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尚书(今文全本)/大学生传世经典随身读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周秉钧先生的《尚书易解》为底本,尽可能地选取了其中的精髓内容,篇目编排皆与之相同,篇末附有主要参考书目。

本书为大学生传世经典随身读系列丛书之一。为了便于大学生和青年学子阅读,本书几乎对每一句都加了注解。

内容推荐

《尚书》也叫《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尚”即“上”,上代以来的书,故名。《尚书》就是中国上古历史文化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事实上有些篇目像《尧典》、《皋陶谟》、《禹贡》、《洪范》等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有28篇,就是《今文尚书》。我们这部书所说的"今文全本"就是指此而言。

另外还有《古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两种,前者传说是汉武帝时期在孔子家宅的墙壁中发现的,后者为东晋梅颐(一作枚颐)所献。《十三经注疏》版的《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尚书》中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目录

 虞夏书

尧典/1

皋陶谟/19

禹贡/32

甘誓/48

 商书

汤誓/50

盘庚/52

盘庚(上)/54

盘庚(中)/60

盘庚(下)/66

高宗肜日/69

西伯戡黎/71

微子/73

 周书

牧誓/77

洪范/81

金滕/92

大诰/98

康诰/106

酒诰/118

梓材/127

召诰/132

洛诰/141

多士/152

无逸/159

君爽/165

多方/174

立政/182

顾命/191

吕刑/202

文侯之命/214

费誓/217

秦誓/220

主要参考书目/223

序言

这是一本怪书。

首先,它的名称就有点儿怪。秦代以前本来称为《书》,我们还好理解,与今天书的概念相差不大,只不过是指称范围专一罢了。但是,到了汉代,忽然又加了个“尚”字,这就有点儿麻烦。有人说是因为看重它、崇尚它的缘故,也有人说“尚”就是“上”,或说是上古之书,或说是上所为下所书。到底是什么意思,只有去问第一个称之为“尚书”的人,可惜这个人是谁,没有人知道。当然,这不算太大的问题,我们毕竟可以通过书名联想到,这部书很古老,很被人们尊崇。

被人尊崇不用多说,该书在先秦就被儒家尊奉为“经”。至于很古老,就又生发出许多问题来:究竟古老到什么程度?书中有《尧典》、《舜典》、《禹贡》等篇目,记载了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中的先祖“三王”的言行。然而,我们今天所见,是尧舜禹时期的史官记录呢,还是后人的追记?学者们没人断定为前者,都认为是后世史官根据历史材料加以编纂而成。这一说法当然比较稳妥些。但再追问下去:书中各篇分别是后世的哪位或哪些位史官的手笔?便又模糊起来。只有《周书·洛诰》一篇中,明确写道“王命作册逸祝册”、“作册逸诰”。但这篇是否就是这位叫做“逸”的“作册”官的原作,我们仍无把握,但至少给我们一点儿线索:中国确实很早就有史官记言记事的制度,《周书·多士》篇所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是有些可信度的,今天我们所见的甲骨卜辞就是有力的旁证。甲骨文已经是很成熟的成体系的书写符号系统,用它来记录大事在殷商甚至更早时期应该是可以肯定的,否则就不可能发展到如此成熟的地步。既然我们发现了巨大数量的甲骨卜辞,照常理推断,也应该还有其他载体记载占卜之外的事情,也就是那些“册”、“典”。这些资料代代相传,后人将之汇集加工,就编纂成《书》。可以说,《书》是我们至今所见最为古老的历史文献,保存了许多远古时期的史料,当然,也有许多只是传说乃至后人的杜撰。

这本书的流传就更奇怪。《书》在先秦应该就有了定本,《孟子》、《左传》、《国语》、《墨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古书都曾经引用过《书》的句子。但问题又来了,《尚书》最初的定本到底编纂于什么时候?到底是谁把这些零散的资料汇集起来的?这又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司马迁和班固都肯定它是孔子编纂的,因为孔子用它教授弟子。但这个经孔子编辑的定本是什么样子?有多少篇?这推测中的第一个经过整理的定本,从来就没人能够说清楚它的原貌。

经历了秦始皇焚书和秦末战乱之后,这个定本散失殆尽。传到汉初的主要有两个残本:一个是叫做伏生的秦朝博士传授的。据《史记·儒林传》和《汉书·儒林传》说,秦始皇焚书时,他把《尚书》藏在夹壁墙中,秦末战乱时,伏生不敢留在家乡济南,就避乱流亡去了。到了汉初,惠帝取消禁书令,伏生搜寻家中藏书,只剩下二十九篇,他就用这二十九篇在齐鲁间讲授。伏生所藏的本子是用古文写的,还是用秦篆写的,不得而知,他的弟子用当时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后来就称为今文《尚书》。另一个是汉武帝末年,鲁恭王为扩建宫室而推掉了孔子故居,在夹壁墙中发现了一些书籍,其中就有《尚书》四十五篇。其中有二十九篇和伏生的本子基本相同。后来,孔子的后裔孔安国把它献给了朝廷,朝廷将它收藏在皇家藏书机构“中秘书”里。这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的,所以称为古文《尚书》。自此,《尚书》就分成了今文、古文两个系统,开始了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之争。今文家注重阐述微言大义,重师承守家法;古文家则注重文字训诂,考订名物制度。除了研究方法和目的上的学术之争外,当然也有权势利禄之争。简单说来,西汉时期,今文学派处于政治上和学术上的统治地位,不仅得立学官,而且立了欧阳、大夏侯、小夏侯三家,都是伏生一派分出来的。而经刘歆鼓吹和杜林、贾逵等学者的努力,东汉时期古文学派在学术上占据了优势。东汉末年,马融、郑玄兼通今文古文,为古文《尚书》作了注解,打破了今文古文的壁垒。他们的注解流行之后受到学者们的推崇,其他各家也就逐渐衰落了。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伏生的今文《尚书》本就此亡佚,西汉“中秘书”所藏孔安国进献的古文《尚书》原本,大概也是毁于这次战乱。到东晋初年,很奇怪地突然出现号称是孔安国的注本《孔传古文尚书》,这部书是豫章内史梅赜向朝廷进献的。据梅赜说,这部书是魏末晋初的学者郑冲传下来的。郑冲怎样得到它,又怎么传到自己的手中,梅赜都没有说明。这部书的经文分为四十六卷,共计五十八篇。其中三十三篇内容与二十九篇的伏生本相同,只是分《尧典》下半为《舜典》,分《皋陶谟》下半为《益稷》,将《盘庚》分为上中下三篇。另外的二十五篇内容是伏生本所没有的,被称为“晚书”。这五十八篇除《舜典》外,其余都有“孔传”,也就是所谓孔安国的注解。书前还有孔安国写的序,说明他得书和作传的情况。该书又把对各篇加以简单说明的《书序》分别列在各篇经文的前面。这个本子出现后,很快就被立为学官。从东晋到隋唐,学者多信其就是孔壁古文,也相信是西汉孔安国作的传。唐初孔颖达等人为它作了“疏”,是奉唐太宗命所修《五经正义》之一种,成为官方定本,科举考试就必须使用这个本子。经学从此大一统,《孔传古文尚书》定于一尊,马融、郑玄等注解的古文《尚书》本也因不合时宜而逐步失传了。这个《五经正义》本子一直流传至今,收入清人编纂的《十三经注疏》中。

其实,这只是对《尚书》流传经过最简单的描述,关于《尚书》的流传,两千多年中还有许多曲折的故事。比如,汉初还出现过当时就已发现是伪造“百两篇”的《尚书》,还有河间献王本和杜林的漆书本,这些本子到底是什么样子就更说不清楚了。

关于这部书的真伪,更是千载疑案,迷雾重重。宋代吴棫(yù)撰《书稗传》,开始怀疑二十五篇“晚书”是伪作。稍晚的大儒朱熹也对此提出疑问,他的弟子蔡沈就写了一部《尚书》注,人们称之为《蔡传》。《蔡传》在三十三篇的篇目下标明“今文、古文皆有”,而在二十五篇“晚书”的篇目下标明“今文无,古文有”,将两部分严格加以区分。元代的吴澄则断然将伏生今文分出,他的《尚书纂言》只注解今文三十三篇,将二十五篇古文排除在外。明代梅(zhuó)撰《尚书考异》,进一步证明这二十五篇是伪作。到了清代,有位大学者叫阎若璩(qú),潜心研究了二十多年,几乎花费毕生精力写成《尚书古文疏证》,列出其作伪的一百二十八条证据(其中二十九条有目无文)。自此,《孔传古文尚书》为伪书似成铁案。至今学者多认为《孔传古文尚书》五十八篇中,只有三十三篇的内容是伏生所传,其余二十五篇“晚书”都是伪作,所谓《孔传》、《孔传序》以及每篇前所冠的《书序》也都是伪作。当然,也有学者对此持有异议。与阎若璩同时的大学者毛奇龄曾撰《古文尚书冤词》力辨其真,虽然未能得到学界普遍认同,但也有学者认为其驳阎之论也未必全无道理。总而言之,自汉以来,几种本子来源各异,真假杂糅,莫衷一是。可以说,没有哪部古籍有《尚书》这般复杂的身世和奇怪的故事。

这套丛书名为《大学生传世经典随身读》,所以这次的注释工作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和青年读者的。囿于丛书体例,五十八篇全注则篇幅过大,选注则不好确定采选的标准。只好按照通常的办法,选取所谓今文二十八篇关于伏生所传《尚书》篇数,有二十八篇、二十九篇两说。有人认为伏生所传本来只有二十八篇,后来将《泰誓》加入,故为二十九篇。也有人认为,篇数的差异是因为《顾命》篇与《康王之诰》篇的分合不同。今将两篇合为一篇,故为二十八篇。参见《顾命》篇下注释。。但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其余的二十五篇所谓古文,即便真是伪作,也是西晋时期的古典,不妨看做是古文《尚书》的辑佚本,其史料价值也不容忽视。更何况这二十八篇是否就是伏生所传,是否就是孔子所编先秦旧貌,那二十五篇是否就是完全伪作,我也实在不敢断定,疑其真中掺假,假中存真,真真假假,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就此二十八篇而言,其内容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典,记载君主的言论事迹或是重要史实;谟,记君臣策划、谋议大事的对话;训,是臣下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君主对臣下的告诫教导之辞;誓,是君主征战训诫士众的誓师词;命,是君主任命官员或嘉赏臣下的册命之辞。其中,诰的数量最多,是《尚书》的主要内容,史料价值较高。

依照现代大多学者的意见,《周书》大都是当时史官所记,只有一、二篇像是战国时人托古之作。《商书》究竟是当时史官所记,还是周史官追记,尚在然疑之间。《虞夏书》大约是后代史官的追记,有些是战国末年的托古之作。如此看来,今文《尚书》里便也有真伪之分了。

二十八篇的具体内容,在各篇“题解”中都有简要介绍,读者翻检自得,于此就从略了。

《尚书》历来号称难读。唐朝韩愈在《进学解》中说:“周诰殷盘,佶屈聱牙。”就是说其文字晦涩艰深,难懂难读。由于时代太古,其字词语法都属于殷商西周时期的上古汉语系统,不仅与现代汉语隔膜太大,就是与春秋战国以来的经传诸子之文也相差甚远。加上流传既久,残缺颠倒、篡改讹误在所难免,朱熹已经感叹于“断简残编无从考证”。王安石黜《春秋》为“断烂朝报”,以今观之,《书》之断烂难通更有过之!自古以来,文字训诂、语法句读、文意史实聚讼纷纭,歧说之繁,无出其右者。

正因如此,本书为了便于青年学子阅读,几乎每句都加了注解。有些句子由于语法比较特殊,和今天的差别较大,即使每个字词都注释了,还是不大容易了解全句的意思;或者明白了字面意义,其深层含义不易显露。对这样的句子,就加以串讲,个别地方还对其含义加以简单说明。如果说这部《编注》有什么特点,那就是注释比较详尽,使青年学人容易通读。在此前提下则又力求简约,古今注解歧说众多之处,择善而从,或略出己意。一般不罗列众家歧说别解,不多引经据典,不繁加考证,以免生枝蔓,增加阅读的难度。这本小册子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帮助青年朋友对《尚书》有个基础的了解。至于深入研究,旁求博考,抉奥阐幽,敬请研读前圣近贤之大作。

此次编注,以周秉钧先生的《尚书易解》为底本,篇目编排一皆依之,字词句读偶有自觉未安之处,则参以其他各本,斟酌定之。篇末附有主要参考书目,注释中则一般不列出处,非为掠美,体例所限,避免过于繁琐,取便初学耳。

贺友龄

2008年2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15: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