懵懂的青春,孩子们会充满好奇,会心生疑惑,会触碰忧郁,会渴望叛逆……正确的教导在此时变得更加重要,家长们应该学会安抚孩子躁动的情绪,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帮助孩子向“中考”冲刺。
家长们要学会把握孩子身心的成长,走进孩子的心扉,调整好教育的步伐,成为孩子的贴心朋友,与孩子共同快乐地度过初中时光。
由翟鸿珍编著的这本《初中三年全知道(第2版)》犹如一位过来人,告诉你孩子在初中三年会出现哪些问题,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教育经验和教子方法,让你能够针对自己孩子的问题“对症下药”。
本书如一盏指明灯,让家长不再为初中孩子的教育问题而感到不知所措。
初中对孩子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一阶段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孩子未来的成就。家长早点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生理和初中学习等各方面的知识,积极引导,才能帮助孩子快乐成长,科学成才。
由翟鸿珍编著的这本《初中三年全知道(第2版)》是家长必备的教子宝典,书中以简洁的语言,配以丰富、真实的案例,条分缕析,从帮助孩子全面认识新的阶段,快速进入角色;应对孩子青春期的烦恼和叛逆,化解自己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帮助孩子科学地辅导功课,提升学习成绩;开发孩子的智商、情商,提升孩子的全方面能力;弄清中考的关键点,准备好多种策略等诸多方面,提出问题,详尽分析,给予解决问题的建议,帮助家长科学教子,培养精英。
常听到一些孩子抱怨:“家长们根本不管我们是否快乐,是否愿意或者是否有能力,一味地要我们考进重点高中,上名牌大学,完全剥夺了我们选择学校的权利,主观地安排我们的前途”。生活中,面对孩子的志愿问题,和张楠父母一样的家长恐怕并不少。他们不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而是好高骛远、冒险填报,结果导致志愿失误,影响了孩子的前程。
中考填报志愿是中考生面临的第一次人生选择,而面对这样的选择,孩子年龄尚小,家长又往往缺乏经验。一些家长盲目跟风,没有冷静地分析自己孩子的实力、兴趣、爱好等,非重点高中不上,即便今年考不上,明年还要考;也有一些家长,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普通高中学校的研究上,关注这类学校的历年录取分数线、高考升学率;更有些家长全凭自己的主观愿望或社会功利取向,认为孩子上了中专、职校、技校根本没有用,因而对这些学校根本一概不予考虑,这些不切实际的做法都是填报志愿的误区。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虽然进了父母理想中的学校,比如重点高中,但由于成绩基础差、学习方法和周围生活环境的不适应等,最终非但学习没跟上去,还产生了心理问题,不得不退学。我们可能也听过这样一句话:“十个博士生好找,一个八级技工难觅”,这更证明了当今社会高级技工的需求量大,这些技术人员都是从技术学校毕业的。所以,作为家长要多听听孩子的意见,而不要盲目跟风挤进高中。
填报志愿时,最紧张的可能不是孩子,而是家长。事实上,中考孩子填报志愿的问题,掌握主动权的应该是孩子,没有人会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喜好、能力等。作为父母,最好只是起提供信息和意见的作用,而不能越俎代庖。
那么,家长该怎么做呢?
方法一: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现在的家庭,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父母最关心的也主要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尤其是对初三的孩子,他们更是一门心思都扑在孩子的学习上,希望孩子能考个好高中,以后进入好大学。但是,他们忽视了与初三孩子的沟通,对孩子的内心世界都不怎么了解。可以说,他们只是想当然地要求孩子上重点高中,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结果要么撞车,要么跌得头破血流,最终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选填中考志愿,事关孩子未来的幸福,是孩子人生的重要选择。明智的家长,应该尊重和支持孩子对未来的选择,尊重孩子的意愿,千万不要喧宾夺主,以父母的爱好和兴趣代替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要求孩子填报父母所喜欢的而孩子根本不愿意进的学校和专业。当然,作为子女,也应该重视父母的意见,毕竟父母是过来人,有着丰富的阅历。
方法二:做好孩子的“军师”,帮助孩子自我定位。
那么,家长该怎样帮助孩子确定好自己的位置呢?这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家长应先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家庭状况,毕竟,不同的学校收费标准是不同的。
(2)家长还应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个人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发展志向等,再确定志愿填报的方向:到底是选择报考普通高中,将来考大学;还是先选择进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类学校,将来就业后再考虑进修高等职业教育。
(3)如果孩子想要报考普通高中,就要告知孩子先要了解目前自己在就读地区所处的位置,或是说自己就读的初中近年来考取普通高中的情况,如考进市重点、省重点的人数等。
(4)让孩子再缩小范围,让其确定自己的学习成绩在学校所处的位置,对照往年像自己这种情况的考生,可以考进什么样的学校,大致确定自己要报考哪一类学校或专业。
(5)让孩子综合考虑平时的成绩,而不是以某一次的考试为基点。
方法三:在中考前不要过多地讨论孩子的志愿,更不能强制性地帮孩子决定。
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家长的意愿与学生的意愿分歧较大,部分家长不断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他们采取的是强制性政策,不理会学生本人的意见。这些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如果家长万一不能与孩子协商好,会中考前的最后阶段令孩子对中考产生抵触情绪。一旦这种情绪调整不过来,就会直接影响孩子中考时的状态和成绩。因为毕竟参加考试的是孩子本人,而不是家长。在此,建议家长在这一关键环节再三考虑,尽量在中考前不要与孩子过多谈论志愿的事,等到孩子估完分,在充分了解孩子成绩的情况下,再做决定也不迟。
总之,家长帮助孩子填中考志愿,一定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把决定权交给孩子,让孩子给自己合理定位。父母要帮助孩子全面权衡自己的学业水平和各方面条件,恰如其分地确定自己所能报考的学校和专业,孩子才会如愿以偿踏进理想的校园!
P243-245
当您的孩子进入初中后,您是否注意到孩子的变化:小学时候的他们乖巧、听话、努力学习,可是现在他们变得脾气捉摸不透、暴躁、易怒,他们不愿意听从老师和您的谆谆教导,甚至有时候还会与长辈们对着干?他们的成绩有时似乎也波动很大?
当您发现后,您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的孩子怎么了?
其实,孩子进入初中后,产生这些变化是正常的,这些变化和他们所处的这个特殊年龄阶段有关。
初中的孩子,已经或者即将进入青春期,面对身体上的变化,他们在感受成长快乐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烦恼:他们要求独立,却摆脱不了家长和老师的管束;他们渴望结交挚友,却偶尔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和朋友产生矛盾;他们和异性同学交朋友,却被父母、老师误认为是“早恋”;他们也想成为成绩优异者,可学习方法的不当让他们不能如愿
这些矛盾始终纠结着这些不成熟的孩子们,而作为家长,您是否理解孩子呢?恐怕您在关注孩子成绩的同时,却忽视了孩子也需要理解。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人父母,谁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业上成为佼佼者,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因此,在了解了初中孩子的这些心理状况后,留给您的就是要理解孩子、去引导孩子。然而,很多家长又会产生疑惑,我到底该怎么做呢?这也正是本书要阐述的重点。我们深知“道理千千条,不如一策良方更实用”这一道理,所以,本书并没有那些繁复的大道理,而是从家长的角度,为家长提供最实用、科学、更具操作性的教育方法,让家长全面认识初中阶段的孩子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本书主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走进初中,全面认识孩子成长的新阶段;
2.解除困扰,做初中孩子的心理医生;
3.沟通感情,做初中孩子的知心朋友;
4.辅导功课,做初中孩子的家庭教师;
5.提升情商,做初中孩子的辛勤园丁;
6.决胜中考,做初中孩子的学习参谋。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相信您的孩子,一定可以快乐、健康地度过他的初中三年!
编著者
201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