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心如莲花(2)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泓逸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精选了最经典的佛理智慧故事。每一个故事就是一丝顿悟的清凉,每一个故事就是—缕智慧的阳光。每一个故事就如一股山中的清泉。愿佛中的智慧能引导你走出喧嚣,避开炎凉,脱离宠辱,你将在这世界上,活得更加无忧无虑,更加清净自在,更加智慧豁达。

本书从佛的角度来讲述世间的千奇百态,用佛的禅理来分解人生的真谛。通过阅读此书,将会给你一个无限广大的佛家世界,让你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去参禅悟性,从而拥有不平凡的人生。

内容推荐

一缕佛光燃亮了希望 一盏心灯照亮着行程。

宇宙与人生,只有平淡才是真实而恒常的。此外,“富贵风前烛,功名瓦上霜”,任你鹣鲽情深、义气干云、勋业彪炳、任侠豪情,都如同过眼云烟、梦幻泡影。只有淡泊宁静,才能于悠然自得中陶然忘机,澄澈性灵,还我天真,拓开光风霁月襟怀,绽射皎洁无瑕光辉,坐看白云卷舒、鸢飞鱼跃。此种淡泊平怀,便是人生的真味!

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

思量人间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间的邪恶,心劳日拙就是地狱。

本书所编著的佛家故事,用清新流畅的语言娓娓道来。在深刻体会佛教禅学精义的基础上,对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佛家故事,进行深入的探讨,并进行精当的评述,篇篇隽永,字字珠玑,阐释佛禅智能,探讨人生哲理。使读者在欣赏此经典著作的同时,深刻地了解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禅的因缘;日渐的在生活中感受到禅的存在,体会到禅的意境,禅的意志,禅的宗旨。

目录

第一篇 禅是一种超脱世间的境界

禅家的最高境界

国师与皇帝

禅师的待客之道

禅师与童子

天堂净土就在禅者的心中

清扫心中的污垢

恐误同参一首诗

人生中的痛苦与乐

禅师的真正生活行止

贫穷也可以出卖

真正快乐的生活

拥有一颗宽容的佛心

日面佛,月面佛

禅的真意自在个人心中

神奇的马麦

从根源解决问题

不为自己求安乐

织匠为何如此勇敢

祗树给孤独园

人有诚心,佛有感应

发自内心的言语

舍己利生的善良本性

创造无限的未来

五百只白雁精心听法

真正的学佛之人

遇到佛陀的采花人

提婆菩萨说法降服大众

月光王

伟大的播种者

梵志火中求救得佛度

须曼花开耳朵上

禅者的自由之心

萨波达国王舍身救鸽

找到人生的真理

了断尘缘

第二篇 禅是一种自我解脱的心境

获得真正的自我解脱

修行应该确立正知正见

让来世七宝随身

增长福德智能

真正的自在解脱

慈心不杀,世世无患

执著情爱是一切苦恼的根源

百丈大师度野狐

真正的富贵与吉祥

念佛三年站着往生

用蜜浆供养佛陀

祖祖授记

愿解如来真实义

从自己的心中流出

贫穷布施的福报

拥有心灵的财富

尊者降恶龙

懒惰成性的人精进成佛

精进不懈地广修一切善法

前世恶因的恶报

成就取决于眼界的高远

成就无上佛道

为持戒而不受香璎的国王夫人

禅师与国师

日难王一心学佛道

修清净行,亦如泥中能生香的洁莲花

月氏国王与三智臣

引导自己趋向正道

鹦鹉王劝谏恶受王

超越世间一切的真正富贵

布施宝珠得正道

一念虔诚的微小布施

修行须要有选择正法的智能

向佛要钱的婆罗门

放下“我相”的执著

第三篇 禅是一种知恩图报的态度

狐狸报狮子的恩情

得恶报的商人

结仇怨的兄弟遇到佛陀

天人教导妻儿

只愿为国王剃胡子的功臣

做自己的真正主人

德山禅师的参禅佚事

雀王的慈悲佛性

受到鼓励的独角牛

前世的福报

前世的布施今生的回报

人蟒临终一念的慈心

用真心赞扬一切善法功德

狮子白象战毒蛇

化沙门劝告比丘

释尊三事笑缘

三人随喜射雀因缘果报

佛为长者说四种施

太子舍身求双亲

一切佛法皆是自性流露

布施供养的功德利益

坚定对佛法的信心

阿育王施福德降服龙王

拥有正确的知见观念

曾经聪明的迦毗黎

果报无衣的女子

至诚供养三宝,必能增长福德

珍惜机会广结善缘

第四篇 禅是一种普度众生的胸怀

世尊施法度众生

阿保乞食托空钵

佛法的智能与神通

水牛王和无理的猕猴

阿难的总持因缘

二位兄弟化身就国

莲花女悟无常证果

要有感恩之心

敬钟如佛

优婆斯的前世今生

自私忘义的猎人

婆罗门寻子记

恩情要用一生来报答

无头鬼四见沙门

世世普度众生

最胜长者受佛度化缘

无知的人多烦恼

冤报相交的大小太太

树神营救老比丘

金毛兽善心成佛

自身体内的四大毒蛇

比丘的美妙音声

保持精进求法的道心

坚持到底的心愿

修行人应把握得遇佛法的因缘

不要轻视看似弱小的人

天真心灵比珠宝更珍贵

身外之物毕竟都是无常

发挥人生最大的价值

摆脱对欲望的烦恼

生命总是在轮回中前进的

第五篇  禅是一颗洁净平淡的心灵

不惧生死的禅师

把握好说话的时机

信念坚定的须赖

认识当下的自我

白居易与禅师论理

李渤与禅师辩道

小偷遇到禅师

盲人听声断人性

世间上没有天生的东西

晒香菇的老禅师

佛法在恭敬中求

园头禅师的育才之道 

禅师慈悲的具体表现

弘一大师的佛家生活

一生万法,万法归一

一切都要靠自己

让内心的光燃起来

做退后一步的准备

天堂地域只在一念之间

小沙弥敲钟

翰林学士寺院做苦役

禅门宜默不宜喧

行恶与修善

找到自己的佛性

为一切众生烦恼

内在本性的流露

一个超越人间的圣僧

一切都要重新来过

生命是活着的

珍惜难得而已得的机遇

人生五味

越喝越想喝

一切都由因缘所定

找到人生真正的光明大道

昙翼法师和采薇少女

严守信用的须陀须摩王

老仙人和小仙人

让灵慧从心中得来

凡夫俗子的心境常被外境所动

不立文字的禅

道的真谛

道元禅师和他的弟子

无价之宝的偈语

女仆与公羊的战争

保持一颗平实不乱的真心

保持心灵的自在与安详

超越生死游戏人间

试读章节

神奇的马麦

在毗兰若村中,有位婆罗门,听说供养佛陀可得大福报,遂于夏安居时启请佛陀带领五百比丘人村居住,于三个月中接受他的四事供养。然而,在佛陀一行人到达之后,婆罗门却又反悔食言,不仅拒绝供养大众师,甚至避不见面。佛陀等人只好露宿野外,仅能以牧马人预备用来饲马的马麦度日。

这天中午,佛陀与比丘们正用钵装着马麦进食,和平时一样,佛陀泰然自若地吃着马麦。只见阿难神色凝重,不发一语,静静地注视着佛陀。看到阿难的愁容,佛陀停下了动作。

阿难终于开口:“世尊!您贵为王族,又是众人敬仰的佛陀,现在却必须以马麦为食,这……”阿难感到非常不舍,心中苦恼极了。佛陀明白阿难此刻的心情,于是从自己的钵中拾起一颗麦子,放到阿难的手上:“来,尝尝看!”

阿难依言将马麦放入口中咀嚼,顿时之间,阿难脸上的阴霾一扫而空:“太不可思议了!世尊,我身为王子,生于王家,却从来没尝过如此美味的食物,实在是稀有难得!”自从吃了这颗神奇的马麦,在七天七夜中,阿难神清气爽,一点也不想吃世间种种美味饮食,也不觉得饥饿或口渴。

借由这个机会,佛陀向众比丘开示这段马麦因缘:“在这三个月当中,大众以马麦为食,并不是业障使然,而是为了教化众生的方便。事实上,如来三十二相中有‘上味相’,不论是什么食物,进到口中皆为上妙美味。而且,我也早知婆罗门会反悔,但是为什么依然应邀前来,实在是为了善巧示现业报因缘!”

“我们所吃的马麦,原是马场中五百匹马的食粮。这五百匹马,在过去的生活中,原已发心行菩萨道,并且经常供养三宝;后来因为受恶知识的影响,造作种种恶业,而堕为马身。马群中为首的大马,名叫日藏,是菩萨的示现,他过去生曾劝这五百匹小马发菩提心,现在又为了度五百小马而受生马形,由于菩萨的威德力,五百小马忆知自己的宿世因缘。今日,为愍念这五百小马,令他们早日脱离马形,故明知婆罗门会后悔,仍旧依约前来,使日藏菩萨带领的这五百小马有机会忏悔前愆,将他们一半的粮食供养大众比丘。”

听闻佛陀的开示,这五百位食用粗马麦的比丘,当下离欲寂静,证得四果罗汉之果位。三个月后,五百小马命终生天,成为天子,带着天上的上妙美食前来供养佛陀。佛陀为其开示法要,使其发菩提心,来世将证得辟支佛果。而日藏菩萨来世作佛,号为善调如来。

佛语感悟

大心菩萨示现六道度化众生,悲愿法味终圆佛道。大觉慈尊上味绝伦,度化三乘,无有穷尽。而如何尝出因缘果报和菩提涅蹲的滋味,随心而异,如月印千江。生活的一声一香、一味一色,发心、用心、明心、悟心,无不是菩提资粮。

从根源解决问题

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中,有一株枝叶苍翠、茂密的壮硕大树。它有着宽广的树荫,枝干摇曳生姿,来园中游憩的人们都喜欢在这棵大树下休息或乘凉。

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凡是在这棵树下停留过的人们,不是头痛得厉害,就是腰痛难耐。起初,大家以为只是偶发的事件,直到有一次,一群人在树下欣赏美景的时候,竟然一个一个地倒地,看守园林的园丁不由得心生怀疑:“莫非这是棵有毒的树?”

园丁怕惊吓到附近的人,打算悄悄地砍掉树干。他用一根木棍绑上斧刀,自己站得远远的砍伐。可是隔不了多久,这棵树又生出新枝绿叶,不但树叶比先前更为嫩绿,枝干也愈加的盎然、坚实,在园林之中,已没有一棵树比它更挺拔、壮丽的了。所以来园林的游客,有些人看到告示,会遥遥地欣赏树影摇曳生姿的美;但是,有些游客却经不起它雄伟壮丽与摇曳多姿的涛惑,完全不理会任何的警告,恣意地在毒树下乘凉、嬉戏,结果——他们都像先前那些人一样的感到身体不适,乃至丧命!

看守园林的园丁更加确信,这是棵害人的毒树,他决心要除去这棵树。无奈他经年累月一段段地砍,不停地砍,树仍然不断地抽芽、生枝,不断地展现出各样的胜妙树形。当然,也陆续有人因为贪乐树荫而遭逢危难。

园丁相当地焦急,心想:“怎么办?怎么办?怎么样才能除掉这棵害人的毒树啊?”他一筹莫展,只要一有空就不停地挥动斧刀——砍!砍!砍!希望不要再有人受到毒害。

某一天,走来了一位智者,说道:“当尽其根。”智者的一句话,总算让园丁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在枝枝叶叶上努力,忙的都只是枝末之事,难怪会徒劳无功,应该从根本下手,去掉毒树的根,它就没办法再生枝长叶了!

佛语感悟

当我们看到园丁要根除毒树,却始终只在枝末上忙碌,一看便知这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在生活当中,我们经常就是这位园丁。每当遇到事情,总是在枝末上争对错;当面对种种的五欲尘境时,总是以求到了为乐。而不知要从根源解决。这根源就是我们的攀缘心、分别心,若不知止息攀缘、分别的妄心,这苦只会不断地在我们身上轮回,无有歇息之时。唯有少欲知足、心量广大,妄心不起,才能安祥自在。所以古德云:“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在面对种种顺逆境界时,若能常作这样的思维,久而久之,自能不生苦恼,烦恼根源尽除。

不为自己求安乐

清初时,在极负盛名的浙江天童寺里,有位远从四川来求法的破山海明,他聪颖博学,一目十行;不但精通教理,更是才思敏捷、辩才无碍。很快地,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学法有成,并且发愿回川讲经说法,将清凉的法语甘露,润泽西南偏僻地方的乡亲。

这一天,破山背起随身的行囊,来到方丈室,准备向方丈和尚告假拜别。但是,方丈室的房门却紧闭着。于是,破山就在偌大的天童寺里前探后找。

“铿铿!锵锵!”破山终于找到正在庭院里的密云圆悟禅师,他正一铲一铲地挖土掘树。看着师父的背影,多年来师父的教化之恩,此时全涌上心头。破山感恩地向着师父的背影一股脑地礼拜,告假的话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密云禅师转过身来,拎着两株桂树苗走到破山面前,将两株桂树苗牢靠地绑在破山的背上,说:

“你背着它们,白天赶路,晚上休息。不论是阴晴雨雪,都不要因此而在中途落脚停歇,直到桂树落地生根,那儿就是你将来弘化一方、法缘兴盛之处了!”

破山向师父顶礼告假后就一路西行而去。师父的叮咛,破山牢记在心,晚上休息,白天赶路。越向西走越是遍地荒烟蔓草,破山无视身上的汗水、雨水、露雾、风沙,怀着利乐众生的宏愿,披星戴月,无畏地、坚忍地向前迈进。

就这样晓行夜宿,兼程赶路。一天傍晚,来到梁平金带镇郊外的一处土地公庙前,破山卸下行囊,准备在此过夜。夜半时分,忽然有万道灿烂霞光划破漆黑的夜空,穿过树梢,熟睡中的破山也被这样的光亮照醒。破山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眼前庄严的祥光!忽然想起师父的话,想起天天背着的桂树。桂树呢?急忙起身寻找桂树,却发现桂树苗已经生出根须,紧紧抓着泥土,像是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此时的破山欢喜早已取代了赶路的疲累。信心更加坚定的破山,在此开山建寺,并将寺院取名为双桂堂。一生度化一百多人出家,成就了许多法门龙象。战乱后,又发愿在川、滇、贵西南各省,重建残壁断垣的佛寺,安僧办道,重振道场弘法利生的志业,双桂堂也因此被尊称为“云贵川丛林祖庭”。

佛语感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一座梵刹佛寺兴建的背后,都含藏了祖师们为度众生,无尽的悲心弘愿。“只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忍饥忍谤、忍劳忍苦,一次又一次、一代又一代,将佛法光明持续照亮于生死苦海,为人天暗夜做无尽接引。

所以说,生活中的人更应将感恩之心化为实行,实践佛法、护持正法,让佛法续传法脉,绵延繁兴。

P19-23

序言

佛陀的十大弟子当中,有一位大迦叶尊者,他已证得阿罗汉果位,他出自婆罗门贵族,是富可敌国的大富豪尼拘卢陀竭波长者的独生子,他虽身在富裕的家庭。却不贪恋五欲的快乐。他四处访师求道,但诸师所说的道理,却无法满足他的愿望。于是他自负地以为,即使没有遇到老师,依:他的慧解,也能修证到二乘独觉的果位。

不久,他在鸳伽国的地方,听闻到释迦牟尼佛是当今的觉者,便带领着千余位弟子到竹林精舍去亲近佛陀。

大迦叶到了王舍城,多次跟随佛陀闻法,心里还未完全信服,不肯心甘情愿地做佛陀的弟子。有一天,他听完佛陀说法后,在回城的路上,看见佛陀在一棵大树下敛目盘坐着。大迦叶感到非常奇怪,临走时佛陀还端坐在竹林精舍的座上,现在为何在此地与佛陀相逢呢?

当大迦叶继续端详着佛陀宁静怡然的面容时,心里的狐疑逐渐消退而去,彷佛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摄伏着他,他情不自禁地跪在佛陀座下说:“佛陀!大迦叶愿意跟随您,做您的弟子。”佛陀说道:“大迦叶!我等你很久了,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证得正觉的人,他若收你为徒,头颅必将破裂七分,唯有大彻大悟的佛陀,才堪当你的老师。”

大迦叶在竹林精舍剃度后,听闻佛陀四谛十二因缘的妙法,就像枯干的心田,适逢滂沱的豪雨一般。第八日,他就开悟了。

开悟的大迦叶,一向以头陀苦行自居,他总是住在深山丛林,或是白骨零散的墓间,任何人的劝说,都阻止不了他的修行。有一天佛陀不忍心他以衰老之躯,还在冢墓之中风餐露宿,劝他中止苦行。

佛陀在鹿母讲堂召见大迦叶,他身着破衲衣,蹒跚地走来。佛陀慈蔼地招呼说:“大迦叶!你来,我留了半座给你。”佛陀分出半座给弟子,如此的殊荣只有大迦叶才享有。佛法贵在实践,大迦叶的苦修、苦行、苦学,才能传承佛法,住持传灯续法的大任。

阿罗汉给一般人的印象,如同枯木寒岩般冷峻。对世间没有一点人情,其实不然。像大迦叶到了佛陀的正法僧团,渴饮到生命的甘露后,并没有忘记十二年来的妻子妙贤。他请人把妙贤接来,由于妙贤生得美丽,托钵时成为人们制造是非的材料,只得停止托钵,远离大众。大迦叶同情妙贤,求得佛陀的允许,每天将自己乞讨回来的饭食分一半给她。他已从人间情欲的泥沼中,绽放出清净慈悲的香莲。这种清澈晶莹的情爱,没有了贪求的狂风暴雨,像高山里的明潭,映着天光云影。

大迦叶尊者一生多采多姿,闻法第八日开悟,甘心于山林冢墓之间风餐露宿,以法自娱。灵山会上,一千二百五十名弟子茫然无知,唯有迦叶微笑,悟解佛陀涅盘妙心,佛陀灭度后的九十日,他召集五百罗汉结集三藏圣典,阿难陀诵经,优婆离诵律,富楼那诵出论议,令佛陀的法音,遍流三千世界,无量无边的众生,离苦得乐。

唯有安于澹泊简朴、持守戒律的人,才能无欲则刚。才能坚韧地担负起重任,做一个心灵的大富贵者。大迦叶尊者这段“拈花微笑”的故事,不是浪漫的传说,而是从苦修苦行、思维生命苦空无常的法义得来的。山河大地,处处向吾人拈花示现,可惜终日追逐于春风蝶舞的人们,只看到爱憎怨亲,看不到一朵金色莲花,大如车轮,香气扑人!

而在《心如莲花Ⅱ》一书中,所编著的佛家故事,用清新流畅的语言娓娓道来。在深刻体会佛教禅学精义的基础上,对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佛家故事,进行深入的探讨,并进行精当的评述,篇篇隽永,字字珠玑,阐释佛禅智能,探讨人生哲理。使读者在欣赏此经典著作的同时,深刻地了解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禅的因缘;日渐的在生活中感受到禅的存在,体会到禅的意境,禅的意志,禅的宗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5:06:28