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是一种顺应历史潮流,符合读者需要,很有大众亲和力的文体。它篇幅短小,制式灵活,内容上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有着非常 鲜明的时代气息,所以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乡土中国小小说文丛》撷英集粹,为读者提供了观照社会和人生的一扇窗口。
王彦艳、连俊超编著的《乡贤》为“乡土中国小小说文丛”之一,收录了《农具博物馆》、《村级广播站》、《1987年的秋天》、《老汉送猪》、《守林子的树桩》、《写春联的老王》等文学作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乡贤/乡土中国小小说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大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小小说是一种顺应历史潮流,符合读者需要,很有大众亲和力的文体。它篇幅短小,制式灵活,内容上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有着非常 鲜明的时代气息,所以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乡土中国小小说文丛》撷英集粹,为读者提供了观照社会和人生的一扇窗口。 王彦艳、连俊超编著的《乡贤》为“乡土中国小小说文丛”之一,收录了《农具博物馆》、《村级广播站》、《1987年的秋天》、《老汉送猪》、《守林子的树桩》、《写春联的老王》等文学作品。 内容推荐 多年以来,小小说作家一直倾心乡土人物与风物,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文风,自觉师承传统文化,通过细节的真实表现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创作出数量众多的佳作,书写了乡土人物的“百姓列传”和乡村社会的“百科全书”。 一定意义上,读懂乡村,就读懂了中国。“乡土中国小小说文丛”分为《家风》《乡贤》《乡情》《童年》四卷,撷英集粹,为读者提供了观照社会和人生的一扇窗口。这些乡土作品,或深沉,或明快,或幽默,保持了生活的原汁原味,又蕴含较强的文化意味,有着深邃独特的思想、自然朴实的语言和娴熟的叙事技巧,读者从中可以看到各具特色的地域风情、乡村人物的精神品位与人性之美。 本书为其中一册之《乡贤》,由王彦艳、连俊超编著。 目录 农具博物馆 老人与蛇 老陈乡长 黑板报 瞎子 莲池老人 双白老人 胆小鬼 关先生 熏鱼 村级广播站 冬至 铁匠铺 葱事 奶奶的荣耀 芝麻大点儿官司 车前草 八叔 上大学去 铁锤 百孝书 倾听 1987年的秋天 人与羊 担水的 姑姑 生死抉择 老汉送猪 大医 墨药 守林子的树桩 同济堂的邬先生 写春联的老王 饿刑 画师 酸梨 刘牙医 夜壶 谷雨 谷子 珍物 这里是教室 刁爷 麦田里的红霞 蒙面侠医 万分之一 脸谱 乡长是朋友 师魂 试读章节 农具博物馆 聂鑫森 田大耕年过半百,是A市郊区的农民。他矮而粗壮,大脸膛,浓眉小眼,貌不惊人。他文化水平也不高,勉强算是初中毕业生,但是,他名气却很大。 他住的地方是城外东北角的紫雨村,那里是一片小山岗子,山下是稻田。山上是茶园、果园、竹林、菜地。虽称为村,却是各家散居。朝岚暮霭,塘碧溪清,鸡鸣犬吠,花开花落,可称得上是闹市的后花园,令人眼馋。 三年前,田大耕与村里人经过反复商议,联合成立了紫雨村农民合作社。土地、山林、菜地人股,并列入年终分红:本村的劳动力优先安排进各种专业小队,种田、种茶、种菜、侍弄果树、养蚕、修理农具,按月拿工资。他在自家大院里,突发奇想建起一排宽敞的青砖平房,办起了“大耕中国农具博物馆”。这一切都是自费,与合作社毫不相干。 第一件事,在外地早已有先例,并不稀罕,但第二件事就令人惊诧了。一个农民办一家私人博物馆,不收费,欢迎大家去参观,图的是什么?但不管怎么说,这两件事凑在一起,是大新闻,报纸、电视常有报道,田大耕俨然成了名人。 他的父亲不乐意了,说:“你到处去收购那些成了废物的破旧农具,还占这么多房子,花钱赚吆喝,败家子啊!” 田大耕憨厚地笑着,搓搓手,说:“爹,这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大事。将来,你会看到它带来的好处的。” “呸,屁好处。” 田大耕的儿子是大学历史系毕业生,被聘到A市博物馆当讲解员,是合同工。他很看不起这些没有文物价值的玩意儿,认为父亲是瞎折腾。田大耕板起脸说:“将来,你是真正的受益人,信不信由你!” 我是A市《经济快报》的记者。关于田大耕的家具博物馆,第一篇报道是我写的,题目是《农具立史,志在耕耘》。之后,我应田大耕之邀,又去过多次。我不但仔细看了原物,锄、犁、镰刀、锹、斧、耙、耜、耒、锯、钻、锤、铲、水车、风车、石磨、石碾、石臼、石碓、榨床、纺车、纺锤、织布机、钓竿、小船、渔网……而且感到解说文字、布展分类、图片说明非常到位,田大耕的儿子功不可没。 田大耕得意地说:“这小子不想干,我喊着要揍人,他只好乖乖地听话。让他先给我上课,我认可了,他再动手。我也长了不少见识哩。以后,这些电动的农业机械也会过时,我再扩大展览的规模。” 但我也有遗憾。这馆匾是用刨平的杉木板做的,没有上漆,是田大耕用排刷写的几个粗黑大字,显得既草率又没有品位。 一眨眼,三年过去了。 城市不断向外扩展,据规划局的同志透露,紫雨村那块地方已被好几个房产商瞄上了,说是可开发成高档的住宅区。 有一次到农具博物馆采访,因为这里新增加了“农民阅览室”“中国历史大讲堂”。不经意间,我向田大耕说起了这事。他似乎早已得知,点点头后又摇摇头,说:“有人早就眼红了,但是……不可能!” 我说:“那就好。这样的好地方,又低碳又生态,怎么能变成住宅区呢?真是那样,你们的合作社就没法子办下去了。” 田大耕说:“过几天有省里的领导来考察农村文化建设情况,指名要参观农具博物馆哩。” 凭着记者的职业敏感,我知道善于联络人脉的田大耕一定托人向省里有关部门反映了情况,并附上了我的文章。 他说:“我儿子的老师是著名历史学家,他常被邀请去给省委常委们讲课。早些日子还到过这里,专讲中国农具发展史。我把其他村子的农民也叫来了,有一百多号人,气氛非常好。老师还为馆里题了词:‘以史为鉴,建设文化新乡村。’” 我拍了拍田大耕的肩膀,说:“你很聪明。” 几天后,省委管文教的副书记汪新真的到A市来考察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去了紫雨村。不但参观了合作社的农田、果园、茶园,还重点参观了农具博物馆,并召开了一次小型座谈会,由田大耕做了汇报。然后,汪新兴致勃勃地做了评点和重要指示。指示内容为:农民合作社的做法有新意,要巩固、发展和推广;农民的文化自觉值得宣传,农具博物馆非常好;这个地方要保持优美的生态和文化环境,成为一个样板,不要搞什么高档住宅区。 会议结束时,田大耕叫人拿来那位历史学家的题词,请汪新欣赏。汪新说:“意思好,书法精,是颜字的面目,但有自己的创新。” 田大耕说:“我们知道汪书记的字也很有功力,能否赐题馆名?墨磨好了,纸、笔备好了,请!” 汪新说:“为农民办的博物馆写字,是第一次,我很荣幸。” 掌声哗哗地响起来…… 随同而来的报社、电视台记者对汪新考察的全过程进行了真实的、形象的报道。我写的长篇消息在《经济快报》头版头条登载,题目是《农具博物馆成文化亮点,农民合作社走康庄大道》。三年前,田大耕创办这家博物馆称得上是高瞻远瞩,其目的是以文化建设保护农民合作社这块难得的领地,现在真的是功德圆满了。 过了不久,田大耕的儿子经考试,被破格录用为正式公务员。同时,他作为A市博物馆的外派人员进驻“大耕中国农具博物馆”,指导、协办馆务,只是每月到市馆参加一次业务会议。 小田很兴奋,这等于是坐在家里上班,自由自在,公务员待遇,工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样样不缺。他爹曾说他是真正的受益人,先前不信,现在他信了。 田老爷子白天工作于果园,晚上则义务为博物馆当保安。 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白天,儿子领导我;夜里,孙子领导我。我好快活!”P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