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上班也做白日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美)艾米·弗利斯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本《上班也做白日梦》由美国的艾米·弗利斯所著,俞静芬所译。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看到了平时最易被忽略的创新之源。白日梦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不是负罪的享受,也不是浪费时间(除了你的老师教导你的那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希望你会把白日梦看成是自然的、有益的行为,甚至是人类的一个伟大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我希望你能学会从白日梦中获得创意、动力和策略,把它们运用到你的工作和生活中。

内容推荐

你认为白口梦是梦,是不切实际的幻想?那说明你out啦!不要为你的员工在做“白日梦”而生气,身边的每个人做过的白日梦!白日梦是美好的,是快乐的,是有魔力的,是创新之源!

看似悠闲地人是具创造力,忙碌、有效率的假象扼杀了革新,成了阻碍。

这本《上班也做白日梦》由美国的艾米·弗利斯所著,俞静芬所译。《上班也做白日梦》为您揭示了……

白日梦如何帮助我们综合众多的目标和计划,展望未来的工作,了解自我和其他更多的东西。

为什么谷歌和3M公司给员工时间和空间去做白日梦,从而创造出了改革创新的新模式。

企业家、艺术家、作家、科学家、运动员和其他人是如何把白日梦作为跳板去开拓市场,创造艺术品,发明新产品,开辟新道路的。

通过调查问卷、练习和讨论指导,白日梦会把你领向何方。

目录

前言

致谢

第一章 白日梦的力量

 想象力之源

 内在的目标提醒者

 白日梦状态下的大脑

 创造力和脑波

 活力之源

 白日梦的周期

 动力之源

 生活中的白日梦

 其他好处

 你的白日梦经历

第二章 实用性的白日梦

 白日梦的分类史

 意识流

 自由联想

 想象中的对话:预演和重演

 计划、制定战略和进行分析

第三章 创造性的白日梦

 自我促进

 寻求安慰型的白日梦

 情感发泄型的白日梦

 不断重现的白日梦

 性幻想

 你的白日梦风格

 与他人相比,你的思维漫想有何特点?

第四章 改变对白日梦的看法

 科学研究

 研究难点

 我们为何要隐藏自己的白日梦

 你对白日梦持何种态度

 有关白日梦的常用词和短语

第五章 创新之源

 心不在焉

 无拘束的状态,随意狂想

 创造的步骤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第六章 艺术界的白日梦

 进入梦境

 思维场

第七章 科学界的白日梦

 当左右脑相结合时

 有关机器的白日梦

 总览全景

 凯库勒:由烟圈产生的联想

 亨利·庞加莱:直觉的重要性

 爱迪生:创意丰富的人

第八章 商界的白日梦之改革的需求

 通过创新性的领导层“使白日梦发挥作用”

 改变文化和理念

 挑战

 创新性思维的伟大复杂性

第九章 商界的白日梦之实现白日梦的公司

 给予时间和空间:谷歌、3M和戈尔公司

 寻找合适的人选

 任何层次的工作都需要创新

 吸引和留住有创造力的员工

第十章 商界的白日梦之将梦想转化成行动

 时间和空间

 说出想法

 为评估想法创立一个免受嘲讽的环境

 物理空间

 让员工拥有做白日梦的权利

 追随梦想,付诸实践

第十一章 动力之源之白日梦和工作业绩的提升

 在实践前预想特定结果

 有关运动

 有关健康

 有关自信

 在实践前预想规划

 为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其他高峰做准备

 为工作目标做规划

 通过预想来振奋精神或保持冷静

 在事件中进行想象

 愤怒的力量

 思维的万艾可

 生活中的平凡工作

 事件发生后

 使视觉呈现达到利益最大化

 创造时间和空间

 经常练习,完整想象

 获得帮助

第十二章 白日梦的信徒

 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做伟大的梦

 逐步实现梦想

 有关荣耀的梦想

 梦想始于年少时期

 恐惧带来的动力

第十三章 如何使白日梦变成现实

 创造时间

 主动邀请白日梦的触发者

 开始行动

 散步

 其他的触发性行为

 是记录,还是不记录

 激发想象力

 开展联想

 提出假设问题。

 丰富白日梦的素材

第十四章 梦想更美好的生活

 自我理解的线索

 沿着黄砖路探索你的白日梦

 集体幻想

 由丈化引发的幻想

 职业选择和转型

 试验幻想

 过多的焦虑和杂念

 避开瀑布

 缺乏梦想

 何时该说出或放弃白日梦

 讨论指导

试读章节

各类梦想家都认为白日梦是促使想象力之花开放的必要条件。

爱因斯坦在16岁的时候曾幻想自己乘着一束光线旅行。这有点类似空想,但他认为是日后相对论的根源。莫扎特在乡间小路上漫步时脑海中幻想着音乐,这些想象中的音符是日后名曲的基础。沃尔特·迪斯尼在悠闲地看着女儿乘旋转木马时想到了创立一个主题公园。航空工程师保罗·麦克拉狄看到一只飞翔中的红尾鹰,突然一个想法闪现在他的脑海中,他据此成功地发明了第一架人力飞机:飘忽秃鹰。

虽然有些人本能地把白日梦和创造力联系起来,但最近的科学研究才开始把大量的名人轶事作为证据来证实:当我们在做白日梦时,大脑中最复杂的区域被激活了,从理论上来说,此时我们的思维状态是最具有创造力的。

白日梦的好处是:每个人都会做。然而,我们大多数的人却对它知之甚少。在如今这个以产品为导向,工作目标明确的社会,我们很实际地推崇专注的、定向的思维方式。在紧张的工作后,我们的大脑筋疲力尽,于是我们又向往心灵的宁静。但我们却忽视了第三类的思维状态,而那是最具创造力、想象力、问题解决能力,也是最活跃、最愉快的精神状态——白日梦状态。

想象力之源

研究显示,每个拥有正常大脑的人都会做白日梦,人类大脑在清醒的时刻会有30%~70%的时间处于各种各样的遐想状态。

如果仔细想下,我们花大量的时间“走神”也不是特别奇怪的。总而言之,人类是创造性的生物。我们会很容易感到无聊;我们的思维总是处于遐想状态,而充满想象力的思维漫游促使我们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从洞穴人转变成了太空时代的世界环游者。就是这种想象力在推动我们进步。白日梦既是想象力的发动机,也是新想法成长的摇篮。

然而,对白日梦进行讨论的困难之一就是对这个术语的定义。甚至心理学家和神经学者都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只是泛泛地把它描述成这样一种经历:我们的意识从手头的工作或物理运动中分离开来,自发性地产生了一些幻想。在这样的时刻,我们的意识转向了内心世界。我们可以继续开车、走路、洗碗或浏览网页,但是感觉像乘坐在全自动的飞机上或处于半恍惚状态。我们不再注意到现实世界中的一些细节;我们处于自己的内部世界中,就好像在观看私人电影一样。

这些处于漫游之中的思维状态是有别于直接、有意的思维的,因为它们是非刻意的。它们是突然闪现在我们脑海中的想法。当我们在做一些非常具体的事情时,我们处于直接的思维状态之中,比如,解决一个数学问题。那时,我们专注于细节和结果,思维也植根于眼下。

因为白日梦是未经检验的、自由联想式的,而专注的思维却被困在有限的视阈之中,所以白日梦能帮助我们找到一些专注的思维无法发现的解决途径。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竭尽全力想解决某个问题,但无论怎么集思广益,怎么分析都无济于事。然后有一天,当我们在“不经意”地做其他事情时,比如乘坐电梯或昏昏欲睡时,我们的大脑放松了下来,进入白日梦状态,突然那个恍然大悟的时刻就到来了。

事实上,人们用这个说法:“我要把问题留到第二天解决”,很可能就是指要进入深层的潜意识中去探询,看看是否能找到答案。如果答案确实出现了,那时的我们就处于白日梦状态。

不过,答案并不是像魔法一样会无缘无故出现的,它来自于我们大脑中储备的知识和经验。白日梦状态下的思维方式就是简单地把它们联系了起来,但这是专注的大脑无法做到的。

有一个在网上很流行的视频说明了专注的思维状态存在的局限性。这个实验是由两个哈佛大学的科学家设计的。在实验中,六个学生传递一个篮球,一半的人穿白衬衫,一半穿黑衬衫。观察者的任务就是数穿白衬衫的学生传球的次数。在一分钟的视频结束后,观察者给出答案。研究发现,有近一半的观察者数错了。原因是:在视频播放到中间时,突然冒出了一个穿着黑猩猩外套的人,跳了一些西迷舞,然后离去了,很抢人眼球。

一个朋友把这个视频传给我,并告诉我怎样正确地数次数。我谨遵他的建议,迫切地想证明自己的数数能力。结果是:我完全忽视了穿黑猩猩外套的人。我重放视频,发现他确实出现过,就在中间时刻出现了一会儿。因为我太专注于数数,结果把如此明显但又不相关的部分忽视了。

当然,在白日梦状态下,我们也会忽视一些明显的东西。我想说的是,不同的思维方式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不是某种方式天生就比其他的要好;而是我们出于某些原因,推崇专注的思维方式,把白日梦当成了阁楼上的疯子。

如果我们能把各个水平的认知方式都发挥到极致,那将是意义重大的。我们能在必要时看到细节,也能退一步看到更大的画面,这样就不会错过那只黑猩猩了;还能退得更远,进入白日梦状态去构想那只还未发现的黑猩猩。

不幸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一直认为做白日梦是浪费时间,是愚蠢的,甚至是令人尴尬的行为;而不认为它是一项有用的才能。还有其他哪种生物有想象的能力,能回忆过去、展望未来,能构想事件,甚至幻想出在现实生活中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P3-5

序言

我一直对白日梦十分感兴趣,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那是创造力之源。我曾经怀疑自己是不是花费太多时间做白日梦,是不是异于常人,尤其在我十几、二十岁的时候。当别人,包括朋友和家人,做梦似的看着窗外或中间的空白地带时,我常常会很好奇他们在想什么。我开始思考白日梦的本质。它们到底是什么呢?既然我们每天花这么多时间做白日梦,为什么没有人讨论过它呢?白日梦是有关我们思想和自身的重要一面,但奇怪的是,在我们的文化中,大家都把它忽视了或者隐藏了起来。难道它是未经检验的生活的本质吗?

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尤其对于那些带有神秘色彩的事物,我开始了探索之旅。就像冥冥中注定一样,我的出版商要我写一本有关创造力的书,于是这两个想法完美地融合成了一体,就如白日梦那样随意、自由。

作为一名作者和编辑,我人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和有创造力的作家打交道。我知道作家和艺术家都能直觉地把白日梦和创造力联系起来,但通常创造力并不是艺术家的专利。在任何领域中(无论是商业、科学、体育还是艺术),最成功的人都是梦想家。那么,“梦想”是什么呢?归根到底,“梦想”就是“白日梦”的美称,而“梦想家”是“白日梦者”的美称。

虽然我们大多数人不会狂妄自大到把自己看成是正在进行伟大思考的梦想家,但我们是可以做梦的,我们可以学会从这些自发形成的充满想象力的梦想中发掘创意和动力。

我发现白日梦特别能使人产生动力。那些极具创造力的人会不断地穿梭来回于白日梦和现实之中,就像呼吸一样频繁。他们做白日梦不仅仅是为了创意,还为了获取动力。白日梦会激励他们不断地努力,把梦想变成现实。

对于那些想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变得有创意,或者担心自己不够有创意的人来说,如果他们贬低甚至忽视这种自发形成的想法和意想,那么他们就忽视了一个重要的资源。

对于想要在商界处于领先地位的人来说,这是特别正确的。保守地说,工商界的动态已经不同于以往了。在工农业时代,保证完成工作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做了太久的白日梦,也许不能及时播种,你的手指可能会被卷进机器里。但如今是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一切都改变了。我们只有适应变化,才不会被淘汰。创意是如今的潮流,所以,每个人都在寻找大大小小的创意来跟上时代的步伐。

这就是一些公司会大胆地采取措施来鼓励革新的原因。比如,谷歌就给它的重要员工20%的工作时间进行自由思考,让他们做白日梦,想出新点子。因为他们知道,员工需要时间和空间来探索那些能点燃他们想象力的方案。

请不要误解。专注是必要的,我们也要有时间专心工作;但是我们不能仅仅靠专心工作。为了创新、为了发现、为了适应变化、为了经历恍然大悟那个时刻,我们首先得做梦。

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看到了平时最易被忽略的创新之源。白日梦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不是负罪的享受,也不是浪费时间(除了你的老师教导你的那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希望你会把白日梦看成是自然的、有益的行为,甚至是人类的一个伟大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我希望你能学会从白日梦中获得创意、动力和策略,把它们运用到你的工作和生活中。

总之,既然我们每天都做白日梦,那么只有努力去理解这个过程,白日梦才会变得有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个良好的开端。

我是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习时开始研究这个课题的,那时我在攻读硕士学位。多年来,我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并且采访了很多人,包括心理学家、艺术家、运动员、科学家、企业家和商务经理。我将能收集到的最新的、最相关的信息呈现给读者。现在您看到的这些文字,您握在手中的这本书,所有的这些研究、事实、采访、细节以及书的网络版,曾经都只是我脑海中的一个梦想。

书评(媒体评论)

《上班也做白日梦》让我们注意到了白日梦的重要性……在如今充满挑战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创新是大多数公司最具竞争性的优势。

——南·罗素,《勇往直前:你的工作,你的方式》的作者

《上班也做白日梦》是一本非常具有启发性的书,教你如何创新和自由联想——最好的创意就来自于此。它能带领读者调整思维状态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且还能改变世界。

——劳雷·赞德,汉得尔集团和汉得尔网站的创始人

《上班也做白日梦》给我们讲述了很多精彩的故事…它也是一个帮助我们创新的实用工具……作为一个作家和行动主义者,白日梦是助我成功的最大动力。

——赫脱·费来,作家/编辑;世界儿童安全协会的创始人

艾米·弗利斯向我们揭开了白日梦的神秘面纱,向我们展示了伟大的发明家和成功的公司是如何有效地利用白日梦的。《上班也做白日梦》能将你带入“中间地带”——一个产生动力和梦想的地方。

——安·成格博,《雷切尔·都博莱传记》的作者;英国2009年度柑橘文学奖的提名候选人

弗利斯在书中这样写道:敢于做梦,并努力使美梦成真,因为这个“中间地带”是创造力的源泉。她的书既具有权威性,又生动幽默,充满吸引力,同时还提出了发人深省的问题……

——鲁思·利维·盖尔,《敢于冒险的孩子》的作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19:4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