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权力的人,天生喜欢支配他人——权力动机
达尔文在他的名著《物种起源》中有这样一句话:“自然界所有物种的进化,都是权力之间角逐的结果。”动画片《狮子王》中的辛巴正是因为一心想成为丛林之王,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才去英勇地斗争。可以看出,世间的任何一种动物,都想成为一名强者、一个领袖,去主导一切,从而更好地去适应自然的法则,不被淘汰。而这些都来自于他们心灵深处的一种特殊感应——权力动机。
简单地说,这种权力动机是一种控制欲望,能够激发人们努力去面对挑战,时刻充满野心,追求卓越,渴望荣誉。心理学研究者温特(D.G.Winter,1973)把它分成了两类:积极的权力动机和消极的权力动机。积极的权力动机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效果,它是一种竭力去谋求领导职位或在“组织社会中的权力”的驱动力,比如群居生活的狒狒中,总会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头领;而另一种消极权力动机,是一种“害怕失去权力”的心理,往往通过斗殴、排挤、虐待甚至屠杀等行为方式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比如“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为了害怕失去统治世界的权力,对犹太种族采用了灭绝政策。
无论是积极的权力动机还是消极的权力动机,它一部分来自于人们的生存本能的激发,源自灵魂深处,是先天性的。比如,两头狼为了一只兔子,会展开一场殊死的搏杀。另一部分权力动机是受到后天环境影响而形成的,这些影响既包括生存的环境,也包括了周围的人和事,它让人们产生了一种后天性的权力动机。比如,在竞争激烈的企业中,处在底层的员工会为了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做梦都想得到领导的位子。
一个人权力动机强度,大致由两大因素决定。一是社会控制需求。当一个人处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时,会给他现有地位和控制水平带来挑战,这就促使他产生了一种谋求权力的欲望,来想方设法获得更多的权力、更好的职位,从而获取更多的生存空间,以保证自己不被淘汰。当这种竞争程度激烈时,那么他就表现出对权力动机的强烈渴望。比如一头羚羊,如果他身处在天敌多的环境中,那么它对求生的欲望也就更强,它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跑得更快,这就是一种求生的权力。
另一个决定权力动机强度的因素就是他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度。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一个人要想谋其政,表现出自己有这个能力,那么他就会渴望获得相应的权力。一个员工想证明自己有领导一个团队的能力,那么他就要拥有获得领导的权力动机;一个士兵想发挥出指挥千军万马的能力,那么他就会有想当元帅的权力动机。
有些人一生都是为权力而生,这种强烈的权力欲望可以贯穿他的整个人生,就像埃德加·胡佛那样,他是一个典型的权力进化者,因为他信奉着“强者兴旺,弱者毁灭,适者生存”的理念。
1942年12月10日,埃德加·胡佛被任命为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局长。从上任的那一天开始,他对权力的欲望就瞬间膨胀了。在胡佛的指挥下。FBI成为一个严密而有序的机构,所有的人只效忠他一人,并且还建立了指纹档案系统和犯罪实验室。此外,他的手还伸进了华盛顿主要机构的各个角落。理查德说:“他的权力似乎已经脱离了政府,因为他们从来不听首席检察官的命令,也不听美国总统的命令,唯一能给他们发号施令的只有胡佛。”
P2-3
你的动机决定了你是谁
是什么将你和他人区分开来,让你变得独一无二呢?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这是基于叶子的外形——形状、颜色、脉络,甚至上面的斑点——来判断的。这是我们对植物的判断,只能从最表面的视觉体验入手。人不是植物,人有情感,有思维,有丰富的精神层面,有大量的心理需求,有各种各样的欲望,而正是这些,决定了一个人的最根本性特征。这些,又与人类最原始的动机密切相关。
每个人都有各种最基本的动机,比如对权力的渴望,对名誉的追求,对爱情的憧憬等,正是这些不同的动机,在控制着人的所有行为!
动机是多样化的。弗洛伊德的学说认为,人从摇篮到坟墓中的过程,所需要的只有性,性就是人类最大的动机。达尔文则指出,人的行为是缘于原始的动物性,比如对食物、领地、繁殖等的需求。对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领头人卡尔·罗杰斯也有自己的一番见解,他指出,人的行为受到两种动机的驱使,一种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另一种是“自我接纳的需求”。
一直以来,对于决定人类动机的研究都十分片面,研究者大都偏向于某一种特别的动机,并将人类的一切行为都牵强附会地以某种单一的理论加以概括,比如,弗洛伊德就将所有行为和思想都归于对性的最原始需求,这难免失之偏颇。
那么,决定一个人特征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呢?
心理学家在对人的心理需求进行大量的研究后,得出了隐藏在人们行为背后的12种原始动机,包括权力、地位、名誉、家庭等。英国社会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认为,我们的这些基本动机都是由原始的需求和欲望而来的,随着人类的发展,逐渐变成一种深入骨髓的、能够彻底决定人行为的推动力。虽然这些动机被深藏在我们的无意识层面,但它们时刻活跃着,并左右着我们的各种选择。当其中一个动机发挥作用,另一个就会接踵而至,我们又将为满足这个动机而采取相应的行动。
每个人都有这些基本动机,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这些动机的控制之下。正是这些动机,决定了我们是谁,并正将要成为谁。
想要彻底看穿一个人,就要从根本上“拆解”他的动机
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人格面具”一说,他认为每个人都是“面具人”,每个人都有着多面性。这些面具的作用,是为了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更恰当地表现自己,融入各种角色。当然,人格面具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那就是掩人耳目,作为人们真实心理变化的掩饰工具。在各种“面具”的“掩盖”之下,我们很难从表面上看穿一个人的内心,尤其当一个人喜怒不形于色时,我们就无法根据他的外在表情来推测他的真实意图。也就是说,传统的“读心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很容易被各种“面具”所误导;即使我们揭开了他人的面具,也很难真正了解他的想法,看透他的人性。
既然如此,是否有办法更深层次地“解析”一个人呢?
一个人的想法、意图、行为模式,甚至性格特征,都取决于他的动机模式。不管一个人隐藏得多好,人格面具运用得有多么纯熟,他都有自己的弱点,而他最敏感的、最不为人知,却又最无法掩饰的弱点,就是那些无法控制的动机。
所以,要想看透一个人,别听他说什么,也别光看他做什么,要看他为什么这么做,也就是说,看他的行为是出于哪种动机。这些动机潜藏在人们日常的行为中,它们总是悄无声息地发挥着作用,挥着看不见的鞭子驱使人采取各种行动,谁也逃不掉。
相应地,我们的动机也会通过不同的行为反映出来。比如,一个人总是喜欢反对其他人的意见,那么说明他有着强烈的“渴望被重视”的动机;一个人总是喜欢评价他人的决策,说明他有着极大的权力欲。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从行为看穿一个人的动机模式,从动机看穿人性;反过来,又能从动机模式推断他的行为意图,先他一步采取措施——我们比他更了解他自己!
了解人的动机,可以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看穿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什么有的人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喜欢批评你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真的是你太差劲吗?还有一些人,他们总是毫无保留地赞美你,这到底是出自真心,还是无事献殷勤?
动机并非完全是积极的,它也可能催生出一些邪恶的东西。比如,当一个人对地位和权力过于渴望时,这会让他被强大的欲望所驱使,从而催生出“野心”,使他成为一个满腹阴谋的夺权者;当一个人对于“收集”某些物品过于渴望时,就会变得很偏执,他可能会为拥有自己喜爱的物品而不择手段。
为什么许多人忍受不了平淡的生活,总是希望寻找刺激?为什么许多愚蠢的,甚至有些“背离道德”事情,我们明明知道不能做,却还是忍不住去做了?当我们无法解释一个人的行为时,最精准办法,莫过于从他的动机模式入手,颠覆以往的“由外而内”读心模式,从里到外彻底揭开他的伪装,“解剖”他的心理。
人际问题的根源。是人与人之间的欲望冲突
只要我们还在与外界产生联系,产生利益往来,就免不了要产生人际问题。在人际关系中,有时候我们能够与他人和谐共处;但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与他人暗暗地博弈,甚至痛苦地纠缠。为什么再亲密的亲人、朋友、恋人之间也会存在着诸多矛盾呢?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欲望产生了冲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需求不对等。 当我们与他人需求不对等、欲望相冲突时,就会产生“鸡同鸭讲”的尴尬情况。欲望相冲突一般会产生三种后果: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利益“争夺战”,二是“推己及人”的论断和误解,三是某一方的独裁和操纵。
如果沟通双方在处理某件事情时,都以自我为中心,只尊重自己的需求和欲望,那么就会出现各种尖锐的矛盾。往小的方面讲,人们会产生岗位竞争、争宠吃醋、排队抢先、争强好胜等行为;往大的方面说,则会产生集团利益、阶级利益,如贫富分化的对立、既得利益集团与改革派的矛盾。即使最亲近的人在相处时,也会因为欲望的不对等产生各种碰撞。比如,一对情侣外出旅游时,一方想要追求刺激,打算尝试野营;而另一方喜欢闲适,想要在酒店里憩息。这样一来,两者的需求就产生了不平衡,矛盾也就产生了。
另外,我们通常会只按照自己的欲望来衡量他人的追求;以自我意识为标杆,去评价他人;甚至以自己的喜好和价值观去操纵他人,这也会造成双方的矛盾和冲突。比如,有些事业心极强的人就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丢掉一切去做“毫无益处”的旅行,在他们看来,这些人只是游手好闲罢了;如果两者的关系密切,譬如是亲人或者情侣,一方就会鼓励另一方按照自己的模式去生活。
在产生欲望冲突的人中,如果一方的地位、权力高于另一方,就会产生第三种情况——独裁和操纵。在这种关系中,操纵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会采用施压策略,让另一方改变自己原本的需求,按照操纵者自己的目标去追求。比如在家庭中,有的孩子无法按照父母的期望去选择相应的专业,于是父母就拒绝为他支付学费;在职场中,领导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欲,通常会产生自我膨胀心理,要求下属无条件听命于他。
人与人之间,只要存在欲望冲突,就难免会出现以上这些情况。在这种状况下,有的人好像蚊蝇掉到了蜘蛛网上一样,不断挣扎却无法摆脱束缚;而有的人却擅于看穿和利用他人的需求和欲望,像蜘蛛结网一样,结成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往来飞跃,自由洒脱,还能捕获食物,营养自己。
通过欲望心理学,我们能够深层次地解析他人心中的欲望,深入了解并且成功拆解每个人背后的各种动机,弄清楚人际冲突的来龙去脉,以最大的力度分析他人的行为。同时,了解了他人的各种需求,我们能够采取更加适当的方法与之进行交往,并能更好地化解冲突,调整人际关系,像一只来去自如的蜘蛛一样,将人际关系织成一张丰富而有趣的“网”,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成为社交场合的赢家。
华生编著的《欲望心理学(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博弈)》洞悉人与人之间的欲望冲突,掌握人际交往中的主导权。
人的思想、意念、情感和行为模式并不是毫无来由的,它们总是受到各种欲望的驱使。要看透一个人,单单从他表面上语言和行为上来判断,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彻底了解他,要看他的行为出自哪些欲望。这些欲望潜藏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了解了他的欲望,反过来又能够推测和判断他的行为模式。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欲望心理学能够十分有效地改善人际关系。
另一方面,欲望是揭示我们行为模式十分关键的东西,对我们的人生发展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了解我们自身的欲望和需求,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分析、调整自己的行为,规划自己的人生,在向理想进发的过程中,寻求适合的生活状态,实现自我价值,成为自己所期待的样子。
华生编著的《欲望心理学(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博弈)》解析人们心中的需求层次,分析人们内心的欲望和动机,弄清楚人际冲突的来龙去脉,更好地化解冲突,掌握自己的人际交往和生活。
每个人都有欲望,虽然它们被深藏在我们的无意识层面,但它们时刻活跃着,并左右着我们的各种选择。
人的心理其实并不神秘,它有一定的规律,这一切都可以从欲望心理学中找到答案。
人是欲望的产物,欲望构成了人际关系间的基本要素。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本质上是欲望的冲突。双方的欲望不同,加上各自欲望的不可调和性,形成了人际关系间永恒的矛盾。
欲望心理学充分解读了隐藏在人们背后的各种欲望和需求,让你能够在人际博弈中未卜先知,先发制人,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