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红编写的《灿烂的文明》以精美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向读者详细介绍了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通过对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贡献的认识和了解,能够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祖国的博大与美丽。《美丽中国》收集了我国具有特色的人文景观、雄壮高山、高原平原、森林草原、盆地丘陵、峡谷洞穴、江河飞瀑、湖泊泉池、湿地岛屿、沙漠戈壁等景观的概况、形成、特点及观赏性进行了较准确的描述,其间部分篇目还有美丽的传说,增加了书籍的可读性,是全面了解我国各种景观的一部可读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灿烂的文明/美丽中国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张俊红 |
出版社 |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俊红编写的《灿烂的文明》以精美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向读者详细介绍了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通过对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贡献的认识和了解,能够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祖国的博大与美丽。《美丽中国》收集了我国具有特色的人文景观、雄壮高山、高原平原、森林草原、盆地丘陵、峡谷洞穴、江河飞瀑、湖泊泉池、湿地岛屿、沙漠戈壁等景观的概况、形成、特点及观赏性进行了较准确的描述,其间部分篇目还有美丽的传说,增加了书籍的可读性,是全面了解我国各种景观的一部可读书。 内容推荐 《美丽中国》丛书是一套集中展现了中国科技、历史及自然人文景观,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向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展示中国的魅力。张俊红编写的《灿烂的文明》为其中一册,《灿烂的文明》以精美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向读者详细介绍了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通过对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贡献的认识和了解,能够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祖国的博大与美丽。 目录 第一章 先秦礼乐生传统 夏启世袭倡文明 夏迈人文明门槛 盘庚迁殷国强盛 甲骨载体书文明 青铜精湛著于世 周代文明农为本 中华文明“轴心”时代 春秋争霸竞风流 春秋社会促文明 战国变法与统一 中华主体汉民族 农家学派受重视 儒家文明孔孟创 道家哲学数老庄 法家观念法为先 诸子争鸣绵千年 庄周子思精神美 儒法之争终合流 先秦思想荀总结 老聃开玄妙之道 孔丘倡“圣王”之治 墨子倡“兼爱”天下 第二章 帝国雄风气象昌 秦奠定统一文明根基 汉承秦制,推陈出新 佛教文化传人汉地 丝绸之路文明交融 第三章 乱世裂变促交融 五胡乱华文明变迁 北魏孝文倡导改革 北人南迁传播文明 庄园经济促进发展 土族政治文明演进 南北文化根出一脉 魏晋一度流行玄学 尊崇儒家领先地位 梁武帝定佛教为国教 道教炼丹派和祈祷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玄学研究思潮 哲学思想撞击交融 第四章 步入盛世铸辉煌 隋文帝创开皇之治 隋唐南北交流频繁 唐代文明辉煌至极 唐代学术繁荣空前 唐代艺术璀璨宏大 唐代科学技术发达 唐代商业文明繁荣 唐代人文开放包容 第五章 文治武功数斑斓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 积贫积弱“三冗”突出 宋朝新政变法纷争 思想活跃盛行“理学” 文化解放学术成就 文学主流宋词兴盛 宋代艺术空前繁荣 中华文明“道统”延续 第六章 沉醉千年任涤荡 引弓欧亚蒙古大元 元代多元文化发展 揭开海洋文化新篇章 西方文化成为新潮 华夏文明康乾鼎盛 中华文明的新挑战 华夏文明涤荡转型 第七章 灿烂文明瑰宝传 结绳记事原始局限 仓颉造字汉字诞生 汉字演变源远流长 造字方法规律勾画 先秦书法朴拙之美 六朝书法传统风韵 唐宋盛世书法辉煌 元明清书坛多创新 印章篆刻风格独特 文房四宝中国独有 试读章节 夏启世袭倡文明 华夏文明亦称中华文明,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文明源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 大禹在治理洪水的斗争中表现出杰出的智慧和坚强的意志,在当时有很好的声誉。大禹生前本来打算传位给东夷的皋陶,可是皋陶早夭。传闻大禹治水死于会稽。东夷人推荐伯益继位,大禹的儿子启不服,自立为帝。 启用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这标志着禅让制被破坏,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原始社会终结,阶级社会开始,保护私有制的国家机器已经产生,社会跨进了文明的门槛。禅让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给先秦时期的士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礼记·礼运》记载禅让前后的文化变化说:“大道既隐……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墨子·非乐》引书说启荒淫无度,而《孟子》说:“天下皆去益而归启。”启的表现成为后世争论的一个焦点。 启是夏朝的开国国君,是中国从史前社会向文明社会转型的关键人物,是旧制度的破坏者与新制度的建设者,因而应当作为文明里程碑似的人物。研究“三代工程”的学者以公元前2070年作为夏代的始年。其依据是把公元前1600年作为商代始年,然后上推471年。 夏朝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从启开始,夏有14代17王,历500余年。夏人活动的主要区域在今山西南部(汾水下游地区)和河南西部(洛阳平原和颍水上游的登封、禹县一带)。《尚书》《国语》都说夏的活动区域在伊、洛、河、济之间。夏,其名称可能源于夏族生活过的地方——山西的夏邑。传闻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阳翟(河南禹县)。山西东南与陕西、河南交界之处是夏文明发生的核心区,也是华夏文明或河洛文明的核心区,这一带的文化对其他地区有很大影响。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就注意到这一现象,他说:“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 从公元前21世纪到前16世纪这500年间,长江流域的文化相对滞后,散居着众多部落。中游居住着苗人。《墨子·兼爱下》引《禹誓》,记载大禹曾出征三苗时的誓言:“非惟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三苗战败后,散居到丹水、汉水以南。中国现在有960万平方千米土地,当时绝大部分地区还没有进入国家文明时期。 夏迈人文明门槛 学术界称夏朝是中国历史进人国家文明门槛的第一个时期。为什么漫长的历史发展到公元前2070年,中国才进人国家文明的门槛?现在的考古资料与文献材料极其有限,难以回答。孔子就曾经感叹“文献不足征也”。直到今天,夏朝仍是学者翘首盼望能搞清楚的朝代。如何认识夏代进入了文明门槛?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特定阶段,通常有三个标志: 其一是宫殿(或者以阶级、国家为特征),表明贫富差别和阶级划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说国家有两个特征,一是按地区划分它的国民,二是脱离人民群众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夏朝设有官吏,有刑律(禹刑、赎刑等),有监狱(称为夏台),还有税收。《左传·襄公四年》记载:“芒芒禹迹,划为九州。”现在的荆州、徐州、豫州、扬州都仍沿用了当时的名称。《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其二是金属工具,表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夏朝已进人青铜文化阶段。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青铜的出现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夏朝青铜业的出现,古文献和当代考古都可提供有力的证明。《墨子·耕柱》记载:“昔日夏后开(启)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九鼎既成,迁于三国。”《越绝书》卷十一记载:“禹穴之时,以铜为兵。”1959年徐旭生带领考古工作者在今河南偃师等地发现“二里头文化”,经碳14确定其绝对年代在公元前1900年前,相当于夏代。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了用青铜铸造的爵、铃、刀、镞、凿、锛、锥等器物。青铜礼器和兵器的出现表明社会分为不同等级,青铜工具的出现表明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冶铜场地出土的坩埚残片、陶范残片表明当时已能合范铸造铜容器。从二里头文化遗址看,石器和骨器仍很流行,工具以石器为多。二里头遗址有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宫殿,建房的夯筑技术和烧陶的工艺也有所进步。 其三是文字,表明人们有了一定的认识水平和信息表达方式。学术界了解夏朝,主要依据的文献有《史记·夏本纪》《竹书纪年》《吕氏春秋》等。从这些书可知夏朝曾经有三坟五典、《夏训》等文献,这些文献经常被先秦学者引用。从有关材料可知,夏代末期帝王有孔甲、履癸,是用天干为姓名排序。天于是怎么创造出来的,现在尚不太清楚。二里头遗址有20多种刻画符号,也许与文字有关。迄今为止,考古工作者还没有发现夏朝的文献。衡山主峰上有《岣嵝之碑》,相传是夏禹治水时所刻,字形怪异难以辨认。学者认为是后世好事者伪造。因此,夏朝的历史还有许多问题是一团雾水,有待于今后地下发掘提供证据。事实上,人类的文字是出现得比较晚的,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说:“就我们所知,直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才出现了作为文字手稿前身的象形文字的记录。而且那时也只在苏美尔有这类文字。 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