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当时间开始(地球编年史第5部)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天文地理
作者 (美)撒迦利亚·西琴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史前巨石阵为什么要重建,并在公元前2100年和2000年时重新排列——这与当时发生在苏美尔令人震惊的事实有着怎样的联系?在巴西的重大发现证实,人类在这一地区竟已生活了超过32000年!而它与大洋彼岸的文明全然无关吗?是什么东西连接着位于马丘比丘的三窗神庙,以及苏美尔和大不列颠的古代建筑?神圣时间、天时间和地球时间——过去和未来果真是被这三个周期所指引?是它们推动了地球历史的车轮?……阅读本书,寻找其中的答案。

内容推荐

数千年前,他们来到地球,引导人类进入了第一个科学发展和精神启蒙的新纪元。在他们的带领下,人类文明在科学、艺术上开始了繁荣,并分布到了世界上所有可居住的地方。而在人类传承的所有科学技术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建立在数学一天文知识上的对时间的测量。这些古代的天国来客,他们在苏美尔、南美洲、中美洲、不列颠群岛和黑海沿岸留下的巨石阵,作为一种天文计算机(星石),不仅仅是为了被人类用于在数千年中建立“地球时间”的历法表,同时还——甚至是其根本目的——为了计算超级尺度的“天时间”,即连接人类和天国的“黄道时间”。

撒迦利亚·西琴在《地球编年史》的第五部中所要讲述的主题,正是时间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谜团。他指出了“神圣时间”——天时间和地球时间之间的惊人联系,并毫不隐晦地阐述了古代预言的基础,以及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联系。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时间之轮

第二章 石制电脑

第三章 面朝天国的神殿

第四章 杜尔安基——“天地纽带”

第五章 守秘者

第六章 神的建筑师

第七章 幼发拉底河上的巨石阵

第八章 历法的故事

第九章 太阳还在何处升起

第十章 跟随他们的脚步

第十一章 流放在摇摆的地球上

第十二章 大公羊的时代

尾声 诸神远去或一神教的崛起

后记

试读章节

据说早期基督教会最伟大的思想家,罗马的迦太基(Carthage,公元354年~430年)主教——融合《新约》和柏拉图的希腊哲学的巨匠,人称希波(Hippo)的奥古斯丁(Augustine)——被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时间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如果没有人这么问我,我倒知道它是什么;如果要向询问者解释它是什么的话,我就不知道了”。

时间对地球及地球上的万物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对我们每一个人而言又是独特的:当我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和观察,当我们从出生一直到死去,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时间。

虽然我们不知道时间究竟是什么,但我们却懂得了如何去测量时间。我们用“年”来计算我们的生命长短,而年只是将“轨道”换了一个单词,因为这的确就是地球上的“年”的意思:一年是地球围绕太阳环绕一圈,走完一个完整轨道的时间。

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时间,但我们对它的测量方法让我们开始想象:我们能活得更长吗,我们的生命周期能变得与众不同吗,我们能活在另一个拥有更长的一“年”的行星上吗?我们能在一颗“上百万年为一年的行星”上成为不朽吗——事实上,埃及法老们相信,他们可以拥有一个永恒的来生。而这是否是让他们在“上百万年为一年的行星”上加入众神的行列?

的确,“在那儿”,是否有一颗行星,甚至更多,生命能够在其上进化发展——或者只有我们的行星,只有地球上的生命才可以。而我们,地球人,则只有永世孤独——或者,法老们其实很明白自己在文献中提到的是什么?

“仰望天际,细数繁星”。在达成约定之后,耶和华对亚伯拉罕这么说。在记忆都无法触及的年代,人类仰望着天空,想象着是否有着另一个人,在另一个行星上,看着同一片天际。从逻辑和数学上讲,的确有这么个可能;但直到1991年,天文学家们才第一次发现,在宇宙的其他地方,的确有着环绕恒星的行犀。

这第一次发现,是在1991年7月,被证明并不是完全正确的。这是由一支英国天文学团队公布的。基于5年的观测,他们指出,有一颗快速旋转的恒星是地球10倍大小的“类行星体”,而这颗恒星是脉冲星1829—10。脉冲星被认为是恒星因各种原因坍缩后的密度极大的核心,它们发疯似地旋转,在有规律的爆裂中发出放射性能量脉冲,每秒有很多次。这样的脉冲可以被脉冲望远镜监测到;通过这样的周期性波动,天文学家们猜测,有一颗行星每6个月围绕脉冲星1829—10运行一周,才可以制造这样的波动。

当事实被发现之后,这些英国天文学家们在几个月之后承认,他们的推测是不准确的,为此,他们不能因他们的结论而证明在30000光年外的这颗脉冲星,拥有一颗行星伴随。然而,在那个时候,有另一支美国团队,在另一个近得多的脉冲星附近发现了相似的现象,这颗脉冲星被识别为PSRl257+12——一颗离我们只有1300光年的坍缩后的太阳。天文学家们估算,它的爆炸是在仅仅10亿年之前;而且非常确定,它的确拥有两个,也有可能是三个行星。确定的两颗行星的绕“日”轨道离“太阳”的距离,如同水星轨道距离我们的太阳的距离;而有可能存在的第三课行星,有着和地球差不多的绕日轨道。

“这个发现证明行星系统是可以在不同的条件和环境下存在的”,约翰·罗伯·维尔福特(John Noble Wilford)在1992年1月9目的《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上如是写道:“科学家们说,要让环绕脉冲星的行星孕育生命,这是最不可能的。然而这样的发现却鼓舞着天文学家,他们要开启的是在宇宙中对外星高智慧生命的信号进行系统的勘察。”

那么,法老们是正确的吗?

在法老和那些金字塔文献很久之前,一个古代文明——人类已知的最早的一个——拥有一套先进宇宙进化论。6000年以前,在古代苏美尔,人们已经知道了20世纪90年代天文学家们将发现的事物;不仅仅有着我们太阳系的真实构成(包括最远的行星)和属性,同时还提到,宇宙中有着其他的太阳系,它们的恒星(“太阳”)会坍缩和爆炸,它们的行星会被甩掉——而生命,通过此种方式会从一个星系被带到另一个星系。这是一个被记录了的、详细的宇宙论。

一部很长的文献,记载在7块碑刻上,叫做《创世史诗》(The Creation Epic),以其开头语《伊奴玛·伊立什》(Enurea WElish)而闻名,它曾在新年庆典中被公开朗诵。庆典从尼散(Nissan)月第一天开始,而这一天与春天的第一天恰好重合。

文献描绘出了我们太阳系的形成过程,其中描写了太阳(“阿普苏”)和它的信使水星(“穆木”)是如何最早被一颗古行星提亚马特加入的;而太阳和提亚马特又是如何生出金星火星(“拉哈姆”和“拉赫姆”)这一对的——接着又生出了在提亚马特之后的木星和土星(“基莎”和“安莎”),还有天王星和海王星(“阿努”和“努迪穆德[NuDIMMUD]”),后两者是直到1781年和1846年才分别被现代天文学家发现的——而它们在数个千年之前就被苏美尔人知道并描述了出来。当这些新出现的“天神”聚在一起互相推挤的时候,其中一些就有了卫星。提亚马特——位于这个不稳定的行星系统的中部,被拉扯出了一个卫星——其中之一的“金古”,不断变大最终自己成为了一颗行星。现代天文学家对一颗行星能拥有如此多卫星的可能性一无所知,直到伽利略在1609年通过天文望远镜发现了木星的4颗最大的卫星;但苏美尔人却在数千年之前就意识到了这样的现象。

在这个不稳定的太阳系之中,按照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创世史诗》的说法,出现了一个来自外层空间的入侵者——另一颗行星;它不是因阿普苏而生的,而是属于其他的星系,被甩开后漫游于太空。在现代天文学家们得知脉冲星和坍缩星几千年前,苏美尔的宇宙论就已经提到了其他恒星的坍缩和爆炸,以及被甩开的行星。因此,《伊奴玛·伊立什》陈述道,一颗像这样的流放行星,到达了我们太阳系的外围,开始向中部进发。

P1-3

序言

太初之始,地球人就开始放眼他们头顶的天空。他们是如此敬畏和着迷。作为在地球上存在的生物,他们似乎也认识到了天国的道路:群星的位置、日月的更替,以及地球在倾斜中的旋转。但是,这一切都是怎么开始、又将怎样结束呢?并且,在这两者之间,究竟还会发生些什么?

天国与大地在地平线交汇。千载以下,在这个交汇点,人类看见夜晚的群星在朝阳的光芒下让路给白昼,于是地平线就被认为是分割昼夜的所在,亦即昼夜平分点。正是从这一点开始,人类在历法的帮助下,计算着地球的时间。

为了识别过于浩瀚的、布满繁星的天国,天被人为地分割成了12个部分,也就是黄道十二宫。然而,千年之后,这些“恒星”似乎不是那么恒定不动的。而且,春分和秋分的那一天,以及新年的那一天,它们似乎会从一个黄道宫移至另一个黄道宫;于是,“天体时间”被加到“地球时间”里——这表明了一个新纪元的开始,或者说,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当我们站在一个新时代的门槛上,当春分日的日出占据着宝瓶宫,而非之前2000年的双鱼宫的时候,这种改变是否预示着许许多多难以逆料的世间境况:善或恶,一个开始或一个结束——再不然根本就没有任何改变?

温故才能知新,因为自从人类开始计算“地球时间”之日,就已经同时在体验“天体时间”了——人类早已迎来了新时代的降临。只是,对我们目前关于时间的科学来说,这个新时代本身,就是向我们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

后记

这本书的主题——时间——不仅是对读者原有观念的挑战,也是对作者本人的挑战,因为它既是微观的,也是宏观的;既是有限,但似乎又是无限;既是我们地球,也是全宇宙。然而,能够读懂这本书的人可以发现,其中的话都“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因为书中所陈列的那些来自过去的真理是极为可信的。因此,它对未来的惊人结论,的确可以被视为先知先觉。

一步一步地陈列出那些来自远古的证据,并逐一分析,《地球编年史》丛书一直致力于弄明白“星际殖民”这个最为困难的问题——各行星的轨道时间并不相同;这种不同给了我们物理上、精神上、实践上与智力上的挑战。生命周期学(包括冬眠现象)在它的物理问题方面有着影响;由于阿努纳奇的星球和地球之间的绕日轨道时间比例为3600:1,所以他们看上去就像拥有着不死之身,所以也才有了《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星际旅行。

在实践方面,阿努纳奇用天体时间作为调和尼比鲁神圣时间和人类地球时间的枢纽,比例为3600:2160或者10:6——数学、建筑学和艺术中的“黄金比例”。而更广为人知的是黄道时间,它支配着地球上诸神的事物以及地球人祈求神圣指引的事情。后者至今仍以星宫占卜的方式存在着,而有关前者的证据,则能在这个星球的每个角落为记录黄道时间而修建的圆形建筑中找到——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英格兰的史前巨石阵。

的确,人们可以将史前巨石阵称为“诸神的天宫图”。它修建于当阿努纳奇还在争执当时处于哪个黄道年代的时候,这些巨大的石圈成为了一次核战争的无声的见证者。它发生在公元前21世纪;那么,生活在公元21世纪的人们肯定还会猜测麦田圈现象——它们就出现在史前巨石阵附近——到底象征的是什么。  好了,《当时间开始》是在为时间的终结提供线索吗?当你们继续阅读《地球编年史》,你们将会找到这个答案。

书评(媒体评论)

在本书中,西琴超越了自己。他紧紧攫住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天文单位,再将其浓缩在这本书中,让我们在极小的篇幅中穿越古今。

——《锐评》(Critical Review)

令人震惊……令人信服……

——《书目》(Booklist)

揭示了外星诸神刻写在石头上的字迹。

——《阿斯塔拉之声》(Voice of Astara)

这位饱学之士冷静、艰苦的工作又一次造成了狂热的轰动效果。他对古代文本的解读真诚而令人信服,具有深厚的意涵,毋庸置疑,是一项显著的成果。

——《伍斯特晚报》(Worcester Evening News)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7:4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