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新解读(重思1942-1965年的文学思想历史上下)/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新解读丛书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新解读》读本是北京·当代中国史读书会针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尤其是针对《再解读》而提出的新的研究范式。《新解读》是依托于近年读书会所提出的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更为明确和集中展现与《再解读》不一样的解读中国当代文学经典的研究范式。《新解读》的研究范式跳出政治/文学的二元解释框架,更强调回到革命历史的内在脉络和实践经验中,打开政治/文学的二元解释框架中的“社会”维度。本书对于挖掘和激活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实践中的重要经验,并为我们今天重新构想什么是文学提供思想资源。
作者简介
贺照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当代中国史读书会成员,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兼任研究员,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特邀研究员,《人间思想》(大陆版)主编。主要研究中国18世纪中叶以降政治史、思想史和中国现当代文学。著有论文集《当代中国的知识感觉与观念感觉》《当中国开始深入世界》《革命-后革命》等。
目录
上册
“要生活在时代里”
——从《论〈保卫延安》》追溯冯雪峰的“人民”理解
延安文艺之赵树理
——从《有个人》到《李家庄的变迁》:赵树理创作主题的形成
“流动”的主体和知识分子改造的“典型”
——40-50年代转变之际的丁玲
“搅动”—“煨制”:《暴风骤雨》的观念前提和展开路径
政治、生活与自我感知的历史形变
——重省《铁水奔流》作为失败之作的认识意涵
“深入生活”的苦恼
——以《徐光耀日记》为中心的考察
下册
从赵树理看李凖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创作的观念前提和展开路径
——论另一种当代文学
“新与旧、公与私、理与时、情与势”中的人
——试探李准1953-1955年(合作化高潮前)的小说创作
“理想人物”的历史生成与文学生成
——“梁生宝”形象的再审视
“生活深入作家”
——试讨论柳青的“创作过程”
诗意边疆生成的情感逻辑
——论白桦小说《山间铃响马帮来》
历史中的“小”与“大”
——《朝阳沟》如何回应青年思想改造问题
如何让历史文献更充分向我们敞开
——从雷锋一则日记的读解说起
序言
想象历史?不,与历史
缠斗!
何浩
一、“戴眼镜”与“配镜师”
写这篇序时,我又看了
一遍王晓明先生1997年3月
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写的序言,其中写道:
臂如我这样年龄的一代
人,从牙牙学语的时候起,
就一直浸泡在白话文——更
正式的名称是“现代汉语”—
—的空气里,是呼吸着这样
的空气长大成人的。因此,
我们对文学的第一批感觉,
就一定是取自那些用白话文
排印的作品。我十岁时读的
第一部小说,说来惭愧,是
浩然的长篇小说《艳阳天》
,我正是从它那儿知道了什
么叫小说,什么是小说中的
故事和人物。几乎同时,也
正是家中老书橱中那一册薄
薄的《朝花夕拾》,给了我
对于散文的最初的认识。我
接触诗歌的时间比较迟,差
不多是在三年以后,而我仔
细读的第一首诗,正是一首
白话诗,一首刊登在人民日
报上的“大批判”诗。一个人
最初会遇上什么样的文学作
品,当然有很大的偶然性,
但就大多数情形而言,我们
这代人大概都是从二十世纪
的中国文学作品中,获得对
文学的最初印象的。尽管我
接着读的第二部小说,就是
父母放在床头的托尔斯泰的
《战争与和平》,又很快趴
在被窝里读起了《三国演义
》;由毛泽东的诗词引路,
我更迷上了《唐诗一百首》
之类的小册子,一口气能背
出好多来;但是,一直到现
在,无论我在欧洲和中国古
典文学的世界里走得多远,
也无论这路上的景致多么长
久地使我迷醉,那最初的语
言起点,那由此赋予我的对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最初的
体会,仍然像空气一样包裹
着我,就仿佛戴上了一副眼
镜,它永远都会隔在我和我
所看到的一切之间。我想,
这应该不只是我个人的特殊
经验,随着现代汉语愈益广
泛地覆盖整个社会的出版物
,充满从幼儿园到研究院的
各种教室,不但我们这一代
人,就是以后的两代乃至更
多代的人,都难免会成为我
这样的“戴眼镜”者吧。
当然,二十世纪中国文
学中毕竟有比《艳阳天》好
得多的作品,也还有大量比
它更不如的东西,你在这当
中选择哪一类来酝酿你的基
本的文学经验,这将在很大
程度上决定你日后面对中国
古典和外国文学时的感应状
态。不用说,这“选择”只是
个比喻的说法,在很大程度
上,人的这种“选择”其实是
相当被动的,出版状况、教
育制度、思想文化潮流、官
方的文化政策,等等,常常
就是这些因素充当了你的配
镜师。而正是从这选择的被
动性上,我看到了二十世纪
中国文学的一种堪称重大的
责任。
王晓明主编的《二十世
纪中国文学史论》1997年
10月初版,分上、中、下三
册,收录论文八十多篇,与
《批评空间的开创》一起合
为四卷,在当时中文系对中
国现当代文学感兴趣的高年
级学生、攻读中国现当代文
学的研究生和在大学教中国
现当代文学的年轻学者中间
影响巨大。王晓明的序并非
对四卷书内容的归纳和整理
,它更多关涉他自己的时代
意识、知识意识。这种历史
中人谈历史的方式往往自带
张力,内含一般学术性文章
不会呈现的紧张感。他在此
文中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
,实际上也是对自我的解剖
。这是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
的特别之处,其研究者自身
的境遇变化容易影响对研究
对象的认识。正因为这种相
当紧密的关联性,使得这种
研究容易具有不确定性。王
晓明此文揭示了这一点。问
题在于,如何面对这种人在
历史中的基本境遇,如何面
对和承托“变”境中人的哀乐
情绪、感受,并竭力掌控这
种“变”所带来的生机或险境
。大多时候这并未成为当代
中国人文活动的基本反思意
识。
在这种人与历史的“变”
境当中,在诸多人文活动当
中,文学到底处于什么位置
?对于人与历史的关系而言
,文学的功能又是什么?王
晓明1997年序言的“戴眼镜”
和“配镜师”表达真是很妙,
虽然他用之谈的是现代汉语
文学和对现代汉语文学的接
受问题,但显然“戴眼镜”和
“配镜师”也突显了文学和文
学研究对于人与历史的作用
与功能,将文学和文学研究
在“变”境中的重要位置勾勒
了出来,敏锐,明晰,深入
浅出,又极具时代回应意识

……
这大致可以解释为什么
一定要在今天强调知识工作
的“缠斗”性,且为什么一定
要跟“历史”缠斗,跟历史中
最搅动人心的部分缠斗,而
不只是跟“思想”缠斗、跟“
哲学”缠斗、跟“政治”缠斗
、跟“文化”缠斗。“缠斗”此
处特指直面人生时,与“直
观”“想象”不同的面对方式
。“缠斗”将人从孤立化的“
想象”位置卷入不确定的实
践变动-校正-变动的往复过
程之中。这种不确定中的“
缠斗”并不是一种稳定的知
识工作形态。也可以说,它
特别针对现代中国尚未定型
的历史时期。定型之后的现
代中国需要何种知识工作形
态,我们无从得知。但此时
的“缠斗”将决定现代中国的
知识工作是否能和如何能扎
根于自身历史一现实之中,
以及是否能够定型、如何定
型、定型为何种形态。或者
说,之所以此时代的知识工
作亟须“缠斗”,是担心如果
没有经过多重“缠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0:4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