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林》是“外国中短篇小说藏本”丛书第二辑中的一种,共收入作者吉卜林的短篇佳作27篇,以成人作品为主,兼收儿童名篇,如《爱神的箭》、《野兽的烙印》、《伊姆雷的归来》、《莫格里的兄弟们》、《老虎!老虎!》、《国王的象叉》、《友好的小溪》、《战壕里的圣母》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吉卜林(外国中短篇小说藏本) |
分类 | 文学艺术-小说-外国小说 |
作者 | (英)吉卜林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吉卜林》是“外国中短篇小说藏本”丛书第二辑中的一种,共收入作者吉卜林的短篇佳作27篇,以成人作品为主,兼收儿童名篇,如《爱神的箭》、《野兽的烙印》、《伊姆雷的归来》、《莫格里的兄弟们》、《老虎!老虎!》、《国王的象叉》、《友好的小溪》、《战壕里的圣母》等。 内容推荐 在《吉卜林》这部集子里,汇集了从吉卜林数百篇短篇小说中精选的二十七篇。 《吉卜林》中的作品以观察入微、想象独特、气概雄浑、叙述卓越见长。由于吉卜林所生活的年代正值欧洲殖民国家向其他国家疯狂地扩张,他的部分作品也被有些人指责为带有明显的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色彩,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各持一端,极为矛盾,他笔下的文学形象往往既是忠心爱国和信守传统,又是野蛮和侵略的代表。然而近年来,随着殖民时代的远去,吉卜林也以其作品高超的文学性和复杂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敬。 目录 约尔小姐的马夫 爱神的箭 银行骗局 团队的女儿 犯疯病的大兵奥塞里斯 在格林诺山上 没有教会豁免权的情侣 通道尽头 野兽的烙印 伊姆雷的归来 越过火焰 死心眼儿的水手头目帕姆别 莫格里的兄弟们 蟒蛇卡阿捕猎 老虎!老虎! 白海豹 “里基-蒂基-塔维” 大象们的图梅 女王陛下的仆人们 让丛林进入 国王的象叉 红毛狗 在丛林里 征服者威廉 祖宅 友好的小溪 战壕里的圣母 试读章节 银行骗局 他爱喝老酒,他谈吐粗俗; 他买了衣服不付账; 他驱马踢倒了一个信赖他的年轻人, 他在运动场上赢得不明不白。 接着,他在干坏事又干傻事的当儿, 却换了一个样, 他做了好事,马上又想掩盖它们,便 说了一个谎。 ——军营食堂歌谣 要是雷基·柏克这会儿还在印度,他一定不高兴别人讲这个故事;不过他既然现在身在香港,不可能知道,那么,把这件事讲出去也就没关系了。他就是在辛德与夏尔柯特银行设下那场大骗局的人。他是这家银行设在印度内地一家分行的经理。他是个讲求实效的人,对当地的借贷和保险业务有丰富的经验。他能把日常生活里的琐碎小事和工作结合起来,而且还能干得很出色。雷基什么样的牲口都会骑,他跳起舞来也和他的骑术几乎同样高明。不论驻屯地里有什么娱乐活动,都少不了他。 他自己这样说过,而且好多人也很诧异地发现,有两个柏克,两个都随时愿为你效劳。从四点到十点,他是“雷基·柏克”,随时愿意参加各种活动,不论是一场暑期运动会,还是一次骑马郊游野餐会。从十点到四点,则是“雷金纳德·柏克先生,辛德与夏尔柯特分行经理”。你完全可能有一天下午跟他一块儿玩马球,听见他对某人打中的球发表议论。然后,第二天上午,你又可能前去拜望他,用已付过八十镑的一张五百镑保险单作保证,借两千卢比的钱。他会认出你来,但是你要想认出他来,却会有点儿困难。 这家银行的董事会总部设在加尔各答,它的总经理的话对于政府事务是有一定影响的。这家银行的董事会很会挑选职员。他们曾经用几乎能拖垮人的劳累工作考验过雷基。他们信任他,就像董事会通常信任经理那样。待会儿你就会知道,他们是否信任错了人。 雷基的分行设在一个大驻屯地里,人员配备和普通的分行一样——一名经理,一名会计,这两名是英国人;还有一名出纳和一群当地职员;此外,还有一名晚上在银行门外巡逻的警察。这是个生意兴隆的地区,所以银行里大部分业务是期票和五花八门的贷款之类。傻瓜是干不了这种工作的;即使是一个聪明人,如果他不和顾客们交往,不去稍稍深入地了解一下他们的事务,那他就简直比傻瓜还要糟。雷基看上去显得年轻,脸孑L刮得十分光洁,目光含着笑意,酒量甚大,哪怕喝下去一加仑根纳牌白葡萄酒,也只不过稍稍有点儿醉意。 一天,他在一次盛大的晚宴上顺便宣布说,董事们从英国把会计这行里的一个天生的活宝推到他身上了。他讲的完全是实话。会计官赛拉斯·赖利先生真是一种最稀有的动物——他是个瘦长笨拙、骨瘦如柴的约克郡汉子,充满了只有在英国最出色的郡里才能够滋长的狂妄自大。用傲慢这个词来形容赛·赖利先生的思想状况实在太温和了。他曾经在赫德斯菲尔德的一家银行里干了七年,从最低层一点点往上升,最后升到出纳官的位置;他的全部经验来自英国北部的工厂区。假如把他调到孟买那一带去,他也许会干得更出色一点儿,那儿的人只要获得一分五的利润就心满意足了,而且借款的利息也低,可是来到印度北部,而且是一个产麦子的邦,他就成了废物。这儿的人如果想要交出一份叫人满意的决算,就必须思想开阔,有点儿想象力才行。 在事务方面,他的头脑狭隘得惊人。他初来乍到,一点儿不知道在印度办银行和国内的办法完全不同。就像许许多多靠自己的努力奋斗成功的聪明人一样,他的天性非常单纯;他不知怎么搞的,把董事会的聘书上写的那些普通的客气话当了真,以为董事们聘用他当真是因为他有特殊的天才,并且对他寄予很大的期望。这个想法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具体,简直在他天生的北方人的自尊心上又火上加了油。不仅如此,他还是个身体赢弱的人,肺里有点儿毛病,脾气也有些暴躁。 所以你得承认雷基把他新来的会计称作天生的活宝是有道理的。他们两个压根儿就合不来。赖利认为雷基是个浪荡成性、疯疯癫癫的傻瓜,习惯于在那种叫作“营房食堂”的下流地方进行些老天爷才知道的堕落活动,认为他绝对不适于干银行这种严肃认真的工作。他怎么也没法习惯雷基充满青春活力的外貌和他那对一切都毫不在乎的神气;他也无法理解雷基的朋友们——他们是一群身材匀称、无忧无虑的军人,一到星期天,他们就骑上马来到银行,吃一顿丰盛的早餐,在餐桌上他们讲了许多放荡的故事,讲得赖利站起来走出了屋子。赖利经常指点雷基应该怎么做生意,雷基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提醒他,在赫德斯菲尔德和贝弗之间那有限的七年工作经验,是不足以使他具有指挥一家内地大银行的资格的。于是赖利生气了,把他自己说成是银行的支柱,是董事会最亲爱的朋友,急得雷基只好撕扯自己的头发。在印度,假如某人的英国籍下级职员使他感到失望,那么他确实是陷进了十分困难的处境了,因为当地职员即使再出色,也还是有非常大的局限性的。到了冬天,赖利肺里的毛病经常犯,每次都得连着休息好几个星期,这就使更多的工作落到雷基身上。雷基倒宁愿这样,而不愿意赖利在不生病的时候一天到晚和他发生摩擦。 银行派出的一位巡视员发现赖利多次病倒,就报告了董事会。原来赖利是由一位国会议员强行推荐给银行的。这位议员希望得到赖利父亲的选票,而赖利的父亲则担心儿子的肺病,所以急于把他的儿子送到一个气候温暖的地方去。这位议员在银行里有些股份;但是董事会里的一个董事也想推荐一个他自己的人。于是当赖利的父亲死后,这位董事就向董事会指出,一个一年倒有半年生病的会计,最好把位置让给一个健康的会计。赖利如果知道他得到这件差事的前因后果,他也许不会这样气焰嚣张;但是他什么也不知道,他除了生病以外,其他时间都用来无休止地、坚持不懈地干预和刺激雷基,而且用的是一个处于下属地位的自高自大的人所能采取的所有成百种方式。雷基常常背地里给他起许多吓人的外号,以发泄一下自己的感情;但是他从来没有当面辱骂过赖利,因为他说:“赖利是个体弱不堪的畜生,他那叫人厌恶的自高自大有一半是因为肺病疼痛惹起来的。” 有一年的四月,赖利确实病得不轻了。医生敲了敲他,拍了拍他,对他说,他不久就会好些的。然后医生去找雷基,对他说:“你知道不知道你的会计的病有多严重?”“不知道,”雷基说,“越严重越好,见他的鬼!他的病好一点儿的时候,他简直是个烦死人的讨厌家伙。要是你能给他点儿安眠药,叫他在这样热的天气里闭上嘴,我情愿让你把银行的保险箱抬走。” 但是医生并没有笑。“喂,我不是开玩笑,”他说,“他只能在床上躺三个月了,然后也许再拖上一个星期左右,他就要死了。我以我的名誉发誓,他在世的日子只有那么长了。他患的是肺结核,已经病人膏肓,治不好了。” 雷基的脸一下子变成了“雷金纳德·柏克先生”的脸,他回答说:“我能够做些什么呢?”“什么也不用做,”医生说,“从实际意义上说,这个病人等于已经死了。只要让他安静、愉快,对他说他的病会好起来的这就行了。当然,我会照顾他,直到最后。” 医生离开后,雷基坐下来拆开晚班送来的信件。第一封信就是董事会写来的,通知他按录用时的规定,提前一个月通知赖利先生,他已经被解雇。信中告诉雷基,他们给赖利的信将接着发出,并且通知雷基,新会计即将到来,此人是雷基认识并且喜欢的一个人。 雷基点燃了一根雪茄烟,他还没有抽完这根烟,就已经策划出了一个骗人的计划。他收起了——扣下了——董事会的信,就去找赖利谈话。赖利还像往常一样无礼,他认为由于自己生了病,银行不知会变成什么样子。他压根儿没想过有多少额外的工作压到了雷基的肩头上,只想他自己的升迁机会会受到什么样的损害。雷基就安慰他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他雷基会每天来和赖利研究银行的业务。赖利觉得心情好了一点儿,可是他还是露骨地暗示说,他对雷基的办事能力评价甚低。雷基表现得很谦卑。其实就在这个时候,在他的办公桌里放着许多封董事会写给他的信,那是可以使任何一个吉尔巴特或是哈第都会引以为豪的! P14-18 序言 十九世纪将要结束的时候,在伦敦出现了一位刚从印度归来的年轻作家。他的作品以其独有的雄浑、粗犷的男子汉气概,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神秘的浪漫的东方情调,给世纪末萎靡的英国文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他的诗歌和小说,使厌倦了维多利亚时期老一套作品的读者为之耳目一新。几乎是一夜之间,他便成了英国文坛上的知名人物,成了一颗耀眼的新星,受到各大文学刊物的热情赞扬。有人称他为“狄更斯的继承人”,也有人把他誉为“英国的巴尔扎克”。1907年,瑞典学院由于其“敏锐的观察力,新颖的想象力,雄浑的思想和杰出的叙事才能”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使之成为英国获得此项殊荣的第一位作家。这位年轻作家便是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 一 吉卜林于1865年12月30日生于印度孟买。父亲是英国雕塑设计师,1865年赴印度孟买担任孟买艺术学校教师,后来在印度拉合尔担任艺术学校校长和博物馆馆长。 吉卜林六岁时被送回英国接受教育,寄养在一位退休海军军官家里,曾受到这家主妇的虐待。吉卜林十二岁时进入德文郡联合服务学院学习,这是一所培养贫穷的海外军人子弟的中学。在中学时代,吉卜林便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写作一些诗歌。1881年他母亲将他写的这些诗歌收编成册,自费出版了诗集《学童的抒情诗》。1882年吉卜林中学毕业后离开英国回到印度。由于父亲无力供他上大学,他便找了一份工作,担任拉合尔市《军民报》的副编辑。通过采访和编辑,大大扩大了他的观察能力,也使他广泛接触到印度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和驻海外的英国官兵。 1884年,吉卜林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百愁门》。从此他便开始源源不断地发表诗歌和短篇小说。1887年他来到阿拉哈巴德,担任《阿拉哈巴德先锋报》的编辑和两种周刊的主编。1888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山里的故事》出版,受到热烈欢迎。同年他又出版了六部短篇小说集《三个士兵》、《黑与白》、《盖茨比一家的故事》、《在喜马拉雅杉树下》、《人力车怪影》、《小威利·温基》。这些作品后来在英国出版,给作者带来了声誉。 1889年,吉卜林作了一次长途旅行,经过仰光、新加坡、香港、横滨、旧金山、纽约,到达英国的利物浦。作为一个已小有名气的作家,吉卜林一踏上祖国的土地,便受到英国文坛的欢迎,并被吸收为“萨维尔俱乐部”的成员。 1891年,吉卜林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消失的光芒》。同年他还出版了著名的短篇小说集《生命的阻力》(同时在纽约和伦敦出版)。1892年,吉卜林和美国女子卡罗琳·贝利斯蒂尔结婚,并定居在美国的弗蒙特。在婚后幸福安宁的这段时期里,吉卜林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如诗集《营房歌谣》、短篇小说集《许多发明》以及以动物为主人公的著名小说集《丛林故事》和《丛林故事续篇》。 1896年,吉卜林和内弟发生矛盾和争吵,平静安宁的生活被破坏了。于是吉卜林便带着全家回到英国,住在托尔奎。同年他出版了诗集《七海》。1897年,当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六十周年时,吉卜林写出了他的著名诗篇《礼拜终场赞美诗》。这首颂诗“表达了民族自豪的精神,但它同时也对骄傲自大的危险发出了警告”。(见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在这期间,吉卜林还写出了一系列作品:如描写一个娇生惯养的孩子在海船上锻炼成长的故事长篇小说《勇敢的船长》,短篇小说集《斯托凯公司》、《日常的工作》,随笔集《从海到海》。 1899年1月,吉卜林作为知名作家前往纽约访问。但不幸的是,他和他的大女儿均患上了疾病,而且病情急骤恶化,引起世界各地的关注,美国各大报纸每天都在头版刊登有关他病情的消息。3月,吉卜林的病情大为好转,可他的大女儿约瑟芬却不治身亡。6月,吉卜林回到英国,接受了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但却婉言谢绝了女王颁给他爵位的提议。 1899年,英布战争(也称南非战争)爆发,吉卜林积极支持英国政府的殖民侵略政策。他还亲临南非视察,为报纸写稿,发起募捐,进行慰问伤员等活动。但他的这些活动却使他在读者中的名声大大下降,于是他于1902年退隐乡下,不再参与公开的政治活动,但他的保守思想和政治立场却没有改变。 1901年,吉卜林出版了他的著名长篇小说《基姆》。小说写一个爱尔兰孤儿基姆伴随一位西藏喇嘛为寻找圣河在印度漫游的故事,有的评论家认为它是吉卜林最出色的长篇小说。二十世纪头十年,吉卜林还先后出版了为儿童写作的童话集《供儿童阅读的平常故事》,两部短篇小说集《交通与发明》,《作用与反作用》;一部诗集《五国》,以及两部历史故事集《普克山的帕克》、《奖赏和仙女》等。 1907年,吉卜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英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作家;同年他还获得英国达勒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荣誉博士称号。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吉卜林又焕发了政治热情,他除了积极参与战时宣传外,还把自己的儿子送入“爱尔兰卫队”。1915年8月,他的儿子随军队赴法国前线作战,不幸负伤失踪,从此杳无音讯,这给了吉卜林沉重的打击。由于丧子之痛和疾病缠身,吉卜林后期的作品大多涉及战争创伤、病态心理和死亡等内容。这一时期先后出版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各种各样的人》、《借方和贷方》、《限期和展期》等。1923年,他写了《大战中的爱尔兰卫队》这部作品以纪念他死去的儿子。吉卜林晚年还写了一部回忆录《关于我自己》,死后才出版。 1935年12月30日,这位年届古稀的英国著名作家在家里度过了他的七十岁生日。出乎他意料的是,他竟收到了世界各地发来的大量贺电和贺信,其中包括英国国王的亲笔贺信以及许多普通读者寄来的各种贺信贺卡,使老年的吉卜林得到了极大的慰藉。 1936年1月,吉卜林在去看望小女儿、女婿时突然发病,医治无效而于18日凌晨逝世。他的骨灭被隆重地安放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角里,与英国的伟大作家狄更斯、哈代相伴在一起。 …… 在这部集子里,汇集了从吉卜林数百篇短篇小说中精选的二十七篇。其中的二十二篇由我译出,另外五篇由任吉生译成。由于吉卜林在政治上持保守立场,支持英国政府的殖民政策,因此他又是个颇受争议的作家,长期以来在中国很少有人去翻译和介绍他的作品。我在大学里学的是英国语言文学,特别喜欢英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家,对于他们的作品简直是百读不厌,但对英国近现代作家,由于条件所限,则知之不多,对于吉卜林,就了解更少了。 改革开放之初,漓江出版社要出版一套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丛书。刘硕良主编邀我承担吉卜林卷的选译工作。可是我能选译他的什么作品呢?据我所知,《基姆》是他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但因其主人公小基姆是为英国情报部门工作的,当时的思想开放程度还不像现在,考虑再三,只好放弃,而决定翻译他的短篇小说。但这个决定却给我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我不得不把吉卜林的几十部小说集一部部地细读下来,做出笔记,决定取舍;同时,为了译好他的小说,我还阅读了他的其他作品以及有关他的传记评论等。这番工作虽然累人,但收获很大。篇目的选定也颇费了一番考虑。根据当时的情况,我给自己定下了几条准则:一是作品不明目张胆地宣扬殖民主义政策;二是尽量选择那些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并对他们持同情态度的作品;三是能体现出吉卜林创作风格而又能吸引人的小说。但是要翻译这样一位思想复杂、风格多样的作家的作品确实是比较费劲的,得花更多的精力去琢磨。经过一番努力,才得以按期完成任务。但遗憾的是,除了吉卜林的少数篇目外,至今还没有更多的人去关注和介绍他的篇幅浩繁的作品,于是我的译作也就出乎意料地被一版再版。当然这使我很高兴。200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要出版《丛林故事》,由于眼疾,最近十多年来,我已无法读书和写字了。只好请任吉生老师补译了五篇,连同我译的一同出版,我为此感到荣幸。同时还必须说明,由于眼疾,这篇序言也是在我的先生林洪亮的帮助下完成的,在这里要衷心地感谢他。 吉卜林的创作卷帙浩繁,值得翻译过来的作品还有不少。我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吉卜林作品在中国翻译和出版。 文美惠 2013年3月6日于北京农光里陋室 书评(媒体评论) 我了解吉卜林的书……它们对于我从来不会变得苍白,它们保持着缤纷的色彩,它们永远是新鲜的。 ——马克·吐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