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旨在结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理论构想和具体创作实践,通过讨论《讲话》以来周立波、柳青、李准、杜鹏程四位经典革命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及其作品,在重新深入辨析中国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区分出四种不同类型的革命现实主义书写模式,以进一步探讨现实主义的系列理论问题,并在现实主义理论架构中提出“社会”这一维度,破除当代文学研究中长期盛行的“政治/文学”对立的阐述框架。 作者简介 何浩,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当代中国史读书会成员。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革命史、文学史、思想史。近期发表《“搅动”—“调治”:<暴风骤雨>的观念前提和展开路径》《<讲话>的挑战与“社会”的生成——从<暴风骤雨>和<种谷记>座谈会说起》等论文。 目录 导论:重审革命现实主义 第一章 (上)“搅动”-“煨制”:《暴风骤雨》的观念前提和展开路径 第一章 (下)《讲话》的挑战与“社会”的生成——从《暴风骤雨》和《种谷记》座谈会说起 第二章 《创业史》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创业史——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学实践的思想意涵 第三章 (上)从赵树理看李凖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创作的观念前提和展开路径——论另一种当代文学 第三章 (下)与政治缠斗的当代文学——重读李凖的《不能走那条路》 第四章 杜鹏程《战争日记》的历史认知与文学认知问题——在《讲话》之后与《保卫延安》之前 第五章 想象历史?不,与历史缠斗! 附论:人文之眼——以20世纪50年代的历史-文学经验为出发点 结语:20世纪革命现实主义的遗产与挑战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