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必读丛书》根据教育部推荐书目,精选新课标同步课外阅读书籍,是新学期老师需要的课外读本,家长不可错过的同步阅读图书。本套丛书不仅囊括了许地山《落花生》、叶圣陶《稻草人》、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雷锋《雷锋日记》、萧红《小城三月》、林徽因《人间四月天》等国内一批文坛经典之作,还翻译收录了《安徒生童话》《了不起的盖茨比》《秘密花园》《希腊神话》等国外经典著作,涵盖了语文学科的散文、小说、诗歌、自传、寓言、科普等多种作文形式,语言考究,皆为名家范文,专为学生阅读精心挑选收录。曾国藩编著的《曾国藩家书》是该丛书之一。
曾国藩平生与亲戚朋友家书颇多,保存甚全,被编为《曾国藩家书》,曾国藩编著的《曾国藩家书》包括修身、治学、齐家、理财、友谊、治国、用人等内容,从中既感受曾家浓浓深情,亦能体会为人处世之道。曾国藩是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他倡导西学,开启了“同光中兴”。
一我家既为乡绅,万不可入署说公事
【原文】
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膝下:
五月初六日,男发第六号家信后,十七日接到诸弟四月二十二日在县所发信。欣悉九弟得取前列第三,馀三弟皆取前二十名,欢慰之至。诸弟前所付诗文到京,兹特请杨春皆改正付回。今年长进甚远,良可欣慰。向来六弟文笔最矫健,四弟笔颇笨滞,现其《为仁矣》一篇,则文笔大变,与六弟并称健者。九弟文笔清贵,近来更圆转如意。季弟诗笔亦秀雅。男再三审览,实堪怡悦。男在京平安。十六七偶受暑,服药数帖,禁晕(荤)数日而愈,现已照常应酬。男妇服补剂已二十馀帖,大有效验。医人云虚弱之症,能受补则易好。孙男女及合室下人皆清吉。
长沙馆于五月十二日演戏题名,状元、南元、朝元三匾,同日张挂,极为热闹,皆男总办,而人人乐从。头门对联云:
同科十进士,庆榜三名元。可谓盛矣。
同县邓铁松在京患吐血病,甚为危症,大约不可挽回。同乡有危急事,多有就男商量者,男效祖大人之法,银钱则量力佽助①,办事则竭力经营。严丽生取九弟置前列,男理应写信谢他;因其平日官声不甚好,故不愿谢。不审大人意见何如?我家既为乡绅,万不可入署说公事,致为官长所鄙薄。即本家有事,情愿吃亏,万不可与人构讼,令官长疑为倚势凌人。伏乞慈鉴。
男谨禀
道光二十年五月二十九日
【注释】
①佽助:帮助,资助。
【译文】
儿子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
五月初六日,寄出第六号家信,十七日收到弟弟们四月二十二日在县城发的信。得知九弟考中了第三名,其余三个弟弟也都考进了前二十名,非常高兴。弟弟们上次寄到京城的诗文,我已经请杨春全部改正并寄回。他们今年的长进非常大,让人感到欣慰。一直以来,六弟的文笔最矫健,四弟的文笔则笨拙、拖沓,现在看了他的这篇《为仁矣》,感觉文笔有很大的提高,变得非常矫健,与六弟很相像;九弟的文笔历来清新、高贵,最近又变得婉约、自然;季弟的文笔也非常清秀、雅致。这些诗文我再三审阅,难以抑制内心的喜悦。
儿子在京城一切平安。十六七日的时候偶然中暑,吃了几服药,忌了几天荤便好了,现在已经能够像往常那样应酬。你们的儿媳已经吃了二十多服补药,效果非常好。医生说身体虚弱的症状,能吃进补药就会很容易好起来。孙子孙女还有住在一起的下人们都平安。
长沙馆在五月十二日那天演戏,同时题匾,状元、南元和朝元题的匾在同一天内张挂,非常热闹。这些事情都是由儿子操办的,其他人也都愿意听从儿子指挥。门头的对联是:同科十进士,庆榜三名元。可以说是人才旺盛。同县的邓铁松在京城患病吐血,病情很重,应该是没救了。在京城,很多同乡遇到危急的事情都会来找儿子商量,儿子效仿祖父大人的做法,钱财方面量力而为,办事方面则竭尽全力。严丽生把九弟的名次录取到前列,儿子理应写信感谢他;但是他平时为官的名声不是很好,所以不想给他写信。不知道父亲大人的意见如何?我们家既然是乡绅,就千万不要到衙门上去说公事,免得让长官鄙视。若是家中出事,宁可吃亏,也不要与人到衙门去打官司,免得让当地官员觉得我们仗势欺人。恳求父母亲大人明鉴。
儿子谨禀
道光二十年五月二十九日
二海疆平定以来,政简人和
【原文】
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十月廿七日发第十二号信,不知到否?男在京身体甚好,男妇亦如常。孙男日益发胖,毫无小恙;孙女于昨十五日满周,一年之内,无半点累大人之处,真可谓易养者也。合寓上下平安。
海疆平定以来,政简人和,雍熙如旧。廖钰夫师署漕运总督,兼署南河总督。奕山奕经并拟斩监候罪。满协办大学士,敬征补授。汉大学士尚未宣麻①。今年南河决口,河督麟庆革职,现放潘锡恩为总河。同乡京官并皆如常。其馀琐事,详载诸弟信中,不敢上渎。
男谨禀
道光二十年十一月十七日
【注释】
①宣麻:古代任免宰相、对外战争等重大事件,皇帝诏令皆由翰林学士以麻纸书写,在朝廷上宣布,称为宣麻。
【译文】
儿子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十月二十七日寄出第十二号家信,不知道收到没有?儿子在京城身体很好,儿媳也一样。孙子一天比一天胖了,没有什么疾病。孙女昨天十五日刚好满一周岁,这一年来,她没有给家里的大人添什么麻烦,可以说是非常好养。家中上下老小都平安无事。自从海疆平定以来,上下人和,朝政如旧。廖钰夫现任漕运总督,兼任南河总督。奕山、奕经都被羁押,等待候审。朝廷正在征召满协办大学士补任官职。至于汉族的大学士,还没有发诏书。今年南河决口,河督麟庆被革职,现任命潘锡恩为河道总督。在京为官的同乡都与往常一样。其余的一些琐事,详尽地写在了给诸位弟弟的信中,不敢上渎。
儿子谨禀 道光二十年十一月十七日P1-3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1811年出身于一个山村地主家庭。从少年时代起,曾国藩即发愤图强。6岁入塾读书,8岁学习五经,14岁应童子试,22岁考中秀才,28岁中进士,35岁充任文渊阁学士,次年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十年之内连升十级,官至二品。如此惊人的提升速度,在官场上是极其罕见的。清政府称他“学本有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盛赞他为“中兴第一名臣”。
一般认为,曾国藩的成功,关键在于他独特而刻苦的修身方式。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几乎所有读书人的最高理想,而能够实现这个理想的人如凤毛麟角,曾国藩是其中的佼佼者。
修身,是曾国藩辉煌人生的起点和基础,而如何修身,集中体现在《曾国藩家书》之中。当代著名学者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按照历史小说家唐浩明的说法,《曾国藩家书》是“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
曾国藩家书现存1400多篇,从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十年,历时30年。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关系、家庭琐事,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内容朴实而细腻,看似平常,实际上内涵丰富。文风从容、随意、亲切,读者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教益。
曾国藩家书不空谈。无论多高的人生理想、精神境界,都是在具体实务的探讨中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有史以来,大多数富贵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兴旺,值得一提的至少有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政治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这与曾国藩家书中体现出来的教育方式不无关系。
毛泽东在1917年致黎锦熙的长信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认为曾国藩不但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而且是一个“办事兼传教之人”,即能知、善行,而且能传之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