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蓝涩小语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天翼
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蓝涩小语》的作者王天翼以他的写作实践启发着我们,就文学能力的培养而言,高中阶段我们至少要做两件事:一是打开思路,让自己进入纯粹的文学境地,真切地感受到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二是独立创作,通过写作展现一个十六七岁高中生应有的思想与情怀。

文字是让人安静的,它为我们构筑起一个夜的独立而纯粹的世界。当夜幕降临,它能屏蔽掉一切的浮华与喧嚣,让生命回归至安然静谧的初始状态,让我们尽最大可能地去亲近、去畅想,让我们的生命从此走向最深处。写作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的情境里让自己的思想保持独立欢腾的状态,并在这样的欢腾中以文学独有的温润平和的方式滋养着自身的浩然之气。

内容推荐

《蓝涩小语》收录了作者王天翼中学时期的部分作品,记述了作者对阅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描绘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定格了精彩纷呈的活动瞬间,洋溢着青春成长的快乐与幸福,饱含着对父母、老师、同学及母校的深情厚谊。

目录

一、天光云影共徘徊——品味书香

 有一种意义叫感受

 一方水土一方文

 槛外长江空自流

 一个人的《水浒传》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红楼诗管窥

 留一点回味的空间

 ——读《故乡人》

 平淡的只管平淡

 ——读《我与地坛》

 躲不开的悲剧

 —— 读《人生》

 躲不开的土地

 ——再读《人生》

 躲不开的伦理

 ——三读《人生》

 躲不开的感情

 ——四读《人生》

 躲不开的矛盾

 ——五读《人生》

 今天,谁来为此负责?

 ——六读 《人生》

 情理相报何时了

 ——观电影《熔炉》

 这里有属于我的世界

 新世界需要新史学

 ——读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师者之道

 ——感悟鲁迅的三位老师

 ☆读《与朱元思书》

 ☆读《激荡三十年》

 ☆读《紫藤萝瀑布》

 ☆读《阿长与〈山海经〉》

二、一枝一叶总关情——灯下散文

 正是当时已惘然

 那些阳光和阴影背后的美丽与忧伤

 人类共有的情感

 真正的中国

 远方有多远

 我们一直在看

 天地一沙鸥

 声音的味道

 一个院子,一座城市

 “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

 只是褪色

 那些可爱的“狂人”

 ——随感一则

 ☆文心

 ☆美丽的银杏大道

 ☆年味儿

 ☆暮省

 ☆美洲杯随想录

 ☆打开一扇窗

 ☆因为慢

 ☆不怕

 ☆在探索中成长

 ☆美在细微处

三、春风桃李花开日——校园生活

 广杰本纪

 我的新朋友

 记忆碎片

 君在彼兮彼有阳

 心底的感觉

 在路上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记《状元榜》参赛始末

 风会记得花的香

 ——记北师大二附中科技节

 相逢是首歌

 ——记难忘的高中军训生活

 如歌的岁月

 绵瓞九班人,皆展兰襟来

 ——高一(9)班学年班级展评

 ☆亲爱的公交车,我还要等你多久?

 ☆写给爸爸的信

 ☆捡拾幸福

 ☆战神,战神

 ☆与艺术有约

 ☆太阳村相册

 ——参观太阳村印象

 ☆小传一则

 ☆船过水无痕

四、芭蕉心尽展新枝——研究探索

 神器坎坷终载道,圣朝颠沛犹长安

 ——关于传统文化论坛的一点感想

 今天,我们如何对待旧城?

 主动选择而非客观规律

 ——浅析汉化与西方化

 三权分立之比较

 ——大学先修讨论

 蛋挞的启示

 北京市城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外部性分析和对策探讨

 浅谈18世纪中后期英国社会对于次工业革命的现实需求

 试论苏联(以1918—1941年为例)和新中国(以1949—1957年为例)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关于资源配置的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五、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自由创作

 黄金时代

 ——剧本改编

 碧海青天夜夜心

 ——《红楼梦》剧本改编

 ☆爸爸的花儿落了

 ——《城南旧事》剧本改编

 ☆《茶馆》第四幕

 ——仿《茶馆》剧本改编

 与父书

 我,一条年轻的河

 断章余韵

 药·刑

 ——小说片段创作(仿莫言《檀香刑》体例)

 勿复道·道阻且长

 ——小说片段创作

 ☆桃花源赋

 ☆感动历代学子人物颁奖词

后记

试读章节

一方水土一方文

近日在读刘绍棠的《蒲柳人家》集,感觉其语言真的是特别有灵性。明明说的都是家长里短、瓜棚豆架的小事,却有一种话本小说的味道,因为刘绍棠的语言是紧凑的,何大学问到“口外”一趟,就有一种百万曹兵大战长坂坡一般的力道。俗白的语言连珠炮似的,读在心坎里,就像庞各庄的西瓜,拿刀抹了条缝,指甲一掐,“咔”地裂开,沙甜的;又像木桨一下一下搅和着北运河的水,一放、一提,溅起个水花儿。

为什么读着亲切?我想因为刘绍棠就生长在通县,作品里“京味”,或者说,至少是“北方味”十足,让我这个北方人有了共同语言。

转观今年新评的茅盾文学奖,5部作品,4部是江南文学,因此,又被戏称为“江南文学奖”。5部书里我只看过一部,也就没有资格评论“这次的奖怎样怎样”。就说说我唯一看了的金宇澄的《繁花》。说写得不好,那真是冤枉人家;但我确实难以接受这本书的语言,软软的沪语,絮絮地向你念叨着厨房、菜场里的家长里短,写20世纪60年代的那部分还好,感觉有历史感,起码可读;可写当代的部分就彻底难以接受了,感觉充满了当代人浮躁的欲望,所写无外乎饮食男女,关键是,依然是沪语叙述,没有共鸣。

也真怨不得金宇澄,他自号“上海爷叔”,本来就是那种生在弄堂口听“夜里厢新闻”,饿了吃老正兴虾仁面、吃西餐去上“红房子”的老人,他写的,也是儿时的记忆与家乡的风物。

文化,真的是个天堑。梁实秋说,若是北京教授,一定是长须长衫,烟斗香片,一拱手,微微一笑:“兄弟在燕园(清华园)有几个钟头的课。”木长凳上二两白干烧羊肉,高吟诗词;若是上海教授,则西装革履金边眼镜毛边纸名片,万国饭店四楼阳台司康饼牛奶,伴着舒伯特诵《奥赛罗》,极言“京派”与“海派”差异。《繁花》里的孩子,那都是看着芭蕾舞长大的,张口闭口威尔斯亲王巡洋舰排水量多少,主炮口径几何,怎的就输了“俾斯麦”号。在假期首届中学生传统文化论坛上,认识一位天津实验中学的同学,我本以为他属北方文化圈,不料他跟我讲:“我们天津是港口,‘洋’惯了,像我们这样,小洋楼里长大,听着西洋音乐,对这传统文化,懂得可真不多。”这就跟我的童年有了差异,我看的是《三国演义》《水浒传》《智取威虎山》等小人书,听的是评书、相声,还学会了里边的贯口包袱,大概现在的文笔也受了好些影响。在紫竹院里吃早点,在未名湖边玩泥巴、捡树枝。冬天在积雪的交大芳华园里凝神屏息毕恭毕敬地走,煞有介事地自言自语:“我来请杨继业老将军出山,保境安民……”所以,不要说老舍、汪曾祺、刘绍棠的文章,就是孙立哲纪念史铁生的文章,天马行空,那语言风格都令我迷醉——因为亲切。  北京奥运会开幕以后,我眼睛因散瞳,怕强光,出门要戴墨镜,看不了电视,便打开广播听奥运会,上午10点调到106.6兆赫的“文艺之声”(现在彻底变成“娱乐之声”了)听袁阔成讲《三国演义》:“火箭?地对空?空对空?嗨!不是那个呀!周郎用的,那是燕翎箭,尾巴根儿上擦团油膏子点火。”杜丽气步枪打丢了中国首金,她妈妈说:“回家我还给她包饺子!”那是2008年,那年,我9岁。“刘子歌冲在了最前面!焦刘洋!紧随其后!”若是评书没听够,晚上6点还有重播:“后主也哭成个泪人儿了:相父死了,我可怎么办啊?”老爷子现在也走了,85岁,挺想念他的。

若总结一条南北作家的最大差异之处,便是语言节奏上的南慢北快。像《繁花》就属于那种情节推进慢的、语言掀不起什么波澜的。反观一些北方文化底子很浓的书,像《狼图腾》,虽说那里面对农耕文明的贬低是否妥当还有待商榷,但至少狼群逐马那一节,语言节奏之快、情节之紧张,如万马奔腾,以至于我第一次看的时候真的是忘了自己身在何方;再比如莫言那本《檀香刑》,用的也是方言,但一点儿没有距离感,那种绝无仅有的语言风格,像极了苍茫大地上的慷慨悲吟。

其实,语言节奏有快有慢,盖因每个作家写作时的意识不同。现代文学有个专业名词叫“意识流”,就是说人的意识是流动的、飘忽不定的和有跳跃性的,而作家的任务,便是真实地展现主人公的意识和自己的意识。这样听来,倒也不那么高不可攀。前两天在学而雅书店等人时,拿起了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天下第一奇书”《尤利西斯》(译林版所有精装名著都被书店加了封套,只这一本没加,大概卖家也以为这书乏人问津,不怕弄脏弄坏),正文没敢读,只读了萧乾的前言和文洁若的后记,发现这书真是不一般,仅注释便加了2400多条,10万余字。不过再翻一翻,这注释加的多是古希腊神话、西方历史、天主教《圣经》故事、爱尔兰民俗等,其实,意识流并不可怕,真正难懂的,恐怕还是文化差异及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思维方式差异吧!像老舍、汪曾祺、刘绍棠这些作家的作品,我们还是不会觉得其中有什么意识流的,因为其中的语言和我们平时的思想、说话、写作都是一样的,可谁又能说这些作家不是意到则笔到呢?

所以,一方水土一方文,一个人身处的文化圈真的会影响其思想。P5-7

序言

高一建班之初,我曾经给文科实验班的同学提出一个目标:做一个身体力行的文学青年。在当今这样一个文学不尽合乎时宜的环境里,天翼同学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拿着这本《蓝涩小语》,回想起天翼高中一年多来在课内外学习和校内外各项活动中的种种场景,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如何步履匆匆而又坚定踏实地走过。一篇篇文章生动地记录着天翼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文字是充满温情的,它能够鲜活地再现曾经的生活场景,也能够尽情地展现生活中所不能直接展现的内心深处的思考、感悟和细腻深情。

从这些习作中,我们能看到天翼对于文学作品独特而深入的解读:读《水浒传》,读出它不是一百单八将的梁山史诗,而是林冲一个人的英雄传奇,因为“《水浒传》中虽有诸多好汉,而如林教头这般武艺与武德俱佳者,再无一人”;读《红楼梦》,读出诗词与情节的浑然一体,认为“灯谜诗”是大观园里众人身世的“谜外之谜”,整个故事所酿就的是一场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大悲歌、大筵席;读史铁生,读到其“文字里,没有呐喊,没有叩问,只有娓娓道来的叙述”;读汪曾祺,悟得凡文字需为读者“留一点回味的空间”;读“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读出这不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深重悲苦,而是从“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中细腻地发现了诗中所蕴含的另类温情。天翼从这繁忙的、窸窸窣窣的织布声中体察到了故事亲历者身上所展现出的生命的乐观与韧性,人分离了,可生活还得继续,为了一年一度的相聚,札札弄机杼的纤纤素手便具有了无穷的动力。

天翼的思考是独立且深入的。在谈到鲁迅先生的三位老师——寿镜吾、藤野先生和章太炎时他指出,三位老师身上展现着薪火相传的精神,正是其“传道”之大义,促成了鲁迅在文学、思想与革命之间的蜕变。“既是学生,便理应汲取知识的精华。若是凡事都由着‘兴趣’来,又怎能将学问吃透?”在读完《雷雨》后悟得:“文艺作品并不需要解决问题,只需要让你感受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就够了。”这启发我们思考,有一些作品是在解决问题,让我们读后痛哉快哉,乐之愤之。还有一些作品,作者只负责提出问题,答案却要由我们和作者共同去探寻,也可能永无答案,甚至找不到起码的思考方向。头顶亘古不变的星空让古圣先贤们长久地为之迷醉,也为之终身困惑,并且,这种迷醉与困惑终会在后人的生命中持续下去。这是文艺的真实,也是生活的事实。因此,不问意义,感受足矣。读刘绍棠的《蒲柳人家》,他悟得“作家的任务,便是真实地展现主人公的意识和自己的意识”“一方水土一方文,一个人身处的文化圈真的会影响其思想”。正是这样,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天堑,水土不服的人只能隔着巨大的鸿沟遥遥相望,同时它又能让水土相同的人紧密地黏合在一起,让人倍感亲切。  一个普通的生活事件,一部少有人关注的电影,都会引发天翼深度的思考。正是这种思考引领着他不断地走向深入,对周遭世界有了更加独立的思考和认识,进而使自己的人生理想受到了重大的影响。看完电影《滚蛋吧!肿瘤君》之后,他对其中几个镜头的细节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引发自己有关“稻香村枣糕”这样的“只发生一次就足够温暖一生”的生活经历的细腻感知。在看完电影《熔炉》之后,则又发出感慨:“法律究竟是为了维护所谓的‘正义’,还是为了维护其自身而存在?当面临程序正义与情理正义的冲突时,法律又该何去何从?”并最终由质问社会转向了对自身的审视:“一个真正的文科学生,需要十足的‘情’,亦需十足的‘理’。”

丰富多彩的生活无疑大大地拓宽了天翼写作的视野和胸怀。课业学习之外,天翼的高中生活是无比丰富的:入学军训、运动会、科技节、辩论赛、西安社会实践、BTV状元榜、中华传统文化论坛等,这一切都在见证着一个十六岁高中生如歌的青春岁月。

此书中收录有天翼的几篇初中习作,质量已是上乘,我更是有机会看到过天翼小学时的作文,这让我再一次确信凡事皆有来龙去脉的因果关系。他小学作文中即已显露出十足的语言敏感性和丰富的人文情怀来,这些其实都是很好的端头,后来随着他阅历的增加和自己精心的呵护,不断地扩而充之,这些良好的端头终如“火之始燃,泉之始达”,无不为他今日大气的写作筑就了坚实的根基。比如他于小学五年级所写《我喜欢》的片段中,便充溢着其童年生活的悠然从容及驾驭文字的欢快与自得之情:

我喜欢春日下生机勃勃的草坪。在阳光的照射下是那么的柔软,躺在这绿茵铺成的席梦思上,哈哈!简直和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一样悠闲自得嘛!我喜欢夏目的薄暮。众所周知,夏日的酷热足以使草木枯焦,唯有夕阳西下、东方隐出淡淡月迹之时方能换得一丝清凉;红日被金云裹挟着下去,不久,大半个天空便被染暗了。

天翼曾坦言自己的一大爱好便是写作文章,并说这是他“为数不多的能够从一而终的爱好”,他极其自豪地评价自己:“严肃而不刻板,幽默而不轻浮,强记而不机械,博闻而不杂览,真高尚士也!”文字让一个人逐渐地高尚起来,最终成为“真高尚士”。此言不虚。

天翼以他的写作实践启发着我们,就文学能力的培养而言,高中阶段我们至少要做两件事:一是打开思路,让自己进入纯粹的文学境地,真切地感受到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二是独立创作,通过写作展现一个十六七岁高中生应有的思想与情怀。

文字是让人安静的,它为我们构筑起一个夜的独立而纯粹的世界。当夜幕降临,它能屏蔽掉一切的浮华与喧嚣,让生命回归至安然静谧的初始状态,让我们尽最大可能地去亲近、去畅想,让我们的生命从此走向最深处。写作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的情境里让自己的思想保持独立欢腾的状态,并在这样的欢腾中以文学独有的温润平和的方式滋养着自身的浩然之气。

2016年1月31日于北京

后记

前几天,天翼的爸爸给我打电话,说他的儿子要出一本书,希望我写几句话。天翼的爸爸、妈妈都是我和我爱人的师弟师妹,多年相处甚好,但不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只能诚惶诚恐地答应了。我是做研究的,带着博士生,不是什么社会名人。直到看到这本书,我为天翼的优异表现而赞叹,被小作者的作品而感染。我要为天翼鼓与呼,为新一代的90后鼓与呼。

天翼出生于1999年,现在是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高二学生。上次见他还是几年前,印象中是个很可爱、很乖巧的小男孩,这次看到他俊朗的照片、丰富的经历和众多的作品,让我肃然起敬,也让我从他的身上再次印证对90后的评价:90后是了不起的190后是可爱可敬的。

天翼自小就表现出对读书的热爱和兴趣,对人生和社会也就有了更多的认知和感悟。透过天翼的经历和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周边世界的热情和专注,有着对人生经历的细腻领悟力。他不仅知识面很宽,而且能融会贯通。他文笔犀利,语言生动,思想随笔尖流淌。读他的作品,仿佛能听到一棵小树茁壮成长的声音,仿佛能看到一只羽翼即将丰满的小鹰正待冲出巢穴的姿态。那一篇篇体现对世界思考、对生命感悟、记录成长喜悦和烦恼的作品,见解独到、清新脱俗,即使在成人司空见惯的世界里也能激起一阵阵清凉的涟漪。对于表演、演讲、竞赛、编剧、科学活动,他样样在行,显示出卓尔不凡的才华。从他写给爸爸的信中,又能看到他是一个感情真挚、有血有肉的小男子汉。

我在想,是什么造就了天翼?是天赋?是家庭?是学校?是社会?天翼说:“一个人要怎样生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身后的人,因为身后的人会在不知不觉间给你一种力量,驱动你走过光阴的隧道。”(见《记忆碎片》)我相信,他一定是在充满鼓励和快乐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正向的动力比负向的压力更能催人奋进,更能获得成就感,更会有持久的作用力。读天翼的作品,能让人感受到他的思考、他的品质、他的人生轨迹、他带给我们的正能量。这是一个人(特别是年青人)最为宝贵的,是他一生的财富,当然这也是社会的财富。

由天翼我想到了90后。我的儿子也是90后。我记得社会上有人对90后有种偏见,认为他们浮躁、狂妄、缺乏社会责任感等。对此,我不敢苟同。90后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一代,是拥有着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知识环境成长的一代,他们注定与众不同。从天翼等一大批90后的身上,我看到的是他们良好的价值观、回报社会的责任心、团队奋斗的精神、勇于担当的魄力、创新进取的能力、有情有爱的人生。李开复在不同场合都对90后有着很高的评价,对此我是高度认同和赞赏的。从天翼和更多的90后身上,我感受更多的是欣慰,是对期待的一种释然。

天翼的人生刚刚开始,今后的路还很长,也会充满挑战。人生没有“成功”二字。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在奋斗的年龄,不要选择安逸”。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奋斗。男子汉需要更多的历练、更重的担当、更大的责任。只要相信自己,前行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坚实。

作为90后的父母,我们已经在职场奋斗多年。我们对这些90后最大的期望,不是赚钱多少,不是学历高低,也不是职位多高,而是快乐健康地成长,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对90后及00后,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关怀,多一些支持。明天既然是他们的,就需要多给他们一些空间,多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90后,世界因你而不同(李开复语)。Nothing is impossible!

初景利

2016年1月24日于中关村

书评(媒体评论)

我喜欢天翼的《蓝涩小语》。“一枝一叶总关情”。在这里你可以和小作者“天光云影共徘徊”,一同品味书香,探求《人生》真谛,欣赏灯下漫笔,重温校园生活。天翼,愿你扑展日渐丰满的双翼,自由飞翔在广袤的天宇,读书写作,创造未来!

——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管理办公室主任、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杨沛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8: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