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上)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傅国涌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江阴的小学教师、同盟会员章砚春说:“彼时谣言蜂起,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11月12日,时在湖南平江的凌盛仪在日记中说:

城中来信,知得鄂中急电:孙逸仙、郭宝生统兵入北京,满酋遁,大局已定……此电虽不属实闻,已神为之旺,巨跃曲踊,大笑拍掌,举家若狂矣。

11月14日,他在日记中说:“满陆军大臣荫昌被刺,载洵保清主逃往奉天;此事未必属实,然亦意计中事也。”

明知消息是假的,他依然如此激动,这就是当时民心的一种投射。

也是11月14日,在湖南乡下的王闽运得到摄政王已逃走的消息。

生活在绍兴的周作人回忆:“在那时候也有种种谣言,人心很是动摇,但大抵说战局的胜败,与本地没有多少关系,到了浙江省城已经起义,绍兴只隔着一条钱塘江,形势更是不稳,因此乘机流行一种谣言,说杭州的驻防旗兵突围而出,颇有点儿危险,足以引起反动的骚乱,但是仔细按下去,仍是不近情理,不过比平常说九龙山什么地方的白帽赤巾党稍好罢了。一有谣言,照例是一阵风的‘逃难’……

但是辛亥年的谣言却只一天就过去了,只是人心惶惶,仿佛大难就在目前的样子。”

他弟弟周建人的回忆提到这些谣言对绍兴的影响:“(鲁迅在街上)见有些店铺已在上排门,有些人正在张皇的从西往东奔走。……(到学校)才知道市民因为听了败残清兵要渡江过来,到绍兴来骚扰的谣言,所以起恐慌的。”

甘肃一直在忠于清朝的长庚、升允等人掌握之中。但在全国到处独立的大趋势下也很不稳定,“兰州谣言四起,一夕数惊。那年腊月某夕,我在八旗会馆闲谈,时方入夜,忽有一木敞车驾畜惊奔,声轰轰然,全街居民亦时惊惧万状,终夜未敢安眠,既至天明,始知一场虚惊,当时人心浮动,可见一般。”

上海独立前,谣言四起,人心惶惶,上海道刘燕翼一再发出告示,安定人心,说清廷已派“陆军两镇及加派兵轮并长江水师迅速赴鄂剿办,转瞬大兵云集,指日平定”,上海也已加强防范,安全可以无虑;劝导商民“万不可轻听谣言,互相摇惑”,过去遭遇时局变故,上海都能转危为安,加上上海乃中外商业机关所系,商民自应“如常贸易,保持中外信用,不必稍有惊疑,自生障碍”。随后,两江总督张人骏出面查禁谣言称,自鄂变以来,骛耗频传,各处人心惶惑,市面大为震动,“沪上为通商大埠,商民荟萃之区,深恐遽行听信谣言,致使惊惶”,故特令查禁,并访拿造谣之人,严行惩办。《民立报》、《时报》、《申报》这些重要报纸也纷纷劝告上海居民,勿做无意识之惊慌,以免扰及地方治安,而为土匪所乘。

面对四处飞来的谣言,朝廷最初还想控制:“初,武昌义军突起,京师谣言繁兴,报纸复宣传各省将独立,协理大臣那桐,遂电各省每日报安,揭诸官报,以镇人心。未几报者日少,至是遂绝,都人愈惶恐。”因为谣言如瘟疫一般袭来,防不胜防,朝廷最后只好放弃澄清。

10月18日,给事中蔡金台的奏折附片中有这样一番分析:“此次乱起,邮部禁阻交通,民部禁止报载,皆为军事正当办法。第禁令不及于洋报,转使匪党得藉以施其煽惑。而民间反因警厅之禁,滋疑而信谣。……人心乃惶惶不可终日。”

不要说南方,就是北京和近在咫尺的天津有关消息也都有谣传。11月2日, “天津谣言殊甚,几有朝不保夕之虑。……此间得内阁解散之信,系滦州军队所要求云”。11月3日,“谣传东交民巷下戒严令,中国人非有护照不准出入”。

11月6日吴宓日记:“忽喧传天津失陷,继知尚未也,特人心大扰乱,事亦将发现于二日内矣。”两天后早晨,“闻天津已陷,并闻北京非常惶惑。革军已有照会给各国使馆,言令于五日内,将一切预备停妥。五日后,即进兵来攻北京矣。”

外务部参议颜惠庆记得,袁世凯¨月13日进京之前,“京师则是一片恐慌,群臣犹如惊弓之鸟,神经质到了无法想象的地步。一天,外务部的高级官员正在讨论严峻的时局,当时,来自各省的报告充斥着谣言,或夸大其词。恰在此时,部内主管电报的司员冲进门来,只见他面如土色,声称已无法收到天津总督衙门的回电(当时正在盛传革命党计划攻打天津)。与会的各官员惊恐万状,纷纷喝令,立即套车,马上回家。几分钟后,那位司员又来禀报,与天津的电报联络已经恢复,刚才无人作答,实因电报员正在如厕。”

上海独立之后,苏、常等处相继独立,谣言也没有止息。11月22日,盛宣怀后妻庄畹玉在上海给盛宣怀写信:

谣言四起,人心涣散,东南已成縻乱矣。

……昨有谣传,北京失守,庆戕摄逃……

12月2日,江汉关苏古敦写信给安格联

谣言很多,有的说北京已经失陷,又说袁世凯死了。

同一天,玉昆在成都写给儿子的家书说:“邮电梗塞,使内外无闻,竟听谣传,日日惊吓不可待言。川闻九月初五[10月26日]隆裕皇太后改为垂帘听政,是日朝贺时保府军队猝变,直人大内,将王公诸大老尽行杀戮,吴禄贞保监国率领皇帝皇太后初七[28日]乘火车前往奉天暂驻;禁卫军与新军交战,互伤多半;宫内尽毁,旗人被戮者多,度支已焚。大局决裂如此,闻之不由痛哭流涕,心焦如焚。又不知家中如何,受惊否?心中悬念,日夜不安,万难得一准信,恨不能插翅飞京看看,方如愿耳。”

因为外界消息隔绝,谣言无孔不入,他听到的只能是谣言。到12月21日,他终于收到一个半月之前[11月6日]北京寄出的家书,第二天,他在回信中说:“数月以来,内外塞闭,谣言肆意造生,人人愁闷,令人叹叹。来信所言京中谣言亦甚,汉员纷纷回籍,人心岂有不惶惶之理!”

1912年1月4日,南北议和北方分代表之一许鼎霖北返,慷慨陈言:“[南方]民间……又为[革命党]所蒙骗,谓北京已亡,痛心疾首,而无可如何。”

北京已亡,大概就是最大的谣言。

P57-59

目录

引 言

序 篇 人心思变

 一、神秘预兆

 二、民谣与彗星

 三、天灾与粮食

 四、人心瓦解

第一篇 恐惧世乱

 一、谣言四起

 二、逃难人流

 三、金融恐慌

第二篇 报馆鼓吹

 一、望平街上

 二、民立馨香

 三、纸纸风行

 四、推波助澜

 五、“文字收功”

 六、应运而生

第三篇 剪辫

 一、辫子、辫子

 二、假辫子、真辫子

 三、辫子与脑袋

 四、剪辫令

 五、剪辫与革命

 六、强迫剪辫

 七、外国人看剪辫子

 八、剪辫与兵变

 九、剪还是不剪?

第四篇 易帜

 一、黄龙旗的爱与恨

 二、十八星旗

 三、青天白日旗

 四、“一夜城头旗尽白”

 五、五色旗

主要参考书目

 一、日记、书信、档案史料汇编

 二、口述资料、回忆录、年谱

 三、报刊、文集

 四、著作

 五、论文

序言

长期以来,我们所知道的辛亥革命几乎都是革命党人单方面的叙述,教科书的普及,年复一年的纪念,大量的革命记忆,几乎都是单向度的革命视角,我们看见的只是历史的单一侧面,然而却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当作了历史的全部。换句话说,辛亥革命的史实是以革命党人为中心建构起来的,仅仅呈现了历史的一部分,处于这个中心以外或不在中心视野里的大量史实则被遮蔽、忽略或遗漏了。我个人更希望看到革命发生时的社会心态。当革命来临之际,那些掌握优势资源、不愿看到革命发生的人是如何反应,如何面对的?王公亲贵特别是最高统治者隆裕太后怎样一步步作出选择,她的选择带来的正面效应该如何认识?革命在不同的社会力量当中如何激起回响?这些力量之间的相互碰撞、博弈又怎样影响了革命的结果?他们的共识是如何达成的?革命在哪些层面达到了确实的目标?

这些问号,以往的历史书或者没有回答,或者回答得不够清楚。百年之后,我之所以要重建辛亥叙事,就是想真正靠近现场,更客观、更全面地看一看那场不同于以往王朝更迭、原地踏步的历史巨变。真实是历史的生命所在,在基本史实都不够完整的前提下,我们作出的任何历史解释毫无疑问都是不可靠的。我们以往看历史时,常常是先有观点,而且这个观点又往往是固定、不可动摇的,然后再寻找史料证明这个观点的正确,而与此相悖的史料则被毫不留情地舍弃了。

没有亲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想要最大限度地接近那个时代的真相,只有依靠亲历者当时留下的记录,及他们日后的口述和回忆,我更看重的是亲历者的日记、书信。这些私密性最强的文字,记录的往往是他们当时的亲历、亲闻和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带着他们的呼吸,裹着他们的心跳,那些许多可以触摸的细节,尤其具有现场感。

我曾说,在历史的深处潜伏着无数双眼睛,他们在各自的角度,看到了历史的不同侧面,体察到了历史的脉络是如何展开的。这些眼睛既包括了一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党人,也包括被驱除之列的满人贵族和依附那个政权的汉人官吏,从王公大臣、封疆大吏到一般官员,也包括张謇、汤寿潜这些立宪派,也包括留学生、国内的师范生、中学生、小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对现实有着不同的感受,对未来怀有不同的期待,透过他们的眼睛,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的面貌,体会当时的社会脉动。当革命发生,官员们到底是怎么想的,怎么面对、怎么记录的,过去我们知之甚少,几乎缺位。在大臣当中,那桐、荣庆、绍英、徐世昌等人都有记日记的习惯,当风暴袭来,他们的反应、心态、举动都是那样的无可奈何,一句话,大势已去,回天无力,也无人愿意去回天。起草了大量诏书的许宝蘅、资政院钦选议员汪荣宝、翰林恽毓鼎、广东地方官左绍佐等人都留下了日记,他们除了怀着不同的心情为这个王朝送葬,已无所作为。隆裕太后的眼泪挽回不了,升允的无限忠诚也挽回不了一个王朝的落幕,反对退位的恭亲王溥伟只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到最后,“京朝达官纷纷奏请开缺。可耻哉!安乐则麇集,患难则兽散”。恽毓鼎在日记中不无悲愤。

革命背后是不可阻挡的人心思变,这是天长日久积累起来的,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推背图》、《烧饼歌》这些神秘预言书的流行,星象预警,特别是一而再的水灾导致的粮荒,大米价格的失控,加剧了人心的变化。清朝势去矣,最终冲跨清朝的是时也势也,而不只是革命党人的谋划和武力,时势的后面是人心,正是人心恐慌,武昌起事引发了各地的挤兑潮、逃难潮,许多亲历者在日记中记下了大量细节,谣言的四处流传,城里人逃往乡下,乡下人逃进城,而最先提现金、逃跑的则是王公亲贵、官员们。天津、上海租界的人满为患,金融的恐慌、银行的倒闭……他们目睹了时代的激变,,深味着乱世的恐惧。

许多在华的外交官、记者、传教士、海关人员、公司职员、情报人员见证了这个惊心动魄的过程,他们在日记、书信和报告中记录了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间谍宗方小太郎、公司职员内田顾一、传教士计约翰、记者莫理循的日记,大量外交官、海关人员之间的书信往来,让我们看到革命是怎样展开、一个王朝是怎样垮塌的,更让我们看到外国人在这场革命中选择的立场,他们大致上保持了中立,而不是支持满清朝廷。即使日本有意干预中国内政,试图影响这场革命,也因英国的反对而没有采取有力行动。革命最终以妥协告终,就与列强中立有关,正是列强拒绝给南北双方借款,南北财政几乎面临相同的困境,才走向对话,最终达成逼清帝退位、共建民国的共识。

如果说那时各国驻华使领馆的大量信、电掺杂了本国政治利益的成分,那么一个年轻的法国外交官儒勒·乐和甘的家书透露的完全是他内心的真实感受。1911年11月19日,他在成都领事馆给母亲写信:

现在在中国发生的各种政治事件,无疑是历史上最重要和最不确定的。当然,不在场的人就没有兴趣。而对于我们这些一天天关注这场和平革命的人来说,简直太让人激动了。同时,也让人疲倦,因为看到他们是如何拖延而使人无法预料结局。

在他们眼中,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崭新的共和制,却并没有在最广大的底层中国人中引起热烈的回响。这与鲁迅等人的观察是吻合的。辛亥革命带来的变化,表面上可以感知的就是剪辫、易帜、改历。五色旗在那场革命中的胜出具有标志性,过去的许多史书对此都没有说清,孙中山的表达也不对。1912年1月12日,他在给临时参议会的信中说:“苏浙则用五色之徽志”,“苏浙之旗,以之克复南京”。史家张玉法的《中华民国史稿》也说:“武昌革命爆发后,鄂、湘、赣三省用十八星旗,粤、桂、闽、滇、黔等省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江、浙、皖及其他各省多用五色旗”。其实,江浙一带独立都是采用白旗,十八星旗主要在湖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主要在广东,其他省很少采用。正是各省旗帜不一,南方临时政府出现前,各方经讨论通过以五色旗为国旗,此时南京已克复,五色旗从一开始即不是地域性的。就这面旗帜的象征意义来说,更具包容性,与剪辫、改历一样,南北对五色旗也具有共识。这些最低限度的共识,降低了流血的代价,以较小的社会震荡完成政权的和平转移。从这些具体而微却至关重要的变化中,历史推开了另一扇门。

在波涛起伏当中,被一个浪头卷人或被浪花溅湿过的普通青年、少年,不仅有毛泽东、李宗仁、张治中、白崇禧、黄绍兹、陈铭枢、蒋光鼐、顾维钧这些领袖、名将、外交家,更多在文艺、学术等领域各领风骚的人,如鲁迅、胡适、梁漱溟、茅盾、郁达夫、徐志摩、顾颉刚、叶圣陶、吴宓、左舜生、王云五、陈布雷、吴虞……他们都已从这里起步,这场革命给他们一生的影响有多大多深已无法测度,但他们曾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中国,而且至今仍在影响着这个国度。叶圣陶、吴宓、胡适、徐志摩、吴虞以及陆澹如、朱峙三等人留下了或完整或零星的日记。更多的人留下了回忆或当时的文字,他们都是辛亥之子,虽然他们不是那幕历史的主角或配角,他们只是群角或观众,但是他们的私下记录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珍贵价值,那是大时代中一双双怀着不同梦想的眼睛,以他们各自的见证丰富了历史。当我在百年前的辛亥大变局中,在密集的人流之中陆续看见他们的身影时,禁不住在想,历史原来就是这样悄然开始的,这一幕到下一幕。

本书分上、下册,共九篇,从“人心思变”到“创立民国”,通过大量亲历者的私人记录,借助密密麻麻的真实细节,力图逼近历史的现场,复原百年前的辛亥革命图景,回到当时的历史中。我的努力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唯有请读完此书的读者来作判断。

傅国涌

2011年6月2日杭州家中

内容推荐

长期以来,我们熟悉的辛亥革命几乎是革命党人单方面的叙述,而傅国涌编著的《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上册)采用的是亲历者的日记、书信、口述、回忆录等史料,它们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具有不同政治倾向,既有那桐、荣庆、绍英、徐世昌、许宝蘅、汪荣宝、郑孝胥、恽毓鼎、叶昌炽等官员的日记,也有叶圣陶、吴宓、徐志摩、陆澹安等学生的日记,还有宗方小太郎、内田顾一、计约翰等外国人的日记,另有大量英、日、法等国外交人员的书信,通过这些私人记录,《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上册)重现了有关辛亥革命的许多史实,对辛亥革命作出了全新的解读,让我们得以进一步靠近现场,看到一幅幅更真实的历史图景,在平静的叙事中感受那个大变革时代的呼吸,重新认识那场改写历史的革命。

编辑推荐

傅国涌编著的《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以辛亥革命为中心点,通过大量各方面人物的日记、书信、口述资料以及在华记者的书信、报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一个既具整体性又有细节性的研究。

从整体而言,通过各方面人物的记录,《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从辛亥革命发生之初的社会情景、到辛亥革命爆发的景象,再到革命爆发后社会的各界反应,进行了全貌式的展现。读者可以从这些记叙中看到辛亥革命的细节。

《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分为上下册。本书是《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的上册,是对辛亥革命的一种前因及现象式的展现,通过各种记叙,表现了当时的社会心理、慌乱的世道、报纸媒体在革命中的作用、剪辫子、改换国旗等方面的内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8:0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