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怀珠集(我的会计师职业生涯)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陈展时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职业会计师的回忆录。本书记录了作者从孩提起至离岗退职止整个时期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情况,并从不同时期反映各个阶段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以及社会活动的变迁,并较完整地记录了作者的一生经历。

内容推荐

本书正文部分共分八个章节,它记录了作者从孩提起至离岗退职止整个时期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情况,并从不同时期反映各个阶段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以及社会活动的变迁,并较完整地记录了作者的一生经历。

目录

第一章 童年记忆——我的父亲和三个母亲

第二章 学生时代——寄宿学校的日子

第三章 我的老伴——一家五口的幸福生活 

第四章 会计情缘——与供销社一起成长 

第五章 道路坎坷——历次运动的风浪

第六章 业精于勤——身体力行、桃李芬芳

第七章 执业杂记——为市场经济值勤站岗

第八章 人生感悟——从国家大事到娱乐休闲养生

附录 以市供销社为龙头,发展郊县旅游业大有可为

论供销合作社开展农村合作保险业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浅议对外吸资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择优结算,为我所用——对新《银行结算办法》的思考

论会计知识竞赛的出题、评判和主持

浅谈“趣味珠算题的出题”

注册会计师执业难

“√”的感叹

认真

一个会计人员的“绝骚”

说怪也不怪

商业用字,亟须规范

金山赞

松桂赞

老王——我的怀念

思念

美丽的金山三岛

老年漫游,适可而止;游休结合,留有余地——记西安、洛阳之行

后记

试读章节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我出生在朱行乡的一个小村镇——欢庵一个不算殷实,但不愁温饱的书礼之家。后来听大人说,那一天,吃过夜饭,家里人都为我的出世而奔忙,酉时,我便呱呱坠地,全家的人都为添丁而欢喜,惟独我的祖母流下了伤心的眼泪,原因是我出生时全身披满白毛,用祖母的话说,宝宝娘肚皮里就戴了孝,是一种不祥之兆。也许是这不祥之兆,我出生后不足两个小时,母亲就因大出血而离开了人世;也许这不祥之兆,预示着我今后“硬命克亲”的生活历程,邻舍近亲因此给了我一个“黄伯劳”(吃娘鸟)的雅号。后来,我“克”掉了领养我的奶妈,“克”掉了我第一个继母。继母所生四个妹妹,也都被“克”天折。我16岁,父亲也英年早逝,这笔账,都只能“算”在我的头上。

我没了母亲,奶奶为我请了一个奶妈,她死得早,姓甚名谁未知,小镇又无照相馆,我的奶妈和我的母亲都未留下可以瞻仰的遗容,更无音容笑貌可以追思。

对于我的奶妈,惟一可以让我寻思的是大人们后来讲起的一件趣事。有一天,她早晨起床折叠被子时发现有几颗花生米散落在床上,便收集起来说,昨夜弟弟吃花生,不小心有好多落在床上。农村妇女都很惜物,她一面说一面就放到嘴里,但是觉得味道有些不对劲,且有些臭味,方才感觉到可能从弟弟尿布中漏下来的。当时,还说得大家哈哈大笑。我听了这个笑话,印象极深,从此也成为我能够对奶妈记忆的惟一事件。

至于我的生母,我只知道她姓王,出身在淀山三都桥王家。娘家五开问门面,在农村当时也算康富,她兄弟姊妹多人,外公死得早,都靠外婆支撑这个家。我母亲是外婆最小的女儿,到我家原是准备嫁给我的伯父,尚未结婚伯父因避乱死于塘北(浦江以北),后由我的祖父作主改配我父亲,父母成亲后,囚双方均无感情基础,我父亲待我母亲并不亲热。

我的父亲,因出生在闰年,故名陈润生,他属艺术型性格,喜欢书法、篆刻、绘画、养鸟和种植花卉,所以笔名也多,有半呆、梅屋、琴如等,在书画作品上都留有这些笔名,可惜在战乱或社会变动中丢失,至今未看到可以作为留念的书法作品或小品、册页等画稿,实为遗憾。

父亲在艺术界有很多朋友,如张埝的白蕉,道院大概姓陆的画家等,名字也记不清,记得有一次陆先生来我家住了几天,又为父亲的朋友张补林老伯伯画一幅关云长的人物画,那时我不足10岁。

父亲字写得很好,在远近有一定的知名度,乡间常有一些人来要他的墨宝,我最后看到他的墨迹是在士林伯伯家,替士林伯伯的父亲遗像上书写的“音容宛在”四个字,可惜现在也不存在了。他的画作并不见长,当时没有一个好的老师去指导,天生的画才没有被启发。篆刻跟字一样,有一定的造诣,可惜也没留下来。

父亲对我很严格,特别是在待人接物、勤俭持家等方面要求甚高,记得有一次端午节吃咸蛋,咸蛋的蛋黄较好吃,我小时候不懂事,专掘蛋黄吃。父亲坐在我的对面,冷不防地对我抽手打过来,并对我说“你吃了蛋黄,叫啥人吃蛋白”,起先我真是莫名其妙,也不知犯了什么错误,听他这么一讲,才知道是这么回事。此事对我的教育很深,直到现在我吃咸蛋时始终是吃得平平的,不会出现以前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那种情况了。米饭中不免有谷粒,他又不允许我把谷扔掉,而是要把谷皮剔掉后吃下去,这又使我想起,我老家祖上传下来的一只米桶上,还刻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家训。我几十年来,无特殊原因从不吃剩粥、饭,饭后也不会在饭碗中留下一点饭粒。吃饭的座位也很讲究,八仙桌原来坐的一个方位,以后就不许更动,吃菜只能随手夹而不能在菜中任意翻捣等等,这些教育从小便养成习惯,成年后也从不违反。

我的父亲因我从小失母,虽有后母继任,但他总是对我百般呵护,可谓又当爸又当妈。解放后不久,我生了一场重病,骨瘦如柴,因家中贫困,无力求医,只得求欢庵镇上不太有名的中医钱仲蠡先生。钱医术一般,很少有人请教他,奇怪的是他给我开的药方,竟三剂见效,不久就痊愈起床,父亲就此欠了他一个人情。

不知隔了多少时间,钱到我家找父亲有事相求。原来是小事一桩,要我父亲刻一块签名章,我记得父亲刻好后就交给他,刻的名字是“陶绣光”三字,我父亲也算了却了一份人情债。

1950年秋,“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一个夜晚,我父亲就在欢庵小学被抓走。那时我失学后就在欢庵小学跟父亲补习古文,所以跟父亲一道住在学校里,父亲被捕的那夜我也在场,为什么被抓我不知道。后有消息传来说父亲被关在松江监狱,我年龄虽小,硬是跟亲属振哥哥步行去探监。那时交通不便,从欢庵到松江要经过亭林、张泽,往后还要到彭家渡,渡过黄浦江,才能到达松江,五十多里路,对一个尚不足16周岁的我,难度可想而知。到了松江,不让探监,只能失望而归。父亲被捕那天夜里,在校中的陈专能、张补林同时被捕,他们两人经过侦讯后不几日就放回了,他们放回时,替我带回了父亲给我的一封信,内容大致是叮嘱我好好生活下去,照顾母亲、妹妹等话,这便是我最后一次见到父亲的字迹。

从放回来的两人带回的消息,我才知道陶绣光是国民党的一个特务组织的头头,父亲替他刻了章,尽管不认识他,也未必参加这个组织,但也卷进了这场反革命的旋涡,加上我父亲在解放前当过一任乡长,并且刚解放,政府对政治犯从重打击,不到两个月,就被镇压。行刑时也未通知家属,具体罪状到底有些什么,至今未知。

我父亲在世时,我尚年幼,回忆起来较朦胧。他们一代人,在我的家乡欢庵镇上都有一个诨名,我父亲的诨名是“丫(躲)东丫西陈润生”,确实也如此。他在日伪时期被日本鬼子通缉,常只身躲避在外。记得我奶奶临终前见不到儿子,为此弥留了好几天,第四天他躲回来后,奶奶才断了气。抗战胜利后,又因为与王士庠(属和平军)不知有什么关系又东躲西藏。国民党时期,有一个叫王晓东的,他有一支叫什么“第四支队”的部队,人们称王为王参谋,就在我的家乡欢庵一带活动。他到我家来过几次,他很喜欢唱歌,要我和吴桂林寄名给他,收为义子和义女。吴桂林比我大,大约十三四岁,是四川人,从小跟她舅舅住在我家后面的弄堂里,她歌唱得很好,王很喜欢。王参谋年纪很轻,20多岁。后来我跟爸爸不知为什么去过他那里,当时他已不在部队,在闵行三青团之类的机关工作,当的什么官也不知道,以后就不知去向了。后来有小~7iq息说他到共产党那边去了,是否真实,我年龄尚幼不甚了了。解放前夕,大概在解放军将渡江之际,我姓陈的亲属陈铭一(他年龄比我大,辈分比我小了一辈)连同他当时太仓师范的几个同学到我家来跟我爸爸一起油印宣传资料,我还看见他们写的一封信,封面上写着“长江剿匪总司令朱德”等字样。陈铭一解放后曾在江苏省粮食厅工作,后因牙床癌病故。当时的一个女同学叫陈什么的,我记不清了,是奉贤胡桥人,解放后,我只知道她是松江县县长李少峰的爱人。他们这些同学是否地下党或者是党的外围组织我未可知,当时我只十三四岁。我写这些模糊的印象,无非是想描述我父亲的性格。因为他在地方上是比较有才气的,写写弄弄都很好,不管什么人有求于他,他总愿意帮助。旧社会,各种部队、组织多如牛毛,但有文化的人很少,他们有事总要请我父亲去帮忙,我猜我父亲也不是没有头脑的人,实在是出于无奈。他们请他拟个稿,写个什么文件,他能不答应吗?你帮了这个,就得罪了那个,所以一世都在东藏西躲不得安宁。我作为他的儿子,很同情他,他也无法躲避他生长的那个乱世时代。

因为我从小失母,父亲便加倍地关怀我,我也觉得只有父亲在,我才格外快乐,记得小时候,利用暑假他经常带我去乡下补林,fla,fl~家去玩。他家离镇不远,走十多分钟就到。他家南面有一条小河,河中还下了一张捕虾的网,其饵料由麦皮和菜油配制的,下网前,先在网中放上一些饵料,下网时河面上就泛起一层油花。少顷,虾儿闻到香味就寻食而来以致自投罗网,中午便成了饭桌上的盘中菜。河边还有一棵枣树,可以边下网,边吃枣,累了,就在树阴下的躺椅上闭目养神,听听树上的蝉鸣,悠闲自得。镇上没有这样幽静的境地,所以我很喜欢到乡下去,现在回忆起来,常有余味。

P1-5

后记

《怀珠集》的写作,我共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总算完稿了。写作它的本意,是想把我的一生用自传体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可一无日记作参考,二无资料可查阅,时间跨度又长,经历两个世纪,仅靠头脑去追忆,搜尽枯肠,绞尽脑汁,至完稿时统计,正文尚不足13万字,比原计划15万字还少了一截,不得已才把我以前发表过的一些文章拼凑起来结集出版。第一个原因,我有两个母亲,生我的母亲姓王,她把我带到世上后,自己不到两个时辰就弃我而去;养大我的母亲姓朱,她也在不到30岁、我10岁时谢世。为了怀念生我养我的两位母亲,我就把这个集子冠以“怀珠”两字为名。“怀”者,怀念也;“珠”者,是“王”和“朱”,我的两位母亲的姓氏也,“怀珠”又是我常用的笔名,冠于本集为名,实为纪念两位母亲对我的养育之恩,她们都为我放弃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本集正文部分共分八个章节,它记录了我从孩提起至离岗退职止整个时期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情况,并从不同时期反映各个阶段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以及社会活动的变迁,并较完整地记录了我的一生经历。

会计工作者除老一辈之外很少有人用自己的经历留下一点书面文字,因此就难以反映会计工作方法在过去和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动和前进中的各种变革和进步,以及近年来会计核算融入国际惯例的重大变化,这些变动我均在本集中有所表述,今后,或许可以作为一种历史资料予以参考,可惜本集涉及的地域较狭窄、视角又不高,但都是真人真事,无一虚构,所用人名均是实名,以保持其自传体的真实性。

本人非文人墨客,文字素养不高,没有斐然的辞藻,更无生动的笔致,除写一些专业文字,偶感而发外,或偶写几句打油诗,也无所存心,此次将18篇长短不一的文章作为补白充数,是意想不到的,更是意兴所到、情之所至。

本集能够出版,是与我任职的上海东方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为我提供资料的有关人士的有力支持所分不开的。并得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责任编辑沈洁老师的帮助,她为本集的出版牺牲了自己许多假日和休息时间,确保了书稿能高效率、高质量地按时出版,在这里我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不免有错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2008年2月于上海朱泾寓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4:3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