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萍编写的《蛾眉宛转:民国女子的私情之美》一书的主人公都是传奇女子,她们或才华横溢,或美艳照人;或坚韧刚毅,或温婉可人。她们有的自己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据着一席之地,有的是民国时期风云人物的亲眷。她们或是大家闺秀,书香世家;或是天生才俊,青楼女子的出身掩不住闪耀的才华;或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或是参透社会这部大书,颇具生活的智慧。一个个女子的名字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煜煜生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蛾眉宛转(民国女子的私情之美)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陈家萍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家萍编写的《蛾眉宛转:民国女子的私情之美》一书的主人公都是传奇女子,她们或才华横溢,或美艳照人;或坚韧刚毅,或温婉可人。她们有的自己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据着一席之地,有的是民国时期风云人物的亲眷。她们或是大家闺秀,书香世家;或是天生才俊,青楼女子的出身掩不住闪耀的才华;或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或是参透社会这部大书,颇具生活的智慧。一个个女子的名字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煜煜生辉。 内容推荐 民国,一个令人意兴翻飞的时代。民国女子中,既不乏传统意义上的窈窕淑女,更有许多现代意义的知性女人。她们美丽多情,才华横溢又不乏坚毅性情,尤其是对人格独立和情感自主的不懈追求,堪称民国风范的代表。《蛾眉宛转:民国女子的私情之美》将为我们呈现这群奇女子不同的人生侧面,强势的江冬秀,极具人生智慧的袁珺,陷入情感纠葛的安娥……她们在新旧时代的更迭中经历了怎样的离合悲欢?她们的忧伤有多少属于个人,又有多少属于时代?故事凄美动人,引人入胜,对现代女性的爱情观、人生观也将有一定的指引作用。 《蛾眉宛转:民国女子的私情之美》由陈家萍编写。 目录 九妹:二哥,再替我扎一对可抗风雨的翅膀吧 谢景兰:只想做碧空般透明的女子 梁白波:“30年代的浪漫”之隐痛 戴爱莲:用脚尖踮起长情大爱 林洙:一株薄凉中沁出温润的迟桂花 戴乃迭:情到深处则啼血 朱梅馥:那如山如海的浩荡哟 蓝业珍:“苗王公主”的跌宕人生 赵无华:彗星爱的是燃烧的光亮 俞珊:文坛上紫竹兰般的片刻之恋 江冬秀:小脚太太的强势沙龙 袁珺:胡兰成世界里最明亮的女子 青芸:不做选择的有情有义 袁永熹:幽兰秀竹泪痕深浅尽纵横 潘玉良: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赵四小姐:感谢那一场历史事故 苏米子:樱花风情亦风骨 盛佩玉:佩玉锵锵,洵美且都 郁风:大风起兮意飞扬 蒋左梅:中国文艺复兴时代的一枝梅 李秋君:只缘感君“倾佩”情 赵萝蕤:但爱破落长衫里的悠悠古韵 潘素:刺青是薄瓷胎的痛,你惊艳的目光让它泛着朱砂红 安娥:我亦柔中颇有刚 张兆和:一颗小星的光亮 谢冰莹:一记从军胆气寒 张充和:海水冰得尽人间的烟火,洗不褪小瓶口剪春罗的红 跋 留白 试读章节 沈从文曾是世上最好的哥哥。兄妹俩的生活常陷入窘境,有时,饭也开不出,连厨子也向兄妹俩发难。最后还是校会计处出具证明,一日三餐方才解决。没炭生火,沈从文每天把铺盖包到脚坐在桌边教九妹读书。来访的学生看了皆抿嘴偷笑,主动借过四次炭给沈从文。炭用完了,冬天却还很漫长。 九妹爱玩,滑冰、打网球……爱与二三友人在湖上轻摇船桨,构成绿柳丛中一道靓丽风景线,而沈从文却在寒流骤临时无钱讨取裁缝处的夹裤。自然之女沾染上了城市少女的虚荣恶习,追求各种新奇玩乐,不仅加重了二哥的经济负担,还挥霍了最可宝贵的求学时光。对物质的诱惑,九妹没有免疫力。生活是艰难的,而她一直是二哥身边那个浑身充满爱娇的女孩子。她也心疼二哥,在他流鼻血时心慌失措,却缺少料理生活的能力,也不够有心。常熬夜写作的沈从文手冻得红肿,还是爱慕他的女生为他织毛线手套。 她习惯了受二哥照顾与疼爱。她不知生计之艰。她要理想化的、浪漫的生活,她只要生活的“光”,本能地抗拒或忽略人生的“阴影”。 九妹拖累了二哥,却也是她,让沈从文一心向上,显示出人性中良好的一面,没有堕入坏的生活习气里。他用冻烂的手握紧骨杆笔,笔耕不辍。 沈从文对九妹寄予了厚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希望亲手将九妹打造成友人凌叔华、林徽因那一类知性女人。他专门请大学法语系四年级的学生教她,还在上海请法国人教九妹英语、法语会话。他为妹妹预许了读书的一切费用,希望她将来能去法国或美国深造f希望她有完全不同于湘西女人的命运。 沈从文初期的作品集,总让九妹题字。他还致信在美国的王际真,请他为九妹“寄画或较浅的书她看得懂”。 但他同时也看到九妹在学习上后天努力不足。在给王际真的书信中他不无忧虑:“因为怕太影响了年轻人,才把九妹送到上海去的,可是这孩子已经因为过去生活,养成一个最劣最强的脾气了,脑子里转旋的一切,完全不合宜于年岁。所想到的所意识到的人生,一些地方过于发达,一些地方又十分胡涂。若果是有方便,有一种巧遇,我真愿意她到法国或美国去,学一些读书以外的技能,学跳舞或别的东西,我为她在中国每年寄一千把块钱,尽个新的地方造一个新的命运。她现在上海一个法国人处学英语同法语会话,这是前年就学了的,可是换一个地方,换一个教员,又是重新起始,真像是特意为那些教员读书的样子。”“我九妹近来又迁到上海一个新地方去了,跟外国人念法文,似乎又从开始起,小孩子有点顽皮,不懂苦处,只想新奇,也真使人忧愁。”沈从文的目光是敏锐的,他已看出,九妹其实并非读书的料子。她虽较聪颖,却只爱玩乐,不肯用功,缺少静心读书的定力,所以,学习一直很吃力,实在也学不进去多少知识。但他却不愿承认这个事实,一再地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尽可能为她提供好的师资,——这是他所能做的全部。他给九妹上学费惊人的贵族学校,请外籍家教……在九妹的教育问题上,他一直抱着“补偿心理”,以此弥补他自己在学校教育方面的欠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来改变九妹的命运,让九妹能有更多的底气走上社会。用心虽然良苦,收效却甚微。 九妹甚至不能在“人情”方面略略给他以安慰。在中国公学,爱慕沈从文的女学生不乏其人。九妹积极地将和自己性情相投的美丽女子引荐给二哥,但沈从文不为所动。他爱上了理想中的“黑凤”,读书、运动皆拔尖的张兆和。女生宿舍风言风语,说一位作家教授在狂追一位张姓校花,被其拒绝,几乎要自杀……九妹替哥哥难过。她不明白哥哥何以会拒绝那么多漂亮可爱的女生,而单恋不解风情的黑脸女生张兆和。最重要的是,她爱二哥,不愿他受人非议。少女的心不染纤尘,她那美丽的大眼睛分明因这桩沸沸扬扬的师生恋而蒙上阴翳。这些阴影又投射到了二哥多愁善感的心里,使他无端躁乱,复而愈加固执。九妹的不认同让沈从文很受伤。沈从文提到:“这件事连九妹也不明白,若让她明白也只增加坏处,从九九小孩子方面来的惊讶(因为她想不到我会爱那女人),将更使我难过。” 但九妹终究是一位乖巧的妹妹。尽管对二哥轰轰烈烈的爱情不以为然,却也不忍他太痛苦。有时,她也默默地陪着爱而无果、几欲疯狂的二哥“浮一大白”。 中国公学时期的沈从文心情恶劣。张兆和无视他的情书,青春期的九妹也让他烦心。这些显然用智商解决不了的生活难题,使他颇为沮丧。“近来连九妹也使我容易生气,以为是一切已经用不着哥哥,要离开哥哥。”九妹曾试图脱离沈从文。不论是为了和爱人一道远走,还是为了独立,她的想法,总是积极主动的。但沈从文却将这些视为孩子气,是赌气。他不愿意九妹试飞。因为他尚未替她扎就一对可抗风雨的翅膀。 如果九妹“闹独立”成功,命运是否会好一点? P4-6 序言 那一个意兴飞扬的时代 一、读者和编辑:广大到相忘的知音 结婚,生女,拉扯……好不容易将小人儿塞进幼儿园,这才发现,长期浸泡在肥皂水中的手指已粗肿得敲字艰难,那曾经引以为豪的五笔字型输入法的键盘感——大脑尚未反应,手指触键即成——也大打了折扣,不禁大发感慨:这才几年,“手抄稿”时代已过渡到电脑时代,而台式电脑又迅即被笔记本电脑所取代。时代发展不要太快哦,努力要早啊,迟了就来不及了! 2006年,我以“为女儿赚奶粉费”的名义宣布“复出”。起初为报纸副刊定制“豆腐干”,也曾为发稿量及稿费而沾沾自喜。但对文字的敬畏之心让我迅速沉寂、冷静下来,转向杂志化、专栏化写作之路。 “惊鸿伤影”系列在《江门文艺》“课堂”栏目推出后,接连有好消息传来,一度被选为“最受读者欢迎”的好稿,编辑宋世安先生特写信来报喜:“经主编亲批,你的专栏文章好,奖励二百元。”广东深圳一诺的“喜欢课堂栏目陈家萍读人专栏”的标题够醒目,让我在触目的一瞬,心如被烫般哆嗦了一下。文中说:“贵刊‘课堂’栏目推出的陈家萍读人专栏,认真拜读之后,个人知识面得到很大的拓宽!非常喜欢她的文字和她笔下的女子,陈家萍老师文笔犀利,又不乏风趣,语言简练贴切,把她笔下女子鲜明的个性生动形象地勾勒了出来,读起来非常舒服,也让我深深爱上那些可敬可叹、特立独行的女子们。”我的脸,一下子红了。忆起童年曾拾了一支钢笔,失主是外班同学,她在我的教室里贴了一封表扬信,用了诸如“拾金不昧”、“共产主义风格”等在少小的我看来大得像泰山般压人的一些字眼。在周围同学的围观哄读声中,我的脸,一下子红了;而心花,“哗”地盛放如莲。脸红,原来可以如此幸福。 湖南娄底的龙喜场以“致课堂专栏陈家萍老师”为题的读者来信也让我眼眶湿润:“我是您的热心读者。每当清风明月之际,夜阑人静之时,常点孤灯一盏,备清茶一杯,铺《江》刊一卷,静静地品茶,欣赏您馨香的文字。这种感觉很美,几乎让人忘却了时空,忘记了自己。” “若非《江》刊,或许我不曾认识您;若非您,或许我不曾知道才女们背后那些痛彻心扉和感人肺腑的故事。她们就像一杯咖啡,虽然有点苦,却让人喝个痛快淋漓……” 我从不敢轻易说,谁是我的读者。在我心目中,读者也者,是同学,更是同道,他们是清醒的旁观者,享有阅读的最大权利——每次面对新华书店那书架甬道,对“读者”二字我都会心存敬畏。从广义上说,我们都是读者,一双双或纤丽或宽厚的手,从书架上抽取自己信得过的书,那是赏识,更是审判。我自己,也享有“读者”的这份特权。当我以一位读者的身份,站在琳琅满目的书刊前,顿觉每一道目光和每一个抽书的动作,都是那么神圣而庄严。如同嘉奖,如同膜拜。我的文字,有幸被人阅读而使其人有感,更能令读者将感受化为文字,这是多好的一件事啊。对于我本人,这更是春风化雨般的鼓励,是莫大的期望和鞭策。这些选登的来信让我激动,更让我反省。 一日凌晨,刚打开手机,倏地接连跳出四条短信。因为我很少与人手机沟通,这些短信让我稍稍有些吃惊。它们皆来自于一个匿名的外地读者——我甚至连他的区号也不知,更没有去查探。我愿意模糊地认为,这是广义上的读者,套用胡兰成的一句话,是“广大到相忘的知音”。他说,整整一晚,他都流连在我的博客里,读了所有的文字,“为你的才华而激动”,“这块沃土究竟是如何养育了你这朵奇葩”,“你一定会发扬光大”…… 看了,觉得有些啼笑皆非。静下来一想,却也感动。在时间即是金钱的时下,有一个人,肯耐着性子花一晚上读你的文字,且肯敲出四段颇押韵的短信,这种毫无功利的鼓励,是多么弥足珍贵啊。何况我,生活在历来缺少鼓励的环境中,每一点善意,都让我深深感怀。 同样让我一想起时便备觉温暖的,还有报刊的编辑。《杭州日报》的邹滢颖女士打了近二十分钟的电话,就文字、取材、立意等方面与我一一沟通,专栏推出后,更是百般鼓励:“你写来的文章,很多读者都说喜欢,追着看。文字越来越干净,且对男女的洞察也越来越有自得。”“连我们这儿的作协副主席看了也说好。”我感激她的一番好意。再寄稿时,均一字字斟酌,以敷衍塞责为耻。后来接手的韩斌女士也以“你的专栏颇有人气呢”鼓起我自信的风帆。我每寄一篇稿,她都有热情洋溢的回复,或肯定或点醒,稍有点含糊必来信询问。从这些字句后我能看到她那甜美如花的真诚笑脸,一位血液里融人了汉字芬芳的、高贵的知识女性那儒雅而美丽的笑脸。《厦门晚报》的萧春雷先生也以“你的专栏文字挺受欢迎”给我打气。《济南时报》的管萍女士告诉我,副刊部的四位美女都喜欢这个系列,如果出书,要寄四本。这句话后面打出了一个笑脸。不,应该是四张笑脸。我似乎能听到办公室里那青春焕发的笑声,想到那辉映着日光和月光的俊俏脸庞。 还有《西安晚报》的商臻女士、《华商报》的王宝红女士…… 可以说,正是在热情读者与编辑的厚爱下,才有了“民国才女”的两部书的问世。 2009年,我遇到了一位好编辑鲍广丽女士,她的选题恰好与民国女性有关。令人惊喜的是,《惊鸿伤影》的二审编辑夏画老师——一位受人尊敬的编辑老前辈在审核这部书稿时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并且索要签名书。因“一校二校三校”而有阅读疲倦的我因夏画老师的认可而精神大振。冬日的天空,依然有些灰蒙蒙,而我的心里,却是响晴的。想啸歌,想吹笛,想弹竖琴。美好的东西总是让人意绪飞扬。 我庆幸,遇到了一群善意的读者,一些敬业而儒雅的好编辑,他们让我进步,让我感恩。 每一份关爱都如葵花籽,密密地嵌进向日葵花盘里,如太阳般升在我的心空,放射着光亮和温暖。我知道,这些才是我最应珍视的精神财富。 二、民国,一个可以让人起兴的时代 华夏文化最可骄人之处是,可以赋,可以比,更可以兴。尤其是“兴”,使我们在打量西方文明时,有足够的底气从容扬弃。 “兴”即“起”,是意兴的开头,是思绪的发起,是想象力的振翅。《诗经》里最使人低徊不已的,便是那信口吟咏的“兴”。“桃之天天,灼灼其华”,新嫁娘的光艳如日光般耀眼;“燕燕于飞,差池其羽”,惜别的惆怅漫天漫地;“习习谷风,以阴以雨”,心思缜密的至情女子心里起了沙尘暴,爱情的华美袍子“四弦一声如裂帛”……能让人起“兴”的景物都是如此风流蕴藉,别具一番让人思慕的情怀。 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让人起兴;有些时代,有些事,有些人,亦可让人起兴,比如唐朝,比如魏晋,比如民国。才子佳人望之蔚然生秀,思之悠悠不尽,正是令人起“兴”的力量。拥有这种力量的民国女子无不淹然百媚。 张爱玲曾形象地解释“淹然”一词:“有人虽见怎样的好东西亦滴水不入,有人却像丝棉蘸了胭脂,即刻渗开得一塌糊涂。”而有的女子却浑浊,像不能溶解的沉淀物,半明半暗。 要有一颗“视角的心”,方能让心成为蘸胭脂的丝棉,丝丝缕缕都渗开来。 晚年的胡适告诉秘书胡颂平:“我现在老了,记忆力差了。我以前在中国公学当校长的时候,人在上海,书在北平,由一位在铁路局工作的族弟代我管理的。我要什么书,写信告诉他这部书放在书房右首第三个书架第四格里,是蓝封面的,叫什么书名。我的族弟就照我信上说的话,立刻拿到寄来给我。我看了的书,还是左边的一页上,还是右边的一页上,我可以记得。这个叫做‘视角的心’。” “视角的心”其实不一定是超常记忆力者的专利,寻常读者亦可以拥有一颗“视角的心”。 观察大自然,努力捕捉物之象;多阅读文典,努力培养心之象。物之象与心之象一碰合,则有大谐美。 丝棉是慧心,胭脂是悟性,“淹然”是阅读者渴望抵达的最高境界。 后记 留白 不识愁滋味的年少时期,最喜和二三好友笑嚷:乃天地间俗而又俗的一大俗女!有自知之明,却也有一丝自诩、自负,以为自己尚有风雅的底子,再俗也俗不到哪儿去。偷偷地写几万字的中篇小说,因文选老师一句“可以和《女大学生宿舍》媲美”而沾沾自喜;背着画夹子出外写生,在“夕阳山外山”里怔忡。校园花径上,虞美人纤丽的手臂托起了红红黑黑的花瓣;教学楼上,琴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体育课上,大个子男生笨拙地做着儿童韵律操中的小鸭子动作,女生们都像稻谷般笑弯了腰。那是最好的年华。爱一切可以飞扬的人事物景,以为自己拥有一颗可以“漱涤万物”的清洁的内心。 光阴忽忽。心渐渐蒙上尘埃,像木头,像石头,浑了,沌了,浊了,甘心做俗不可耐的家庭主妇。书当然丢下了——读书时,在每周十元生活费里硬是挤出五元左右到新华书店捧回《简·爱》、《安娜·卡列尼娜》……工作了,可以恣意地买自己喜欢的书了,却悭吝起来,口里喃喃念叨着“买房、装房”——至今想来引以为耻。更别说“小时候干的营生”——方格里爬字,一丢经年。 这一段,最不堪回首。 女儿蹦跳着进幼儿园,一下子有了一堆时间。重新揽书人手,眼涩心愧。 对自己说:该不该罚?不交际不应酬,一日抵两日,勤读勤写,务必追回那虚度的数年。 认罚。 一狠心将自己天涯博客的友情链接删除,关闭留言及评论;不参加任何饭局;手机里不存号码,几乎不发短信;废弃MsN和QQ……闭关读书。即便这样,又能读多少书呢?读的书又能消化几成呢?“吾生也有涯”,捧书一刻值千金。 最不能原谅的,便是自己硬生生弄丢的十年光阴——本来可以看多少书啊。由自己的虚掷光阴想到了中国画的一大特色“留白”——这两者当然是风马牛不相及。但如若不是这惊心的“虚度”,便没有如今我的“实干”,这倒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我少时学中国画,单觉得它于懒人相宜,无端地在画面中留出或大或小、各式各样的空白来,三笔两笔便完事,尤其是宋元山水,山多秃山,水多平波,描着描着,便“扑哧”乐了,仿佛得了一大便宜,并不能领略那“无画之处皆成妙境”的高妙。 如今想来,中国画的“留白”和道家的“有无相生”是一体的,是技法,更是生命的体悟。“留白”是一种感觉,一种印象,一种意境。中国画用“留白”来营造空间感,凸现特有的“骨感”。在某种程度上,这种骨感也就是中国文人的风骨。即使有些时候,它是以被摧折的形式出现的,比如八大山人的枯荷及怪鸟,看以荒诞,实则是旧式文人的良心在呻吟,在寻求庇护。 “留白”是审美意象,是自由空间,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想象力。“留白”是“藏境”。不着笔墨,化为虚象。那正是成熟的标志。 每一位知识女性,生儿育女后都应走向成熟。人生要进一步清理,该废弃的,要毫不犹豫地扔掉;该删除的,要毫不手软地砍伐。物质的空间越大,精神的空间便越匮乏。狠下心肠来一次加减乘除的复杂运算,使心灵因得以腾出相当的空间而豁亮,人生便洒脱起来。 物质名利对人的诱惑太大了。如今,谁还满足一套房、小套间?谁能骑着自行车笑对私家车?谁能以“勤俭”为美?……“土”、“落后”、“不入时”、“保守”这些字眼会让时尚女性脸红,但我,却以无比欣悦的心情重新拥之入怀。在加速发展的时下,我甘心做一个落伍的女人,穿棉质衣服,读古典书籍,安步当车,只求心里自有另一番山川草木。 “留白”是艺术的含蓄,是深邃的意境,留白是为了“多”,为了“有”,为了真正的满足。人心浮躁的当下,我们都在寻找可以安静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取得,来自于人生的“留白”。 你,果真有勇气大手笔删减人生那些不必要的事务、爱好,使身心从沉重的物质重负里挣脱出来,给心一个自由的时空吗? 静夜里,我一遍遍问着自己。我听到了枝问鸟儿拍打翅膀的声音。在清晨,那羽毛分明因潮湿而沉重。太阳会温柔地将羽毛晒得干爽、洁净、明亮。 陈家萍 2011年7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