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孩子的潜能是新时代了解孩子、关爱孩子的新途径。玛丽亚·蒙台梭利博士认为,每个孩子都需要去观察,对外界做出反应,去学习,并集中注意力,甚至需要让他们独处。在《发现孩子的潜能》这本0~3岁早期教育经典中,蒙台梭利博士一直致力于打破已有的教育传统,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她在本书中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传授了如何对孩子进行感官训练,如何开发孩子在阅读、书写、语言等方面的潜质,如何通过音乐、美术等方式影响儿童,以及如何让孩子获得自由等。正如蒙台梭利博士所言:“即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的孩子进行教育,我们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他们上学做准备,而是为了他们未来的生活!”
在《发现孩子的潜能》一书中,玛丽亚·蒙台梭利在总结了卢梭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具有无穷无尽的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能“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
第一章 挖掘孩子潜能的科学教育法
第二章 方法(论)溯源
第三章 “儿童之家”使用的教育方法
第四章 儿童应该回归大自然
第五章 运动教育
第六章 感官训练工具
第七章 用感官训练工具训练儿童
第八章 感官训练概论
第九章 教师授课的原则
第十章 教师需要掌握的授课技巧
第十一章 对偏见的研究
第十二章 增强儿童的感官能力
第十三章 教儿童学习书面语言
第十四章 对书写机能的分析
第十五章 教儿童如何阅读
第十六章 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
第十七章 数数:算术入门
第十八章 绘画与表现艺术
第十九章 音乐入门
第二十章 “儿童之家”的纪律
第二十一章 结论与印象
第二十二章 胜利的战车
附录1 工具呈现的等级与顺序
附录2 1907年在第二所“儿童之家”成立典礼上的就职演说
这些学科继续各自发展,而教育学仍停留在旧的哲学体系中——它萌生于此,却无人过问,听之任之。当代教育学对科学的关注不及对人类和文明的关注。而人类及其文明只有一个“祖国”,那便是全世界。在如此崇高的事业中,所有曾经做出贡献的人,哪怕是那些努力尝试却未获成功的人,也应当获得整个社会的尊重。我们这些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的人也是如此。我们仿佛是同一个人的不同部位,或是处在不同年龄段的同一个人。我们相信:那些追随我们的人必将达成目标,因为他们前面的人信念坚定、努力、不懈奋斗。我们同样也相信:通过枯燥地搬运坚硬的“实验研究之石”,我们可以在学校的颓垣断壁上进行重建。
我们对唯物论和机械论报以过高期待。正因为如此,我们便错误地踏上了一条羊肠小道。唯有走出其间,才能找到正确的教育后世的方法。让教师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即便我们尽可能细致入微地给他们讲解了人体测量学和心理测验,也不过是制造了功用可疑的机器而已。单靠给教师示范如何做实验,当然无法培养出新教师。然而,更过分的是,我们把教师们留在了实验科学的门槛边,却不允许他们进入更宝贵、最深奥的领域——那里才是真正培养科学家的所在。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真正的科学家呢?
科学家不是只会在物理实验室里操作仪器的人,也不是仅能掌控各种化学反应的人,更不是只会制备标本放到显微镜前查验的人。助手或实验室工作人员往往才是拥有十分熟练的实验技能的人。这样的人我们才称之为“科学家”:他们将实验视作带领他们探寻生活的深刻真理、揭开事物神秘面纱的途径,并在追求过程中,他们内心滋生出对神秘大自然的爱意,激情四射以至于忘却了自我。科学家不是会运用不同工具的人,而是懂得大自然的人。这种崇高的热爱表现于外,便像修道士一般,虔诚到忘却了周围的世界,心里只有实验室,不修边幅。因为他们已经完全进入了忘我的状态。真正的科学家就是那些经年累月盯着显微镜以致失明的人;那些为了钻研病毒传播方式而故意感染肺结核或者霍乱的人;那些明知某些化学混合物可能会产生爆炸仍然去制造的人。正是在他们面前,大自然揭开了自身的秘密,并用发现真理的荣耀来回馈他们的不懈努力。
科学家拥有的这种“忘我精神”,远远高于任何“操作技能”。当科学家的思想境界超越了操作技能时,他们才能登上该学科的顶峰。他们贡献给科学的,不仅是对自然界的新发现,还有新的哲学理念。我个人以为,我们更应当注重培养教师的科学家精神,而不是操作技能,即我们的目标应当指向才智,而不是器材。
例如,过去认为教师的科学训练就是特定的操作技能交流,毫无把小学教师培养成理想的人类学者、专业的实验心理学家,或是婴幼儿卫生专家的意愿。只是把他们领向实验科学领域,教给他们如何操作各类工具。同样,现在必须激发教师的“科学观”,虽然他们的工作仅局限在学校这一独特领域。我们必须唤醒教师心中对自然现象的兴趣,直到他们热爱上大自然,体验到实验后等候结果的那种焦急与渴望。
……
P4-5
玛丽亚·蒙台梭利,20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她创立的蒙台梭利教育体系近百年来一直对幼儿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如今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蒙台梭利1870年8月31日出生于意大利的基亚拉瓦莱,1894年她作为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女医学博士毕业于罗马大学,1899年她开始进行一项关于智力缺陷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她坚持在第一线工作,并取得了惊的成果——在她监护指导下的智障儿童通过了全国正常儿童读写考试。蒙台梭利得出结论,同样的方法也可以成功地应用于年幼的正常儿童身上。1907年她在罗马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在这里,她运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进行教学。几年后,这些普通的贫寒儿童的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一个个变得独立、自信、自律而有教养。她在实验、观察和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崭新的、具有巨大魅力的教学方法,轰动了整个欧洲。
关于这些儿童神奇转变的报道,在世界各地迅速传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儿童之家”成立了。这种带来革命性改变的蒙氏教育法,赢得了世界各国同行们的尊敬和崇高评价。英国教育家称她为“20世纪赢得世界公认的、推进社会科学和人类进步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美国教育家赞誉道:“当代讨论学前教育问题,如果没有论及蒙台梭利体系,便不能算完整。”德国教育家更是盛赞:“在教育史上,能像蒙台梭利教育法这般举世瞩目的并不多见。这是唯一超越国家、种族、宗教差异,并在全球普及和推广的教育理念和系统教育方法。”
迄今为止,蒙台梭利的著作已被译成37种文字出版,在世界各地都成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设立了蒙台梭利培训机构。在日益重视早期教育的中国,以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为基础创立的培训机构和幼儿园,也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青睐和认可。
为了让国内读者全面了解蒙台梭利的思想,我们策划出版了这套“蒙台梭利早教经典原著注译本”系列,力求做到原汁原味,真实而准确地传递原著精髓。希望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通过对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学习,真正发现孩子、了解孩子,在生活中扮演好观察者的角色,尊重孩子的内在需求,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而自由的环境,让孩子适时、适性地自发成长。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的第一本儿童教育专著,1912年在美国出版,旋即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这本书正是她对自己所创立的“儿童之家”的经验总结,是对她所进行的教育实践背后的理论原则的揭示。书中向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指导原则,配合书中所提供的方法,孩子可以在自由的环境中自发地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由成长。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一部系统阐述蒙台梭利方法和“儿童之家”教具使用的操作手册。蒙台梭利在美国传授教育方法期间,应无数对她的教育方法感兴趣的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写下了这本操作性手册。让老师和家长更易理解蒙氏教育方法的精髓,并指导儿童自由、健康地成长。这本手册提供了“儿童之家”运用得十分有效的教学用具,以及相应的教育原理与方法,堪称家长和教育者的必备手册。
《童年的秘密》,童年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儿童是“成人之父”,只有发现和解放儿童,我们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本书揭开了儿童成长的奥秘,提出了一系列极富革命性的理念。书中详细阐述了儿童有吸收力的心智及其功能、身心发展的敏感期、重复操作的重要性、导向内在约束的自由、工作中的专注和快乐、社会性发展等,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最生动的著作。
《发现孩子的潜能》,在这本书中,蒙台梭利揭示了培养孩子的新观点和新方法,描述了孩子的特性。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需要去观察并对外界作出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为此,蒙台梭利一直致力于打破已有的传统教育,寻求发现孩子和了解孩子的新方法,以让家长和教育者认识到,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和自由的发展。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的孩子进行教育,我们的目的也不应是为他们上学做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有吸收力的心灵》,蒙台梭利的封笔之作,集其理论思想和方法之大成,是蒙台梭利最知名,也是最能体现她革新思想的一部作品。这本书代表了她晚年的部分教育思想,极为令人称奇的是蒙台梭利的想法远远超越了她的同行们在教育以及心理学领域的认知。如,儿童有一颗“有吸收力的心灵”,他们有极强的自学能力;婴儿的语言并非来自于母亲,而是向周围环境学习的结果;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不是大学,而是出生后的最初三年,那时学到的知识最多、最密集,等等。正如英国蒙台梭利学会会长克劳德·A。克莱蒙特所说:“如果我称本书是有史以来最为重要的著作(《圣经》除外),也许有些言过其实。然而,对人类的未来福祉而言,我确实无法找出还有哪本书比这本书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