校园生活。
后记
岁月沉香,时光知味。几十载弦歌不辍,几十
载积厚流光,中山大学化学学科蓬勃发展,硕果累
累。学在中大,追求卓越,一代又一代化学人在这
里放飞梦想,书写人生灿烂篇章。
从中山大学化学系的成立、动荡时局中的求学
生活,到学科建设的改革举措与发展成果,《溯昔
——中山大学化学人的故事》就像一座灯塔,引领
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沐浴中山大学化学学科深厚
的精神文化。
本书的主人公们讲述了自己与中山大学化学学
科的情缘。有的追忆青春时代,埋首书本之间、聚
精会神听讲的情形历历在目,任课老师的姓名深深
铭记于心,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教导伴随着他们在人
生路上不断前进;有的作为中山大学化学学科的建
设者,开拓进取,勇攀高峰,参与并见证了学校学
院的变革,他们在这里将青丝染成了白发;还有的
虽已毕业多年,但始终关心和支持着学校学院的发
展,这里是他们的根,无论走到哪里都不曾忘却。
纸短情长,说得尽的是个人成长经历,道不完的是
对恩师的感激,对同窗的挂念,对中山大学化学学
科的美好希冀。虽样貌不同,工作不同,但大家拥
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山大学化学人”,都深
怀爱国之情,力践报国之行。
感谢各位赐稿和接受采访的中大化学人,没有
你们,“溯昔”无源可溯;
感谢中山大学党委宣传部为本书立项所做的大
量工作;
感谢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校友会为此书所做的联
络协调工作;
感谢本书责任编辑王延红和她的同事们为此书
所做的认真严谨的书稿编辑工作!
回首过去,学院取得的一切荣誉与成就,都离
不开广大师生的辛勤付出,离不开校友们的倾力支
持,离不开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心关怀。展望未来,
中山大学开启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化学学
院迎来学科跨越发展的新机遇。在此,希望借《溯
昔——中山大学化学人的故事》一书,弘扬中大化
学的优良传统,鞭策师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立
足新起点,携手开创新局面!
院长:毛宗万
党委书记:陈文波
2018年5月4日
精彩页
我们刚抵达古老师的办公室门前,便见迎面走来一位穿着极其普通的老者——我国生物有机化学界的翘楚——古练权教授。古老师十分热情地招呼我们,就像接待多年未见的好友。于是在一种近乎聊家常的气氛中,我们开始了这次访谈。
勇于尝试,心怀感恩
作为改革开放后国内最早几批留美学生之一,古老师直言没有当年国家开明的留学生政策,就没有自己今日的成就。1978年5月全国各大高等院校都在倡导遣派出国留学生,古老师得到学校领导的推荐,报名参加了华中师范大学的公派留学生选拔考试。此时离正式考试时间只剩下一个月,许多报名的考生都因为外语基础差而放弃考试,而古老师却硬是在一个月内从学ABc开始自学英语,通过了初试。接下来的暑假里他苦学英语,以第二批的优异成绩通过了复试,进入四川外国语学院读预科。半年后,他赢得美国导师的认可,顺利前往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攻读有机化学。
到了美国,古老师才发现中国在化学科研方面被抛开太远太远了。基础有机化学实验的四大谱“红外、紫外、核磁和质谱”,古老师在国内的高校就读时连听都没听过,而这些基本谱仪在美国高校里却是再平常不过的仪器。于是,古老师就凭着自己过硬的基础知识和不懈的学习态度,慢慢追回了这段差距。
在美国求学期间,古老师接受导师的建议,从有机化学的研究领域转到生物化学。在生物化学研究组里工作的经历,给了古老师莫大的启发:生物化学,因为和有机化学交叉,所以有很强的竞争力。这也为他后来回国从事生物化学领域的研究事业埋下伏笔。
敢为人先,交叉融合
1983年回国后,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古老师就凭着自己的努力拿到了国家科研基金。这笔资金,正是后来他来到中山大学创办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启动资金。此前,在国内高校一般只有生物系里有生物化学实验室,中山大学化学系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建立算是国内首创性的,同时中大化学系也是第一个把生物化学作为必修课的单位。而这些,都是在古老师的推动下完成的。古老师反复斟酌后认为,既然在化学系里兴办生物化学,就应该做一些跟化学密切相关的生物化学研究。于是,他便选择了生物有机化学这一门交叉学科作为研究方向。
从1988—2002年,在化学系工作的14年里,古老师一直致力于推进生物化学在系内、校内乃至国内的发展。他分别从本科生教学、研究生教学与自己课题组三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当时,古老师开了两门与生物化学有关的课程。一门是针对本科生的“生物化学”课程,旨在让本科生好好打下生物化学的基础;另一门是针对研究生的“生物有机化学”,旨在开拓研究生的研究视野。同时,古老师一直从事生物有机化学的前沿研究工作。
当时因为国内几乎没有适合化学系的生物化学教材,古老师只能用生物系的教材或是国外的相关教材。所以,他一直在构思出版一本为化学系学生量身打造的生物化学教材。经过一番努力,古老师终于在2000年成功出版了《生物化学》。这本教材在2002年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也是历年来国内印刷量最大的生物化学教材。在采访过程中,古老师还把他主编的其他教材拿出来,如数家珍地向访谈队员介绍着教材背后的故事和出版过程。不难看出,古老师对生物化学的教学投入极大的精力和时间。在他的努力下,中山大学化学系的生物化学、生物有机化学以及后来的化学生物学日益发展壮大,在国内相关领域的地位也大幅度提高。
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后,2002年6月,以生科院的药学系为基础,整合了中山大学生科院、化学与化工学院和中山医学院相关研究资源的中山大学药学院成立。古老师带着他的研究团队,来到了药学院,决心开创一番新天地。经过一番努力,短短四五年时间里,中大药学院便拥有了招收药物化学博士的资格。这都归功于古老师的研究团队在欧洲和美国的著名学术杂志上都发表过颇有影响力的药物化学论文。
在药学院药物化学研究所的发展步人正轨时,古老师也受到过外界质疑。在2005年时,他与另外一位药理学教授参加北京的全国博士点答辩,就有人提出一些质疑的声音:“古教授的本业是有机化学,而不是搞药物化学的。”而古老师就以自己斐然的科研成果回应了这些声音,他不仅在有机化学著名期刊发表了论文,更在药物化学领域大放异彩。古老师笑着称自己是“转型”成功了。
P74-7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2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