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寄》又名《笠翁偶集》,为李渔重要著作之一。内容包含戏曲理论、饮食、营造、园艺、养生等。在中国传统雅文化中享有很高声誉,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
这是一部寄情之作,就连作者本人也很看重这部书。这部书较充分地反映了李渔的文艺修养和生活情趣,其中关于戏曲创作和演出的《词曲》、《演习》二部,尤其引人注目。人们普遍认为李渔这些经验之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是中国戏剧美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著作。此外,对于园林建筑,李渔也颇有卓见。
本书在充分继承此书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对原著做了适当删减,力图使这本绝妙的古代典籍更加贴近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阅读习惯,并对其中一些观点给予评点与赏析。
《闲情偶寄》,又名《笠翁偶集》,是清代文学家李渔的重要著作之一。其内容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共二百三十四个小题,论及戏剧创作和表演、妆饰打扮、园林建筑、家具古玩、饮食烹调、养花种树、医疗养生等许多方面,内容相当丰富。在中国传统雅文化中享有很高声誉,被誉为中国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名列“中国名士八十大奇著”之首。
蔬食第一
【原文】吾观人之一身,眼耳鼻舌,手足躯骸,件件都不可少。其尽可不设而必欲赋之,遂为万古生人之累者。独是口腹二物。口腹具而生计繁矣,生计繁而诈伪奸险之事出矣,诈伪奸险之事出。而五刑不得不设。君不能施其爱育,亲不能遂其恩私,造物好生,而亦不能不逆行其志者,皆当日赋形不善,多此二物之累也。草木无口腹,未尝不生;山石土壤无饮食。未闻不长养。何事独异其形,而赋以口腹?即生口腹,亦当使如鱼虾之饮水,蜩螗之吸露,尽可滋生气力,而为潜跃飞鸣。若是,则可与世无求,而生人之患熄矣。乃既生以口腹,又复多其嗜欲,使如溪壑之不可厌:多其嗜欲,又复洞其底里,使如江海之不可填。以致人之一生,竭五官百骸之力,供一物之所耗而不足哉!吾反复推详,不能不于造物是咎。亦知造物于此,未尝不自悔其非,但以制定难移,只得终遂其过。甚矣。作法慎初。不可草草定制。吾辑是编而谬及饮馔,亦是可已不已之事。其止崇俭啬,不导奢靡者,因不得已而为造物饰非,亦当虑始计终。而为庶物弭患。如逞一己之聪明,导千万人之嗜欲,则匪特禽兽昆虫无噍类,吾虑风气所开,日甚一日,焉知不有易牙复出,烹子求荣,杀婴儿以媚权奸,如亡隋故事者哉!一误岂堪再误,吾不敢不以赋形造物视作覆车。
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草衣木食,上古之风。人能疏远肥腻,食蔬蕨而甘之,腹中菜园,不使羊来踏破,是犹作羲皇之民,鼓唐虞之腹。与崇尚古玩同一致也。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吾辑《饮馔》一卷,后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俭,一以复古: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兹在兹,而不忍或忘者矣。
【译文】我看人的身体,眼耳鼻舌、手足躯体,一样都不能少。而大可以不要却又必须具备,以至于成为活人千古以来的大累赘的。只有嘴和肚子两样。有了口腹之后而为了生计的操劳就多了,生计的操劳多了。奸险欺诈虚伪的事情就跟着出现了,奸险欺诈虚伪的事情一出现,法律就不得不设置了。如此,君王不能施与他们的仁爱,父母不能施与他们的慈爱,造物主喜欢生命而不得不违逆这一心意,都是当初造人的时候考虑不周,多了这两样东西的缘故。
草木没有口与腹,未尝不生存着;山石土壤不用饮食,也没听说就不生长。为什么独把人类造成特别的形状,而又给予了口与腹?就算要有口与腹。也该让他可以像鱼虾饮水。知了吸露一样,就可以滋生气力,而跳跃鸣叫。这样就可以对社会没有什么需求,而活人的忧患也可以消除了。谁知却让人类生了口与腹,又使得人类有很多嗜欲,像沟壑无法填满;又让它没有止境,像江海一样不能填满,以致人的一生,竭尽五官百骸的力气,供给一样东西的消耗都还不足。
我反复推究。终不能不在这件事上责怪造物主,也知道造物主在这件事情上未尝不后悔犯了错误。只是因为规矩已经定型难以改变,只能依旧纵容这种错误。唉!规则初创的时候,不能太草率。我写这本书谈到饮食。也是本来可以不用的。在这里只崇尚节俭,不倡导奢靡。因为是不得已给造物主掩盖过失,也该当考虑到全局,而为百姓消除忧患。如果为了表现个人的聪明,而引动千万人的嗜欲。不止禽兽昆虫将会灭种,我担心风气会一天天败坏,又怎么能知道将来不会有像易牙烹子求荣,或杀婴儿烹煮以向当权的奸人献媚,就像隋朝灭亡前后时那样的事情出现呢(7一错怎能再错?我不敢不把造物主造人的过错,当做前车之鉴。
音乐上,弦乐不如管乐。管乐不如声乐,是因为这体现了贴近自然的原则。我觉得饮食上,肉糜不如肉块,肉块不如蔬菜,也是因为贴近自然。穿着草衣吃素食,是上古的民风,人们都远离肥腻的东西而喜欢吃蔬菜。常常吃了蔬菜,不再去吃鲜美的牛羊。那还可以跟上古的人一样,保持这样的饮食习惯,就跟崇尚古玩是同一个道理。奇怪的是世人抛弃尊古的美名,一定要把这种做法当做异端的教条。说是佛法这么说的,这就错了。我编这一卷饮食类,推崇蔬菜而贬斥肉食,一是因为崇尚节约,一是为了复古。至于把屠宰当成维护生命的大事,也是我时刻不能忘记的。
笋
【原文】论蔬食之美者,日清,日洁,日芳馥,日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记》日:“甘受和,白受采。”鲜即甘之所从出也。此种供奉,惟山僧野老躬治园圃者,得以有之,城市之人向卖菜佣求活者,不得与焉。然他种蔬食,不论城市山林。凡宅旁有圃者,旋摘旋烹,亦能时有其乐。至于笋之一物,则断断宜在山林。城市所产者。任尔芳鲜。终是笋之剩义。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但将笋肉齐烹。合盛一簋,人止食笋而遗肉,则肉为鱼而笋为熊掌可知矣。购于市者且然,况山中之旋掘者乎?食笋之法多端。不能悉纪。请以两言概之,曰:“素宜白水。荤用肥猪。”茹斋者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昧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以之伴荤,则牛羊鸡鸭等物皆非所宜,独宜于豕。又独宜于肥。肥非欲其腻也,肉之肥者能甘,甘昧入笋。则不见其甘。但觉其鲜之至也。烹之既熟。肥肉尽当去之,即汁亦不宜多存。存其半而益以清汤。调和之物,惟醋与酒。此制荤笋之大凡也。笋之为物。不止孤行并用各见其美。凡食物中无论荤素,皆当用作调和。菜中之笋与药中之甘草,同是必需之物,有此则诸昧皆鲜。但不当用其渣滓。而用其精液。庖人之善治具者。凡有焯笋之汤,悉留不去,每作一馔,必以和之,食者但知他物之鲜。而不知有所以鲜之者在也。《本草》中所载诸食物,益人者不尽可口。可口者未必益人,求能两擅其长者。莫过于此。东坡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不知能医俗者,亦能医瘦。但有已成竹未成竹之分耳。
【译文】要讲究蔬菜的美味,就是清淡、干净、芳香、松脆这几样。人们不知素食的味道超过肉食,只好勉强用鲜这个字来表达。《札记》上说:。甘受和,白受采。”鲜即是美味的来源。这种享受,只有山里的和尚和野外的人家,亲自种植的人才会有,城市里的人向卖菜的购买的菜,是享受不到的。若说其他种种的蔬菜,不管是城市还是山林,只要住宅旁边有菜园子的,都可以随时摘随时吃,也可以享受这种新鲜。
若说笋这种东西,就一定只能是在山林,城市里所出产的。再怎么芳香鲜美,都只是笋的次品。这是蔬菜中最美昧的,肥羊乳猪,怎能相比(7将笋和肉同锅煮,人们都只吃笋而留下肉,就可以知道笋比肉更可贵。在市场上买的尚且如此。何况山中新鲜挖出来的呢?
吃笋的方法有很多种,不能全记录,可以用两句话概括:“素宜白水,荤用肥猪。’吃斋的人如果在吃笋的时候和上别的东西一起煮,再调上香油。那些东西的杂味把笋的鲜味夺走,笋就失去真正的价值了。用白水煮。在快熟的时候加上酱油,从来最美好的东西都要保持其单独存在,笋也是如此:用来和肉食一起煮时。牛羊鸡鸭等都不合适,只有猪肉合适。
把笋和肥肉一起煮,肥肉不是要它的肥腻,肥的肉甘,甘味被笋吸入,而后感觉不到这种甘,只觉得鲜到了极点。煮熟后。肥肉都要去掉,汤也不要多留。只留下一半,再加上清汤。调味只加醋和酒。这是烧制荤笋的大概情况。笋子,不管单吃还是合煮都有美味,而且食物中不论荤的素的,都可以用来做调和物。
对饮食而言,蔬菜中的笋就像中药的甘草一样,都是必需的东西,有了这样东西就什么食物都很鲜,只是不应用它的渣滓,而用它的汁液。会做菜的厨师,只要有烧笋的汤,都留着,每做一个菜都拿来调和。而吃的人只是觉得很鲜,而不知道鲜的原因。《本草》中所记载的多种食物,对人有好处的不一定可口,可口的不一定对人有好处。想要两全其美。没有比笋更好的了。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却不晓得能医俗病的东西也能够医瘦病。只是有成竹还是未成竹的分别。
【评点】李渔把竹笋列在蔬菜中美味的第一名,实在是有其道理。蔬菜中最美味的。当属竹笋为第一。竹笋,是竹子初从土里长出来的嫩芽。每年第一场春雨过后。被誉为“素食第一品”的竹笋就会从土中钻出。其高蛋白、低脂肪、低淀粉,含有丰富矿物质和维生素,以及天冬酰胺等,是被现代营养学验证的优良食品。
笋的美味不容置疑,但竹笋却不能生吃。竹笋单独烹调,有苦涩味,味道不好,但将竹笋与肉同炒,则味道特别鲜美。李渔在文中也强调,煮竹笋最适宜伴以肥猪肉,虽然吃的时候竹笋比猪肉味美,但缺了猪肉却不能真正发挥竹笋的关味。如果只想着竹笋的美味。不重视配料的辅助和功用,这不是一个聪明的举动。
P2-5
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第一有趣味的经典之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本书不仅男人喜欢,女人也很欣赏。林语堂曾经这样评价过此书:“只要识得字,有一些人生的经验,都可以从中获取独特的东西。”
写这样富有趣味的书,作者必定是极有趣味之人。李渔出生在明朝晚期,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李渔出生时,其祖辈在如泉创业已久,此时“家素饶,其园亭罗绮甲邑内”,故他一出生就享受着富足的生活。其后由于在科举中失利,使肩负以仕途腾达为家庭光耀门户重任的李渔放弃了这一追求,毅然改走“人间大隐”之道。进入清朝之后,李渔先后得乔、王二美姬。喜欢戏曲的李渔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在游山玩水之余为达官贵人作娱情之乐,收入颇丰,这是李渔一生中生活最得意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其文学创作中最丰产的一个时期。《闲情偶寄》一书,就是在此期间完成的。
毫无疑问,李渔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并且是一个生活得很艺术的人。他的人生体验和生活艺术,在《闲情偶寄》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我们在欣赏美文的同时,一定会不时露出会心的微笑,习得人生的智慧与生存之道。
这本书,从它面世以来就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李渔在书中写出了他对生活的诸多感悟及看法,内容包罗万象,既有专门研究生活乐趣的闲情逸趣,也有指导生活的实用信息。可以说,这是一本历代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从住室庭院、装饰、界壁分隔、妇女梳妆美容、烹调艺术和美食系列,到富人穷人行乐止忧的方法、一年四季消愁解闷的途径、性生活的节制、疾病的防治……凡此种种,皆意趣横生,妙不可言。读后令人难以忘怀。
我们在充分继承此书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对原著做了适当删减,力图使这本绝妙的古代典籍更加贴近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阅读习惯,并对其中一些观点给予评点与赏析。当今社会,处在激烈竞争和日新月异变化中的我们,需要心灵的抚慰和头脑的充实。希望这本书,能在浮躁与喧嚣中带给读者一股清凉的微风,引领大家多角度地认识和体验生活,提高生活的艺术,做人生的强者。
一本全方位展现生活情趣的必读之作。
“文能医俗,清风明月一壶酒;掩卷观心,花间竹下去凡尘。”这是一本医治庸俗陶冶情操的情感秘籍,更是一本妙趣横生轻松愉快的枕边经典。
“糊涂的人读了它将会变得明白;狭隘的人读了它将会变得旷达;忧郁的人读了它将会变得愉快;笨拙的人读了它将会变得灵巧;愁闷的人读了它将会欣然起舞;有病的人读了它将会霍然而愈。”
——余怀(清)
“清人戏曲,大抵顺、康之间,以骏公、画堂、又陵、红友为能,而最著者厥惟笠翁。笠翁的撰述,虽涉徘谐,而排场生动,实为一朝之冠,继之者独有云亭、畴思而已。”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