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散文《晋祠》《夏感》《觅渡,觅渡,觅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追寻那遥远的美丽》《青山不老》等入选中学和大学课本。
这本《梁衡经典散文》收录了其创作的散文作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梁衡经典散文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梁衡 |
出版社 | 山东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梁衡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散文《晋祠》《夏感》《觅渡,觅渡,觅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追寻那遥远的美丽》《青山不老》等入选中学和大学课本。 这本《梁衡经典散文》收录了其创作的散文作品。 内容推荐 这本《梁衡经典散文》收录了其创作的散文作品:《人生没有返程票》、《书与人的随想》、《做人如写字,先方后圆》、《美是什么》、《年感》、《海思》、《秋思》、《泰山:人向天的倾诉》、《长岛读海》、《圣弥爱尔大教堂》、《青州说寿:一个永恒的范仲淹》、 目录 第一编 教材举例 把栏杆拍遍 觅渡,觅渡,渡何处? 大无大有周恩来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 青山不老 跨越百年的美丽 晋祠 壶口瀑布 夏感 教材的力量 第二编 人生感悟 母亲石 与朴老缘结钓鱼台 九华山悟佛 反求我心,大慧大觉 ——《名家佛性散文选》序 太原往事 忽又重听走西口 试着病了一回 凌晨就诊记 山中夜话 桑氏老人 热炕 事业便是你的宗教 以后这样的人不多了 你怎么就是得不到爱 千年万里纵横行 ——南行日记 草原八月末 三十年的草原四十年的歌 河套忆 乌梁素海 ——带伤的美丽 河套日记 ——四十年前的河套与乌梁 素海采访日记 那青海湖边的蘑菇香 说兴趣 你不能没有家 人人皆可为国王 人生没有返程票 书与人的随想 做人如写字,先方后圆 美是什么 年感 海思 秋思 第三编 齐鲁风韵 泰山:人向天的倾诉 长岛读海 圣弥爱尔大教堂 青州说寿:一个永恒的范仲淹 《岳阳楼记》是怎样写成的 ——我们该怎样做官、做人、做文 乱世中的美神 百年明镜季羡老 一片历史的青花 ——季羡林先生谈话录 第四编 域外风景 和秋相遇在莫斯科 一个公开透明的人 奉献给死者的艺术 这热辣辣的生命之美 到处都伸出一双乞讨的手 在美国说钱 附录 梁衡创作年表 试读章节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并亲自南下临安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弃疾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干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他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怎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 他任湖南安抚使,这本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支2500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他就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20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后来他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在那里招兵买马。闽南与漠北相隔何远,但还是隔不断他的忧民情、复国志。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甚至被后人讥为“掉书袋”。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P3-5 序言 山东文艺出版社希望我能编一本自选集,这是一个难题。因为这之前已经出过几个集子,需要尽量避免重复,以方便读者选读。想来想去定了这样一个原则:因我的作品以红色题材、历史人物见长,这方面评论多,选本也多,这次就基本不选;而许多贴近现实生活的作品,过去说的不多、选的不多,这次就多选。但是出版社说不行,因为是经典系列,虽过去选过的,只要是代表作也不能一个不选,否则变脸太快,读者不认。总之还是从读者处着想。 于是考虑再三,就定下现在的这个格局。全书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在政治、人物、历史、山水题材中各选一、二篇代表作,不敢多选,怕重复。正好这部分的文章也曾是全部入选小学、中学、大学课本的,还有一定的影响。第二部分是作者在记者生涯、宦海浮沉中碰到的人物、事件及所感、所思,力图以小见大。第三部分,全部是发生在山东这块土地上的人、事及风景。这是考虑到在山东出书,本地读者近水楼台,要首先考虑他们的需求。恰好我的作品中山东题材又为数最多。这虽是巧合,也是山东自身的优势。论风景这里有山有海有平原,论历史从齐鲁立国说起,故事良多,这是一块文学的土壤。本书中写到的范仲淹、李清照、辛弃疾、季羡林等都是山东人物,是我们民族的精英,以他们为题材的文章也成了我的代表作的一部分。他们是山东的骄傲,我亦因有缘写到他们而自豪。比如本书的首篇,就是已入选教材的以辛弃疾为对象的《把栏杆拍遍》。第四部分与第二部分内容相同,因为发生在国外,所以单列。 本书原是另有一个书名的,因丛书一律统称“经典”,也只好入乡随俗。但心里实不敢接受。我在《说经典》一文中曾指出:“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经典之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这本书,大都不够格。其中只有少数篇章是经常被人提起的。如《晋祠》1982年入选中学课本,至今一直还在使用,已32年。如《大无大有周恩来》是1998年总理百年诞辰纪念时的作品,已过了16年,每年一月总理忌日时总会有报刊摘转。《觅渡,觅渡,渡何处?》已发表18年,也已入选课本,不断被收入各种选本。究其原因主要是在题材上沾了光,因为如晋祠这样的国家级名胜和周恩来、瞿秋白这样的伟人本身就是历史经典。作者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当然也有一些文学上的创新,如《觅渡,觅渡,渡何处?》一文中意象的使用;《大无大有周恩来》一文中理性的发挥。 一般作家谈到自己的成长时常会举出很多大部头的文学名著,而对我影响最大的主要是一些单篇的散文。我进入文学领域是从读经典文章、背经典文章入手的。不像现在的孩子读网络、读快餐。小时背过大量的古典诗词、散文。直到大学毕业当了记者,出差时包里还装一本《历代文选》,有空就背,实在受益匪浅。出于这种感恩心理我还编了一本《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我主张文章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散文不像小说,要以精取胜,靠思想和美感流传,要能经受住时间的检验。虽然,对一个散文作家来说这很难,但也只能循着这个理跋涉向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