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为了活着的人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贾鲁生//陈丽萍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贾鲁生、陈丽萍所著的《为了活着的人》是一部庄严而细致入微地记录无语良师的大爱与奉献的报告文学集。

他们的勇敢与无私,超越了数千年来的世俗偏见,超越了生死之界,一切只为拯救生命。

因为他们的舍身捐助,无数濒临绝望的病患重获新生;而医学教育与研究的前进,更是离不开他们的倾力相助。对他们而言,死亡不是终点,而是重生的起点。

内容推荐

《为了活着的人》这部报告文学是一次庄严而细致入微的记录,是纪念,也是致敬。贾鲁生、陈丽萍所著的《为了活着的人》记录了这样一群人:他们死后,无私地捐出遗体,只为活着的人。他们,就是用大爱光照人间的遗体捐献者。因为他们的舍身捐躯,无数濒临绝望的病患重获新生;而医学教育与研究的前进,更是离不开他们的倾力相助。他们甘愿以自身之残缺,护他人之周全;他们将自己的躯体“化无用为大用”,这是真正的生死相托。对他们而言,死亡不是终点,而是重生的起点,是生命的另一种开始。

目录

第一章 未知死,焉知生

 “乱葬岗”的疑惑

 把灵魂赋予一具骨架

 死是生的建设力量

 我们到底缺什么

 器官的悖谬

 依法“捐躯”

第二章 无语良师

 引领者的节日

 永不下课的教授

 大医们的小老师

 美丽永存的老师

 认真“备课”的老师

 “千刀万割便超生”

第三章 大医“捐躯”

 玻璃罩外的爱

 器官所代表的精神符号

 他全身都写满了答案

 拒绝朱德、周恩来的人

第四章 心无疆界

 南丁格尔之灯

 人世间的疾苦便是她富有的矿

 融化在血液中的本能

 把“裸捐”进行到底

 教授的“金银岛”

第五章 安息的自由

 第“二十五孝”

 成全灵魂的完整

 安息的自由

 可以使死神屈服的唯一力量

 血缘的权利

第六章 使人升华的途径

 “海枯石烂两鸳鸯”

 “量子”与“基因”的姻缘

 “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永远的“婚约”

第七章 爱对爱的感恩

 从夏之花到秋之叶

 “知恩图报”的传递

 用他人的爱心来建立自己的爱心

 一盏心灯

 延续与反馈

第八章 最后一次

 难以划下的手术刀……

 循光跃升

 病理学的魔法诱惑力

 究竟能为病人做些什么

第九章 哲人的爱

 先驱者的理由

 直立行走的水

 “捐躯”也快乐

第十章 永不停歇的创造

 永生的眼睛

 小我消亡,大我重生

 伟大的中场休息

 和岩石一样古老

第十一章 “物化”与人文

 “不是标本……”

 “在科学领域所遇到的尸体都是陌生人”

 挖掘人文情怀的正是那些遗体

 为自己塑造一个灵魂

 “两张脸”的感受

第十二章 “摘除”与“给予”

 “防腐”启示录

 崇高者的家

 加了好几倍的价值

 谁来承担第一刀

 允许医生犯错误的地方

第十三章 生命的大碑

 大爱归位

 雕刻“生命之碑”的人

 修补裂缝的美德

 “共通”的灵魂

 “本分”聚合在一起

后记 让躯体服务于后人

试读章节

引领者的节日

9月10日,教师节。

浙江大学医学部的师生来到人体解剖实验室旁边的小花园。这里竖立着一组两米高的石碑。每一块碑都像一页书,很简朴,没有雕饰,中间碑上刻着“无语良师”4个大字,碑上有300字的碑文:

遗体捐献,无私奉献,促学助研,良师永志。

他们的生命已然终结,却无私地浇灌着他人的健康之树;他们的躯体或许不再完整,却时刻庇护着他人的生命周全;他们的音容虽已消失,但纯洁高贵的灵魂将在世间永存。他们不恋山清水秀的墓地,却让浩瀚的爱成为人间美景。

无论性别与年龄,无论平凡或卓越,他们,都是传道授业的无语良师。他们虽然不言不语,却教与莘莘学子洞开生命之谜的密钥;他们虽然不言不语,却给予无数患者摆脱病魔的康复之音;他们虽然不言不语,却诤诤诉说着生命的圣洁和奉献的高尚!

特立此碑,向所有为医学事业奉献的无语良师肃立致敬。

师生们轻轻地擦拭着石碑。在主碑两边的两座铭名碑上,刻着200多个名字。名字还会增加。这所历经沧桑的百年老校,因为有了这些名字,更显得青春勃发了。

“祝老师节日快乐。”师生们说。

无语良师,也被尊称为大体老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大体老师是传道者,传奉献之道,博爱之道。他们静静地躺在解剖台上,任凭那些“菜鸟”学子在自己身上“千刀万剐”。一位名叫施清秀的大体老师生前说:“一般人生病到医院挨的那刀,为的是保住自己性命;而我身上所挨的每一刀,也许可以救活好多条人命!”在把遗体捐给医学之前,他还把100万元捐给了慈善机构。博爱大道,让医学生刻骨铭心。

大体老师是授业者,授医术大业。他们敞开躯体的每一个部位,让医学生去感觉、去触摸。一块块肌肉,牵系身体不同的部位;一条条血管,提供了身体所必需的能量;一束束神经,控制着身体的活动。“他是我们这辈子最特别的老师,对我们不打、不骂,不生气,没有怨言。只要是我们想学的,只要是刀剪可以到达的地方,都任我们在他身上划,然后将宝贵的人体知识传递到我们的手上,烙印在我们的脑海。但他也是我们最感遗憾的老师,因为没有机会在他活着的时候对他说声‘谢谢’!”课后,一位同学说。

大体老师是解惑者,解人生之惑,医德之惑。他们用超越死亡的博爱和奉献,告诉未来的医师们,医学的路该怎样走。有这样一位女医学生,梦想成为一名“大医”。可是她却在茫茫的脂肪和筋膜间迷失了。她把婆婆的遗体物化成一个没有生命的教具,常常不经意地翻开肌肉、切断血管和神经。触摸的时间长了,她忽然意识到“婆婆曾经也是一个脉动的生命,是我的老师啊。”她穿越时空,给婆婆写信说,“在未来的手术中,如果出现这样的不小心,可能就会造成悲剧。无论如何,要常反思和警惕正走在行医道路上的自己,不要为达成医学领域的成就及目标,而丧失对人的关爱。”

台湾著名广播剧主持人、两度金钟奖获得者陈肯,临终前专门给医学生留下遗言:“当你们在我身上切下一刀又一刀,探索医学知识的时候,希望你们能提醒自己,日后每一刀都要谨慎,不要对病人划错刀。”他以普及众生的爱心勘破生死,淡然地谈论自己未来的遗体。解剖台上,同学们给他动刀的时候,格外小心,如同在挽救一个人的生命。

古人说孔子是万世师表:“教之以才,导之以德,可为师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堪作表焉。”应该说,每一位大体老师,都是这样的师表。

P21-23

序言

生命的另一种开始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死后,无私地捐出遗体,只为活着的人。

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遗体捐献没有被正视过,因为它事关生与死、习俗与伦理、人类的本性与文明的进步、科学与宗教……它不是单纯的医学问题,你无法简单地理解体会。遗体捐献不单单是身体的延续,也是灵魂的重生;同时也是对陈旧顽固的观念震撼性的革新,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每一个活着的受益者,理应完成一次近距离的纪念和深刻的反省。

报告文学一直是勇气和良知的文学,《为了活着的人》是一次庄严而细致入微的记录,勇敢地揭开了这道帷幕,让人们走近那些逝者,感受他们的心灵。作者迫切地想告诉每一个人,到了为这一特殊群体发声的时刻了,正是他们的爱与无私,默默照耀这个世界。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样一个事实,没有解剖学就没有真正意义的现代医学。人体解剖是了解人体结构的基础课,医学院的学生正是从捐献者的遗体上,认识了第一根动脉、第一根神经,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一位眼科医生走上手术台前,至少要经历50次眼球解剖的实践。正是“第一次手术”让我们可以获得充分的经验,为病人提供更优良的治疗,甚至用死来服务生。

在西方发达国家,捐献遗体已经成为很多人自觉的行为,他们视此为一种美德,因此欧美国家的医学院里有着充足的遗体资源供学生解剖实践;而在我国的一些医学院校里,一般是十几个人才能分到一具遗体,有的甚至要靠看图谱和录像片来认识解剖。

更为紧迫的现实就是,我国每年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超过150万人,但其中只有1万人能够幸运地得到供体,其余的患者只能在等待中逐渐绝望。造成这一窘迫现实的原因是,在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逝者讲究“入土为安”。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捐躯者的行为虽值得赞颂,但并不被世俗所真正接受。尽管有关机构宣传呼吁多年,且中国已步入现代化的文明社会,但现状仍未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改观。

面对紧迫的现实,我们听到了一个充满了希望的“意见”——《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这个“意见”,来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

“意见”开宗明义:“殡葬改革是破千年旧俗、树一代新风的社会改革,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党风、政风、民风。”

一种改革,如果关乎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乎到社会精神和生态环境,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便不言而喻了。

在“意见”中,执政党不仅向党员和干部提出了“带头文明节俭办丧事”的要求,同时“鼓励党员、干部去世后捐献器官或遗体”。

执政党在最高层面的文件中,鼓励器官和遗体捐献,这是首次。

有了这样的“意见”,本书所记录的捐躯者的事迹,更显现出某种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科学价值——他们的经历直指人心,激励并唤起更多人投身“破千年旧俗、树一代新风的社会改革”中。

这些人,从天真儿童到耄耋老人,从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到声名显赫的大家,尽管各自人生经历不同、社会地位殊异,但因为深切的人道情怀与炽热的大爱,他们毅然决然选择了献出自己的遗体。

对他们而言,死亡不是终点,而是重生的起点,是生命的另一种开始。他们因敬畏生命而捐躯舍身,又因捐躯舍身而延续生命。他们甘愿以自身之残缺,护他人之周全,“化无用为大用”,这才是真正的生死相托。

书中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夸张的情感、没有精致的结构,甚至有些故事呈现出了真实的粗糙感;但正是这些平淡无奇巧的文字,镌刻下了一个个令人感怀的逝者,他们的生命仍然在世界上鲜活地延续,他们的大爱在奉献中得以永生。

后记

让躯体服务于后人

每一颗星星都必须陨落才能重生。

每一位遗体捐赠者,都是一颗重生的星。仰首翘望,会在穹苍的极尽处看到他们的生命之光。

这不是遐想——虽然人类的遐想是无止境的——而是一位主任医师的亲历。20多年前,他收治了一位患晚期鼻咽癌的老人。他尽心尽责,和老人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闲聊中老人得知,精通颞骨解剖和手术径路,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的基本功。但因为颞骨极少,很多医生得不到足够的模拟练习。老人对他说:“我死了以后,颞骨给你,你拿去作研究吧。”如同把一件纪念物送给朋友,老人签名盖章,填写了捐赠志愿书。几个月后,老人去世。这位医生为老人做了颅底手术,慎重地取出了颞骨,再细心地把皮肤缝合起来。他发现,老人嘴角微微上扬着,脸上绽放着慈祥的笑容,就好像实现了一个心愿。从此,老人的颞骨就成为他提升医术的一件“圣器”。

在此后的行医历程中,每逢遇到困难、困惑时,他就会仰望星空,在闪烁的星光中,他能够感觉到老人给予的力量。“这不是心理作用。每一位大体老师,都是一颗重生的星。”他说,“他们超越了死亡。”

刺青在陈娜娜胸前:NO CPR TREATMENT——拒绝急救!50多岁的人依然那么年轻漂亮,看上去只有30多岁。她捍卫躯体的完美,是为了把躯体奉献给医学。她在解剖中实现了灵魂的完美。

这个“起点”,镶嵌在一个肺标本上。这是一位母亲的肺。这位母亲的儿子是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徐秉栋。教授捧着母亲的肺标本——他生命的源泉,给学生们讲了22年的课。

这个“起点”,闪烁在眼科教授姚进的眼角膜里,为两位黑暗中人照亮了前行的路。教授的眼睛,成为“永生的眼睛”。

当捐赠者实现了“让躯体服务于后人”的选择之后,他们便超越了死亡,把大爱的明光引向了重生。

重生,生命的另一种开始,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延续,灵魂的延续,大爱的延续。

小吃店的女老板陈丽罔,把卖了25万碗“米苔目”的收入捐赠给慈善机构,然后又把自己的遗体奉献给了医学;江苏大学教工邵仲义,生前一点点地从自己身上搜刮每一分钱,积攒下100万元捐给学校做贫困生奖学金,去世后身上只有24.1元现金。他把自己裸捐了,干净彻底,毫无保留;爱心奶奶周剑秋,把人世间的疾苦当作富有的矿,一心一意要找出可以抚慰人心和解除疾苦的最妥善的办法。她建立了一个6 200人的“爱心奶奶”群体,从关爱儿童开始,延伸到关爱母亲、孤寡老人,关爱所有的弱势群体……

大爱无疆。遗体捐献者的爱心是超越人生的;奉献过后,死亡也可以实现人生的理想。医学生李娟的“大医梦”被癌症剥夺了,可是当她让同学们在自己的遗体上学习了解剖知识之后,她的梦想便得以延续了。14岁女孩林轩祺的“老师梦”被癌症剥夺了,可是当她“以身试教”,让一群医生在自己身上做了十多项“临床模拟手术”之后,她便成了医生的老师。

在灵魂的延续中,我们可以看到化蝶般的爱情。蒋礼鸿和盛静霞,一对文化眷侣,相濡以沫50年。他们共同约定死后捐献遗体。丈夫仙逝20年后,妻子如约随丈夫而去。自古以来爱情便是转化自我、使人升华的途径。一位生物学家,一位物理学家,曹天钦和谢希德这对科学眷侣,当他们实现了遗体捐献的誓约之后,便手携着手沿着“量子生物学”的轨迹向上飞跃。

爱是超越死亡的原动力。只要有爱,灵魂便不会消失。有爱的灵魂镶嵌在骨架标本上——李秉权、杨振华、沈福彭和胡传揆,他们是一代大医,他们的骨骼被制成骨架标本,闪着重生的光,向世间传递重生的信息。

“医生是我们文明世界的精华。”《金银岛》的作家罗·路·史蒂文森说。因为医生的灵魂是最纯净的。普外科主任华益慰,临终前唯一牵挂的就是一位病人硬塞给他的1 000元红包还没有退还。他用病人的名字把钱存入银行。他的父亲母亲、岳父岳母都是医生,他们去世后,把脏器标本留给了医学。在家传美德的引领下,华益慰把自己还给了医学。

在所有的科学中,唯有医学,能够让人在活着的时候为它付出一生,死后为它献身。病理学家杨光华,一生都在解剖别人,临终前他特意交代自己的学生为他做遗体解剖。这样的病理学家,还有谷镜淠、吴在东、顾绥岳,在中国的病理学界,他们都是泰斗级的人物。从解剖学里走来,最终回归解剖学,他们的灵魂有了最完美的归宿,他们向四面八方散射着大爱之光。

重生,需要点亮一盏灯。这盏灯,就是感恩的心灯。许多遗体捐献者,他们最初都是受恩者。他们捐献遗体的情感动力就是知恩图报。这样的动机,简单、质朴,强烈。

“北大最美女孩”李菲,在患白血病期间,得到了无数人的关爱。她感恩所有人。如同叶对根的回报,她用捐献遗体的方式,实现了爱对爱的回报,同时她也延续了自己的美丽。因为车祸,简高月面临截肢的危险。在检查时,一位医生捧着她的脚,闻着恶臭的气味,为她精心治疗,她的脚保住了。她感悟到,对爱心的最好回报,就是为别人奉献爱心。她签署了遗体捐献志愿书。患癌症去世后,她用自己的遗体,为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师作了贡献。

人的一生,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得到别人的恩泽,把别人的恩泽铭记在心,时刻想着如何去回报,爱的薪火就是通过一个个的“知恩图报”传递下去的。能够传递爱心的人,是可以不朽的。

丽江姑娘和照春,患癌症期间虽然没有得到社会捐助,但她仍然捐献了遗体。她感恩美丽的古城。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感恩化做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她希望自己的遗体能对攻克癌症起到一点作用,美丽山水间不应该有癌症的阴影。

一颗懂得感恩的心,其实就是生命的能量和人生的智慧。在尘世中,不管你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贫穷还是富有,有名还是无名,只要点亮了感恩的心灯,就能够获得重生。

“慷慨地让躯体服务于后人”——这是大爱者的语言。遗体捐赠者的大爱,超越了时空,也超越了死亡。他们重生的轨迹,闪烁着不朽的光芒。

在《超越死亡》中,美国当代杰出的心理学家肯·威尔伯给自己病逝的妻子写了这样一首诗:

你并没有死,

你的灵魂仍然活着,

活在一个更高的地方,

活在每一个被你深爱过的人心中。

你教了我一堂最重要的功课——爱与人生。

爱是全然而诚挚地尊重其他的生命,

爱是真我的狂喜。

爱能超越所有的层次与限制,

历经数百万次的生与死,它仍然存在,

它存在于内心与灵魂之中。

人生是属灵的,它不属于其他任何层次。

爱与欢笑同时出现于人生,痛苦与烦恼亦然……

可以说,这首诗也是写给所有遗体捐赠者的,因为他们“慷慨地让躯体服务于后人”,他们是真正懂得大爱的人。

大爱铸就丰碑,大爱昭示大德。一个个令人感怀的逝者在奉献中得以永生,活着的人将在他们的感召下奋然前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0: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