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淡自然,蕴涵佛理,这是林清玄作品的特色,他的文字如清澈的山泉、和煦的清风,散发着淡淡的自然气息。字里行间那富有禅意的世界,让人感觉到感恩与善良,也让人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他别样的文字,犹如混沌世间的一片净土,一缕莲花的清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林清玄说禅之二(香水海)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林清玄 |
出版社 | 海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恬淡自然,蕴涵佛理,这是林清玄作品的特色,他的文字如清澈的山泉、和煦的清风,散发着淡淡的自然气息。字里行间那富有禅意的世界,让人感觉到感恩与善良,也让人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他别样的文字,犹如混沌世间的一片净土,一缕莲花的清香。 内容推荐 香是用来比喻佛法的功德,如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一个人解脱了就有如入了香水的大海,无处不是妙香。 一个人走向菩提道,正像从贪嗔痴慢疑的咸水中,游向具有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善根八种功德的香水大海,这些文章是希望让人认识那个香水海,不只在须弥山,也在人的自身。 目录 自序 小麻雀的歌声 1 今生今世 2 现代人的禅 3 一粒米大如须弥山 4 一粒粟中藏世界 5 如果没有明天 6 大生大死 7 以寻死之心活着 8 茶禅一味 9 坐与禅 10 鸟飞如鸟 11 只管去行 12 自由之灯 13 凡事包容 14 开悟第 15 山水的入处 16 人与境 17 恶人正机 18 恒绿之心 19 一场游戏一场梦 20 师音师心 21 风情万种 22 大洋海里打鼓 23 时光飞逝如电 24 惠心空中境 25 身心调柔 26 沉默大师 27 垂丝千尺 28 我能打大鼓 29 全露法王身 30 大喜过望 31 天下第一神射 32 皮肉与骨髓 33 僧肇的归向 34 宗风与机锋 35 最上乘禅 试读章节 1 今生今世 近代高僧弘一大师隐居在山上的时候,他的老友徐悲鸿常到山上去探望他。 有一次,徐悲鸿突然发现山上已经枯死多年的树,发出新嫩的绿芽,心里感觉很纳闷,便向弘一法师说: “这树死了多年,现在又发芽,大概是因为您这位高僧住到山中,感动了这棵枯树,使它起死回生吧!” 弘一大师回答说:“不是的,是我每天为它浇水,它才慢慢活起来的。” 我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深受感动,那枯树发芽,原来是每天浇水的缘故。当然,徐悲鸿的观点也没有错,如果不是高僧,怎么会想到对枯树浇水呢? 这使我想到了佛教刚刚传人中国的时候,“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是互相分离的,现实世界是苦难的,极乐世界则是无瑕的理想世界。因此,一般人信仰佛教是对现实世界的不满,转而希望寄托于来生,这好比在“今生”与“来世”之间筑起一道墙,在墙这边的人由于生活的苦厄,相信翻墙过去,就是鸟语花香、莲花宝树、无忧无虑了。 可是反过头来看,对许多有福气的人,他们住在这个娑婆世界的生活和西方极乐并无两样,他们富贵寿考终其一生,对他们而言,现世与彼岸的界限又在哪里呢?我们如果做一个问卷调查。会发现有许多人宁可再一次回到现实世界,也不一定渴望到极乐世界去。 禅宗在中国的发扬因而具有极深刻的意义,它把极乐世界从遥远的西方拉回现实世界,把虚幻不可知的来生拉回今世,把清净的彼岸与混浊的此岸打破了界线,甚至把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森罗万象,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与心地完全合一了。 这种把生死、心佛、烦恼与菩提、现世与来生的界线打破,可以说是一种“安放”,把参禅悟道安放在被认为污浊的尘世,把成佛解脱安放在苦难重重的现世,把虚空安放在现实上——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吧!禅心最重要的特质,乃在身心的安放,今生今世的安放,与来生来世的安放,都一样是安放呀! 临济义玄禅师说: “一人在孤峰顶上。无出身之路。一人在十字街头,亦无向背,哪个在前。哪个在后?” 在孤蜂顶上或在十字街头,既没有前,也没有后,既都是前,也都是后,我们不能说孤峰顶上胜过十字街头,因为“前”或者“后”并不是这样判别的。 在禅师眼里,唯有顿悟本心才是最重要的,一旦顿悟本心,就可以打破法界的障碍,达到事事无碍的境界,就是“一切举动、施为、语默、啼笑,都是佛慧”的境界。这种境界原不待来生去求,今生如果能见本心,也就求得了。 玉琳通琇禅师说: 在在是居士菩提场, 物物是居士正法眼: 事事是居士菩萨行, 步步是居士那伽定。 “在在、物物、事事、步步”正是对今生今世修行最大的肯定,如果没有禅者这种活泼的直观体验和追求心灵澄明的喜悦与解脱,中国佛教不可能在历史上生机勃发、气贯山河。 僧肇禅师说:“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即真也,然则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 道并不远,道是在我们站着的地方,圣也不远,圣在我们有体验的地方。大至山河大地,小到鸟兽花草都能有禅心的体验,这里面看来玄奥,却不是难以体会的。 禅宗的实践与思维,不只是打破了今生与来世的通道,也打通了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融合,打通了外在世界与内在心灵的界线,对于人类文化,确有真实的贡献。 了解到今生今世的重要,对今生今世与来生来世,乃至永生永世都有着热切、诚挚与庄严的追求,这才是禅者立心,修行者立命的所在。 P3-5 序言 小麻雀的歌声 住乡下的时候,后山有一片相思林,黄昏或清晨,我喜欢去那里散步。 相思林中住了许多麻雀,总也是黄昏和清晨最热闹,一大群麻雀东蹦西跳,大呼小叫,好像一座拥挤热闹的市场,听到震耳的喧哗声,却没有一句听得清楚。 路过相思林时,我常浮起一个念头:这一群麻雀为什么不肯歇一歇呢?它们那样无意义地蹦跳、无意义地呼喊喧哗,又是为什么呢? 我的念头生起后就灭去了,没有特别去记挂,只是,每走过相思林,那念头就生起一次。 相思林的麻雀偶尔也会数只一群飞到窗前的庭院,跳来跳去,叫一叫,就呼啸过去了。 有一天,黄昏时从相思林散步回来,坐在窗前喝咖啡,突然看见六只麻雀飞来了。 我知道那是一只母麻雀带着五只小麻雀,长时期对麻雀的观察使我知道,那身形较瘦、颜色较黑的是母麻雀,而羽毛较浅、身材蓬松显得有些肥嘟嘟的是小麻雀。 它们先停在草地上,在那里讨论什么事情似的,这时我听到母麻雀与小麻雀的声音竟不相同,大约低了两度左右,略为沙哑。 然后,我看见母麻雀一跃而起,向不远的开满菅芒花的芒草地飞去,非常准确地停在一株芒草上。黄昏的秋风很强猛,使芒草摇来摇去,加上母麻雀的体重,晃得更厉害了,母麻雀啁啁地叫,小麻雀则唧唧喳喳笑成一团,显然是为母亲欢呼,只差没有鼓掌,有两只跳得快翻筋斗了。 母麻雀又啁啁地叫,接着五只小麻雀一拥而上,各自跳到不同的芒草叶上,一时之间,芒草堆东倒西歪,小麻雀们没站好,都落到地上。母亲急切地叫了一阵,显然是给它们加油打气,小麻雀蹦蹦跳跳地回到原先的草地上,哗然而起,再飞去芒草堆里,站在秋风猛烈的芒草叶尖。 这样经过了好几次,五只小麻雀总算学会了站在芒草叶尖随风摇动的本事。母麻雀宽慰地说了几句,带大家飞回草地,再嘻嘻哈哈唱跳一阵,突然欢呼一声,往相思林的方向飞去。 看麻雀飞远,我才发现端在手中的咖啡早已凉了,在刚刚那令人惊奇的一幕里,我似乎听懂了麻雀的语言——不,或者不是语言,应该说我听懂了麻雀的心。 原来,麻雀们每天不能安歇的跳跃、叫个不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只是我们从人的角度听来,不明其意罢了。 这样的发现使我忍不住动容,知悉如果我们有更体贴的心就能更进入万物的内在,如果我们的心有如镜子般明澈,我们就能照见众生平等、皆有佛性、遍及法界的真实了。 第二天清晨,我坐在窗前用早餐,听见一只麻雀高昂的叫声,探头一看,原来是昨日黄昏的一只小麻雀飞到草地上,只见它轻盈地展翅,一下就飞上了芒草叶,接着它顾盼自雄地随风上下,叫出一种欢喜的声音,那声音似乎在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我感觉那随风上下的芒草虽然不稳,可是从母亲的教导学会平衡的小麻雀,在那上面却是如履平地,欢喜自在,得其所哉! 在芒草上的麻雀是何其的定呀! 我们常说的“定”,事实上就是一种平衡和安顿。一般人常以为定是“不动”,其实不然,一部快速前进的脚踏车比静止的脚踏车还定;一般人也以为巨大的东西比较“定”,也不然,一粒小石子的定并不输给一座山。 那么,什么是定呢?在佛教里,定是等待、三昧、三摩地的意思。 一个人离开了心的浮沉,得到平等安详的状态,叫做“等”。 一个人能将心专止于一境不散乱,到心一境性时,叫做“持”。 真正的定,是不管外在环境有多少波动,都可以把心专止在安定自在的情况,就好像一只小麻雀在风中的芒草叶片唱歌一样。那样子或者就叫做“如如”吧!唯其如如清爽、活泼与洒脱,正智慧才会生起而开悟真理! 在我们还没有得到真实的平衡与安顿时,我们要学习小麻雀,立在危草尖也毫无惧色,学习着安顿身心、平衡环境,生命的自在一定会一点一滴地确立起来。 “如如”或“三昧”可能是难以揣摩的,但可以确定的是,那必然是不假外求的,我们可以从佛、菩萨、祖师、师父身上学习一些事物,不过那最内在的,无法学习,只能开发。就像麻雀妈妈只能教麻雀如何飞到草上,却不能教它们怎么样安顿,如何在风中平衡。定是这样,禅是这样,一切菩提之道都是这样,只有自己去行。 “自己去行”’有时走起来是孤单的,有时不免显得倨傲,但只要一直向前走去,就能免除孤单与倨傲的问题,因为,当一个人见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就是见到“佛的本来面目”,也即是见到“一切众生的本来面目”,到那时心意开通,就颇不寂寞了。 在我的认知里,佛法一定要回到人间,深入人间,最后再来谈出世的问题。特别是禅,是落实到人间生活的,每次读到祖师说“吃茶去”、“洗钵去”、“淘米去”、“饿来吃饭困来眠”、“神通兼妙用,运水与搬柴”、“平常心是道”……都给我一种深切的撞击。仿佛听到祖师慈悲的声音说:离开人间没有菩提!离开生活没有菩提!离开因缘也没有菩提! 禅师讲“当下承担”,讲“念佛是谁?”讲“看脚下!”讲“纳须弥于芥子”,都是在教化我们,真实的修行应该从“此时此刻、此地此人”开始,真实的禅则要使人在现世得到安顿,得到平衡,得到明心,然后才讲生死的解脱,如果连身心的安住都做不到,讲什么死后的解脱呢? 马祖道一说: “所谓一切事处,一切色处,一切恶业处,菩萨用之,皆作佛事,皆作涅槃,皆是大道。即一切处无处,即是法处,即是道处。菩萨观一切处,即是法处。菩萨不舍一切处,不取一切处,不拣择一切处,皆作佛事,即生死作佛事,即惑作佛事。” 语言动作、日常生活无疑是佛性的展现,佛性的光明却不能仅仅归结到语默动静里去。不过,在这样动荡的时代,许多惑于神通感应的人,许多为神秘经验而修行的人,使我们更深切认识到开悟的祖师强调平常、平实、平凡的生活是多么的无私和慈悲。 一个人要走向修行之路,最要紧的是要认识佛性不假外求,其次是要落实到生活,再来就是要“乐于道”,要“安之若素”,要“踊跃欢喜”。 在大乘菩萨十地中的第一地就是“欢喜地”,根据世亲菩萨的说法,欢喜分为心喜、体喜、根喜,又可以细分为九种。 一、敬欢喜——恭敬三宝,心生欢喜。 二、爱欢喜——乐观真如法性,心生欢喜。 三、庆欢喜——自觉所悟殊胜,心生欢喜。 四、调柔欢喜——身心遍益,心生欢喜。 五、踊跃欢喜——身心满足,心生欢喜。 六、堪受欢喜——见己接近觉悟,心生欢喜。 七、不坏欢喜——指调伏、解说、论议时,心不动摇之喜。 八、不恼欢喜——指教化摄取众生,慈悲调柔之喜。 九、不嗔欢喜——指众生威仪不正亦能不怒之喜。 这些欢喜使我们知道,乐道者常保喜心,喜中有慈悲的雨和智慧的云,清洗自己与众生的心,并使之得到洒脱与自在。 我的说禅系列在《中华日报》连载时,就是在开发自性、落实生活、乐道喜法上用心,第一集出版后曾得到无数读者的鼓励,现在把第二集的书名叫《香水海》。 香是用来比喻佛法的功德,例如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一个人解脱了就有如入于香水的大海,无处不是妙香。根据佛教传说,世界有九山八海,中央是须弥山,其周围为八山八海所围绕,除第八海是咸水海之外,其他都是八功德水,有清香之德,称之为“香水海”。 我觉得,一个人走向菩提道,正像从贪嗔痴慢疑的咸水中,游向具有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善根八种功德的香水大海。我的文章是希望让人认识那个香水海,不只在须弥山,也在人的自身。 我喜欢佛教在布萨时,以香水洗手所唱的一首偈: 八功德水净诸尘, 灌掌去垢心无染; 执持禁戒无阙犯, 一切众生亦如是。 我也喜欢《观佛三昧海经》的香偈: 愿此华香, 满十方界。 供养一切佛, 化佛并菩萨; 无数声闻众, 受此香华云。 以为光明台, 广于无边界, 无边作佛事。 当我在念诵着香偈时,觉得自己仿佛一只小麻雀栖停在狂风中的芒草叶上,在浊乱的世界中放怀歌咏,自有欢喜,心无挂碍,远离恐怖、颠倒、梦想。 至于,别人是不是愿意听小麻雀的歌声,那是无所谓的,在广大的时空中,有缘的人自会听见。 林清玄于台北永吉路客寓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