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在北大听的12堂经济课/在北大清华听讲座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作者 严开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北大经济学的核心理念为依据,结合日常工作和生活,对各类经济现象进行全新解读。这种解读力求打破学术上的窠臼,挣脱框架性的束缚,用通俗的语言对枯燥的经济学理论加以拆解和破译。通过阅读本书你会发现,原来经济学是如此有趣。

《在北大听的12堂经济课》(作者严开)试图为读者打开一扇了解经济学的大门,让大家对经济学有一个全新的了解。希望这本有关经济学的书,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法。

内容推荐

经济学无处不在,不管是政治、商业,还是职场、社交,处处都有或深或浅的经济学知识贯穿其中。你可以不是经济学家,但不能不读经济学常识,更不能不懂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定律。《在北大听的12堂经济课》(作者严开)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丰富深刻的案例对各类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进行全面解读,《在北大听的12堂经济课》让你能够借北大百年智慧,锻炼自己的经济眼光!

目录

第1课:供与求

1.如果鹦鹉会说“供给、需求”,鹦鹉就是经济学家

2.最少的往往就是最贵的

3.钟点工PK上班族

4.萧何月下追韩信——人才需求的最好诠释

5.“盐荒”现象背后的“供需价格弹性”

6.风靡一时的BP机何以退出历史舞台?

第2课:收与支

1.看见他买,我也想买的“羊群效应”

2.跳槽并非单纯地换工作

3.财富公式:开源+节流=有钱

4.为什么涨工资的呼声越来越高?

5.买的没有卖的精,远离消费陷阱

6.打折背后的“产品生命周期”

第3课:买与卖

1.投资就是鸡生蛋、蛋孵鸡

2.基金:让专家帮我们实现财富增值

3.期货:风险和收益的放大镜

4.股票:能让你一夜暴富,也能让你血本无归

5.黄金:永不贬值,永远波动

6.藏品:让人心跳,也让人心伤

第4课:贷与还

1.贷款:今天花明天的钱

2.银行是世上最精明的债主

3.贷款买房:做房子的主人还是做房子的奴隶?

4.还房贷技巧——贷款数额相同,还款数额各异

5.信用卡是把双刃剑,舞不好就会伤了自已

6.次贷危机——美国人借债,全世界还钱

第5课:俭与奢

1.节俭悖论:过分节俭会导致收入减少

2.奢侈品:买还是不买?

3.网络购物:随时把商店搬回家

4.消费者剩余:迫使商家让价的不二法则

5.团购:消费者组团叫板商家

6.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第6课:宏与微

1.国际贸易:不见硝烟的战场

2.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

3.国家居然也会破产

4.蝴蝶翅膀上的全球经济

5.失业VS就业

6.宏观经济对个人择业的影响

第7课:调与控

1.宏观调控是不是伪科学?

2.市场可以失灵,政府不能失灵

3.钱太多未必是好事

4.货币政策:用“看得见的手”影响“看不见的手”

5.房地产调控真的是“空调”吗?

6.国家发行多少钞票恰到好处?

第8课:涨与跌

1.全球大宗商品,谁主沉浮?

2.歇不下来的中国通胀

3.房价为什么只涨不跌?

4.谁让物价上涨按下葫芦浮起瓢?

5.泡沫再美丽也是泡沫

6.身在股市,别听故事

第9课:价与值

1.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GNP

2.人民币升值:让人欢喜让人忧

3.钓鱼岛:执着,值不值得?

4.“易县式抛荒”的幕后推手

5.是什么让新能源如此尴尬

6.跟着感觉走,还是跟着价值走

第10课:内与外

1.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

2.贼喊捉贼,到底谁才是新殖民主义

3.经济一体化大潮:是机遇,也是挑战

4.请进来,更要走出去

5.内力、外力,一个都不能少

6.收购·被收购

第11课:利与税

1.薄利多销与厚利适销

2.复利:惊人的财富增值工具

3.负利率时代:资金就是用来投资的

4.只有偷税漏税,没有合理避税

5.房产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6.税收:取之于民,也应该用之于民

第12课:贫与富

1.当爱情遇到经济

2.经济战,“攘外必先安内”

3.真平等·假平等

4.“中国式求人”与“中国式求财”

5.安贫乐道与富而好礼

6.富人有什么?穷人缺什么?

试读章节

物以稀为贵——这是没上过学的人都知道的道理。不过知道不等于理解。因此我们有必要为大家着重解释一下经济学中的“稀缺性”概念。

稀缺性,又叫做稀少性或者缺乏,在经济学中特指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而言,经济物品或者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等的相对有限性。人们常说的“人类有无穷的欲望,但只有有限的资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收藏界有一个经典案例:

 在一场珍邮拍卖会上,一位印度藏家带来了全球仅存的两枚黑便士邮票,所有藏家都渴望得到它们,因此价格节节高涨,有人已经出到了40万美元的空前高价。

突然,角落里传来一个洪亮的声音:“200万美元!”

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心想居然有人会开出这个难以想象的价钱来购买这两枚邮票。

但是好戏还在后头,更出乎意料的事情还未发生。这个得标的中年人上台拿到邮票之后,立即把相连的两枚邮票撕开来,并且掏出打火机,将其中一枚邮票点燃烧毁

这个一下子烧去100万美元的举动,立刻引起会场上的骚动。台上的中年人扬起双手走声喊道:“各位,不要紧张!我之所以高价买下这两枚邮票,是因为在这邮票当中,藏有一个无价的惊天秘密。而这个秘密,必须得烧掉其中一枚邮票之后,才能展现出来。现在,我将把这枚邮票再次拍卖,谁买下邮票,我就把那个秘密告诉他!”没有人不想知道这个天大的秘密,拍卖场内的气氛立刻陷入疯狂。众人此起彼落、争相出价,最后得标者终以900万美元的高价,将那枚邮票卖出。

这位新中标者兴高采烈地冲上拍卖台,取道邮票,他请之前烧掉一枚邮票的中年人告诉自己邮票中隐藏的秘密。中年人接过邮票,微微一笑,在他的耳边轻声说道:“秘密很简单,就是你手上的这枚邮票现在已经是全球仅存的一枚黑便士邮票,因为独一无二,所以价值连城,你一定要小心保存。”  想想看,假如世界上存在着几百张、几千张甚至更多黑便士邮票,或者说仅仅还存在两张,那么上面故事中的邮票还会不会拍出900万美元的高价?自然不会。尽管这个故事颇有些骗局的意思,我们也无从考证其真实性,但至少在经济学理论上,先前那位中标者的逻辑是没有错误的。而且这一逻辑也不仅仅适用于收藏界,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不乏类似的现象。

比如,我们坐火车时,都有列车员卖盒饭,他们的盒饭在市场上大约10元左有,但在火车上却最少标价18元。而且列车员每次在餐车上只放很少几盒盒饭,卖完了才回去取,在本就拥挤的车厢里来回跑,除了极少数乘客会感到纳闷:“火车又不是放不下,为什么不多放几盒呢?”大多数乘客都只是烦他们来来往往。其实这是列车员采取的一种销售策略。多年的经验告诉他们,当乘客看到盒饭较少时,就会产生一种卖完了就再也没有了的心理,就会爽快地掏钱,并且不讲价格,这样盒饭就会卖得又快又赚钱。相反,如果列车员一次带很多盒饭,即使吆喝得再好听,也会有乘客讨价还价。还有些乘客心里会想,等一会儿卖不完的时候肯定会降价,到那时再买吧!这样不仅影响销售速度,还会影响最终利润。

也就是说,是列车员用“捂”的方法,制造出了“物稀”的假象,从而产生了“价贵”的结果。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也都知道“物以稀为贵”,但就是很少有人想到有时候“物稀”是一种“捂”出来的假象,是一些人为了赚钱、赚更多的钱的刻意为之。

精明但不厚道的房地产开发商们就深谙这个道理。楼房早就盖好了,就是迟迟不拿出来卖。许多楼盘往往采取挤牙膏式的推盘策略,动不动就说什么“限量版”,让很多潜在买家产生可买的房子越来越少的恐慌心理,不仅促进了销售,还往往导致房价非理性推高。

不过资源的稀缺性也会受一些条件的限制和影响。比如在古代或者几十年前被人们认为是稀少的东西,到现在就已经很丰富了,如粮食。但是过去到处都有的新鲜空气,现在却由于工业污染而变得非常稀缺。P5-6

序言

爱尔兰的哲学家埃德蒙·伯克曾说过:“骑士时代已经过去,随之而来的是智者、经济学家和计算机专家的时代。”

或许很多人对经济学概念还很陌生,觉得这是一门遥远而专业的学问。但是,经济学与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等息息相关,影响着人生的每个阶段。即使你头脑中并没有“经济”的意识,经济学也会在你身边体现和发生。

单从概念上讲,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从字面上看,经济学似乎与普通百姓并没有多大关系。可是,小到去超市购物,坐出租车外出,大到个人创业,投资房产股市,都会在不经意间被贴上经济学的标签。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小故事来介绍经济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约翰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男孩,他从城里移居到乡下,花100美元从农民手里买了一头驴,这个农民同意第二天把驴给他送过来。

第二天,约翰却发现农民送到他手里的是一头死驴。约翰质问农民为什么拿一头死驴糊弄自己,要求他将钱还给自己。但农民拒绝还钱,他对约翰说:“我们事先并没有说明交易的必须是活驴。”

一个月以后,农民找到约翰,得意地问他:“那头死驴后来怎么处理了?”

约翰说:“我靠它赚了499美元。”农民惊讶地问他是怎么做到的。

约翰笑着说:“我举办了一场幸运抽奖活动,并把那头驴作为奖品,我以每张1美元的价格卖了600张票。这样我就收入了600美元。”

农民好奇地问:“难道没有人对此表示不满吗?”

约翰回答:“只有那个中奖的人不满,我向他道了歉,并把他买票的1美元退还给了他。去除我买驴的成本100美元,我赚了499美元。”

抛开道德层面不议,我们可以把约翰的这种赚钱方式理解成迎合消费者行为的低价策略。类似的例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一些商家经常举办买一送一的促销活动,虽然价格便宜了,但销售数量却能得到大幅提升,这其实就是经济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正是经济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学习一些经济学知识对日常生活能产生极大的辅助作用。基于此,我们编写了这本《在北大听的12堂经济课》。之所以将北大作为话题核心,一来是北大的经济学历史悠久,二是北大的经济学理念对当今社会有较深影响。

北大的经济学注重实用主义,能够简单明了地对经济学现象进行客观分析,深入浅出地对经济学理念加以详细讲解。这一点,我们从北大经济学家厉以宁讲的“龟兔赛跑”的故事中就可以看出。

第一次:兔子很快就遥遥领先,它想:“反正乌龟跑得那么慢,我在树下睡一觉再说。”兔子很快就在树下睡着了,当乌龟到达终点时,兔子还没睡醒呢。第一次比赛,兔子输了。

第二次:兔子因为自己的大意而懊悔,它决定再同兔子比一次。这次,兔子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从头到尾没敢再歇,一口气跑完全程,结果领先乌龟好几公里。

第三次:乌龟提出再比赛一次,但它要求自己制定路线:兔子觉得自己在速度上占据明显优势,便欣然同意了。结果,按照乌龟指定的路线,兔子眼看要到达终点时,发现前面有一条河,它一时手足无措,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乌龟姗姗而来,轻松地游到终点,赢得了比赛。

第四次:这一次,免子和乌龟由之前的竞争变成了合作。它们一起出发,在陆地上,兔子扛着乌龟跑;到河边时,乌龟背着兔子游。这样,二者同时到达终点。比起前几次,它们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成就感。

最后,厉以宁教授点评:

第一次赛跑,弱势的一方不能因为对方实力强而自暴自弃,要坚持到底,等待对方犯错误,并在对方的错误中抓住机会;

第二次赛跑,仅仅具备优秀的能力还不够,要取胜就要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

第三次赛跑,当你发现自已靠努力也无法获得成功时,要学会改变策略;

第四次赛跑,想要彼此获得双赢,最好的途径就是合作。

其实,很多事情解读的视角不同,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这也是我们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之一。本书以北大经济学的核心理念为依据,结合日常工作和生活,对各类经济现象进行全新解读。这种解读力求打破学术上的窠臼,挣脱框架性的束缚,用通俗的语言对枯燥的经济学理论加以拆解和破译。通过阅读本书你会发现,原来经济学是如此有趣。

《在北大听的12堂经济课》试图为读者打开一扇了解经济学的大门,让大家对经济学有一个全新的了解。希望这本有关经济学的书,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法。

书评(媒体评论)

不能跟着感觉走。经济的运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用理论归纳的,而很多理论是可以被量化的。

——马骏(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我们研究宏观调控的时候,经济学应当是理性分析,理性分析就应该把中长期作用跟近期作用结合在一起考虑。目前能够看到的作用,跟潜伏在下面的现在看不到但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应该事先估计到。

——厉以宁(著名经济学家,北京火学教授、博上生导师)

就算人民币升值真的对美国工人的就业有贡献,但此得也不能补偿美国消费者买贵货的损失。假设失业换来的休闲一文不值,就业增加所获之利要高于进口中国货升价之害,需要的弹性系数不容易存在;而如果算进休闲有所值,就业增加之得是无法补偿中国货升价之失的。同学们可以证出来吗?美国的经济大师们都躲到哪里去了?

——张五常(著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

 我认为,我们可以用货币发行总量的变化大致估算货币购买力水平:具体到某一项资产价格,我们可以用供求关系来加以判断。我们可以用这种办法来分析房价、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

——王亚伟(著名投资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3: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