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岭南新语--一个老广州人的文化随笔(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黄天骥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打边炉”的意趣

在冷天,室外朔风凄紧,关河冷落,这时候,躲在屋子里,对着“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自然有一番雅趣。但是,许多市民更喜欢的,是一家大小,或和亲朋戚友,团团围坐,一起“打边炉”。

广州人说的“打边炉”,亦即“吃火锅”。边炉,是指“甂”和“炉”。甂,在古汉语中,它是指一种阔口而扁矮的陶器,与炉同为厨具。“甂”与“边”同音,广州人便讹称“甂炉”为“边炉”。这也是粤语中保留了许多古代汉语词汇之一例。至于在俗语中,凡是与手有关的动作,均可说“打”,像“打鱼”、“打水”、“打伞”、“打饭”等。打边炉的“打”,则包含着手拿和搅拌的意味。

吃火锅和打边炉,实是同一事物。不过,由于各地人群口味的不同,便有不同的特式,例如有川式、台式、粤式之类。有一回,几位四川朋友邀我去吃火锅,我不知好歹,欣然赴约。只见锅水翻腾,水面上浮动着厚厚的红油,一股麻辣香扑面而来,连鼻孔也被刺激得微微作痒。我有点怕了,正迟疑间,一位老兄见我没动筷,涮了一块肉塞了给我。我一咬,又麻又烫,喉咙像吞了一团烈火,辣得我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再不敢吃下去了。广州人吃火锅,偶然也会蘸点辣酱,但点到即止,讲究的是原汁原味。粤谚云,“麻油拌韭菜,各人爱所爱”,味不同嗜,这很自然,并无高下之分。

我想,老广把“吃火锅”说成为“打边炉”。强调“打”,表明岭南的先辈,更在意享受这种进食方式的全过程,而不仅仅在于“吃”。在寒威凛冽之际,人们捧出炭炉子,“打”便开始了。不一会,火星噼啪跳动,一屋生春。又不久,炉膛冒烟,木炭爆出火苗,大家便纷纷围着炉子,搓手取暖。等到甂上的汤,哗啦哗啦地沸腾,人们添上些香油,放上新鲜的鱼片、肉丸、海鲜,用稍长的竹筷,涮着拌着,这又是另一种“打”。一会儿肉质变色,便可捞起,其鲜嫩恰到好处,男女老少,大快朵颐。三大四粗的汉子,少不免要端起双蒸酒,灌口黄汤,喝得酣畅时,还会猜拳行令。当肉吃得差不多,甂里的水,已变成肉汤,人们七手八脚,把各式新鲜蔬菜,放进甂里,又搅拌一番。青翠的蔬菜刚熟,清甜脆嫩,让人吃得嘴角流涎。最后,人们放上粉面,它经过肉汤泡煮,当然格外可口。打边炉接近尾声,屋子里烟雾迷漫,热气腾腾,酒醉饭饱的人,也已浑身发烫。这时候,三九寒威,早被人们越吃越兴奋的心情逼退。

广州人常说:“打边炉不同打屎忽”,打屎忽即打屁股,是受批评责骂的意思,心情自然不可能愉快。把打边炉与之对比,恰好说明,打边炉的本身,是很让人高兴的事。老广州人在吃火锅时,着眼于一起动手的过程,享受亲朋戚友同愉共乐兴奋恬憩的气氛,这正是把吃火锅说成是打边炉所蕴含的意趣。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强调和谐,是广州人从古以来的传统。

现在,广州人打边炉,早就有较先进的工具,不必再捧出甂炉了。但重和谐的传统,享受齐动手同欢乐的意趣,会一直继承下去。

P135-137

后记

这本小书,是在无意中写成的。

去年春节过后不久,广州日报社黄卓坚、孙小平、曹苏宁诸君,约我到荔枝湾一游,邀我写些有关广州文化和生活的随笔。我却之不恭,遂欣然从命。谁知写了第一篇后,卓坚要求我每周奉稿,弄成了《生猛广州·淡定广州》的专栏。我既“洗湿了头”,加以近年来要主持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全明戏曲》的编纂工作,整日埋头于故纸堆中,工作枯燥,觉得利用业余的时间,换换脑筋也好。于是东涂西抹,写下一些我对广州的记忆以及对岭南文化理解的随笔。不知不觉间,积之成帙。我又把近年所写有关岭南和广州文化的论述,以及访谈记录,略作整理,一并结集,奉献在读者面前,统称为《岭南新语》。意在记述我这一个岭南人新近对广州的记忆和想法而已。而写这样的随笔,并没有全盘计划,随想即随写,往往交稿时问一到,便赶紧浏览报章,结合近日发生的身边事,急就章成文,工拙在所不计。

20世纪的30年代,我出生在广州西关宝源路宝源正街,外公外婆则住在逢源路逢源正街,亲友们也多住在这一带。后来在中山大学求学、工作,我才离开西关,搬进康乐园。经过近八十年的风雨淘洗,我看到了广州的变化发展,也似乎对广州的文化品位有所感悟,觉得广州人有生猛和淡定辩证结合的特性,在生活中处处显露出机灵智慧,又处处显露出对家乡的热爱。而爱家乡,和爱祖国的感情是相通的。在岭南,广州哺育了我,作为老广州人,我也觉得有必要把尘封在脑海里的记忆,夹杂着一己的感受,向广大读者请教。

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特色,它包含潮汕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雷州文化,等等。而自古以来,广州作为岭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这里在文化上表现的方方面面,虽然不能涵盖岭南文化的一切,却也最能鲜明地体现出岭南文化的品味。我这一本小书,说的虽然是广州人,广州事,广州景,零敲碎打,横七竖八,但读者或者可从一孔以窥全豹,或者多少可以知道岭南文化的一鳞半爪。

此外,书中还录载了我在早期发表过的有关岭南文化一些叙论文字,以及报刊记者对我的访谈。由于这类文字发表于不同时期,而我对广州包括对岭南文化的理解,也有一个逐步发展变化的过程。有些论点,并不完整。例如我当初注意岭南文化的包容创新,后来意识到以交融创新的提法,似更切合岭南文化的特色,再又觉得:它是不中不西,有中有西的融合体。它既开放,有时便饥不择食;它既坚守传统,有时便夹杂保守。由于我确实不是专门从事文化研究的学人,挂一漏万,信口开河,在所不免。我之所以把这些不成熟的,并且非学术论文的文字,附载于本书,不过是抛砖引玉,希望学术界对岭南文化,有更深人的思考。

前一段,有些人由于思想狭隘,对文化的定义理解错误,以为挖出些秦砖汉瓦,涌现些大部头作品,才算是有文化,于是认为广州是“文化沙漠”。对此,有人愤愤不平。我却觉得无所谓。若持此论,也未尝不可,超码它能促进、鞭策广州人对文化发展的进一步追求。而且,“沙漠”云云,也不见得有什么不好。君不见,沙漠下面,不是往往有石油么?石油用处可大了!表面上,你会觉得它平平淡淡,甚至浅俗,挖下去,才知道这里处处有宝。我想,和凡夫俗子计较广州有没有文化,实在大可不必。各地的文化,各有特色,难分轩轾。近百年,广东曾两次成为推动我国历史发展的火车头,这绝非偶然,它正好说明岭南包括广州,其实是一片丰沃的文化土壤。

书成后,我请著名书法家、广州书法家协会副会长、校友林雅杰襟兄,题写书名和我在1979年除夕发表于《羊城晚报》的《花市行》一诗。并请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郭冰茹博士赐序。蒙小郭不弃,出于对老一辈教师的期待,慨然允诺。其实,我自知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从不敢以“传世”自诩。何况业余之作,难登大雅之堂;涂鸦之笔,聊博读者之粲。要发展祖国教育、教学、科研以及文学、文化事业,只能寄希望于年轻有为的一代。

在我撰写《生猛广州·淡定广州》的专栏时,得到《广州日报》许多读者鼓励呼应,责编曹苏宁君,还经常来校交流指点。又蒙花城出版社詹秀敏、杜小烨君大力支持,提前约组书稿,大热天来回奔波,辛勤审阅编辑;更搜集了许多有历史价值的照片,光我篇幅。在此一并致谢。

2014年8月15日抗战胜利69周年纪念日,于中山大学中文堂,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目录

序 郭冰茹

生猛与淡定

 说“生猛”

 说“淡定”

岁时

 东风夜放花千树

 红钱山白甘蔗烧猪

 “掘尾龙拜山”的启示

 赛龙夺锦话端阳

 “七夕”的意蕴

 烧衣祭祀说盂兰

 但愿人长久

 登高重九说风筝

 “冬大过年”及其他

 营造祥和过大年

 从“卖冷”到“卖懒”

 凌波仙子装点春光

 儿童节里说玩具

城垣

 六二三路与中大惺亭

 从“7·7”想到和平路

 一寸山河一寸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重温《松花江上》

 挥天下泪壮海军威

 风雨白鹅潭

 广州塔小蛮腰

 长虹卧波又铸辉煌

 天字码头阅尽沧桑

 摘斗摩霄倚栏看剑

 寥寂古牌坊

 三元里前声若雷

 拂晓前的黑暗角落

 金声电影院杂忆

 仁威庙前看卖武

食俗

 及第粥的包容与交融

 风寒深巷卖云吞

 “打边炉”的意趣

 “剥皮牛”的滋味

 老火靓汤家的感觉

 牛杂飘香市井风

 艇仔粥和水上人家

 粥粉和学生早餐

 叹早茶的情趣

 踏花归去“马蹄”香

 凉茶的学问

 吃番薯漫忆

 “有它”、“无它”,吃它、用它

粤韵

 睇大戏

 电视机今昔谈

 广州的“讲古”

 闻弦歌而知雅意

 南狮醒狮和食夜粥

 足球场上的呐喊

 想起了“月光光”和“鸡公仔”

 话说“西关小姐”

 从“过海”想起

 神龛里的关公

 “游波萝”的含义

 粤语琐谈

市声

 记得儿时开学礼

 童子军红领巾

 行行出状元

 从“劳卫制”谈起

 描红练字按部就班

 从斗蟋蟀想到玩游戏机

 从“有慢”到“打的”

 坐公交车的经历

 执子之手与子拍拖

 骑楼的学问

 闲话“趟栊”

 落雨大水浸街

 大榕树故乡情

 “倭寇不除,有何颜面”

 当年木屐声声

 阳春烟景有书香

 文化公园看攻擂

 宁欺山莫欺水

论述与访谈

 论述

生猛广州论说

“及第粥”是观察广州人精神的一个窗口

包容地坚守—— 广州都市文化论

岭南文化和粤剧的演进

广东戏曲须与时俱进

 访谈

岭南文化就像一锅及第粥,讲究融合

广东人不是“文化富二代”

广东文化,发出自己的声音

应着西装看粤剧

依靠好皇帝是小农思想

岭南文化是“不中不西,有中有西”

羊城之名新探

后记

序言

郭冰茹

两年前,黄天骥先生出版散文集《岭南感旧》时,我的同事胡传吉博士受命作序,我颇有感慨,既钦佩先生虚怀若谷,又感佩传吉的“胆大妄为”。当年谢冕先生出版著作,请他的弟子黄子平教授作序,一时传为美谈。中国的世俗传统是“拉大旗”,终于有先生反弹琵琶,让学生在自己的园地上插上一面“小旗子”,这是很有趣的师生间的“唱和”。如今黄天骥先生又一本书写岭南风物的散文集《岭南新语》即将付梓,命我为写篇序文之类的文字,我诚惶诚恐,内心颇为忐忑。勉力为之,不仅是师命难违,却之不恭;也欲先睹为快,如同学生喜欢听某教授的课,需提早到教室抢坐第一排的位置一样。想起先生在1986年倡导,中文系至今仍在坚持的“百篇作文”,我未经历过此番训练,这篇算不得序言的文字,就权当交给先生的一篇作文吧!

在中山大学,我们亲昵地称黄天骥先生为“黄天老师”。1997年我由北京负笈南国到中大继续学业。因专业的藩篱,我与治古典文学的老师接触甚少,也无由亲炙,但黄天老师的影响在年轻学子中却超越了专业的限制。留校任教后,逐渐熟悉了传说中的黄天老师。他为人谦和,风趣幽默,在年轻教师面前全无架子,对待学生更是和蔼可亲。我在珠海校区做辅导员时,常能在校园里碰见坐了两个小时岐关大巴,奔波而来看望学生的黄天老师,满面笑容的他被一大群叽叽喳喳的学生包围着。那一年,他为我这个新人职的年轻人最好地诠释了什么是教师。黄天老师也始终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博士毕业后有好一阵子,我在学术上比较散淡,等到我终于有论文出现在比较高质量的学术刊物上时,黄天老师笑眯眯地对我说:“小郭,终于看到你写东西了。”我汗颜。我把这句话当作鼓励,亦当作鞭策。看着黄天老师每天一大早骑着他那辆招牌单车到工作室编纂《全明戏曲》,风雨无阻,作为后学的我对待学术亦不敢再懈怠。

黄天老师在古典戏曲和诗词研究方面的成就早为学界公认,他的学术活力经年不衰。我辈研究新文学,仰视的多是黄天老师这样治古典的学者。大致说来,学者的类型,或偏重学识,或长于才情,或专注旧学,或向往新知。以此观之,黄天老师则是两者兼备。他出版的学术论集有《冷暖集》、《深浅集》、《俯仰集》、《方圆集》等诸种,书名内敛而有才情。除了这些严谨的学术著述,黄天老师还有多种散文集行世。在长期的学术研究和不算短的行政工作中,不为知性垄断而保持感性活力的学者,在当下的大学体制中为数不多,而这似乎也是当代学者与前辈的差异之一。遥想当年,鲁迅先生治小说史也作小说;闻一多先生在古诗词、古文字、音韵学方面下过不少功夫,同时也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钱锺书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牛刀小试,一本《围城》也能畅销许多年。治学同时也创作,似乎是新文化的传统之一,这些学者不仅在学术著述中留下了自己的精神自叙传,同时也在学术著述之外,以诗文、小说的形式敞开自己的人格与襟怀。我以为,这是一个完整的文学研究者的精神世界。黄天老师治学亦为文,赓续的是新文化的传统。我愿意在这样的脉络中阅读和理解黄天老师。

好像是孙犁先生说过这样的话:年轻时写诗,中年时写小说,老年时写散文。年轻时豪气畅达,配合着诗的激情;中年时渐渐明了人世,应和了小说的写实;老年时看遍世间沧桑,终能成就散文的平和冲淡。这自然不宜一概而论,但通常是在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之后,才可能臻于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境界。黄天老师应该是在这样的境界中开始写作散文的,这让我们有机会读到那些从容不迫,融学养、才气与识见于一身的散文。

黄天老师的散文,大致在“学者散文”的脉络之中,但又独具个人特质。《中大往事》是一个人的大学记忆,《岭南感旧》是一个人的家国记忆,新作《岭南新语》则是一个人的家常记忆,虽是个人的小叙述,呈现的却是历史和社会的大气象。而在这些篇什中,黄天老师无疑也从不同侧面塑造了他作为学者、诗人和知识分子的形象,或者说这些散文,呈现了学者的识见,诗人的情怀和知识分子的道义。散文中的黄天老师和生活中的黄天老师,、差不多是同一个“文本”:在日常生活中,食人间烟火;在精神世界中,感时忧国,与时俱进。他有一篇谈广州精神的散文名为《生猛淡定》,我觉得,生猛是他描摹的这个时代的特征,而淡定则是他面对这个时代的心态。

忆往与感旧,并不意味着一位学者或作家只是在历史的隧道中徘徊。黄天老师不是一个怀旧者,他的忆往与感旧,都是面对当下的,而他的起承转合,也是他对现实的认知和感悟。黄天老师的新作《岭南新语》,在现实语境中追忆消逝的种种“风景”:他在儿童节里说玩具;“打边炉”时讲意趣;白鹅潭畔写传说;天字码头阅沧桑;重九登高放风筝;文化公园看攻擂;大榕树下忆乡情……或者,闻弦歌而知雅意;理发店。里说春秋;木屐声中听绝响;阳春烟景闻书香;烧衣祭祀说盂兰……在黄天老师的笔下,事物、器具、风俗、礼仪、人情世故、饮食男女,皆成文章。这些文章常常以短小的篇幅,结构出时代的变迁,每每由小见大,引申出他对时代之变的思索。如果说《中大往事》沧桑,《岭南感旧》淳厚,《岭南新语》则多了些许童心和理趣。

今年的广州好像特别多雨,走笔至此,想起黄天老师在《风雨白鹅潭》中的一段描写与感慨:“日前风雨交加,在长堤凝望白鹅潭,只见雨脚如箭,直射江潭,激起白茫茫的水幕。不久云开雨散,白鹅潭南端的树木房舍,清晰可见。我忽然想起,近有报道说,这里将建连片的高楼大厦,届时定会呈现出一段繁华。”触景生情的黄天骥先生,在声声入耳的“风声雨声读书声”中,将会写下什么样的文字?是一件令人期待的事。

内容推荐

《岭南新语——一个老广州人的文化随笔》是中山大学教授黄天骥在《广州日报》所开设的专栏《生猛广州 淡定广州》的结集,文章对广州城、广州景、广州人、广州旧俗进行了历史追溯和文化内涵的发掘,世事万千变,深藏笔墨间。作者世居广州西关,对广州城、广州人有着深刻的理解,生猛和淡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其对广州文化品位、精神内核的形象概括。散文之外,书中还附上作者有关岭南文化的论述及访谈,是抒情和忆述之外的理性补充。

一座城市温热的血脉,不是由宏大叙事架构的,更多是由生活细节所构成的。本书的文章带着有爱的怀旧情愫,以简洁具有人情味的文字,描绘广州的人物、风俗、史事等。读者展卷其中,就像漫步在广州的老街老巷,被唤起绵长的回忆,让人倍感亲切,倍感温暖。

编辑推荐

端阳和七夕、打边炉和叹早茶、西关小姐和食夜粥……多少“生猛与淡定”的广州故事尽在笑谈中,世事万千变,深藏笔墨间。

书中配有近80幅珍贵的广州老照片,让读者彷如穿越时空漫步老巷,感受广州风情。

黄天骥编著的《岭南新语——一个老广州人的文化随笔》引领读者畅游一座博大精深的广州城:珠江口海船正扬帆起航南洋,龙舟手整齐踩艄口号震天,牛杂档口剪刀“咔嚓嚓”空剪,五层楼下一只只风筝飞上云霄……有时文字陡转直下,直面风雨如晦的历史:天字码头林则徐揖别官民,日军强迫百姓对其鞠躬,沙面租界洋人趾高气扬……广州往事并不如烟。

这是一本了解广州的好书,不仅广州本土人需要一读,从外地到广州发展、生活或准备到广州去的人也值得去读,读懂这座城市,了解当地文化对融入这座城市的生活有很大的助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7: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