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河西走廊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出版社 甘肃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河西走廊在华夏文明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它是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最重要的一段。它见证了中华民族融合与交汇的历史,也承载着中华文化辉煌与悠久的传统。河西走廊摄制组编的《河西走廊》一书试图通过梳理河西走廊的种种历史文化现象,如个体的人,如特殊的建筑物,如宗教造像,如宏伟城邦,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勾勒和揭示出整个河西走廊的精神外貌和丰富内涵。本书也为同名电影纪录片配套图书。

内容推荐

这是大自然的馈赠,地球上除了海洋所有的景观在这里呈现。这是文明的通道,世界上不同的信仰与文化在这里交流。这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梦想和财富在这里蓬勃生长。这里牵动世界,这里改变世界。我们讲述发生在这里的故事,这里就是一一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一书由河西走廊摄制组编。

目录

使者

通道

驿站

根脉

造像

丝路

敦煌

会盟

苍生

宝藏

创作录

试读章节

几天后,陈鑫来到河西堡,带来一份化验单。

这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金川铜镍矿床最早的一份矿石标本分析报告。

河西走廊上的这次重大发现,是上天的恩赐。

镍,一种银白色金属,由于它具有良好延展性和稳定性,难熔耐高温,在空气中不易氧化,因此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有色金属原料,被用来制造不锈钢等高强度钢材,广泛用于雷达、导弹、坦克、航空与航天器、原子反应堆等军工制造业。

中国一直被视为“贫镍国”,镍成为新中国唯一凭特别票证供应的金属产品,可谓是“黄金可求,镍难求”。

因为这是战略资源,西方世界对此始终严密封锁与禁运,年轻的共和国急需镍矿资源。

1958年冬季。一场大规模的镍矿勘探会战在河西走廊的龙首山下旋即展开。

此时,他们还不知道,在这片荒凉的戈壁滩与起伏不定的祁连山北缘地带,他们工作的意义不亚于紧随其后中国大庆油田的发现。

但,起初的收获却令人失望。

7年后的1965年,被命名为“金川镍矿”的第一和第三矿区勘探结束,第四矿区勘探同样证实是规模有限的贫矿。

何去何从,年轻的中国地质勘探者面临抉择。

此时,汤中立受命主持编制金川二矿区深部找矿的设计方案,计划打一批深度四五百米的钻孔,找岩体深部的矿体。

其中在12线ZK22孔的钻探施工中,汤中立执拗而倔强地顶着巨大风险一再修改530米的原定深度,深入挖掘,并更换了一台千米钻机施工,终于发现了深部岩枝中隐藏的富矿体。

最终的勘探报告显示,发现的镍矿矿体厚度达到358.16米。

这次惊险的地质勘探,取得了对祁连山地质探索的重大突破,对中国地质勘探界具有划时代意义。

而且,这份最终勘探报告所涉及的矿种远不止铜镍这两类。

其中,铁、铬、铜、锌、萤石、水晶和铀等38种矿产蕴藏丰富。

金川由此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规模的复合型超级铜镍矿床。

这里就是金川的人造天坑——

露天开采镍矿坑。

在为中国工业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后,这座露天矿在河西走廊上留下了一个长1300米、宽700米、深310余米的椭圆形矿坑。

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最深的人造天坑,也因此成为人类留在地球上的一大记忆景观。

直到今天,对于河西走廊宝藏的挖掘工作仍在地底深处继续。  这是金川矿区的主要坑口。

每天,上下班的矿工们都要沿着这条斜坡道来往于井上井下。

当摄制组乘坐专车穿过全长7公里的亚洲最长斜坡道,走进镍矿深处时,不能不惊叹金川人的开拓精神。经过几十年的开采,金川镍矿的地下巷道已累计达到近千公里,相当于金昌到北京的距离。

当地质勘探刚刚展开的时候,金川镍矿的建设者便已经在河西走廊的戈壁滩上安营扎寨了。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环境,创业者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业史。

金川镍矿从正式开采矿石,到建立起一座全部利用国产设备的大型电解镍采选冶联合企业,只用了短短4年时间。

在昔日一望无际的荒漠戈壁上,一座中外闻名的新兴有色冶金工业基地在河西走廊拔地而起。

197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方毅八下金川,组织全国50多家科研院所和建设单位联合攻关,解决了制约金川发展的大量关键性技术难题,使金川公司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在很短时间内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成功跻身世界镍钻工业技术大国的行列,在遨游苍穹的“神舟”系列宇宙飞船中,在一杆杆人地的钻机中,在一艘艘下海的轮船中,都有金川人生产的产品。

一块无意中发现的孔雀石也改变了这片土地原本荒凉的命运,一代人将自己的青春挥洒在河西走廊上,曾经的荒漠变成了新的家园。

1981年2月9日,为加速金川镍基地建设,国务院决定正式设立金昌市,河西走廊古丝绸之路上,又一座蜚声国内外的新兴工业城市——镍都金昌自此崛起。

今天的金昌,不仅是一座工业城市,更是一座绿色宜居的园林城市。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继续憧憬着未来的生活。

因河西走廊矿产开发而新设立的城市嘉峪关和金昌,使延续了两千年的河西四郡变为今天的五座城市,由此形成了甘肃行政区划的新格局。

今天,我们沿着贯穿河西走廊的连霍高速一路行驶,茫茫的戈壁上出现了新的景观,它同样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由于河西走廊位于青藏高原的北支西风带上,风向稳定、风力充足,是中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许多地方都具备建设大中型风力发电站的良好条件。

如果能利用河西走廊地区每年一半时间的风量,发电量就能达到约4000亿千瓦时,这相当于全国一个月的用电总量。

与此同时,河西走廊平原区为温带半荒漠和荒漠气候,光热资源丰富。

2015年,这里将建成风力发电和光能发电的“陆上三峡”,成为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巨大宝库。

河西走廊,因为丰饶,所以美丽;

冈为历史悠久,所以沉厚包容。

当它的潜能被充分发掘的时候,必将带给中国与世界更大的贡献。

若是人们从空中俯瞰这里,最能清晰感受到河西走廊的通道价值——

这条得天独厚的走廊深居内陆腹地。

独特的地理布局造就了中原与西域的理想联络方式。

古往今来,打造并维护这条交通动脉,始终是中国的国家战略。

1952年10月1日,是新中国的第三个国庆日。

天水到兰州的铁路通车。

毛泽东欣然题词:“庆祝天兰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兰新路。”

就在这一天,兰州至新疆的兰新铁路破土动工。

建设穿越河西走廊、连接新疆的铁路是中国人多年的梦想。

兰新铁路所经地区的地质条件复杂、环境恶劣,大部分线路经过戈壁荒滩,工程分散,严重缺水,冬季漫长,运输困难。

广大工程建设人员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多项建设奇迹。

P220-223

序言

重现河西走廊的千年辉煌

河西走廊位于黄河以西,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北面是浩瀚无垠的荒漠无人区,南边是终年积雪覆盖的祁连山。在这东西长约1100公里的狭长的通道上,有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片绿洲,这四片绿洲像四个跳板一样,接力着人们从古到今形成了这个东西方向的贸易通道。

我们纵观中国历史,在浩瀚的历史典籍里,从汉唐到元末明初,这1100年,是中国开疆拓土的1100年;这1100年,是各少数民族深度融合的1100年,突厥、匈奴、吐蕃、月氏、党项等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多民族的中华民族;这1100年,是整个中国与西域国家进行政治、经贸、军事、文化交往的1100年。而这1100年的历史主轴贯穿了河西走廊,成就了河西走廊最为辉煌的时期。

河西走廊的这1100年,是中国多民族融合过程中文化多样性形成的1100年。中国文化早期以中原文化为核心,以孔孟哲学为主,汉以后独尊儒术,那时的中国文化仍然是相对保守的。自从凿通西域,和当地少数民族以及西域国家进行文化交往以后,中国文化就变得丰富多彩,变成了复合型的文化,变成了兼收并蓄的文化,变成了包容开放的文化,变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美人之美,天下大同”的文化。

河西走廊的这1100年,是英雄辈出的1100年。不论是使节张骞、武将霍去病、谋士裴矩这些民族英雄,还是岑参、王之涣、王昌龄等这些边塞文人,都在河西走廊写下了名垂千古的英雄赞歌和优美诗篇。

河西走廊的这1100年,是见证中国政权和社会兴衰成败的1100年。国力强大的时候,河西走廊繁荣兴盛;国力孱弱的时候,河西走廊退守一域。它像大海的潮汐一样,涨潮、退潮。国家兴衰的历史也留下了痕迹。

河西走廊的这1l00年。是河西走廊始终作为不同朝代治国理政时战略要冲的1100年。河西走廊地处欧亚大陆的咽喉要塞,如果这个咽喉锁上了,前面是祁连山,后面是沙漠戈壁,就彻底堵上了中原王朝与西域国家的联系。它是中国的命门之所在,中国的战略要冲之所在。从汉武帝开始,历朝历代的执政者都牢牢紧握住河西走廊的领土和政权。直到12、13世纪以后,地缘中心说被海洋中心说代替,这片土地才逐渐萧条。但是历史的沙尘掩盖不住河西走廊1100年的辉煌,你把那沙子轻轻拂去,露出来的就是真金。

《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把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脉络用学术的眼光、历史的眼光、专业的眼光做了一次梳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意义,更揭示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2013年9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到中亚四国访问,提出了“一路一带”的重大的战略构想。他提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样的重大战略格局。最近中央发布实施了“一路一带”的发展战略。由此,河西走廊往西这条历史通道的现实意义迅速地凸显出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迅速崛起,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高度国际化。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中国一定要把自己这个经济体摆到世界的大格局中去看待,我们需要我们自己的战略安全,比方说通道安全,比方说资源安全,比方说市场安全等等。然而在过去这些年,中国所利用的国际贸易通道都是二百多年以前资本主义国家业已形成控制的通道,那么我们的战略安全在哪里?所以,总书记提出的“一路一带”,重新把陆路丝绸之路打通,主要是从地缘政治和经济战略安全角度,寻求的一条我们自己制定话语权、制定规则权的这么一个主动的战略作为。在这种情况下,丝绸之路的战略意义就重新凸显出来了。我们正好呼应着总书记这个大的战略部署,用文化的方式诠释了陆路丝绸之路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拍摄《河西走廊》的时候有几个想法:首先是要在政治上定位,从历朝历代的发展走向上看待河西走廊的重要地位,揭示经略河西走廊关乎国家命运这一的命题。其次,我们要把被淹没了四五百年、已经边缘化了的河西走廊重新唤醒,让它回到人们视线的中心、情感的中心、文化的中心。这是因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后,河西走廊作为黄金段,必将进入主阵地,它的通道要塞作用使其将重新回到经济发展的中心。此外,《河西走廊》要用国际眼光来摄制。我们不刻意去表达我们的政治观点、政治立场,或者是生硬地图解我们的意图,图解我们的政策,我们要用文化的方式,用国际化的话语体系来表达我们的观点和主张,也就是中国的立场、国际化的表达。最后,河西走廊辉煌的1100年,有苦难,有战争,有灾难,我们在影片叙事中尽量将这些内容避开,我们要把《河西走廊》拍成一部东西方人类情感文化交流的史诗性作品,使它符合国际观众的口味,具有国际视野,将来走向世界。

《河西走廊》这部片子我们创作了三年的时间,是集体创作、集体智慧、集体劳作的一个结晶。它的创作团队很年轻,但他们很有志气,很有抱负,也很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资源。所以他们起步的时候就有一个很高的起点,使这个片子的格局很大,留下了我们加工、完善的足够的空间,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我相信这个团队在做过这部片子以后会变得成熟起来,会为中国的纪录片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希望这本同名书,可以让读者更加了解河西走廊,一同回顾这部纪录片摄人心魄的画面和抒情隽永的文字,穿越历史,感受雄奇。

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河西走廊》总策划、总出品人

连辑  2015.5.5

书评(媒体评论)

《河西走廊》的横空出世,乃是新的时代语境下,中国文化的一次自觉与自省。

它先行一步,返身求助,并以鲜烈的画面、缜密的叙述、诗意的制作,为我们廓清了自己文化赖以生存的源头和广袤的边疆,呈现出了这个民族童蒙时期的雄心与勇气一一是的,她是混血的,也是金戈铁马,灿烂千阳,鲜花开遍了天空的!

一一鲁迅文学奖得主诗人叶舟

—部《河西走廊》,人物命运与历史进程纵横交错,两千年西部的苍茫化为一团浓得化不开的历史气息,历史因此有了它的力度,生命也有了它的温度。

——著名作家雷达

河西走廊,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上绚丽多彩的历史长廊、军事长廊、文化长廊、友谊长廊。这部书叙述了自汉代以来两千多年河西走廊的变迁和发展,用生动的历史故事和精美的风景插图,为青少年读者搭建了—座沟通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桥梁。长廊有梦,梦在向前。

——著名出版人海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2:3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