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件事情,他13岁的儿子由于受不了父亲坐牢这个打击就出去流浪了,而且这么小就跟一个女孩同居;还有他10岁的女儿也跟别人私奔,结婚生孩子去了。第二件事情,他的夫人黛咪,在他刚进去的时候每天还跟他通话(美国的监狱跟中国不一样,犯人每天都可以跟家人通话),他还有点安慰,但是过一两年以后发现话越来越少。那时,他最好的朋友陪着他夫人一起帮他上诉,想翻案说他是被冤枉的。后来有一天他的夫人跟他说,要跟他这个所谓的最好的朋友结婚了。
事情至此,一个曾经非常幸福的家彻底破裂了。在这种情况下,金贝克该怎么办呢?他每天在反省,每天都读《圣经》忏悔,问上帝会不会抛弃他。
上帝没有抛弃他。他的这个案件在美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后来有几位律师出面为他申冤,甚至连哈佛大学的法学教授也站出来研究他这个案例,觉得这样对待这个牧师是不对的。美国这么完善的法律对这样一个还不能确定罪名的“犯罪”,怎么能判45年呢?于是发生了后来的两次开庭。
第一次开庭原以为他可以被释放了,结果改判为18年;第二次开庭哈佛大学的教授为他辩护又改为8年,8年他已经坐了4年,再坐1年牢就可以被保释出去了。就是说金贝克因为一场“一刻情”导致妻离子散,还无端坐了5年监狱。
这中间又发生了几件事。金贝克的女儿来看金贝克,女儿很好,为他生了一个小外孙。儿子跟那个女孩同居了几年后也觉得很无聊,便回来了,这时候儿子已经十六七岁了。儿子来看他,跟他整整待了一天,他觉得特别温暖。儿子说是在他最忙的时候他几乎每天都没有时间陪儿子,现在儿子跟他说:“爸爸,我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天能够就像今天这样,我依偎在你的怀抱里,腻着你体会一下真正的父爱。”
在座的各位,试问天下的父亲,听自己的儿子讲出这样的话的时候,多少父亲还不得赶快回家陪儿子啊。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太快了,我们有多少人就是没有时间陪家人,一个月连一天的时间都抽不出来陪自己的孩子!孩子是需要爱的,是需要父母的爱的。
当父子再次相见,儿子问他爸说:“听别人说我妈妈眼别的叔叔好上了,要跟你离婚是真的吗?”金贝克说:“不是,她没有说,我不知道。”最后儿子问他妈了,他妈告诉儿子说是真的,然后儿子说要跟妈妈断绝关系。他恨妈妈,恨妈妈不该在爸爸最痛苦的时候抛弃了他。对儿子的责怪,妈妈解释说:“你还小,我不作解释。”
就在这个时候,金贝克的敌人——就是之前陷害他想要取代他位置的那个牧师也开始忏悔了,他很痛苦,提出要来看金贝克。他就跟儿子说了这个事,他问儿子见还是不见,儿子坚决不同意见那个牧师。然后他跟儿子说:“这样吧,要不你替我去见这个叔叔,在见到这个牧师叔叔以后,你认为爸爸值得和他见面的话,那么爸爸就再见面;如果你认为不值得的话,爸爸就不跟他再见面。”儿子同意了,于是就代替金贝克跟这个牧师去见面,见面后他的儿子对这个牧师进行讨伐。他说:“是你破坏了我们的家庭,让我爸坐牢,从小让我失去了父爱,让我爸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儿子指责了整整两个半小时,这个牧师一句话也没有说。骂完了,他的儿子对牧师说:“叔叔,谢谢你,让我能够宽恕你。”因为他骂完以后发现自己的内心特别地舒坦,他把积压已久的愤怒发泄完了,然后告诉那个牧师:“我已经原谅你了,我已经宽恕你了。这是因为我爸爸在我临来的时候告诉过我一句话,他说我们如果不宽恕我们的仇敌的话,将来上天堂的时候,上帝就不会宽恕我们。”
这就是宽容的本义。如果没有信仰,让你去原谅你的仇人你行不行?有没有这种可能?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宽容仇人?但是因为有了信仰的存在,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想啊,我现在不宽容我的仇人的话,将来走向天堂的时候上帝也不宽容我。他儿子也因此得到了成长。
P10-12
“犹太智慧典藏书系”总序
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人类不思索,上帝更发笑。
——作者手记
按照普遍的经验,人们对畅销书普遍推崇。某本书的销量一旦超过100万册,似乎就肯定了这本书的权威性和价值。然而,纵观人类的思想史和文学史,真理和经典常常不是按统计数字评定的。相反,众目睽睽之下,真理常常被贬抑和扭曲。从而使大众成为非常盲目的消费者,并降低了人类的创造力和追求完美的动力。犹太文学大师卡夫卡说:“假使一本书不能当头棒喝地敲醒我们,那读它有什么用?一本书该像一把碎冰斧,将人类冰封的心灵捣碎。”而犹太哲学家亚伯拉罕一海舍尔也说:“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可以跨越时空和距离,将人类联结在一起呢?只有文字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圣经》曾多次被人用火烧掉,但世界上的基督徒却越来越多。
现代文明已将人类的物质水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人类的幸福度增加了吗?我看未必,而且人类整体的道德水平和思想水平每况愈下。群体愈大,发展的速度愈快,生命的质量愈小。当罗马人造不出漂亮的建筑时,就把它建得很大。这种陋习沿袭至今,每个人的时间表上都排满了活动,简直是与马赛跑,但生活的质量和意义却没有提升。
有一名记者采访一位著名诗人:“你是什么时候决定做一名诗人的呢?”诗人指出这个问题问得不对,他说:“每个人天生就是诗人,我只不过重复别人做过的事罢了。真正应该问的问题是,为什么其他人会停止了呢?”因此说,多数人年龄越长,思想越僵化。当他们年轻时,对未来人生充满美好的憧憬;然而,到了中年以后,竟然对理想主义者嗤之以鼻,而对一些污秽、龌龊之事却习以为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以色列先知耶利米在《圣经一耶利米书》中说:“你若与步行的人同跑,尚且觉累,怎能与马赛跑呢?”在当今这个野蛮的物质主义时代,人们忙于应酬和娱乐,灵魂跟不上欲望的脚步,很少有人每天散步省察生命的意义,自然会变得大腹便便,却六神无主、麻木不仁。
2014年1月24目,我在哈尔滨主持“犹太智慧商界领袖沙龙”,期间企业家们提问:“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一位女企业家的回答是:“快乐。”我当时问她:“难道还有比快乐更快乐的事吗?”曾经,我在读一本书时发现,犹太小提琴大师梅纽因回答了这个问题:“生命的意义在于快乐,我的快乐就是分析作品,想象自己喜欢怎样去聆听;生命的意义在于将我们最迫切的需要升华成艺术,无论是生活艺术还是美食艺术。”梅纽因还说,人类还需要在快乐中不断学习,否则生命的终极意义便会离我们远去。任何人都无法预测死后会发生什么事情,永恒的生命不允许有未来。 我20年前开始研究犹太人,也开始了我的流浪生涯。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回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然后下海流浪到海南儋州,历尽坎坷后又流浪到北京,在北京也先后搬了十几次家,不到一年搬一次。从2014年开始先是返回家乡鄂尔多斯,然后又流浪到包头和乌兰察布,今年则流浪在北京、乌兰察布和呼和浩特之间。我的女儿也和我一样,先是在内蒙,后来到了北京,然后又从中国到了爱尔兰,爱尔兰到了美国,美国到了法国,马上又要从法国到以色列求学。儿子也一直在颠沛流离的状态中成长,不间断地适应着各种不确定的状态和陌生的世界。
犹太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一个哲学家的最终归宿是火车站。”这难道就是我和孩子研究犹太智慧的宿命吗?犹太人为什么要流浪?就是要寻找一个热爱诗歌,热爱法律,渴慕智慧和真理的地方,寻找一个和谐、幸福,没有雾霾,能实现伟大梦想的地方。
流浪不仅使犹太人越来越有智慧,也使犹太人向全世界布道,同时使犹太人吸取世界文明的精髓。这就是一个流浪者的心灵独自和思想札记,借以记录我20多年的研犹历程和前半生的思想收获。
感谢世界知识出版社的罗养毅副总编辑、汪琴副社长和所有责编,也感谢我弟弟贺鹏飞及字里行问书吧迅速让本书系付梓,同时为她插上翅膀飞向每一个热爱犹太智慧的读者的书架。有朋友和有智慧的人永远不会破产,与犹太人为伍就是与智慧同行。
1+1=11或111。是为序,与广大读者朋友共勉。
贺雄飞
2015年8月28日于北京
贺雄飞著的《智慧六讲(犹太人的精英教育)(精)》讲述:孩子是我们真正的产业,对孩子的投资就是对未来的投资,再多的金钱也弥补不了孩子教育的失败。我们不应该做金钱的奴隶,让我们同孩子和事业共同成长。犹太教育智慧的精髓,就是让孩子从小学会提问,能够解决问题,树立目标和理想成为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犹太精英教育的核心有六大价值观:没有灵魂的人永远不会忏悔,过有节制的生括、人类的全部尊严在于智慧、问号代表一切、捍卫生命的价值和尊严、思想能不能烤出面包。
孩子是我们真正的产业,对孩子的投资就是对未来的投资,再多的金钱也弥补不了孩子教育的失败和家庭教育的失败。我们不应该做金钱的奴隶,让我们同孩子和事业共同成长。贺雄飞著的《智慧六讲(犹太人的精英教育)(精)》通过犹太教育智慧的精髓,让家长知道如何引导孩子从小学会提问,能够解决问题,树立目标和理想成为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