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彻底改变?有没有一种生活方式没有丝毫的冲突和约束?印度哲学大师克里希那穆提在本书中回答说,只有全身心地面对当下,去认真地倾听、观察和学习,才能获得对生命的清晰洞察,真正探寻到这些问题的本质:恐惧、冲突、友情、爱情、死亡和冥想,从而过上全然自由的生活。
本书为《克氏谈觉醒》与《克氏谈冥想》两本的合集,共收录克里希那穆提在美国、英国和瑞士的讲演实录,以及从往昔著作和演讲谈话中摘录出来的经典语录,其中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发表。大师以灵动而沉静的语言,论说全然自在的生活方式、清晰的洞察和行动、生死哲学观、以及如何透过日常冥想抵御恐惧。精读本书字字珠玑、发人深思的文字,读者将领略智慧思想的灵光、悟得神圣永恒的空性。
这是新世纪最前沿的思想家、哲学家、灵性导师经典文集。
他拥有非凡卓越影响世界的力量,他的指引是超越所有思想与情感的深刻领悟。去倾听,去观察,在静默中觉醒,立身之处便是天堂。在觉者克里希那穆提的带引下,你将探索生活最伟大的艺术,在冥想中了知真相,增长智慧。
你可曾想过:我们是如何浪费生命、消耗能量的?我们又是如何成为“二手人类”,只会吸收他人智慧的?不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的乏味、烦恼、孤独、痛苦,都已完全占据了我们的生活。就在当下,我们的生命已经毫无意义,因为我们只是单纯为了活着而活着。除此之外,我们的整个生命以及内在的心灵,已然支离破碎,不再完整。
我们需要什么?我们已经得到了什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命充满了艰辛、困苦和冲突。在当前这个社会,物质财富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我们奔波在追求权力、地位和声誉的路上,过着平庸、狭隘、浅薄和空虚的生活,并深受各种观念、判断和信仰的影响与左右。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浪费和挥霍生命。
我们不曾有过幸福,只不过是在追求享乐的过程中产生片刻的愉悦和满足。但当你深入反省自我时,是否发现内心深处其实除了过去摄取的书本知识和对所处社会的回馈之外一无所有?而那一切,也不过是思想的创造。但思想并不能代表人的所有身体官能,而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而己。
在意识到生命的空虚——毋宁说是生命的浅薄和痛苦之后,我们开始追求享乐(不论宗教意义上的喜悦还是所谓世俗的快乐),开始追逐物质财富、更高级的享受和更多的快乐,购买更多的物品,维持消费型社会的运转,直到最终走向坟墓。这就是我们的生命,既谈不上神圣,亦无关乎宗教。
但生命本应是极其严肃的事,只有那些真正严肃对待生命的人,他们的生活才有意义。反之,如果一味遵从宗教导师、牧师、智者或哲学家的训导,人就会失去自我,生活就会失去意义。
于是,有人会问:思想在我们的生命中处于何种位置?人类所有的文明、文化,都是以思想为基础。宗教是思想的产物,行为、操行、商业世界、人际关系、军备积累、陆军、海军、空军,所有这一切都是基于思想之上的。不管思想是否合理、是否合乎逻辑、是否健全,我们的行动都是以思想为基础的。然而,思想还只是想法,是一种理想,由此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是极端的唯心主义者,这真是十分不幸。
实际上,理想并不等于“实相”,而只是思想创造出来、用以应对“实相”的方法。理想和“实相”之间实则存在差异与冲突。
我希望你并不仅仅去倾听,而是要切实地观察内心的整个运作过程,从而与之建立交流的关系。也就是说如实观照,而不加诸任何判断。
我们一定要探究何为思想,何为思考。在亚洲人看来,思想是最不同寻常的事物之一,犹如凤毛麟角。他们认为思想是一种量度,若想要寻求不可测量的,也就是超越时间与量度的事物,人就必须要挑战思想。而恰恰与之相反,整个西方文明社会与文化都是建立在思想之上。
正如我所说,生命是非常严肃的事,需要用心探究。我希望你已经做好了求知的准备,可以免于量度的限制,去了解那无边的空寂一这种空寂无法衡量,也非思想所能创造。
此前说过,西方文明与文化是建立在思想之上、可以量度的。由此,整个科技的世界得以形成并发展。在这个世界里,宗教成了一种值得信仰、接纳、宣传乃至可以救世的东西。
在东方,思想已经超越了其原有的含义;而在西方,人们则接受思想这一量度的延伸拓展,基于科技成就的生活方式让他们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享受,而拥有财产(其中包括文学和诗歌)也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快乐。
严肃看待生命的人必定会问及思想在生命中的地位究竟如何。思想积聚了过多来自内在与外界的信息,其中有的信息是健全、合乎逻辑而理性的,有的却是导向堕落的生活,唯物质、财产、金钱和快乐至上。这样的思想究竟有何作用?它处于怎样的地位,与行动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因为生命即是行动力,关系则是行动力的具体运作。那么在我们的生命中,有没有一种行为,可以不受时间、思想和量度制约? 生活即是行动。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行动,而如果这些行动自始至终(从过去到现在到将来)都受到限制,那么它永远都不会得到解脱,永远都不会完整。这样的行动就是堕落的。
那么,什么是行动?行动与思想之间又有何关系?思想是记忆的反应,而记忆正是由存储在大脑里的知识和经验所构成的。没必要翻阅神经学或科学类书籍,只要你有浓厚的兴趣,观察自己的思想就足以了解到相关情形了。没有记忆,你就不能行动,就无法记住说过的话。这样一来,你就会陷入健忘状态,以致生活混乱不堪。
思想可依据自身的条件对外界产生行动反应。如果你是一名基督教徒、佛教徒、共产主义者或资本主义者,你的心就会受限于此,而你的行动也会以此为依据。以你对自己所处的特定文化或社会的记忆、经验和知识为依据。这是非常明显的,不是吗?因此,行动中的思想是破碎的、不完整的,并会导致冲突。
我们必须要理解这一点,因为我们正试图寻找一种完全没有冲突、没有痛苦,完整、纯粹、和谐而健全的生活方式。而思想可能是导致生活不完整乃至堕落的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思想的作用所在,以及思想在人类关系中所处的位置。
众所周知,在科技领域,思想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知识领域,思想的作用合理、健全、客观、有效。但当思想希望通过科技确立地位时,这种有效性、健全性和客观性就会大打折扣。显而易见,尽管依然会作出合乎逻辑、健全而理性的思考,但由于受环境影响至深,你还是会寻求地位的确立。这样一来,冲突将不可避免地持续下去,而生活亦因此堕落。堕落并不仅仅是指攫取他人钱财或者做不道德的事情;堕落的深层原因是思想将行动分裂为以下几个片段——智慧行动、情绪行动、身体行动或意识形态行动。
那么,在人类关系中,有没有一种行动是以完整而非片段的形式呈现,可以不受思想、量度或过去所控制?当你说话时,当你对他人表示不敬或表示欢迎时,这些都是行动。在某种意义上,行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可能是依据某个规则,根据某个观念,基于某种想法或某个理想,甚至是出于某种空想或信仰而为之的。总而言之,行动要么是基于某种过去的思维模式,要么是基于某种有关未来的抽象观念。
生命中最重要的基础是关系。行为、美德、操行和人际交往皆源于关系。思想总是要求人们依照既有结论来行事,而结论通常源于过去的知识。那么,思想在人类关系中处于何种位置?抑或根本就毫无地位?如果人类关系中有思想的一席之地,那思想就会制约并掌控关系,使之产生分裂与冲突。
我们的生命基于两个原则:快乐和恐惧。你可以观察自我,由此发现快乐已经在生命中变得极为重要,并且有各种形式:性爱的快乐,获得智慧的快乐,占有财物的快乐,取得权力或名誉的快乐,自我重视的快乐,自我论断的快乐,以及通过暴力获取的某种快乐,等等。而在关系中,快乐的表现为依恋——你在心理上依恋于关系中的另一方,并因此感到快乐。只要存在这种依恋,那么必有对失去的恐惧,而对失去的恐惧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依恋心理。这在追求性爱的快乐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最不可思议的是,这种快乐已经成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这就是依恋式的快乐一在心理上依赖于他人,因为人一向害怕孤独,害怕失去爱或是不被人爱。因此,人总是追求快乐,逃避恐惧。而思想则令你怀念昨日的快乐,并希望今天也能得到昨日那样的快乐。如果快乐不再持续,你就会变得暴躁、焦虑、恐惧。对于上述种种,你可以从自己身上观察到。
现在让我们看看恐惧这个问题。伴随着恐惧的生活是黑暗、丑陋的。我们大多数人都会产生恐惧情绪,只是恐惧的对象不尽相同。那我们的心能否完全免于恐惧呢?没有人希望生活中没有快乐,而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远离恐惧;你看不到以上两者之间的并列关系,它们就像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都是由思想维持着。
对思想的理解之所以如此重要,原因就在于此。因为我们心中有着深深的不安全感,怀有各种各样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对生活、黑暗、邻里、自我、失业的恐惧,还有隐藏在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其他恐惧,等等。因此,我们努力寻求安全感。然而,我们的心究竟有无可能完全免于恐惧,可以真正去享受生活而非追求短暂的快乐?实际上,只要存在恐惧感,我们就不可能享受生活。
那么,分析能够消除恐惧吗?还是说,分析致使心灵无法避免恐惧?让我们探寻一下这其中隐含的关系。
P13-19
我们是否有时感觉自己在浪费生命,觉得生命毫无意义,而外在环境和内心世界又都充满了冲突与困惑?在这本演讲集(本书收录了克里希那穆提在加利福尼亚、英格兰、印度和瑞士的公开演讲内容,其中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发表)中,克里希那穆提就此进行思考,并提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独具一格的生活方式——无拘无束、安宁平和。
他指出,如果我们能清楚了解自己的行动与反应模式以及与他人的关系,那么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美好且意义非凡。人类虽具有极高的心智,但却习惯用它来解决问题,这实际上背离了自由的初衷。克里希那穆提解释说,在认识自我时,我们要拒绝心理权威,以便让自己的观察和行动更为有效。如果我们的观察摆脱了语言和思想的束缚,那么自由与爱、美与善就会融为一体。
克里希那穆提谈到,所谓生活的艺术是指生命中没有任何的冲突,一个人完全免于恐惧,这其中也包括对死亡的恐惧。恐惧的根源、悲伤的原因,皆源于我们自身,而思想乃是时间和记忆与直接感知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
只有掌握倾听、观察、学习的艺术,才能真正理解到底是什么在妨碍意识乃至生命的秩序。
对于以上种种,克里希那穆提皆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赋予全新的解读。
这些演讲一克里希那穆提将其描述为我们与他之间的对话一发人深思,令人顿生感悟。透过这些论述,我们可以从中一窥神圣而永恒的空性。
雷·麦科伊
“现代思想家中很少有人能像克里希那穆提那样,将心理学、哲学和宗教如此完美无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
——《出版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