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叔叔的小屋》既描写了不同表现和性格的黑奴,也描写了不同类型的奴隶主嘴脸。它着力刻画了接受奴隶主灌输的基督教精神、逆来顺受型的黑奴汤姆;也塑造了不甘心让奴隶主决定自己生死的具有反抗精神的黑奴,如伊丽莎和她的丈夫乔治·哈里斯。同时,也揭示了各种类型的奴隶主的内心世界和奴隶主不完全相同的表现。这本书通过对汤姆和乔治·哈里斯夫妇这两种不同性格黑奴的描述,告诉读者:逆来顺受、听从奴隶主摆布的汤姆难逃死亡的命运,而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乔治夫妇得到了新生。因此,《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对美国废奴运动和美国内战中以林肯为代表的正义一方获得胜利,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作为一本文学作品,美国著名诗人亨利·朗费罗说它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胜利”。
《汤姆叔叔的小屋》为黑人指出了宽恕和勇敢复仇两条道路,小说发表后,在美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反奴隶制的斗争。
这部小说不仅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而且是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线之一,对美国历史及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林肯总统在接见斯托夫人时,曾戏谑地称她是“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这一句玩笑话充分反映了这部长篇小说对历史的巨大影响。
本书由著名翻译家李自修根据英文版《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
二月,一个天气凛冽的傍晚,有两位绅士坐在肯塔基州p城一间客厅里把杯换盏。他们身旁没有仆人,彼此椅子也靠得很近,仿佛在一本正经地商量什么事情。
不过,其中的一位,严格说来,或许还够不上绅士身份。言谈话语之中,时不时夹带着各种亵渎神明的言辞。
他的谈话对手谢尔比先生却有一副绅士仪表;从他住宅的布置,以及家务管理的情况来看,都表明他的家道小康,甚而至于殷实富裕。
“叫我看,事情就这么办吧。”谢尔比先生说。
“我可不能这样做生意,谢尔比先生。”另一个说。
“说实话,黑利,汤姆不比寻常;无论怎么说,肯定都抵得上这笔钱。他踏实可靠,又有本事,我整个庄园他都管理得有条不紊。”
“你是说像黑鬼子那样可靠吧。”黑利说着喝了一杯葡萄酒。
“那么,黑利,你想怎样成交这笔生意?”谢尔比尴尬地沉默了一会儿说。
“难道你就不能再允上一个小子或者丫头?”
“得得,我一个也允不出来。”
这时门开了,一个二代混血小男孩,大约四五岁的样子,走进了餐厅。
“嘿,吉姆·克娄!(吉姆·克娄,原系对黑人的蔑称,但这里是戏称。)”谢尔比先生说着吹了一声口哨,丢给他一把葡萄干。“捡起来吧。”
孩子一蹦三跳地朝奖赏奔去。“来,吉姆·克娄,给这位先生显显本事,学学得风湿病的卡德乔大伯走路。”
转眼之间,孩子灵活的手脚似乎残废得变了形。他驼起脊背,手里拄着主人的手杖,蹒蹒跚跚在屋里走着,左一口右一口地吐着痰。
两位绅士哈哈大笑起来。
“好,多棒的小后生!”黑利用手猛地拍了下谢尔比先生的肩膀!“搭上这个后生,我就了结这桩买卖。”
就在这当儿,一个二代混血的年轻女人,年龄在二十五岁上下,走进屋里。
“什么事,伊丽莎?”主人间道。
“对不起,老爷,我找哈利。”孩子一个箭步,窜到她跟前,拿起罩衣边沿里兜着的战利品让她看。
“好,那么把他带走吧。”谢尔比先生说。
“老天哪,”奴贩馋涎欲滴,转身冲着谢尔比说,“真是件好货色!唉,这丫头你打算怎么卖?”
“黑利先生,她不出卖,”谢尔比先生说,“你就是拿出等身的黄金,我太太也不愿跟她分手。”
“那么,你总得给我饶上那个小后生吧。”奴贩说。
“你要个孩子顶什么用?”谢尔比说。
“我有个朋友打算买进漂亮的小后生,养大了到市场上去卖。卖给有钱人,当个听差什么的。”
“我可不愿意卖掉他,”谢尔比先生若有所思,“不愿意把孩子从他妈妈手里夺走,先生。”
“哦,这我全懂。可你把那女人支开一天或者一个礼拜左右怎么样;那时候,事情就人不知鬼不觉地办得利利索索——她回来时,一切都过去啦。你太太可以给她买副耳环,买件新衣服,或者买些小首饰,算作补偿。”黑利踌躇满志说了起来,“发些慈悲,先生,这是我的经验,慈悲是我经营手段的顶梁柱。”
“那么,你是不是觉得你生意经营得好呢?”
“啧,当然啦,先生,可以这样说。” “那么,”两人剥了半天干果之后,黑利说,“你看怎么办?”
“这件事容我考虑考虑,跟我太太商量一下,”谢尔比先生说,“同时那,黑利,如果这件事悄悄进行的话,那最好别让邻近的人知道,他们一旦知道了,从我这里买定奴隶的买卖就不会悄悄办成了。”
“哦,不会,绝对不会,自然不让人知道。”他说着站起身来,披上大衣。
“那今晚六七点钟你来一趟,我给你个答复。”谢尔比先生说。接着奴贩点了点头,走出大厅。
“我真想一脚把这个无耻的家伙踢到台阶下面去,”谢尔比见厅门关上后自言自语地说,“可是,他知道他占了我多少上风。然而现在,事情非如此不可了。伊丽莎的儿子也得这么办。我明白,这件事得跟妻子争执一番,就是汤姆的事,她也会不依不饶的。欠了债没想到会落个这样的下场,咳!”
在旨塔基州,虽然能够见到最温和的奴隶形式,却笼罩着一团不祥的阴影——法律的阴影。只要善良的主人遭遇破产、不幸或者死亡,就可以随时改变奴隶的生活,使他们陷于痛苦。
谢尔比先生心地善良,和蔼可亲,对周围的人平易而宽容,庄园上的黑人在物质享受上,也从来不缺少什么东西。不过,他人手大脚地做过投机生意,结果蚀本甚巨,很多票据落到黑利手里。这条不大的消息,可以解释为什么会有前面所述的那场谈话。
然而,事有凑巧,伊丽莎朝门口走来时,听到了谈话,知道奴贩正向主人出价买什么人。不过,她听到的是奴贩要买她的儿子——难道听错了?她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下意识之中抱紧了孩子。
“伊丽莎,你这个丫头,今天哪里不舒服?”太太问。
“哦,太太,”她说,一边坐在一把椅子上抽咽起来,“客厅里有个贩卖奴隶的跟老爷说话哩。你看老爷会把我的哈利卖了吗?”
“把他卖掉!不会的,你这个傻丫头!你知道老爷从来不跟那些南方贩卖奴隶的打交道;也从来不打算卖掉什么人。算啦,别难过啦。”
“好的,不过,太太,你多咱也不会同意——卖——卖——卖。”
“瞎说,孩子,我当然不会。你千吗这样说话?”
听到太太自信的口吻,伊丽莎一块石头落了地,开始给太太梳起头来。
谢尔比太太是个高贵的女人,既富理性又具有道德情操。伊丽莎就是她从小养大成人的,可谓掌上明珠。由于太太的庇护和照料,伊丽莎嫁给了邻近庄园上一个混血青年乔治。哈利斯。
于是,谢尔比先生跟奴贩谈话以后,心头最沉重的负荷在于必须向妻子透露拟议中的安排,在于必然遭到的纠缠和反对。
然而,谢尔比太太对于丈夫的尴尬处境一无所知,而只了解他那大度仁慈的脾性。因此,面对伊丽莎的疑团,她一点儿都不信以为真,而且,由于忙着准备晚上出门拜客,这件事在她脑海里已经完全置之度外。P1-4
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编辑将《中外名著榜中榜》的书目寄给了我。看到这些书目,一种无法言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那实在是一些再熟悉不过的书名,让我一下子回到了四十多年前的中学时代。
1959年,我读完小学,考上初中。这在今日,实属平常,但在当时,还真算回事儿。家里人认为,中学生就不能再看作小孩子了。身份变了,待遇也随之改变。印象深刻的有三条:一是有了早餐费,可以到街上“自主择食”(上小学时只能在家吃早点);二是可以使用钢笔(上小学时只能使用铅笔);三就是可以读大人们读的书了(上小学时只能看童话和连环画)。这第三条待遇我:丕提前享受:在开学前的暑假中,我一口气读了许多“大人书”。
这是我和中外名著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当时,我的母亲在大学里当资料员,借书有“近水楼台”之便,每天下班,她都会给我带书回来,我也就一通狼吞虎咽,看完再让母亲去借。读些什么,早已记不清了,无非挑那些好玩的读,半懂不懂,囫囵吞枣。现在回忆起来,最喜欢读的外国名著,竟是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记》、《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如果还有什么,那就是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了。这些书,肯定读了不止一遍,否则不会如此刻骨铭心,念念不忘。
当然,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书决不是我的启蒙读物。我的启蒙读物和许多孩子一样,也是《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格列佛游记》等等。但为什么记忆深刻的还是前面提到的那些带有探索(探案或探险)性质的书呢?我想,这与心智的逐渐成熟有关。初中,是一个人的心智由懵懂开始走向成熟的阶段。中外名著的作用,就像是为我们的心灵打开一扇又一扇窗户,让我们看见外面那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时期,读到什么并不重要,读懂多少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读,是想读,是读个没完。
有了这份好奇心,就有了阅读名著的冲动;而有了这份冲动,就能培养阅读的习惯。进入高中以后,我的阅读范围更加广泛了。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和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就是我在高中时阅读的,当然还有契诃夫的小说和泰戈尔的诗。至于中国文学名著,则最爱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和杂文。我很晚才读《红楼梦》(这与时代有关),但我认为:《红楼梦》是最应该推荐的不朽之作。
说这些话,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不过讲讲个人的经历和心得体会;提到的那些书,也未必人人必读,不过举例说明而已。
在我看来,读书是一件“谋心”的事。归根结底,是要让我们的灵魂得到安顿,心智得到开启,精神得到寄托,情操得到陶冶。因此,它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替代或强求。也因此,我芣主张什么“青年必读书”。在我看来,书只有“可读”,没有“必读”(做研究除外),所以只能“推荐”,不能“要求”。我作此推荐,因为在我看来,这套丛书所选,大多都值得推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光明日报出版社还做了一件极好的事,就是把这些书的价格定到了最低。这可真是功德无量!记得我上学的时候,虽然家境尚好,却也买不起许多书,每次逛书店,往往乘兴而去,惆怅而归。我们知道,名著,并不是读读就可以的,它应该伴随我们的一生。名著,也不该束之高阁,让人仰望,而应该像朋友一样就在我们身边。这就需要将名著的出版“平民化”,让“旧时王谢堂前燕”,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我想,这大约是这套丛书的又一个意义吧!
易中天
2007年6月17日于厦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